第110章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第八不动地。所以来者。瑜伽云虽于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在修习得满。故次来也。又约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显一乘。庄严论释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论亦说八地已上以为一乘。是知从前差别进入一乘故次来也。言不动者总有三义故。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谓任运故功用不能动。相续故相不能动。总由上二烦恼不动。与本分大同。金光明云无相正思惟修习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但有二义。由相于前已不动故。行即功用。摄论云由前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此则略无烦恼。无性释意云。第七地行动相不动。此中行相俱不动。解深密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法中不为现烦恼所动。此但约烦恼不动。十住论云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此即约人不能动。人亦是相。仁王名等观地者。上皆对他立名。此当体受称。即无相观。下经自有释名。故所离障亦离无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现相及土。此地能断。说断二愚。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今于相中不自在故。其所证如名不增减。以住无相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证此真如。现相现土皆自在故。所成行亦名无生法忍。相土自在及所得果即定自在等。皆由无相无功用故。
是时天王及天众
闻此胜行皆欢喜
为欲供养于如来
及以无央大菩萨
雨妙华幡及幢盖
香鬘缨络与宝衣
无量无边千万种
悉以摩尼作严饰
次正释文亦有三分。初赞请中有二颂。分二。前十赞。后二请。前中二。前二偈天王天众供赞。
天女同时奏天乐
普发种种妙音声
供养于佛并佛子
共作是言而赞叹
一切见者两足尊
哀悯众生现神力
令此种种诸天乐
普发妙音咸得闻
后八天女乐赞。于中二。初二标赞所依。余六正显赞德。总赞如来身土自在。将说身土自在地故。于中毛端约刹论处。毛孔约身。
于一毛端百千亿
那由他国微尘数
如是无量诸如来
于中安住说妙法
一毛孔内无量刹
各有四洲及大海
须弥铁围亦复然
悉见在中无迫隘
一毛端处有六趣
三种恶道及人天
诸龙神众阿修罗
各随自业受果报
于彼一切刹土中
悉有如来演妙音
随顺一切众生心
为转最上净法轮
刹中种种众生身
身中复有种种刹
人天诸趣各各异
佛悉知已为说法
大刹随念变为小
小刹随念亦变大
如是神通无有量
世间共说不能尽
六中前四依正互在。五依正重重。六转变自在。兼结无尽。
普发此等妙音声
称赞如来功德已
众会欢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听法
时解脱月复请言
今此众会皆寂静
愿说随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诸行相
后请可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
第二正说分。中二先地行。后地果。前中有七种差别。一总明方便集作地分。二入一切法本来无生下得净忍分。三佛子菩萨成就此忍下得胜行分。四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以大下净佛国土分。五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下得自在分。六此菩萨如是入已下大胜分。七佛子此菩萨智地下释名分。七中初二是趣地方便。一是远方便。总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二是近方便。前地得忍光明。此修熟令净故。此二是入心。下是住心。三是初住地行。谓前净忍发起胜修故。次二即安住地行。谓四是正住之始。依前胜行更起修净佛土之行。五即正住之终。由净土之行成德无碍。六是地满行。此地望前通皆是胜。今复地满胜中之胜。故云大胜。七即辨德彰号通于始终。今初分二。先标集德处。谓总前七地。非独第七。虽亦有下十法而非次第。以是功用行满。无功用际故总集之。四节中当第三也。四节者谓一入位。二入地。三无功用。四菩萨地尽。
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
