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幸福心理学(4)
心理幸福感以莱能(Ryan)和得西(Deci)为代表。来福和凯斯(Ryff&Keyes,1995)把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区分,并证明了心理幸福感的六个不同的维度,即自主、个人成长、自我接受、生活目的、控制和良好友谊。他们从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定义心理幸福感,认为心理幸福感能促进感情和生理健康。
3.综合定义
综合以上定义,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去理解幸福。
(1)从情绪感受层面
幸福,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一种能表现出愉悦与幸福心理状态的主观情绪。大部分人在谈论“幸福”时,都是指这种“幸福”——个人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它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也相对简单,有许多的捷径,比如性、巧克力、药物。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
(2)从主观能动层面
幸福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获得的一种能力,也称为“幸福力”。“幸福力”的获得需要经过长期累积的、内在的心理修炼,是幸福人生的原动力。
(二)幸福是如何产生的——有关幸福的理论
关于我们是如何体验到幸福的,不少心理学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里选取两个比较常见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1.认知决定论
幸福的产生需要认知过程的参与。因为需要是否满足必须由个体的认知来评判,幸福需要个人感知和体验。换句话说,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个体的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因此,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幸福和痛苦是由其特质或者认知方式决定的。
快乐水车原理
1971年,经济学家布里克曼和坎贝尔提出了“快乐水车原理”。它最初是比喻经济发展像水车的轮子一样不断滚滚向前,但快乐水平却在原地打转,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显著提高。随后又延伸为这样一个道理:幸福的追求是“快乐的水车”,人们的幸福体验会随着他们的成就和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人们很快就会适应这个新水平,而这个新水平也就不再给人们带来快乐。
“快乐水车原理”也称享乐适应症,即当人们有了某种物质追求的欲望时,会认定非要得到它才会快乐,没有得到它之前无快乐可言;当终于得手之后,很快就对这种快乐“适应”了,于是又开始了新的物质追求。如同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般,没有尽头。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公开选修课《幸福课》的导师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用“老鼠赛跑的误区”这一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快乐水车原理”。
什么是“老鼠赛跑的误区”呢?在宠物店里,我们经常能看见一种装在笼子里的小老鼠。只见小老鼠在笼子里不停地奔跑,越跑越快,越跑越累,最终小老鼠还是在笼子里跑,它们始终都不会跑出笼子。
“老鼠赛跑”的这种场景,就非常像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停地奔跑的、“忙碌奔波型”的人的生活,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拼命地奔跑,奋斗着、挣扎着、追逐着,却永远也跑不出去。
“忙碌奔波型”的人整日忙碌奔波,错误地认为成功才是幸福,并且坚信目标实现后,就会放松和解脱,那时才是幸福的。他们很少能驻足欣赏路边的风景,可是当他们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幸福,依然觉得前面的那个东西或者别人拥有的才是最棒的。
该理论认为影响幸福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幸福的感知、自我评价、社会比较等。
(1)幸福的感知
幸福的感知属于心理学感知的范畴,因而受到感知规律的制约。幸福感的产生首先需要个体感知到来自环境或自己身体状况的刺激,并了解环境与身体状况对个人有什么益处或者坏处。感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感知对象是否有积极意义,是否值得快乐。例如,当你穿上新衣服时很快乐,因为你感知自己身上的衣服很漂亮。
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身体状况的积极意义或者消极意义的解释,就是幸福的感知能力,是后天经验积累起来的。个人素质的差异、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会使个体在幸福的感知上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有的人闻到臭豆腐气味就很欣喜,而有的人则感到很难受。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判断,个人可以将自身状况判断为好或者坏、满意或者不满意、幸福或者不幸福。自我评价包括身体自我评价、社会自我评价和心理自我评价。身体自我评价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属性的评价,包括个人自己身体、外貌、体能方面的评价,如身体强壮、五官端正、英俊潇洒等;社会自我评价指对自己在各种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其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的评价;心理自我评价指对自己聪明才智、兴趣态度、性格特点、情绪状态等方面的评价。
这三方面的评价只要是积极肯定的,就会导致个体产生满意愉悦的情绪体验,反之,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会导致不满意的、痛苦的情绪体验。自我评价的满意还是不满意,取决于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以及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
(3)社会比较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情绪认知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的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是指诱发事件 (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 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巴尔卡斯·阿理流士认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叔本华说过,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因此,不是发生的事情伤害了我们,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反应、视觉、想法和行为伤害了我们。不是事情本身影响我们的幸福感,而是我们的认知方式使我们倾向于痛苦。
