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谈吐得体,有理有力:说话艺术之有礼有节
语言能体现修养
言语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既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粗俗。有些青年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是喜欢大谈特谈自己的成就,表现很浅薄。
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50岁时,会见了一个18岁的青年作曲者,这个年轻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和自己的乐曲。威尔第专心地听完他的谈话,说:“当我18岁时,我认为自己是个伟大的作曲家,也总是谈‘我’。当我25岁时,我就谈‘我和莫扎特’。当我40岁时,我已经谈‘莫扎特和我’了。”
言谈高雅即行动之稳健,说话轻浮即行动之草率。威尔第的一席话启示我们:一个人要贵有自知之明,少谈自我,不要目中无人。
处世箴言:语言是一个人修养的具体体现,在与他人谈话中,切忌以“我”为中心,否则,就会给对方一种“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之感。
良好的仪表能增强语言的魅力
在社交场合中,得体的服饰,整洁的仪表,都能增加语言的魅力。
美国某州有一位艺术家,常因一些地方问题到州议会去控诉。他去时总穿一件油渍斑斑的工作服,胡子也不刮,因为他向来看不起那些以衣冠来取悦于人的人。他认为人只要有头脑,别人就会听取他的意见,穿着好坏根本无关紧要。可事实是,年复一年,没人愿意理会他,他也不知道问题就出在他那一身油渍斑斑的工作服上。
美国心理学家塞肯曾在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里召集了86名志愿者,吩咐他们每人跟3位行人谈话,请求他们支持一个反对校内早餐供应肉类的团体。
在志愿者跟行人接触前,研究人员鉴定了每位志愿者的情况,例如,外表是否漂亮,口齿是否伶俐,能否令人信赖,能否说服人以及智力、信仰等。结果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外表漂亮者比不漂亮者更容易成功。
形象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别人对你的好恶。因此,要想让语言更具魅力,更吸引人,你就应该适当地注意一下外表形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忽视它。
处世箴言:良好的仪表比任何语言都更具魅力。
用口才表现职业形象
良好的口才能表现其职业形象,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一个人如果能始终保持优雅的谈吐,他肯定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某市一家外贸公司因拓展外贸业务的需要,决定向社会公开招聘数名业务管理人员。经过笔试和面试两道关卡之后,最后剩下24人,筛选出来的这24位应聘者难分伯仲,去掉谁都没有充分的理由,哪个应聘者被去掉了也都会不服气,这使招聘者颇感为难。最后公司宣布,请应聘者第二天到公司门口看榜。同时,为了感谢应聘者对公司的厚爱,将在某酒家设宴招待以示谢忱。
事实上,公司举行的这次酒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才之间也”!其目的是“煮酒论英雄”。笔试和面试时,应聘者是有备而来且分外警觉的,所以,很难暴露出他们的缺点。而在气氛热烈的酒宴上,一些应聘者会认为大局已定,思想不再设防,一个真正的“自我”便会完全地展现在招聘者面前。
在热烈的宴会上,有的应聘者担心自己不被录用,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这些应聘者性格过于内向,缺少交际能力,不适合从事外贸工作。有些应聘者自我感觉良好,这些人业务上确实高人一筹,面试时颇具绅士风度,但在酒宴上终显“庐山真面目”,贪杯豪饮,狼吞虎咽,给人一种俗不可耐的感觉。有的应聘者出言不凡:“××经理,你只要录用我,两年之内我保证给你赚几十万。”这种人轻言取胜、戏言赚钱,看似有胆有识,却难免言过其实,给人以一种不可靠的感觉。有的应聘者则破釜沉舟而来:“××经理,我这次是横下一条心来报名应聘的,我已向原单位辞了职。我坚信,凭我的水平,你们一定会录用我的……”这种人似乎很自信,实际却是自负,把应聘当赌博,把赌注全押在这一次上。这些人思想比较偏激,而偏激的思想必然导致行动僵化。有的人则苦苦哀求:“××经理,搞外贸是我多年的愿望,这次如果再不能如愿,我可真……”这种人性格软弱,难以胜任外贸工作。结果,上述这些应聘者最后统统以落选而告终。
处世箴言:口才是树立职业形象的重要手段。
讲话时要注意“行为美”
与人交往时,言谈举止代表着你的个人素质。因此,对于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注意。
俗话说,坐要有坐相。因此,坐着时不要随便左右晃动,如果是女士的话,两腿要自然并拢;站立时膝盖要伸直,腰板要挺直,不要抖腿,不要撅屁股,不要抓头搔耳,两手应自然垂放在两侧,或是轻放在前面;不要玩弄或吮吸手指,尽量不要跷脚;表情温和,眼神要亲切,精神要饱满。
有的人说话时喜欢将手插在口袋里,有的还坐在桌子上,这不是好的习惯,这是一种过于散漫、过于随便的讲话方式。在交谈时,最好不要将手插在口袋里,这样不仅很难令对方接受,而且容易给人不好的印象。尤其是在多数听众面前,这种姿势会使周围的人觉得这位发言者只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之中,有轻慢他人之意,且表现欲望非常强,使人感觉似乎别人不可超越他。即使你没有这种傲慢的想法,但这种姿势,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你就是这样一种人。
因此,在社交场合中,尤其是在说话时,你一定要讲究“行为美”,才能获得他人的好感。
处世箴言:时时反省自己,注意说话时的言行举止,才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礼貌语言是通行证
讲话有“礼”,才会对自己有“利”。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时至黄昏还没找到住处。忽见迎面来了一位老农,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旅店还有多远?”
