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论曰。且欲界中心品有五。谓善唯一。不善有二。谓不共无明俱生。及余烦恼等俱生。无记有二。谓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如是欲界一切心品。决定恒与寻伺相应。故善心品。有二十二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定二。谓寻与伺。此中勤舍应不俱生。行相违故。如进与止。造修委弃。理不同时。契经亦遮此二俱起。说修二法时非时故。如契经说。心若惛沈。尔时应修择法勤喜。修轻安定舍则为非时。心若掉举。尔时应修轻安定舍。修择法勤喜。则为非时。俱生无失。不相违故。住正理者。起如理行。不息名勤。即于尔时。弃非理行。平等名舍。又于如理非理行中。舍如持称。进止平等。故舍与勤。更相随顺。起善止恶。行不相违。若于所缘。一取一舍。更相违背。可有此失。由斯类释。经主所难。谓有警觉无警觉性。作意与舍。应互相违。如是善成。于善心品。有二十二。心所俱生。不定地法。所余二种。恶作睡眠。非通三界。及六识身。有漏无漏。非唯不染。亦非唯染。故善心品。非一切时。皆有恶作。但可容有。有时增数。至二十三。言恶作者。悔以恶作为所缘故。立恶作名。如无想定。有说。无相及身念住。有处名身。若尔有缘所未作事心生追悔。应非恶作。不尔。未作亦名作故。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然此恶作。通善不善。不通无记。随忧行故。离欲贪者。不成就故。非无记法有如是事。然有追变。我顷何为不消而食。我顷何为不画此壁。如是等类。彼心乃至未触忧根。但是省察未起恶作。若触忧根。便起恶作。尔时恶作。理同忧根。故说恶作。有如是相。谓令心戚。恶作心品。若离忧根。谁令心戚。恶作有四。谓善不善。一一皆依二处起故。若于不善不共心品。有二十种。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二大不善地法。并二不定。谓寻与伺何等名为。不共心品。谓此心品。谁有无明。无有所余。贪随眠等。如不共品邪见见取及戒禁取。俱生亦尔。大地法中。即慧差别。说名为见。故数不增。颂言唯者。是简别义。谓唯见俱。定有二十。表不共品中容有恶作等。谓若恶作是不善者。唯无明俱。非余烦恼。贪慢二种。欣行转故。嗔外门转。行相粗故。非恶作俱。疑不决定。恶作决定。故不俱起。有身见等。欣行转故。极猛利故。恶作不尔。然此恶作。依善恶行事处转故。诸见不尔。故不相应。邪见一分。虽戚行转。而二因故。非恶作俱。是故恶作是不善者。唯无明俱。容在不共。忿等亦尔。于四不善贪嗔慢疑。烦恼心品。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如贪等随一。于前所说。忿等相应随烦恼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忿等随一。不善恶作相应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谓即恶作等二十一。若于无记有覆心品。唯有十八心所俱生。谓如不共二十法中。除大不善地法二种。欲界无记有覆心者。谓与萨迦耶见及边执见相应。不增见义。如前应释。于余无记无覆心品。许唯十二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并不定寻伺。有执恶作亦通无记。忧如喜根。非唯有记。此相应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睡眠一切不相违故。于诸心品。皆可现行。于善不善无记心品。随何品有。即说此增。随其所应。各增一数。工巧处等诸无记心。似有勇悍。然非称理而起加行。故无有勤。又非染污故无懈怠。无信不信类此应知。已说欲界心所俱生诸品定量。当说上界。颂曰。

初定除不善  及恶作睡眠

中定又除寻  上兼除伺等

论曰。初静虑中。于前所说诸心所法。除唯不善恶作睡眠。余皆具有。唯不善者。谓嗔烦恼。及无惭愧。除谄诳憍。所余忿等。余皆有者。如欲界说。中间静虑。除前所除。又更除寻。余皆具有。第二静虑以上乃至无色界中。除前所除。又除伺等。等者显除谄诳。余皆如前具有。以从欲界乃至梵天。皆有王臣众生等别。故有谄诳。上地皆无。如是已说三界所系诸心所法俱生定量。有诸心所。性相似同。难知差别。今随宗义。辩彼难知心所别相。无惭无愧。爱之与敬。别相云何。颂曰。

