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4章

论曰。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种皆依边际定得。边际静虑体有六种。前六除词加余边际。词无碍解虽依彼得而体非彼静虑所收。边际名但依第四静虑故。此一切地遍所随顺故增至究竟故。得边际名。云何此名遍所随顺。谓正修学此静虑时。从欲界心入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顶入无所有。次第逆入乃至欲界。复从欲界次第顺入。展转乃至第四静虑。名一切地遍所随顺。云何此名增至究竟。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静虑得边际名。此中边名显无越义。胜无越此故名为边。际言为显类义极义。如说四际及实际言。除佛所余一切圣者。所说六种唯加行得。非离染得。非皆得故。唯佛于此亦离染得。诸佛功德初尽智时由离染故一切顿得。后时随欲能引现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于一切法自在转故。已辩前三唯共余圣德。于亦共凡德。且应辩通。颂曰。

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余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

论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证通。二天眼智证通。三天耳智证通。四他心智证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然其前五异生亦得。依总相说亦共异生。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如沙门果。解脱道言显出障义。神境等四唯俗智摄。他心通五智摄。谓法类道世俗他心。漏尽通如力说。谓或六或十智。由此已显漏尽智通依一切地缘一切境。前之五通依四静虑。何缘此五不依无色。初三别缘色为境故。修他心通色为门故。修宿住通渐次忆念分位差别方得成故。成时能缘处性等故。依无色地无如是能。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前后变异展转相随。后复审观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渐次得成。成已不观自心诸色。于他心等能如实知。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审察次前灭心。渐复逆观此生分位前前差别至结生心。乃至能忆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为忆念他加行亦尔。此通初起唯次第知。串习成时亦能超忆。诸所忆事要曾领受。忆净居者昔曾闻故。从无色殁来生此者。依他相续初起此通。所余亦依自相续起。修神境等前三通时。思轻光声以为加行。成已自在随所应为。故此五通不依无色。又诸无色观减止增。五通必依止观均地。未至等地由此已遮。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随依何地。于自下地行化自在。于上不然。势力劣故。余四亦尔。随其所应。是故无能取无色界他心宿住为二通境。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陕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胜势用猛利从无始来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串习无胜势用及彼种类由离染得。若起现前皆由加行。佛于一切皆离染得。随欲现前不由加行。六中前三唯身念住。但缘色故。谓神境通缘四外处色香味触。天眼缘色。天耳缘声。若尔何缘说死生智知有情类由现身中成身语意诸恶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别胜智是通眷属。依圣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与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摄。谓受心法。缘心等故。宿住漏尽四念住摄。通缘五蕴一切境故。此六通中天眼天耳无记性摄。许此二体是眼耳识相应慧故。若尔宁说依四静虑。随根说故亦无有失。谓所依止眼耳二根由四静虑力所引起即彼地摄故。依四地通依根故说依四言。或此依通无间道说。通无间道依四地故。余之四通性皆是善。若尔何故品类足言通云何谓善慧。彼据多分。或就胜说。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论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如其次第以无学位摄第五二六通为其自性。六中三种独名明者。如次对治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此三皆名无学明者。俱在无学身中起故。于中最后容有是真。通无漏故。余二假说。体唯非学非无学故。有学身中有愚闇故。虽有前二不立为明。虽有暂时伏灭愚闇。后还被蔽故不名明。契经说有三种示导。彼于六通以何为体。颂曰。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论曰。三示导者。一神变示导。二记心示导。三教诫示导。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为其自性。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为胜故。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处中者令发心故。能示能导得示导名。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余三不尔。于二示导教诫最尊。唯此定由通所成故。定能引他利乐果故。谓前二导咒术亦能。不但由通故非决定。如有咒术名健驮梨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复有咒术名伊刹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教诫示导除漏尽通余不能为。故是决定。又前二导有但令他暂时回心。非引胜果。教诫示导亦定令他引当利益及安乐果。以能如实方便说故。由是教诫最胜非余。神境二言为目何义。颂曰。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论曰。依毗婆沙所说理趣。神名所目唯胜等持。由此能为神变事故。诸神变事说名为境。此有二种。谓行及化。行复三种。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者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三者意势。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于此三中意势唯佛。运身胜解亦通余乘。谓我世尊神通迅速随方远近举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说。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意势行唯世尊有。胜解兼余圣。运身并异生。化复二种。谓欲色界。若欲界化外四处。除声。若色界化唯二。谓色触。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种。谓属自身他身别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种。在色亦然。故总成八。若生在色作欲界化。如何不有成香味失。如衣严具作而不成。有说。在色唯化二处。化作化事为即是通不。不尔。云何。是通之果。此有几种。差别云何。颂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一心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论曰。神境通果能变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此有十四。谓依根本四静虑生有差别故。依初静虑有二化心。一欲界摄。二初静虑。第二静虑有三化心。二种如前。加二静虑。第三有四。第四有五。谓各自下。如理应思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无依下。下地定心不生上果。势力劣故。第二定等果下地化心对初定等果上地化心由依及行亦得名胜。如得静虑化心亦然。果与所依俱时得故。诸从静虑起果化心。此心必无直出观义。谓从净定起初化心。此后后心从自类起。此前前念生自类心。最后化心还生净定。故此从二能生二心。非定果心无记性摄。不还入定有直出义。如从门入还从门出。诸所化事由自地心。无异地化心起余地化故。化所发言通由自下。谓欲初定化所发言。此言必由自地心起。上化起语由初定心。上地自无起表心故。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语时诸化身方语。言音诠表一切皆同故。有伽他作如是说。

一化主语时  诸所化皆语

一化主若默  诸所化亦然

此但说余佛则不尔。佛诸定力最自在故。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容有别。发语心起化心既无。应无化身。化如何语。由先愿力留所化身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故虽化语二心不俱。而依化身亦得发语。非唯化主命现在时能留化身令久时住。亦有令住至命终后。即如尊者大迦叶波留骨琐身至慈尊世。唯坚实体可得久留。故迦叶波不留肉等。有余师说。愿力留身必无有能令至死后。饮光尊者留骨琐身。由诸天神持令久住。初习业者由多化心方能化生一所化事。习成满者由一化心随欲化生多少化事。如是十四能变化心皆是修得。无记性摄。即是通果无记摄义。余生得等能变化心通善不善无记性摄。如天龙等能变化心。彼亦能为自他身化。于十色处化九除声。理实无能化为根者。然所化境不离根故。言化九处亦无有失。天眼耳言为目何义。颂曰。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论曰。此言唯目天眼耳根。即四静虑所生净色。谓缘光声修加行故。依四静虑于眼耳边引起彼地微妙大种所造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天眼耳。如是眼耳何故名天。体即是天。定地摄故。然天眼耳种类有三。一修得天。即如前说。二者生得。谓生天中。三者似天。谓生余趣由胜业等之所引生能远见闻似天眼耳。如藏臣宝菩萨轮王诸龙鬼神及中有等。修得眼耳过现当生恒是同分。以至现在必与识俱能见闻故。处所必具无翳无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随所应取被障隔极细远等诸方色声。故于此中有如是颂。

肉眼于诸方  被障细远色

无能见功用  天眼见无遗

前说化心修余得异。神境等五各有异耶亦有。云何。颂曰。

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论曰。神境智类总有五种。一修得。二生得。三咒成。四药成。五业成。曼驮多王及中有等诸神境智是业成摄。他心智类总有四种前三如上。加占相成。余三各三。谓修生业。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人中都无生所得者。余皆容有。随其所应本性生念业所成摄。于地狱趣初受生时。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过去生。苦受逼已更无知义。若生余趣如应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