老人回答:“五里!”
年轻人策马飞奔,跑出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非得回去整治他不可!五里,五里,什么五里!他猛然醒悟过来,这“五里”不就是“无礼”的谐音吗?
他急忙掉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路边等候,就翻身下马,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口,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处世箴言: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在人际交往中,礼貌语言至关重要。如果你要和他人保持情感热线畅通无阻,就应该得体地运用礼貌语言和称呼语,切忌言语粗俗。
使用得体的语言
对于一个口才高手而言,谈话中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因为富有文采的语言既能创造和谐的气氛,又能明确地表述自己的主张和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口才高手常常在多种场合中借助于这一高超的技巧。
中美断交20多年后,尼克松总统首次来华访问。双方领导人见面之时,尼克松说了一句“我们都是同一星球上的乘客”,巧妙地表明了中美建交具有共同的基础。短短一句话,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气氛,使双方的心理距离得以缩短。
又如,周恩来在谈到中日关系时曾引用了一句中国的俗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既显得大度不失友好,又明确暗示了中日历史及未来的原则立场。
处世箴言:谈话时运用得体的语言,既能创造和谐的气氛,又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
不要使用侮辱性的语言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顾逞一时口舌之快,有意无意间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结果,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就葬送了多年深厚的友情。
其实,有许多语言伤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学会礼让——可是,却有不少人觉得礼让等于懦弱。
有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有一天,母熊安排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
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骚臭味。”
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吧。”
樵夫照它的话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母熊,问:“你头上的伤好了没有?”
“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您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熊回答说。
没有人能彻底忘掉别人对他在语言上的侮辱,即使那个人曾经有恩于他,或者他们曾经是好朋友。所有这一切,都无法弥补他因为你侮辱性的话语而造成的伤害。
处世箴言:讲话要有分寸,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要伤害他人。礼让不是人际关系上的怯懦,而是把无谓的攻击降到零。
如此寒暄拉近双方距离
寒暄,就是人们见面时打个招呼,以示礼貌和关心。寒暄是人与人交谈的润滑剂,它能有效拉近双方的距离。因此,寒暄是我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与人初次见面时,由于彼此都不太了解,往往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此时,你不妨以一些寒暄语做开头,比如:“天气似乎热了点!”或者“最近忙些什么呢?”虽然这些寒暄语大部分并不重要,但它能使谈话的双方迅速摆脱尴尬的沉默。在寒暄时,你的语气要轻松柔和、充满感情,让对方彻底放松,这样才能让对方很顺利地接受你。
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打算到中国对邓小平进行一次专门采访。然而,在此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法拉奇非常担心对邓小平的专访会失败。于是,她翻阅了许多有关邓小平的书籍。在看到一本传记时,她注意到邓小平的生日是1904年8月22日。于是,她脑海中有了一些想法。
1980年8月22日,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专访。
“邓小平先生,首先我谨代表我们意大利人民祝福您,祝您生日快乐!”法拉奇十分谦逊有礼地说道。
“我的生日?我的生日不是明天吗?”邓小平分辩道。或许是工作太繁忙了,邓小平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法拉奇这么一说,邓小平自己也搞糊涂了。
“不错的,邓小平先生,今天确实是您的生日。我是从您的传记中知道的。”法拉奇信心十足地说。
“噢!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也已经76岁了。76啊,早就是衰退的年龄了!这也值得祝贺?”显然,法拉奇的问候已经让邓小平对她有了好感。所以,邓小平不禁和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退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呢!”法拉奇也和邓小平开起了玩笑。
邓小平听后,哈哈大笑:“他做的也许对。不过,我相信你肯定不会对你父亲这样说的,对吧?”