无惭愧不重  于罪不见怖

爱敬谓信惭  唯于欲色有

论曰。无惭无愧差别相者。于诸功德及有德者。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诸功德者。谓尸罗等。有德者谓亲教等。于此二境。无敬无崇。是无惭相。即是敬崇能障碍法。或缘诸德。说为无敬。缘有德者。说为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总显前二。或随次第。于所造罪。不见怖畏。说名无愧。诸观行者。所诃厌法。说名为罪。于所诃厌诸罪业中。不见能招此世他世讥毁谪罚非爱难忍异熟果等诸怖畏事。是无愧相。即不忌惮罪业果义。不见怖言。欲显何义。为不见彼怖。为见而不怖。前应显无明。后应显邪见。此言不显见与不见。为无愧体。但显有法是随烦恼能与现行无智邪智为邻近因。说名无愧。此略义者。谓能令心。于德有德无所崇敬。名曰无惭。于罪现行。无所忌惮。名为无愧。有余师说。于诸烦恼。不能厌毁。名曰无惭。于诸恶行。不能厌毁。说为无愧。有说。独处造罪无耻。名曰无惭。若处众中造罪无耻。说为无愧。有说。现起不善心时。于异熟因。无所顾眄。名曰无惭。于异熟果。无所顾眄。说为无愧。诸不善心现在前位。皆于因果。无所顾眄。故一心中二法俱起。由此翻释惭愧异相。若净意乐。为习善人所乐胜业。名有惭者。为得善人所乐胜果。名有愧者。诸有爱乐胜业胜果。必亦怖于恶因苦果。一切善心。现在前位。定于因果。皆无迷惑。由此惭愧。一心并生。故有余师。以如是义。标于心首。说如是言于所造罪。自观无耻。名曰无惭。观他无耻。说为无愧。谓异熟因。当时现起。故名为自。其异熟果。后时方有。故说为他。彼义意言。诸造罪者。意乐不净。于现罪业及当苦果。皆无顾眄。由此已释。经主此中。误取彼情。横申过难。谓设难言。若尔此二。所观不同。云何俱起。已说无惭无愧别相。爱敬别者。爱谓爱乐。体即是信。然爱有二。一有染污。二无染污。有染谓贪。无染谓信。信复有二。一忍许相。二愿乐相。若缘是处。现前忍许。或即于中。亦生愿乐。此中爱者。是第二信。或于因中。亦立果称。前信是爱邻近因故。名爱无失。敬谓敬重。体即是惭。谓如前释大善地法中言。心自在性说为惭者。应知即是此中敬体。然复有言。有所崇重。故名为敬。由此为先。方生惭耻。故敬非惭。彼师应许无惭耻者能起恭敬。以执先起敬时未有惭耻故。应无惭耻者能起恭敬。若谓敬时已有惭耻。则不应说由敬为先方生惭耻。若谓敬时非无惭耻。然敬非惭。此亦非理。言敬非惭。无证因故。非敬为先方生惭耻。勿无惭者能起恭敬。又勿有敬而无惭耻。然复确执敬体非惭。但有虚言。都无实义。故应敬体是惭差别。谓或有惭。名有崇重。此惭差别说名为敬。补特伽罗为境界故。即惭差别。得崇重名。夫崇重者。是心自在。心自在性。已说为惭。谓于心中。有自在力。能自制伏。有所崇重。故说敬体是惭差别。于诸所尊。有所崇重。故名为敬。是境第七。或因第七。由于所尊发随属意。即名为惭。此惭即是有所崇重。故此敬体。是惭差别。义善成就。即由此证。补特伽罗为境信惭。说名爱敬。非谓以法为境起者。故爱与敬。虽大善摄。而不立在无色界中。有余师言。信顺亲密。而无耽染。说名为爱。瞻望所尊。崇重随属。说名为敬有余师说。亲近善士因名为爱。不越彼言因名为敬。复有说者。于和合众。见等皆同。故名为爱。于可尊重。深心恭事。故名为敬。此爱与敬。欲色界有。无色界无。无依处故。如是已说爱敬别相。寻伺憍慢别相云何。颂曰。

寻伺心粗细  慢对他心举

憍由染自法  心高无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