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要成为坐井观天的青蛙(2)
有这样一个佛教故事:
布袋和尚是一位佛法高僧。有一天,布袋和尚在寺庙里开坛讲法,正讲到专注之时,下面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了一阵骚动。
只听一名弟子抓住另一名弟子的手叫道:“你这家伙又偷钱了!”然后,偷钱的弟子很快被人们扭到了布袋和尚的面前。
布袋和尚问清楚事实经过后,对大家说:“我们就原谅他吧!”
“不行!他已经偷过很多次了,这次不能再原谅他了!”
众弟子也都附和道:“这次一定要把他逐出山门,否则我们就一起离开寺院。”
布袋和尚听了,说道:“他犯了错,是因为他分不清楚善恶是非,你们既然都是他的师兄,而且都能分清是非曲直,那么就应该帮助他,让他慢慢学会明辨是非。如果连我们大家都不肯帮助他,那么还有谁会愿意帮他呢?”
布袋和尚接着说:“就算你们全部都离开寺院,我也要把他留在这里。”
听布袋和尚的话,那名偷窃的弟子突然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之后,他对着所有人发誓说,以后要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做一个明辨是非善恶的人。
后来,在布袋和尚的影响下,这位惯于偷窃的弟子终于迷途知返,不仅改掉了偷窃的毛病,而且潜心修习,最终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佛学高僧。
还有一则类似的佛教故事:
一位禅师住在山上的小庙里,平时很少有人光顾。
一天晚上,他正在禅房里打坐,一个小偷偷偷溜了进来。
小偷进来一看,哎呀,有一个和尚正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打坐,好像睡着了似的。
于是,小偷壮了壮胆子,慢慢摸到菩萨像前,从供桌下拿出钱,正转身要出去。
禅师突然睁开了眼睛,叫了一声“站住”。小偷一听,吓了一大跳。
不过,禅师并没有捉拿这个小偷,也没有责备他,而是说道:“你刚才拿了佛祖的钱,不说声谢谢,就要走吗?”
小偷听了,赶紧向佛祖道谢。之后,小偷就离开了小庙。
不久之后,这个小偷又到别处偷东西,结果被官府抓了起来。小偷忍受不住监狱里的严刑拷打,就承认自己还犯过其他案子,其中有一桩就是偷了寺庙的钱。于是,差役就带着这个小偷,来到庙里,让他跟禅师对质。
禅师看了看小偷,说:“他是曾经拿过一些钱,但是他并没有偷,因为他跟佛祖说谢谢了。”
禅师的宽容之心终于感动了这个小偷,小偷决定跟随禅师一起出家了。后来,这个小偷也成为一位道行高深的修行之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不要迷途而不知返。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时刻提醒自己,希望自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但事实上,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就算不犯大错,小错也是在所难免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所以注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和缺陷。最重要的是,在犯了错误之后,我们要知道,懊悔和自责都是毫无益处的,即使你很长时间都陷入这种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也根本于事无补。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犯错之后,通过反省、自我肯定、鼓励、改正,用新的面貌重新迎接生活,走向成功之路。
既然人不是完美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那么当我们自己犯错的时候,是不是也期望别人能够原谅自己,就像别人在犯错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够宽容地原谅他们一样?多换位思考一下,能容人处且容人,对他人多一份宽容、理解和怜悯,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人反省自己、完善自己,还能够让我们自己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也正是他迷途知返的感慨。
陶渊明是中国晋代非常有名的大诗人,在文学史上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陶渊明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后来他发愤读书、考取功名,之后在叔父的引荐下当上了彭泽(今属江西)县令。
陶渊明对自然的情感非常热烈,并不喜欢为官,这一点我们从他的诗词里就可以看到。他当上县令没几天,就因为思乡心切,想辞官归去。在他的思想中,为官也是为了糊口,可是现在却为此而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不久之后,陶渊明妹妹过世,陶渊明便决定去吊唁,而且借此机会辞去了官职。就这样,在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之后,陶渊明就回到自己的田园生活中去了。
