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堂口才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一分钟突破交谈窘境(1)

生活中有些人一见到陌生人就感到无所适从,很拘谨,“不好意思”交谈或不知从何谈起。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和陌生人交谈的技巧。同陌生人交谈,最重要的是善于寻找话题,即人们常说的“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一旦掌握了这个本领,往往就能“文思如泉涌”,使交谈融洽自如。

和陌生人“一见如故”的4种开场白

在人际交往中,“一见如故”是很多人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界。一个人如果具有跟陌生人“一见如故”的本领,他就能左右逢源,朋友遍天下;反之,如果一个人缺乏跟陌生人打交道的信心和勇气,不善于跟陌生人交谈,他就会在交际中处处受阻,难以赢得朋友。

那么,怎样才能跟陌生人“一见如故”呢?最重要的是说好开场白。下面介绍了几种比较经典的开场白,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攀亲认友

在人际交往中,交际对象是陌生人并不可怕,只要事前对陌生人进行一番认真的调查和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或明或暗、或近或远的“亲友”关系。只要我们在见面时及时拉上这层关系,就能迅速消除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1984年5月,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上海复旦大学。当他与一百多名复旦学生初次见面时,是这样跟他们套近乎的:“其实,我和你们学校有着很深的渊源。你们的校长谢希德女士和我的夫人南希,当年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学生,她们还是亲密的校友呢!照此看来,我和诸位自然都是朋友了!”此话一出,全场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短短的几句开场白,就使这位黄头发、蓝眼睛的洋总统和一百多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大学生成了朋友。接下去的交谈自然十分热烈,气氛也极为融洽。

扬长避短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但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一般都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长处,不谈或少谈自己的短处,这是人之常情。因此,跟陌生人交谈时,如果能以赞扬对方的长处作为开场白,往往能使对方心情愉快,对我们产生好感,从而使交谈气氛和谐、融洽。反之,如果我们在交谈时有意或无意地触及对方的短处,对方就会觉得很没面子,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从而对我们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

日本著名作家多湖辉在其著作《语言心理战》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霍依拉先生被业内人士誉为“销售权威”,在拜访客户时,他有一个交际秘诀,那就是初次与客户交谈一定要扬人之长、避人之短。有一次,为了替报社拉广告,他去拜访一家百货公司的经理。简单的寒暄之后,霍依拉突然问道:“您是在哪里学会开飞机的?一个百货公司的经理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此话一出,顿时让对方异常兴奋,谈兴大发。广告的事自然顺理成章地谈成了。

表达友情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我们能用三言两语恰到好处地表达对对方的友好情意,或肯定其成就,或赞美其品质,或同情其遭遇,或安慰其不幸,往往能在顷刻间温暖对方的心田,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使对方产生一种一见如故、欣逢知己的感觉。

在美国爱荷华州的文波特市,有一个极富人情味的服务项目——全天候电话聊天。据统计,每个月有近两百名孤单寂寞者使用这个电话。主持这个电话的专家们有一句最得人心的开场白:“今天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凄凉。”这句开场白表达的是对孤单寂寞者的充分理解和感同身受之情,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用,很多人在听到这句话后都会掏出知心话跟主持人交流。

添趣助兴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幽默开场,往往能迅速消除对方的拘束感和防卫心理,活跃交谈气氛,增添对方的交谈兴致。

