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所坚持的世界观(哈佛家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知识是成功的基石(1)

所谓的“哈佛家训”实是一种有关学问和知识的训导,是一种如何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告诫和提醒,但这种告诫和提醒的前提是,对方必须是掌握有一定知识的人,当然,我们不是在认定没有知识的人就不可能成为成功者,我们强调的是,要做成任何一件事,之于知识都不可或缺,但知识即可现学还可现卖,而对已掌握的知识要善于融会贯通,让知识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

了解一点年轻人的心理很有用

哈佛故事

一位刚退休的老先生,回到家里终日无事,感觉很寂寞,于是他打算写一本自己自参加工作以来,有关工作方面的回忆录,写作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

刚一写作,老先生就进入了状态,一切都很好,安静的环境对老人的精神和写作很有益,可突然有一天,三个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放学后开始来这里玩,他们玩的游戏是每人拿根棍子来回击打一个罐头盒子,声响很大。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于是去跟几个少年商量,老人说:“你们玩的这个游戏很有趣,我也参加可不可以?”几个少年听了大笑说:“我们跟你怎么玩在一起啊,不行,不行!”然后,老先生说:“我很爱这个游戏,即然你们不让我参与,可我有一个请求你们必须答应我,就是你们每天都要来这里玩,因为我喜欢,如果答应我,我给你们三人每天每人一块钱。”

三个小孩很高兴,于是每天都准时到这里来踢盒子。过了三天,老人发愁地说:“最近我吃药花钱太多了,从明天起,我只能给你们5毛线。”

三个小孩听了都很不高兴,但还是答应了这个条件。每天下午放学后,继续来这里打盒子。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对他们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

“两毛钱?”其中一个小孩生气地说,“我们才不会为了两毛钱来这里为你表演呢,不干了。”

从此,老人的门前又归于平静了。

阅后警言:

工作中,特别是做人的工作,如果你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学的知识,你会感觉到,与人沟通很容易,也很容易避免矛盾的出现,并就某些意向达成共识。

把知识升华为智慧

哈佛故事

1984年,在俄亥俄州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黑人选手巴拉尼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采访这位马拉松比赛中冲出的“黑马”时,他说:“就实力,我并不一定是最强的,但在比赛的过程,我无疑是最善于把知识变成夺取胜利的智慧的人。”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他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巴拉尼代表美国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当然,这次记者更不会放过让他谈谈经验的机会。

巴拉尼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此外,再没什么话了。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直到时间过去10年,这个谜才在他的自传中揭秘,他在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全程分成若干段,再把段的终点上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段的终点标志是银行;第二段的终点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段的终点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这就像在街道上跑比在荒野中跑要轻松一样。

阅后警言:

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有时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而让自己缺乏兴趣和助力,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自己知道时常给自己一些期望的话,奋斗的过程中的热情可能就会更高涨,这样,夺取胜利也可能会更轻松。

把扫兴之事变成高兴的事

哈佛故事

由一位哈佛人创办的公司自创立公司之日起就坚持非精英人士不招的原则,因此整个公司从上到下都是一些专业精英,至使公司成立以来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但这一年因受国际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利润却大幅回落。

董事长知道这是国际市场变化所致,不是公司经营决策上的失误,相反,公司全体为公司拼命的情况,丝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说,由于人人意识到经济的不景气,干得比以前更卖力。

正因为如此,愈发加重了董事长心头的负担,因为马上要过年,照往年惯例,年终奖金不低于三个月的工资,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今年可惨了,算来算去,顶多只能给一个月的工资做奖金。

“这样的结果能让员工接受吗?士气会不会受到影响!”董事长忧心地对总经理说:“许多员工都以为最少加两个月,恐怕飞机票、新家具都定好了,只等拿奖金就出去度假或付账单呢!这要是让员工知道就这么一点,这后果……”