善修已下正显所集。有十一句。分二。前三同相。诸地通行故。后八别相。诸地异修故。同中三句。一二种无我。上上证故。此即证道。地地转胜名上上证。巧证不着。经云方便。二善净诸道者不住道清净故。悲智双运故名为诸。三善集助道者彼方便智行所摄。满足菩提分法故。方便是前证道。行即不住道。悲智等行故。菩提分即是彼二所摄之助。助彼二故。
大愿力所摄。如来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善清净深心思觉。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
大愿下别相。摄八为七。一初地大愿摄持能至此故。二三地摄善戒中如来力加故。彼经为证十力四无所畏等故。是我今等行十善等。即上承佛力。三地中因修自证禅定神通。名自善力所持。四常念下论云四地中所说法分别智教化智障净胜。念通达佛法者。谓前十法明门是智方便。即前观察。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次教化智。即彼经清净分中以十种智成就法故生如来家。障净胜者即彼论释。谓灭三地智障。摄四地胜智故。上之二段。皆念通达佛法。故与此同。五地中有十种平等深净心。故云善净深心。此心是思觉。六能成下六地三种大悲。故云成就福德。三皆观因缘集。即成就智慧。七中二句。以近此地故。初空中方便智。有中殊胜行。皆是大慈大悲不舍众生行。次句即以无量众生。入无量智道。上总明集作方便地竟。
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
第二净忍分。有十五句。分三。初十正明无生忍。次四明无生忍净。后一结得忍名。然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即正明中意。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虗空。湛犹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即净忍中意。前一犹通诸地。未得于后不称净忍。今初段中言一切法者。总该万有理事之法。入即证达。以历事无穷略陈其十。十中相从为四无生。前七为一。名事无生。后三各一。二自性无生。三数差别无生。四作业无生。四中一破相。二破性。三因泯。四果离。即前二破相入如。后二证实舍相。若寄位。初加行。二证体。四后得。三通始终。又四中约法性收。不出真妄。妄法本空称曰无生。其法离相亦曰无生。事无生中。前四不增。正显无生。后三不减。亦即无生。法本不生。今则无灭。以初摄后皆曰无生。别言七者。为治七种实故。实者随相执定故。文有七实。以七无生对治。疏有多义。文广不录。
上明事无生竟。
无性为性。
第二无性为性者即自性无生。此则显诠。论经云非有性者。明非有彼定执自性。此则遮诠。无性即是法无我理。此理既以无性为其自性。则自体无性。非是先有今无。亦非全无真体。故云为性。以前观事无生。正忍此理故。故论云。彼观事故是此忍。不得言无。此则非有非无以显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亦非所观事外。故论云所有观法无我理。无二相故。斯非即非离无二为中道义。
上明自性无生竟。
初中后际皆悉平等。
第三明数差别无生。于三时中染净法不增减故。谓先际非染增净减。后际非净增染减。中际亦非半增半减。以知三际皆空无自性故。
三明数差别无生竟。
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
第四无分别下。明作业差别无生。果位作用名业差别。如智贯之则无差别。无差别即是无生。下如是理如。上如是智如。智如于真理。故无差别。此智是佛究竟入处。今菩萨证如同佛入处。故论云于真如中净。无分别佛智故。如是四种皆是示现无生忍观。
上四无生竟。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虗空。入一切法如虗空性。
二名无生忍净中二。初句离障。后三显治。前言离者。论云示现行远离。谓契实舍妄名行远离。拣非心体离也。所离一切略有二种。一离心者离报心忆想分别。谓第八异熟识。转现徧行亦不行故。二离意识者离方便心忆想分别。论云离摄受分别性想故。谓六七识及中心所等亦不行故。是则心行处灭。名离一切想。后无所取下明治。上但明所治非有。今明能治不无。故论云。想者远离障法想。非无治法想者治即无分别智。所以明此者有二义故。一则拣异外道断灭无想。二乘灭尽故。二拣异如来。尚是照寂。非是寂照。以无功用自然行。故云无所取着。无取果心。任性自进故。此显治妙。徧一切法想。故云犹若虗空。此显治广。入真如不动自然行。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此显治深。此则入于起信离念相者等虗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然论云不动自然行者任性趣故。非谓有彼自然行心。故上离即止。此治即观。无功双运。唯证相应。勿滞言也。
是名得无生法忍。
三结名可知。