2.体内生化论
体内生化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任何生理现象都由体内的生物物质和化学变化所决定。幸福和快乐也不例外,也有其物质基础。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产生的多巴胺类物质能引起快乐的感觉,让人有精神亢奋、血压升高等反应,因此多巴胺类物质被称为人体鸦片。此外,脑内腓、5-羟色胺等也可以产生快乐感、幸福感。
美国埃默里大学精神及行为科学的专家格里高利·伯恩斯在他的新作《人生的真谛即是满足》中,全面考察了人的大脑结构和所获经验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他对从事各种活动的人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字谜爱好者、马拉松运动员和有受虐倾向的人。结果发现,人类对某种行为的痴迷,是人们追求享乐的结果,而这种享乐是由人脑的结构决定的。
伯恩斯等行为研究专家试图弄清楚人脑在体验快乐、满足时,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研究发现,要想获得满足感需要两个精神要素:创意和挑战,同时也需要物质支持——多巴胺和皮质醇。这两种物质使大脑的纹状体产生变化,从而产生满足感。
三、探索自我
主观幸福感心理测试
对以下20道题,如果感到“是”,在题前的括号里填“A”;“否”,填“B”;“不确定”,填“C”。
( )1*.当我年龄增长时,我发现事情似乎要比原先想象的好。
( )2*.与我认识的多数人相比,我更好地把握了生活中的机遇。
( )3.现在是我一生中最沉闷的时期。
( )4.回顾以往,我有许多想得到的东西均未得到。
( )5.我的生活原本应该有更好的时光。
( )6*.即使能改变我的过去,我也不愿有所改变。
( )7.我所做的事多半是令人厌烦和单调乏味的。
( )8*.我估计最近能遇到一些有趣而令人愉快的事。
( )9*.我现在做的事和以前一样有趣。
( )10.我感到自己老了,有些累了。
( )11*.回首往事,我相当满足。
( )12.与同龄人相比,我曾作出过更多愚蠢的决定。
( )13*.现在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 )14*.我感到自己确实不再年轻了,但我并不为此感到烦恼。
( )15*.与同龄人相比,我的外表更年轻。
( )16*.我已经为一个月甚至一年后该做的事制订了计划。
( )17.与其他人相比,我惨遭的失败次数太多了。
( )18*.我在生活中得到了相当多的我所期望的东西。
( )19.不管人们怎么说,许多普通人是越过越糟,而不是越过越好。
( )20*.我现在和童年时一样幸福。
测评方法:
带“*”号的题,填“A”得2分,填“C”得1分,填“B”得0分;反之,不带“*”号的题,填“A”得0分,填“B”得1分,填“C”得2分。将各题得分累加,算出自己的总得分。
评价参考:
0~7分:你的生活满意度极差,在生活中你无法获得幸福感,你很有必要找个思想成熟的人或心理专家为自己把把脉,重新勾画和设计一下自己的生活蓝图,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期让日子过得好起来。
8~15分:你的生活幸福感较差,日子过得不怎样,这让你容易沮丧,情绪低落。你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观念,看看是不是目标太高,过分追求完美,或是自卑感等让你日子难过。变变想法,也许感觉会有改变。
16~3 4分:你的生活状态一般,有喜有忧的日子使得你和多数人一样。
35~40分:你有相当高的生活满意度指数。你不一定是富人或有地位的人,但你的心态很好,一个人能感到幸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向你表示祝贺,并希望你永远幸福。
四、实训操练
(一)案例分析
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幸福
小时候父母从来不关心我,他们更爱弟弟。我的个性孤僻倔强,不爱说话,也没有什么快乐。我很努力,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到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那里都是老人,没有共同语言。一次报表出错,他们也懒得理我,我觉得自己不重要。
后来我离开国家机关到了一家公司,我的能力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认同,许多重要的事都放手让我去做。但我在领导面前说话不自然,发言不大胆,与同事的交往也不主动。生活、工作都很压抑,也很不开心。
(二)心灵解读
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可能有幸福感。
幸福没有客观的标准,它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一是我们内心的感觉;二是我们个人对幸福的价值认同;三是我们的身体与心灵是否舒适和谐。三个构成要素都与当事人有关,与他所处的地位、社会肯定、他人赞同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大。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拿不多的工资,干许多的活,受人指使和压制,被亲朋好友轻视,等等,如果他认为这是到达成功必须付出的经历,他会对生活充满幸福与进取心,因为他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如果他认为一辈子都会忙忙碌碌,被人看不起,那么每一天都会举步维艰。所以,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内心选择的结果。
故事中的他缺乏自我认同,小时候也没有幸福的体验,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很狭隘,无意识在扮演一个不幸福的人。我们对儿时的评判可能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评判,一切不快似乎是在重复过去的创伤。同时,故事中的他对生活还有不恰当的期待,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消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他不可能有幸福感,即便天上掉肉饼,拿着饼子他也会恐惧再失去,依旧没有快乐与幸福。
我们对自我和现实的感知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建构,同样是早年的经历,不同的内心建构会给我们不同的感觉。人们会说,在记忆中我的确不被父母喜欢,但记忆是非常不可靠的,我们能记住的东西被我们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地修饰补充,回忆出的东西只是我们当下心境的产物。
(三)转变人生
阅读了“心灵解读”后请把以上的个案故事用可以带来幸福感受的方式重新描述。
(四)参考答案
我是幸福的
小时候我总不让父母为我多操心,我的个性倔强,但内心其实细腻敏感。不爱说话,这让我拥有更多的自我空间,思考更多有益的问题。父母于我看起来不像对弟弟那么亲密,但我知道他们非常爱我,我是哥哥,对我很放心。我勤奋又聪明,考上了很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先到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那里都是老人,虽没有共同语言,但对我都很好。
记得一次报表出错,领导也不忍心找我麻烦。后来我到了一家公司,我的能力很快得到领导的认同,许多重要的事都放手让我去做。我在领导面前说话不自然,发言不大胆,与同事的交往也不主动。但我觉得一个新人不能锋芒太露,矜持一些、谦虚一些更能被大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