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将解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权实对辩。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别。八修证阶差。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初有通别通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一代教兴皆由是矣。若原佛本意。则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别者。有十所为故说此经

一显示因行有本故 圆照净觉了无明空。发清净心方修万行

二泯绝果相成圆故 本无菩提涅槃。唯是清净觉性。故无始终增减。方为究竟之果

三决择悟理应修故 普贤问意云。觉性本圆一切如幻。幻空无体。谁曰修行。如其不修何因证觉。佛说因起幻智以除诸幻。幻尽智泯觉心圆明。然今唯说空幻者。溺在无修。修习之徒缚于有得。良由悟修之意似反而符。故最难明。理须决择

四穷尽甚深疑念故 菩萨难意云。众生本佛。今既无明。十方如来后应烦恼。佛答意云。即此分别便是无明。故见圆觉亦同流转。如云驶月运等。但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如医差华亡等。众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信。信而鲜解。解亦难臻此境。今经决了实谓穷源。苟能精通群疑自释

五除断轮回根本故 发业成种。无明为根。润业受生。贪爱为本。若不识其相贼即能为。若不达其空。永不可断。故答文殊弥勒。究了尽其根源

六搜索菩提隐障故 谓我人众生寿命。虽名同诸教。而行相深密。从粗至细展转难除故净业一章重重搜索

七少文能摄多门故 文唯二十八纸。义具顿渐空有悟修性相

八一法 一一文中。无不标依圆觉结入圆觉

巧被三根故 普眼观门被上根。三观诸轮被中根。道场加行被下根

九令修称性深禅故 三观皆以悟净圆觉为本

十劝事离相明师故 佛本是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无轨可则。无迹可依。必须离相明师触向晓喻。故令亲近尽命亡躯等

二藏乘分摄者。谓三藏之中修多罗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诸乘之中一乘所摄。十二分中 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颂。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义

契经方广二分所摄。三权实对辨者。然西域此方古今诸德立宗判教离合有殊。或一味不分或开宗料简。今将略叙。且启二门。初则不分。后明分教。不分之意其有五焉。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故。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故。三原佛本意为一事故。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故。五多种说法成枝流故。故不可分。即后魏流支。姚秦罗什。立一音教。是此意也。其分教者。有其八意 初五翻前后三别说

一理虽一味诠有浅深故。二佛虽一音教随机异故。三本意未申随他意语故。四言有通别就显说故。五由辨权实不住枝流故。六王之密语语同事别故。七不识佛意。以深为浅失于大利。以浅为深虚其功故。八诸佛菩萨亦自分故。以斯等意。开则得多失少。合则得少失多。但能虚己求宗分。亦何乖大旨。故今分之。然就分教。又诸德不同。今依贤首大师。统收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一乘顿教。五圆教。初者以随机故。随他语故。说诸法数一向差别。以其简邪正辩凡圣分欣厌明因果。然其所说法数有七十五但说人空不明法空。唯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无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总为一教此既未尽大乘法理。故立为初。有不成佛。故名为分。广说法相。削繁录数犹有一百。少说法性。所说法性即法相数。决择分明故少诤论。三终教者。亦名实教。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立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少说法相多说法性。所说法相亦会归性。故无诤论。上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总名为渐。然大乘教总有三宗。谓法相破相 二皆渐教之始。即戒贤智光二论师。各依一经立三时教。互相破斥。而传习者。皆认法性之经。成立自宗之义

法性 通于顿渐。渐即终教。终于始故。顿如后说

今将法性对二宗料简。即为二门。一对法相。二对破相。初中性相二宗有多差别。今随类束略叙十条。一三乘 性五故也。初小次一不了。后具三乘为了。深密云云

一乘 生一故也。初小次二不了。后唯一乘为了。法华等云云

三五性 楞伽等中皆说五种性故

一性 法华楞伽涅槃皆唯一性。趣寂声闻余国佛度故。菩萨与记当作佛故。阐提有佛性故。摄论立法一居三后故法华破三多嫉怨故

三唯心妄 八识从惑业生

真 八识通如来藏

四真如凝然 八识生灭故非随缘

随缘 八识依藏性故但是真如随缘成立

五三性空有离 遍计空依圆有

即 无性即圆

六生佛不增不减 定性无性决不成佛故。生界不灭。一理齐平故。无增无减

七二谛空有离 真俗条然

即 第一义空该通真妄

八四相前后 灭表后无

同时 体性即灭

九能所断证离 根后缘境断惑。以有为智证无为理

即 惑即菩提。见即真如

十佛身有为 四智依生灭识种故。报身有为

无为 智依如来藏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堕诸数。况报体耶

若知二教权实。二宗亦不相违。谓就机则三。约法则一。新熏则五。本有无二等。二对破相者。略有五别。一无性 以诸法无性为真如

本性 以常住真心为真如

二真智 能了无性者

真知 一心真实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彻于染净。如华严问明品说

二二谛 色等俗也空即真也

三谛 加第一义谛。谓一真心性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镜之明

四三性空有 空宗有谓依计。空谓圆成性宗。即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情无理有。相无性有