1988年10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陈伯达刑满释放不久,著名作家叶永烈打算去采访他,为《陈伯达传》搜集素材。当时,刚刚度过18年铁窗生涯的陈伯达曾经宣称:“公安部提审我,我作为犯人,不能不答复提问。对于采访,我可以不接待,不答复。”对于这位对自己不抱欢迎态度的采访对象,叶永烈早有思想准备。如何开场才能顺利达到采访的目的呢?该使用怎样的语言才能使他跟自己愉快地合作呢?后来,叶永烈终于找到了一个杀手锏——幽默。刚到陈伯达的住处,叶永烈就说:“1958年,您到北京大学作报告,当时我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听了您的报告。记得当时您带来一个‘翻译’,把您的闽南话翻译成普通话。我平生还是头一回遇上中国人向中国人作报告还要带‘翻译’的!”多么有趣的往事,多么风趣的语言!陈伯达一听,立刻哈哈大笑起来,对眼前这位不速之客顿时产生了好感,交谈气氛也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就这样,原本尴尬的采访终于得以顺利完成,45万字的《陈伯达传》也因此增添了不少资料。

当然,只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三言两语”便与陌生人“一见如故”,关键功夫还要花在见面交谈之前,即在谈话之前,先要对交际对象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提问是开启陌生交谈的“百宝匙”

交谈,特别是陌生人之间的交谈,通常都是以提问开始的。提问是开启陌生交谈的“百宝匙”。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技巧,即使没什么专长,也足以应付各种各样的陌生人。

那么,在向陌生人提问时,都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问对方最内行的问题

向陌生人提问,应该视对方的职业而定,尽量问对方最内行的问题。比如,如果交谈对象是一名医生,可以向他询问医学方面的问题;如果对方是一个房地产经营者,可以向他询问房价的涨落情况;如果对方是个电脑专家,可以向他询问哪种牌子的电脑最实用;如果对方是一位教师,可以向他询问有关学生教育的问题……总之,提问是打开交谈之门的最好方法,而在提问时最好是问对方最了解或最内行的问题。

掌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提问并不像逛大街那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向陌生人提问,只有掌握好时机,才能收到提问的预期效果。比如,两个好朋友都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天他们在路上相遇了,互相询问:“工作怎么样啊?还顺利吧?谈恋爱了吗?”这种提问不仅显得亲切自然,而且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一位女孩经人介绍与一位陌生的小伙子谈恋爱,女孩也这样提问对方:“你谈过恋爱吗?工作怎么样啊?一个月工资多少?”这就不合适了,既显得突兀,又显得没有礼貌。再比如,中国人见面时都喜欢问一句:“吃了吗?”这种提问用在吃饭时间前后,既自然得体,又切合时宜,但如果在下午三四点钟问这么一句,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一般来说,当对方正忙于某事时,不宜向对方提琐碎无聊的问题;当对方正专心欣赏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时,不宜提与文娱节目和体育比赛无关的问题;当对方正在伤心、抑郁或失意时,不宜提太生硬、太复杂、会引起对方不愉快的问题。

要适应对方的年龄、身份、文化素养、性格等特点

在向陌生人提问时,要注意对方的年龄、身份、性格、文化素养等特点。比如,我们对小朋友可以问:“你几岁啦?”但对老年人就不宜这样问。再比如,我们对中国人可以问:“你做什么工作?”“收入怎么样啊?”“家里有几口人?”这是尊重和关心对方的表现。但如果这样问一个美国人,就是打听别人隐私的不礼貌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交际对象往往性格迥异、个性千差万别,有的人热情直爽,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文静安详,有的人性情毛躁;有的人高傲自负,有的人谦恭有礼……性格不同,提问的方式也应当有所变化: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委婉含蓄、迂回曲折,或一步到位、直击要害,或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唯有如此,才能使交谈和谐、融洽。

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提问

在交谈过程中,提问的人、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甚至提问行为的本身,都会对被提问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被提问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预期目的。此外,在提问时,被提问者总是处于一定的心境之中,所以,我们的提问必须符合被提问者的心境,比如去探望病人,他正在为病情焦虑不安,我们就不要向对方询问:“病情会不会恶化呀?”