总经理也很为难,说:“这就像给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现在突然改成两颗,小孩一定会不高兴的。趁着员工还不知道结果的时候,要马上制定好一个妥当的对策。”

听到总经理说到糖,董事长灵光一现,对总经理说“你倒使我想起小时候到店里买糖的情景,总喜欢找同一个店员,因为别的店员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秤,再一颗一颗地往回扣。而我喜欢的那个店员,则每次都抓的不多,然后一颗一颗地往上加。说实在话最后拿到的糖没什么差异。但我就是喜欢后者。人的心理大同小异,对待事情的感觉不会差到哪里去。”

没过两天,公司突然传来小道消息——

“由于公司经营遭遇困难,年底要裁员,上层正在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顿时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在猜,会不会是自己。最基层的员工更是想:“裁员也是从基层抓起。”都不禁为自己担忧,上面的主管则想:“我的薪水最高,即使裁员裁不到头上,降薪恐怕是难免了。”

但是,没几天,总经理就宣布:“公司的日子虽然不好过,但大家能够发扬同甘共苦的团队精神,再困难,也不愿辞退共患难的同事,只是年终奖金,可能泡汤了。”

听说不裁员了,压在心头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的窃喜,早压过了没有年终奖金的失落。

虽然新年一天天临近,但每个人都不再想年终奖的事了,然而,一天。

董事长突然召集各单位主管紧急开会。

主管们都忐忑不安,员工们也相互悄悄议论:“难道又变卦了?”

是变卦了。

没几分钟,各主管们就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部门,兴奋地宣布,经公司研究决定,公司把家底掏出来给大家发一个月的奖金,让大家过个好年!

顿时,整个公司大楼里都爆发出一片欢呼,连坐在顶楼的董事长,都感觉到了地板的震动……

阅后警言:

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一不要逃避,二不要坐以待毙,方法总比困难多,不要一门心思考虑该怎么正面解决,当常规方法解决不了的时候,可利用已有的经验或借鉴一下其他的处理方式,总之,如果我们富于联想、善于思考,问题总会能解决的。

机遇总是青睐有知识的人

哈佛故事

哈佛大学建筑学院记载这样一位瑞典建军筑师的故事,这位建筑师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因家境贫困,父母连他和几个弟弟妹妹的温饱都保证不了,更别提上学受教育了。少年虽没有上学的机会,但是他很有志向,一有多余的时间就自学。再大一些还学习了许多关于建筑和化工方面的知识。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后来,他凭着所学的一些知识,开始进入建筑公司做起了小助理。他积极努力地工作,因为表现出色,先后协助了一些著名建筑师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又累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再加上潜在的天分,逐渐在建筑界小有名气,为许多人所肯定。但是,由于他没有好的学历和出身背景,尽管他已经能独立完成一些很精美的建筑设计,也无法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成为有名望的建筑师。看到无法实现愿望,他很苦闷。

有一天,他在街上远远地见到一群侍卫,簇拥着瑞典国王查理四世巡视,他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我能得到国王的肯定就好了。”

查理四世原来是个法国人,曾是拿破仑身边的元帅,由于他的卓越才能为老瑞典国王所赏识。因此在临终之前收他为义子,要他统治瑞典。

查理四世不负老瑞典王的厚望,将瑞典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引起国王的注意呢?年轻人动起了脑筋。

“如果我能建造一个很特殊的建筑物,来吸引国王,那就有希望了!”他的眼睛一亮,“对呀!国王原来是法国人,如果我在瑞典建造一座类似法国凯旋门的建筑物,一定能引起他的注意。”

有了这个想法,于是他四处奔走,争取到几位过去有生意往来的企业家的支持,不久之后就在一座瑞典小城内,建造了一座具有法国凯旋门神韵的建筑物。一天,国王经过小城,看到这个建筑物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睹物思情,缅怀过往,引发了他许多的感慨。