上净忍分竟。
下第三得胜行分。
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
第三得胜行中二。初明深行胜。对前彰出。二佛子此地菩萨下发起胜。对后彰入。前中亦是摄童真住。文中二。先结前生后。已入第八地是结前入位。生后深行为所依故。
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諠诤。寂灭现前。
二正显深行。先法后喻。法中八句。初句总相。位行玄奥故。余七别相。一难可知者即难入深。正是对下彰出。二无差别者同行深。与诸无漏净地菩萨同故。如麦在麦聚故难知差别。三离一切下境界深。分齐殊绝故。由所取相离。能取想不现前故。复言离一切着者护此地一切所治障想故。四无量无边即修行深。自利无分量。利他无边故。五一切声闻等明不退深。二乘不能坏其胜故。六离诸諠诤即离障深。谓离功用障故。七寂灭现前即对治现前深。以证真如为能治故。一切寂灭。七句通显离前地过。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灭尽定一切动心意想分别悉皆止息。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
第二喻中文有三喻。从后次第喻前三段。为顺治障故从细至麤。为法中显深故从麤至细。三中略有喻合。今初灭定喻。喻前离障寂灭。喻中那含罗汉心解脱人。多能入之。九次第定当其第九。故云乃至。动心止息者谓所依六七心王已灭能依心所忆想自亡。合中住不动地。合入灭定。即舍已下合动心止息。即舍一切功用行者过所治故。得无功用法者明得彼治法故。身口等息者以得无功用法自然行故。即同前无所取着。离第一有行有间发过。住于报行者文含二意。一成上示现得有功用相违法。谓得无功用地故。此约教道。同前无所取着。二者谓善住阿赖耶识真如法中故。此约证道。同前入一切法如虗空性。即离第二净地勤方便过。不同前地修无功用。故云报行。报行者前地所修报熟现前故。住真如者。以本识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净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舍黎耶之名。又佛地单住真如。不云黎耶真如。今为有变易报在。是故双举。则黎耶言约异熟识。如来但名无垢识故。
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此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
第二梦寤喻。喻前正行广大。论云。此示行护彼过想者。离彼化生勤方便过故。有正智想者。非无此地无功智故。如梦寤虽无梦想非无寤想。但此行寂灭。故云所作皆息。合中勇猛约心。精进约行。合上方便。并是功用二行。已下出所息障。依内证清净。生死涅盘二心不行。名二行不现。如彼寤时。此彼岸无依。外缘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故云想行不现。即离化生圣道等想。如彼寤时人船俱无。合中见人堕河。喻中身自堕者。众生病即菩萨病故。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此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盘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
第三生梵天喻。喻分殊绝。合中正合下地。心意识不现。合欲界心不现行也。所以不行者得报行故。此离微细想行过。故论云此说远离胜也。后此菩萨下举胜况劣。谓佛等不顺行世间一分心等尚不行。况顺行世间一分心耶。佛心等者即七地求如来智心也。此中但况世间。亦应以大况小。大尚不行况小乘耶。则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若果若智若断皆不行也。
上明深行胜对前彰出。下正明胜行。
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
第二明发起胜行。此下亦是摄尊重行。因劝起行皆尊重故。胜亦尊重之义。文有四段。一说主总叙。二作如是下显劝辞。三佛子诸佛世尊下显劝所为。四佛子若诸佛下彰劝之益。今初。愿即劝因。大论说三加七劝。今诸佛现前即现身加。与如来智即是意加。后赞善哉即口加。以先加而后劝。今疏但云说主总叙而已。经本愿力应云住本愿力。诸佛世尊下总显劝相。诸佛所以与智劝者。转彼行深乐足之心。令入法流门故。法流者决无生止水。令起无功用行河任运趣佛智海。即以能趣为门。又法流者即是行海。言与智者有二意故。一现行与觉念。犹彼意加。二令其修取。故名为与。下之七劝皆佛智摄。故但云与智。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
二正显劝辞中二。先赞。即口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