五佛德空 虽说佛身五求不得。得则虚忘。无得乃真。离一切相名佛功德

有 诸佛皆具常乐我净真实功德。身智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

略辨此五。余可例知。然得意者亦不相违。谓一切法既皆是真心缘起。缘起无性还即真心。始不异本。知外无智。余谛性等例之可明。然此门与前后别。但教有始终渐顿之殊法非深浅之异。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 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

总不说法性。唯辩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忘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都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泯之迹绝方显真性故

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主伴具足故名圆教。即华严经也。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帝网珠重重无尽。已知五教贯于群诠。未审此经与彼何摄。今显此义分作三门。一彼全摄此。此分摄彼。谓圆教也。二此分摄彼彼不摄此。谓初二也。三彼此克体全相摄属。即终顿也 权实对辨讫

四分齐幽深者。约起信论明诸染法本末五重。以显诸宗所诠分齐深浅。论中初唯一心为本源。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二者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与生灭合。名阿黎耶识。三依此识明二义。一觉义(始本)。谓心体离念等。二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起等。四依后义生三细。一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动故能见名转相。三依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五依最后生六粗。一智相 依境分别也。即法执俱生

二相续相 依智起念不断。即法执分别

三执取相 心起着故。即我执俱生

四计名字相 我见分别。上四皆惑

五起业相(业也)。六业系苦相(报也) 言诸宗所诠分齐者。谓人天乘唯齐业报。小乘唯后四粗。法相极于三细。终顿通诠本末方穷初一心源。初一心源即此经圆觉妙心也。经标圆觉为宗本故。说染净法皆从觉心所现起故 第一重

文殊章末即真如门。经名如来藏差别。即生灭门 第二重

普眼一章即始本觉。征释无明即是不觉 第三重

净业一章即三细二粗 第四重

弥勒章初轮回因果。即后四粗 第五重

是知圆觉极尽五重。标云。幽深良在斯矣。五所被机宜者。略有二种。初料简。后普收。初谓乐著名相以文为解者。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情尚于空触言宾无者。自恃天真轻厌进习者。固执先闻担麻弃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后普收者。一切众生皆本有佛性。但得闻之无不获益。谓宿机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宿种者。亦皆熏成圆顿种性。如华严经食金刚喻。六能诠体性者。略作四门。一随相门。复有二种。一声名句文体。体用假实相资故。故十地经有空中风(喻声)画(名等)之喻。二通摄所诠体。若不诠义文非教故。二唯识门。前二不离识故。然有本影之异。三归性门。此识无体唯是真如故。四无碍门。心境理事交彻相摄故。以一心法有二门故。七宗 当部所崇

趣宗之所归

通别者通论佛教因缘为宗于中有小乘空宗法相法性圆融等异。今即法性

别明此经又有总别。总以心(寂也)境(空也)空 遍计如蛇鬼等。下云。非作故无等

寂 依他如影像等。下云。四大不动等

觉性圆满由空寂故圆满成实

凡圣平等为宗下云。觉圆明故。乃至根尘遍法界等

令修行者忘情由悟宗故即下缚脱八不等佛 由情忘故

观行速成为趣。又以前趣为宗。令惑业消灭永绝轮回起大神用安乐自在为趣。别者有五对。一教义对。教说为宗义意为趣。二理事对。举事为宗显理为趣。三境行对。理境为宗观行为趣。四行寂对。观行为宗绝观为趣。五寂用对。绝观心寂为宗起大神用为趣。此五亦是从前起后渐渐相由矣。八修证阶差者谓若但。约教文唯生义解。忘诠修证复有其门。故以心传心历代不绝。自佛属迦叶展转于今。灯灯相承明明无尽。然所传法不出定慧悟修顿渐。无定无慧是狂是愚。偏修一门无明邪见。此二双运成两足尊。故天台修行宗于止观。其顿渐悟修者。顿悟 日出孩生 渐修 霜消孩长

为解悟渐修顿悟 伐木入都

顿修渐悟 磨镜学射

渐修渐悟 如登九层台。足履渐高所鉴渐远

并为证悟。若顿悟顿修 斩染綟丝

则通三义谓先悟 廓然顿了

后修 不着不证旷然合道

为解悟先修(服药)后悟(病除)为证悟修 无心忘照悟 任运寂知

一时即通解证。若云本具一切佛德为悟 如饮大海

一念万行为修 得百川味

亦通解证。此圆觉经备前诸说。为文殊一章。是顿解悟。普眼观成是顿证悟。三观诸轮是渐证悟。又三观一一首标悟净圆觉。次明行相。后显功成。初中为对是顿悟渐修。中后为对是渐修顿悟。此等顿渐皆语用心。不同前门但是判教。苟得其意皆成定慧。如其失旨妄想无记。冀诸学者审而修之。其第九第十两门。便随本文注解。故不牒其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