事后国王特别召见它的设计者,夸赞他的建筑技术。

受到国王赞赏的他,忽然之间声名大噪,各种媒体争相报导有关他和他的建筑作品,一时间,他被建筑界盛赞为天才。从此,他不但取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可,更一跃成为瑞典建筑界大师,身价百倍。

阅后警言:

应该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里,行行都需要知识,知识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笼统到:要掌握知识才能掌握知识的程度,就像上面我们讲的故事一样,建筑师如何才能设计出建筑蓝图来,需要专业的学识,而你要让你的学识得到认可,你还要借助于其他的学识。说到此,我们就一定感受到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需要知识的结论。

开卷有益

哈佛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一年,年初,第60师奉阿仑比将军的命令进攻杰里阔,目的是把土耳其人逐出约旦。而要完成这一目标,他们必须先夺取一个叫做密抹的小村子。这个小村子位于进攻路线上一座很高的石头山上。60师计划动用一个旅的兵力来猛攻这座小山,企图利用强攻夺下易守难攻的密抹村。

当在报告中提起密抹这个名字的时候,一个少校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最后他想起来了。这个名字他在《圣经》上看过。这个少校回到他的帐篷里,在烛光下翻阅(圣经》,去寻找有关密抹的信息。他在撒母耳记上第13章和第14章里找到了密抹这个名字。

这一段是这样写的:

扫罗和他的儿子约拿单,并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悯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在密抹安营……

有一日,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对拿兵器的少年说,我们不如过那边到非利士人的防营里去。但他没有告诉父亲……约拿单去了,百姓却不知道。

约拿单要从隘口过到非利士防营那里去。这隘口两边各有一个峻峭的山峰,一名播薛,一名西尼。

一峰向北与密抹相对,一峰向南与迦巴相对。

约拿单对拿兵器的少年说,我们不如过这防营……或者耶和华能为我们施展能力,因为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

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关于如何逼近密抹的战斗情报。这个少校读了约拿单怎样从隘口往上爬,一直到他和替他持兵器的人都爬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方。睡梦中的非利士人醒来了,他们以为已陷入扫罗军队的包围,便在混乱中奔逃。

接着,这位少校叫醒了他的旅长,并把《圣经》中这一章拿给他看。他说:“这条小路,这些石头隘口和一片平地或许依然存在,为什么我们不去试着像约拿单那样干一下子呢?”他的旅长表示同意。侦察队被派出去重新调查这片古老的地方。他们发现在月光之下那条小路和在密抹顶上的一小片高地仍如《圣经》上所形容的那样。这位旅长说:“经过了多少世纪,巴勒斯坦竟完全没有变动。”

他们立刻改变了先前的攻击计划。旅长只派了一连人,代替一整旅的兵力。一路上他们顺利地消灭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土军哨兵,这一连人在天亮之前就到达了《圣经》上所指的高地。土耳其人从梦中惊醒,就像从前的非利士人那样,以为陷入包围,开始四散逃跑。

借助《圣经》上的知识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扫罗和约拿单所经历的战斗在几千年后被又再现了一次。

这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它体现的是一个知识在夺取胜利中的巨大作用。

阅后警言:

无论是处在何时,多掌握一些各方面的知识总是有用的,更多的时候,知识是帮助我们诠解社会、生活和工作疑难的最有用的钥匙,是迷途中的指南,掌握有丰富的知识的人,比没有知识的人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更游刃有余。知识有时还是我们的先生和伙伴儿,能帮助我们答疑解惑,也能为我们战胜困难增添力量。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利用知识

哈佛故事

有一个年轻的伐木工人到森林去砍树,他看到身边的伐木工人年岁都比他大很多,于是他非常努力地工作。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还在砍树,一直干到天黑,才肯罢休。他这样做是因为心里想,自己在这里年轻有力气,可以比别人干更多的活,也更容易在这里出类拔萃。可是来了半个多月,他竟然没有一次能够赢过那些老前辈,明明他们都在休息,为什么还会输给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