《归去来兮辞》便是陶渊明隐居后写下的著名诗篇。他在这篇赋的序中总结了自己过往的人生,认识到虽然过去的日子无可挽回,但是未来的事情还可以弥补。意思是说,走上为官的道路是自己人生中错误的选择,现在应该迷途知返,回归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渴望的。也正是在此之后,陶渊明创作出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踏上了自己不愿意看到的迷途,就一定要学会适时折返,不能一错再错。在踏上黑暗的官场之后,陶渊明很快意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错误的,他不想继续错下去,于是便辞官而去,回到了自己真正向往的田园生活,也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选择了错误的不喜欢的道路,但他会及时改正,迷途而知返。但是,在现实中,虽然很多人都会犯错,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无法做到像陶渊明一样迷途知返、知错就改。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做错事或者走错路,而是在做错事或者走错路之后,却执迷不悟,不知道折返,导致一错再错。在面对错误和失败时,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并且及时改正,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能人异士很多,明白人外有人
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正如冰心的“春水”诗歌里写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正映照着我们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能人异士有很多,人外有人。
古往今来,未看到山外山、人外人的人数不胜数。如果你细心思考这句话,就会发现,这句话可谓一语双关,发人深省。它既是在映照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又影射了人的性格问题:一方面,生在墙角里的花,因为被困在一个狭小的视野中,便如井中之蛙一般,看不到外面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它也是在说,现实中有很多人,喜欢过偏安一隅的生活,将自己困在狭小的生活空间中,既看不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也享受不到阳光雨露的滋润。
由此可见,这首诗是在委婉地嘲讽墙角小花对自己的孤芳自赏,从而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满,做人处世中应当秉持谦虚的态度。
从前,有一位学者很喜欢修禅,后来他感觉自己境界已经很高了,对禅的领悟也已经很深,于是就想找一位修禅高人来验证一下自己的修行。当时,有一位道行高深的禅师在南山修行,他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求教者加以点化,人们都很尊重他,信徒们称他为“南隐”。这位学者听说南隐的名声之后,就去拜访他,想向他请教佛法。
两人行过相见礼后,学者向南隐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南隐听了,先是默然不语,然后自己拿起茶壶,开始认真地向杯子里斟茶,眼看着杯子马上就要满了,他却没有停手的意思。最后,茶水已经从杯中溢出来,漫到了桌子上。学者看着,实在有些沉不住气了,就提醒说:“老禅师,您看,茶已经把桌面弄湿了,您不用再倒了。”
南隐听了,像是刚刚醒悟一样,慢慢把茶壶放下。
之后,他指着桌上的杯子,对学者意味深长地说:“你和这只杯子一样,空余的地方已经装满了你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你说要向我请教,可是你的杯子已经满了,而我要表达的是我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你我都知道,多出来的水会淌出杯子,所以,你既然不愿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我怎么对你说禅呢?”
能人异士很多,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我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我们也不要骄傲,不要自满。因为这个世界这么大,有各种各样的人,很可能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存在着很多比我们更出色、更优秀的人。
但是,我们说“人外有人”,并不是否定自己的自信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想做得好、做得顺利,就需要对自己有信心。自己不一定是最好、最有能力的一个,可是这只是一种相对不足,而且这种比较不但不能使我们本身的绝对能力削弱,还能促使我们向着更高的阶段努力。
正是因为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不是最优秀的一个,所以才要更加努力,而不是为此而让自己自信心受挫。本来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却因为情绪消沉而没有做好,这样不是太得不偿失了吗?我们常说“人不能同人比”,意思就是,当你跟另一个人相比较的时候,必然是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和优势。也许,他在某些方面能力比你强,但是你能做好的事情,他却未必能做好,这是因为你在别的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这件事,而且比起他来你也更了解自己要做的事。
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这一点之后,我们为人处世上就要学会谦卑,知道“学无止境,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每个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太目中无人、自视过高,因为一旦你自视甚高,就很容易像“井底之蛙”一样坐井观天,再也看不到、想象不到世界之大、宇宙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