融洽的采访气氛就这样轻松地形成了,接下来便是法拉奇此行的真正目的,她将谈话引入正题:“邓小平先生,我想请教您几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不知您能否给我一个圆满的解答。”
“我尽自己所能吧,尽量不让你感到失望。我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空手而回吧!要知道,我们中国可是个礼仪之邦。”
意大利记者拉法奇之所以能够成功地采访邓小平,是因为她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其实是感情的一种交流。谈话前,她寒暄着和邓小平拉近关系,从邓小平的生日一直谈到自己的父亲,让76岁的邓小平不知不觉地把她当做一个孩子,而不是一个外国记者。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法拉奇的访问必然会取得成功。
在寒暄时,要想让对方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首先要先发现、捕捉对方的兴趣点。同时,要对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很熟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据主动。当对方接受后,我们还要及时引入正题,切不可过分寒暄,这会让对方认为你可能是不怀好意,反而对你加以提防。那样就会功亏一篑。适当的寒暄可以营造气氛,只要对方认可你就可以了。如若一味地寒暄,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反而不会对你有什么好印象。
处世箴言:寒暄是人与人交谈的润滑剂,它能有效地拉近双方的距离。
恰当称呼让你们一见如故
与人谈话,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产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但也有共同的称呼,如“太太”“小姐”“女士”“先生”。因此,你必须懂得恰当地称呼别人,这样别人才会感到舒服,进而增进你们的感情。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例如,遇到一位朋友,最近被提升经理。当时,就应先跟他打招呼:“趓经理,真想不到能在这儿见到你。”如果他听到你跟他打招呼,就会显得格外高兴,忙跑过来和你并肩坐。虽然平时他是一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会显得很健谈。
最重要的是,不论你如何称呼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传达这样一些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很重视”。
使用称呼时,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的三十多岁的人还没有结婚,就称为“老张”“老李”,会引起他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士称“太太”“夫人”,她一定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人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
另外,使用称呼应该根据社会习惯来进行。例如,称呼一般分为职务称谓、姓名称谓、职业称谓、一般称谓、代词称谓、年龄称谓。职务称谓有经理、科长、董事长、医生、律师、法官、教授等。总之,恰当的称呼能让你和陌生人一见如故。
处世箴言: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他人,恰当的称呼能使你和陌生人一见如故。
以话试探,寻找共同点
两个陌生人在一起时,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一方主动开口讲话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的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以此发现对方的性格特点,打开交际局面。
两个年轻人从某县城上车,坐在一条长椅上。
“在什么地方下车?”其中一人问对方。
“到终点站,你呢?”
“我也是,你到上海什么地方?”
“我到浦东一亲戚家有事,你就是此地人吧?”
“不是的,我是从外地来走亲戚的。”
经过双方的“火力侦察”,双方对县城熟悉,对上海了解,都是走亲戚的共同点就清楚了。两个人发现对方共同点后,谈得很投机。下车后,还互邀对方到家里做客。
处世箴言:以话试探,寻找到共同点后,才能打开话匣子。
手势语独显其妙
手势是人们演讲态势的主要形式。借助手势说话的关键在于“助”,它既不同于烘托语,可代替讲话,又不同于演节目,可以用手势演出情节。它的妙用在于:展示形象,表达感情。
许多演讲家都是借用手势说话的高手,其所使用的手势语独显其妙。
两千多年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远征途中,因为断水,全军面临崩溃的危急形势。国王在战马上作鼓动演说:“勇敢的将士们,我们只要前进,就一定会找到水的。”只见他一边说,一边将右臂向正上方高高举起,张开五指,而后迅速有力地挥下,使人有无可置疑之感。当他讲到“壮士们,勇敢前进吧”,右手平肩往后收回,然后迅速有力地将五指分开的手掌猛地推向前方,给人一种锐不可当的坚定气势。
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常习惯于用左手大拇指横插于坎肩,右手有力地挥动的手势。列宁以右手坚定地探向前方,身体微倾向听众,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姿势。
由此可见,恰当的手势不仅有助于表达情感,而且有很大的包容性,往往是“无声胜有声”。
处世箴言:红花还需绿叶扶,有时一个恰当的手势就能将说话的效用提高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