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天長地久章第七
疏:前章明谷神虛應,虛應即不窮。此章明天地無私,無私故長久。首則標天地以為喻,次則舉聖人以轉明,結以無私成私。蓋將欲勸勤此行。○義曰:前章明玄牝運氣,天地任之以自然。此標天長地久,以契任自然之用。聖人之理亦當體天地之用,則人安國寧。天地不以其私,故能長久。聖人無私用道,萬物歸矣。
天長地久。
注:此標天地長久者,欲明無私無心,則能長能久。結喻成義,在乎聖人後身外身、無私成私爾。
疏:此標章問也。天以氣象故稱長,地以形質故稱久。
義曰:老君將明天地長久之義,以教理世之君。故於章首自舉其問。天以氣象者,列子云:天積氣也,無處無氣;地積塊也,無處無塊。積氣為象,象虛也;積塊為形,形實也。《易?繫辭》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上象下形,故能變化,孳生萬物也。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注:天地生物,德用甚多,而能長且久者,以其資稟於道,不自矜其生成之功故爾。
疏:前句標問。此假答云: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覆載萬物,長養羣材,而皆資稟於妙本,不自矜其生成之功用,以是之故,長能生物。又解云:不自生者,言天地但生養萬物,不自饒益其生。故能長生。
義曰:老君將明此長久之義,自設其問,亦如文章家亡是公子、烏有先生、東郭主人之例也。立理發問,因自答之,以顯其事爾。為前句既問天長地久,此句方答云:以天地運元和沖用之氣,生育羣品,羣品得生,天地不恃其德,不有其功,故能長久。若恃其功,則功細矣。若恃其德,其德薄矣。不恃故德廣功大,萬物歸宗,而天地長久也。人君理國,當法天行化,任物無為,眾庶熙熙,自臻平泰。理身無勞心役慮之事,無矜名徇欲之功,神安於中,氣和於內,如此則國祚長遠,身壽遐延。亦如天地無私,乃能長久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注:後身則人樂推,故身先。外身則心忘澹泊,故身存。
疏:是以聖人傚天地覆載,必均養而無私,故推先與人,百姓欣賴,為下所養,故身先也。不自矜貴而外薄其身,天下歸仁,則無畏害,故身存也。
義曰:理國不矜貴以有為,不勞人以自奉,所謂後身外身也。太古之君,志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其生無爵,不有其位也,其死無謚,不多其功也。其實不聚,其名不立,天下樂推,萬物欣戴,可謂後身而身先,外身而身存也。代之衰也,其君則不然。恣身之欲而役於人,殫人之力以奉其己,人勞政弊,天下去之。此所謂失外身後身之道也。豈若碎琥珀之枕,焚雉頭之裘、罷一臺之費、卻千里之馬,德垂當代,名光竹帛乎?修身之士不嗜榮爵,外其身也,不為躁進,後其身也。如此,則身存而德充,德充則人服,可謂身先身存矣。反於此者,道遠乎哉。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天地忘生養之功,是無私而能長且久,是成私。聖人後外其身,是無私而能先能存,是成其私也。
疏:天地所以長久,聖人所以先存者,非以其無自私之心,故能成此長久先存之私已乎?
義曰:聖人之理也,任自然之化,無獨見之專,不厚其生,不伐其善,不為天下之先,故能處人之上,不為天下之貴。故能享祚久長。所以億兆宅心,夷蠻稽顙,干戈止息,宗廟安寧。此之為私也大矣。由其不以私為私,故成此光大。理身則德充人服,道契神明,享壽長生,其私大矣。亦由其不以徇私逐欲,成此大私也。《靈寶經》云:居世之人,貪歡逐欲,前樂後苦。何哉?極而逸樂,而墜於三塗也。學道之士,絕利忘名,寒栖鍊行,終得仙道,先苦後樂。何者?積其功行,昇乎九天也。
道德真經廣聖義序
序曰:《珠韜玉札》云:太上老君降跡行教,遠近有四。其一,歷劫稟形,隨方演化,即千二百號,百八十名散在諸經,可得徵驗矣。其二,此劫開皇之始,運道之功,孕育乾坤,胞胎日月,為造化之本,為天地之根,播氣分光,生成品彙,自五太之首逮殷周之前,為帝王師,代代應見,即鬱華、錄圖、廣成、尹壽,因機表號是也。三皇迭往,五帝不歸,雲紀龍師,時遷數革,鳥官火運,川逝風移,步驟不同,澆淳漸變,雖揖讓斯在,而干戈屢興。阪泉有前戮之師,丹浦有專征之旅。智詐行而大樸隱,仁愛顯而孝慈生,玄默希夷,日以寢薄。陶唐以耄昏猒位,虞舜以歷試登庸,憂翰萬方,服勤庶政。老君號尹壽子居于河陽,以《道德真經》降授于舜。經之旨也,道以無為居先,德以有稱為次,亦猶三皇之書,言大道也。五帝之書,言常道也。其下薄栽非之義,節兼愛之仁,損俯仰之禮,挫銛巧之智,斥用兵之暴,抑譎詐之謀,使人復朴還淳,以無為無事為理。舜雖力而行之,竄凶舉相,明目達聰,敦睦九族,平章百姓,而恬和清靜之道莫能致也。故禹湯之後,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大道既隱,玄化不流,禮樂滋繁,政刑大用矣。其三,老君以商陽甲之代降神,寓胎武丁之年,誕生於亳,即今真源縣九龍井,太清宮是其地也。或隱或顯,濳化羣方,當周昭王癸丑之年,以此二經授關令尹喜,尹傳於天下,世得而聞焉。其四,將化流沙,與尹喜期會於西蜀青羊之肆,示現降生,即昭王丁巳之年也。此《道德經》自函關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鴻儒碩學詮疏箋註六十餘家,則有:
節解上下、老君與尹喜解。
內解上下、尹喜以內修之旨解注。
想爾二卷、三天法師張道陵所注。
河上公章句、漢文帝時降居陝州河濱,今有廟見存。
嚴君平指歸十四卷、漢成帝時蜀人,名遵。
山陽王弼注、字輔嗣,魏時為尚書郎。
南陽何晏、字平叔,魏駙馬都尉
河南郭象、字子玄,向秀弟子,魏晉時人
穎川鍾會、字士季,魏明帝時人。
隱士孫登、字公和,魏文明二帝時人。
晉僕射太山羊祜、字叔子,注為四卷。
沙門羅什、本西胡人,符堅時自玉門關入中國、注二卷。
沙門圖澄、後趙時西國胡僧也。注上下二卷。
沙門僧肇、晉時人,注四卷。
梁隱居陶弘景、武帝時人,貞白先生,注四卷。
范陽盧裕、後魏國子博士,一名白頭翁,注二卷。
草萊臣劉仁會、後魏伊州梁縣人,注二卷。
吴郡徵士顧歡、字景怡,南齊博士,注四卷。
松靈仙人、隱青溪山,無名氏年代。
晉人河東裴楚恩、注二卷。
秦人京兆杜弼、注二卷。
宋人河南張憑、字長宗,明帝太常博士,注四卷。
梁武帝蕭衍、注道德經四卷,證以因果為義。
梁簡文帝蕭綱、作道德述義十卷。
清河張嗣、注四卷,不知年代。
梁道士臧玄靜、字道宗,作疏四卷。
梁道士孟安排、號大孟,作經義二卷。
梁道士孟智周、號小孟,注五卷。
梁道士竇略、注四卷,與武帝、羅什所宗無異。
陳道士諸糅、作玄覽六卷。
隋道士劉進喜、作疏六卷。
隋道士李播、注上下二卷。
唐太史令傅奕、注二卷,並作音義。
唐嵩山道士魏徵、作要義五卷,為太宗丞相。
法師宋文明、作義泉五卷。
仙人胡超、作義疏十卷,西山得道。
道士安丘、作指歸五卷。
道士尹文操、作簡要義五卷。
法師韋節、字處玄,注兼義四卷。
道士王玄辯、作河上公釋義一十卷。
諫議大夫肅明觀主尹惜、作新義十五卷。
道士徐邈、注四卷。
直翰林道士何思遠、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
衡嶽道士薛季昌、作金繩一十卷,事數一卷。
洪源先生王襲,注二卷,玄珠三卷,口訣二卷。
法師趙堅、作講疏六卷。
太子司議郎楊上善、高宗時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吏部侍郎賈至、作述義十一卷,金鈕一卷。
道士車弼、作疏七卷。
任真子李榮、注上下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興、作注義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作契源注二卷。
道士張惠超、作志玄疏四卷。
龔法師、作集解四卷。
通義郡道士任太玄、注二卷。
道士冲虛先生殿中監申甫、作疏五卷。
岷山道士張君相、作集解四卷。
道士成玄英、作講疏六卷。
漢州刺史王真、作論兵述義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作道譜策二卷。
玄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講疏六卷,即今所廣疏矣。
所釋之理,諸家不同,或深了重玄,不滯空有。或溺推因果,偏執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歸空寂。莫不並探驪室,競掇珠璣,俱陟鍾山,争窺珪瓚,連城在握,照乘盈懷。敷弓口則光燦縑緗,演暢則彩文編簡。語內修,則八瓊玉雪,雪靄於丹田;九轉琅膏,晶熒於絳闕。盡六氣迴環之妙,臻五靈夾輔之功。忘之於心,息之於踵,得無所得,而了達化元矣。語品證也,則擺落細塵,超登上秩,遊八外而放曠,指三境而躋昇,蹈太一之位矣。而惣內外之要,兼人天之能者,未有其倫。我開元至道昭肅孝皇帝降神龍變,接統象先,戡內難以乘乾,咨中興而御極,無為在宥四十五年,汾水襄城,靡勞轍迹,具茨大院,自得朋遊。廓八溟為仁壽之庭,普萬寓為華胥之國。至道至德,超哉明哉,欽若尊經,本朝家教。《象》《繫》不足以擬議,《風》《雅》不足以指陳。橫亘古今,獨立宇宙。雖諸家染翰,未窮眾妙之門,多士研精,莫造重玄之境。凝旒多暇,屬想有歸,躬注八十一章,製疏六卷。內則修身之本,囊括無遺,外即理國之方,洪纖畢舉。宸藻遐布,奪五雲之華,天光煥臨,增兩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輝映《二南》。若親稟於玄元,信躬傳於太上。冠九流而首出,垂萬古而不刊。則《大風》《朱雁》之詩,誠難接武,《典論》《金樓》之作,詎可同年。但以疏註之中引經合義,周書魯史,互有發明,四始漆園,或申屬類。後學披卷,多瞢本源。輒採摭眾書,研尋篇軸,隨有比况,咸得備書,纂成《廣聖義》三十卷。大明在上,而爝火不休;巨澤溥天,而灌浸不息。誠不知量,粗備闕文。
天復元年龍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