注意提问的方式

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问题,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效果大不一样。比如问对方“你很讨厌他吗”或“你很喜欢他吗”,就不如问“你对他的印象怎么样”;对一个年龄超过40岁的人,与其问他“你今年贵庚了”,不如问他“你今年有三十多岁了吧”;你让别人帮你寄一封信,与其问对方“替我把信寄了吧”,不如问“能不能帮我把那封信寄了”。

很明显,在上面列举的几个问话中,后者要比前者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前者太直接,缺乏尊重感;而后者以对方为中心,让人听起来有被尊重感。提问时态度是否谦恭有礼,问话方式是否合乎听者的心意,都会直接影响问话的效果。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体谅。如果我们在提问时不尊重、不体谅对方,就很难得到对方的良好回应。

注意问题的可延展性

在向陌生人提问时还应该注意问题的可延展性。比如我们在旅途中遇到一个东北人,如果这样问:“你是东北人吧”“第一次来河北吧”“东北比河北冷吧”等,恐怕对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回答“是”。

这不能怪对方不健谈,而是我们的提问方式太过笨拙,限制了对方的回答空间,对方也只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如果我们换一种问法:“第一次来河北有什么感觉啊?”“东北现在建设得怎么样了?”不但可以让对方介绍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新鲜事,还能使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交谈气氛自然、融洽。

如果我们提问的问题对方一时回答不上来,或者不愿意回答,我们就不要再一味地追问下去了,而应该及时转换话题。如果对方只是因为害羞而不爱谈话,我们就应该先问些无关紧要的事,比如问问对方的工作或学习情况,等交谈气氛缓和了,再把话题导入正轨。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除了要注意上述提问技巧外,还要注意有些问题是不宜提问的。

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

在与人交谈时,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准确或充分回答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还是不问为佳。比如我们问一位医生:“去年,本市的肝炎病例总共有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会答不上来,因为一般的医生都不会费神去记这类数字。如果对方回答“不太清楚”,不仅他自己有失体面,我们作为问话者,也会感到很没趣。

政见不宜问

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对方不是一位政治家、政论家或社会权威人士,我们最好不要向对方提问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因为普通人对政治的看法往往是有很大分歧的,对方不了解我们的背景,也不知道我们有无成见,所以通常不会开诚布公地回答这类问题。

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

在与人交谈时,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比如,我们问对方住在哪里,如果对方只是回答说“北京”或“上海”,而没有说具体住址,那么就不宜再继续问下去。如果对方愿意让我们知道,他一定会主动说出他的详细住址,并且还会说“欢迎到我家做客”之类的客套话。否则,对方就是不想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询问年龄、收入等涉及对方隐私的问题时,也要注意掌握问话的尺度,要适可而止。

同行的经营状况不宜问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经营状况或秘密随意告诉别人,即使我们在交谈时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也只能是自讨没趣。

谈话前尽量多了解对方

在与陌生人正式交往之前,应该尽量对其职业、性格、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交往中投其所好,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赖。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接见来访者时,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他都能用三言两语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其秘诀就在于:罗斯福在接见来访者的前一晚,总会花一定的时间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来访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在交谈中就能有的放矢,深中肯綮。不然,就算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了。

一次,罗斯福从非洲回到美国,准备参加1912年的参议员竞选。当时,罗斯福是一位有名的律师,而且又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子,所以知名度非常高。在一次宴会上,参会的很多宾客都认识罗斯福,但罗斯福却不认识他们。同时,罗斯福看得出,尽管这些人都认识他,然而表情却显得极为冷漠,似乎对他没有任何好感。

罗斯福很快想出了一个接近众人并能同他们搭话的好办法,他对坐在自己身旁的陆思瓦特博士低声说道:“请你把坐在我对面的那些宾客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陆思瓦特博士就把每一位宾客的大致情况向罗斯福作了简要说明。

了解了宾客的大致情况后,罗斯福便找借口和他们攀谈起来,经过交谈,罗斯福了解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知道了他们的职业以及最得意的是什么。掌握了这些之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交谈的话题,并在交谈中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很快,罗斯福就和他们熟络起来,并且成了不错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