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礼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非言语沟通(1)

第一节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一、语言和言语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一字之差,意义迥然。

语言又称为有声语言、民族语言、自然语言。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音和语义相结合组成的符号规则系统。语言就像一张纸,一面是语音,另一面是语义。语言这张纸不论怎样剪裁,不论剪裁成多少种单位,它始终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这五级语言单位,就是从语言这张纸上剪裁出来的由小到大的单位,它们始终是语音和语义结合在一起的。

语言是由规则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内部有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四个要素。这四个内部要素有各自的规则:语音规则、词汇规则、语义规则、语法规则。它们组成了语言的符号规则系统。

符号包括视觉符号,如交通路口的红绿灯、文字;听觉符号,如语言、军号;触觉符号,如盲文;嗅觉符号,如气味。

语言不同于文字。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相结合的符号规则系统,文字是由字形、字音、字义组成的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属于听觉符号,文字属于视觉符号;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即语言产生在先、文字产生在后;语言是用来记录思想的,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因此,语言是思想的符号、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也可以说,文字是思想的符号(语言)的符号。一个民族肯定有自己的语言,但不一定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借助特定手段传到异地,但不能留于异时。文字克服了语言的时空限制,能传到异地、留于异时。文字扩大了信息传播,增加了文化积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言语是对语言规则的具体运用。如果说语言是象棋的棋谱,那么,言语就是运用棋谱下象棋。言语包括言语活动、言语作品、言语能力。

言语活动又称言语过程。一个人对小张说:“你好。”小张听到了,没有回答。这个交际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想说—说出—传播—接受—理解。在这五个阶段中,下列五个因素分别起作用:心理—生理—物理—生理—心理。即“想说”阶段是心理因素起作用,“说出”阶段是生理因素起作用,“传播”阶段是物理因素起作用,“接受”阶段是生理因素起作用,“理解”阶段是心理因素起作用。用言语链可以描述为:想说(心理)—说出(生理)—传播(物理)—接受(生理)—理解(心理)。研究言语活动或言语过程,就需要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言语作品包括话语和篇章,话语是口头言语作品、篇章是书面言语作品。

言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听、说是口头言语,读、写是书面语言,说、写属于表达,听、读属于接受。译有口译、笔译、互译。互译分为母语与外语的互译、母语中的文白互译。

语言规则的运用离不开语言环境。语言运用的环境就是语境。语境分为大语境和小语境,又可以分为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大语境包括语言运用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小语境包括语言运用的具体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双方、话题、具体情景等。主观语境是指交际双方,即表达者和接受者;客观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及语言运用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具体情景。

语境又可以分为言外语境、言伴语境、现场语境、言内语境。言外语境是指语言交际双方涉及的认知背景,如时代、社会、文化背景;言伴语境是伴随语境,指交际双方的个人因素,如年龄、性格、风格、性别、职业习惯、文化修养、副语言手段等;现场语境指交际的具体时间、地点、场合、境况、话题、事件、目的、对象;言内语境是指交际话语特征、语篇特征、句际语境、具体的上下文。

二、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区别

人际沟通的目的在于传达信息、交流感情、满足心理需要。

人际沟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交际是指个人之间直接进行的沟通。广义的交际有四种基本类型:①人的内向交流,即内心的“主我”与“客我”的交流。②人际交际,即人类个体之间的沟通。③群体交际,即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④大众传播,借助印刷媒介、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子媒介进行的沟通。

广义的交际从①到④反映了这样四个特点:①人数越来越多。②信息的个性越来越不明显。③表达者和接受者在距离和感情上越来越疏远。④组织系统和传播技术越来越复杂。

人际沟通有言语和非言语两种途径,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规则系统,对这种结构规则的具体运用便是言语交际。非言语沟通是指不以语言为载体的人际信息沟通,它的载体是人体语言和物体语言。明代赵钺说:“人知有言之辩,而不知无言之辩,辩之至者也。”“无言之辩”是副语言沟通,“辩之至者也”说明了副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言语沟通是“分离性”的,语言可以分离成句子、短语、单词,话说完了,说话过程就结束了。非言语沟通也可分离成“句子”和“单词”,但其组合规律不及有声语言那么明显。

言语交际是线性的,话是一句一句说的,呈线性分布,传播是单通道的。而非言语沟通是立体的,多通道的,如人的音容笑貌都能传递多种信息。

非言语沟通比言语沟通的信息更可信。据研究,非言语沟通的效果是有声语言的五倍,当二者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往往注重于非言语所传递的信息,而不太理会有声语言信息。人们在运用有声语言时就有可能利用言语加以掩饰,或者在言语表达时“择其善者而从之”;而非言语信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传递给对方了。

三、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联系

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的联系主要表现为替代、辅佐、调节、适应。

人们常用非言语来替代言语沟通。如摇头表示否定,拍肩表示亲切或支配,耸肩表示无可奈何等。

在言语沟通时,人们常用非言语来辅佐,即“以姿势助说话”。如给陌生人指路时,人们喜欢用手指点比划。

非言语手段可以调节有声语言的沟通。如当交谈超过了规定时间,看看手表便是一种暗示,这无疑是一种逐客令;当教师讲解不清时,学生脸上出现困惑的神色,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出的信号来调整讲课内容。

非言语交际方式也常常成为人们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如人们常用搔头、抖脚、玩弄手中的铅笔之类的动作来缓解紧张心情,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副语言不“副”

非言语手段也称为副语言,与副语言可替换的术语是辅助语言、类语言、非语言交际手段、非言语行为。

一、副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语言之外还有各种副语言存在,如默语、音量、音高、音速、音长、句调、口气、腔调、鼻音、嗓音、口头禅、口哨、鼓语、空间语、触摸语、动作语、面具语、结绳、结珠、讯木、刻契、图画语、旗语、佩带、服饰、陈设等,都能辅助有声语言进行交际。以上讲到的副语言只是一种列举,并不是全部。

“副语言”( paralanguage )原是现代西方语言学的一个术语。目前,对副语言有多种定义。美国学者G.L.特拉格最早给副语言下了定义,1958年他就指出:副语言现象不属于有声语言,不能归入音位系统。

关于副语言的定义,后来有许多人讨论过,但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

1974年,英国学者D.克里斯特尔指出:音高、重音、音渡,这些应属于有声语言,但是发音时提得特别高、念得特别响、拉得特别长。还有其他一些超音段效果的,也应属于副语言。

1964年,N.N.马克尔指出:一个人的音质会表现出他的体格特点和行为特点。

1966年,P.H.普塔西克和E.K.桑德尔指出:从嗓音可以测出说话人的年龄。但是这些语言特征与音位不同,难于严格分类,更难于下严格的定义。也有人认为,副语言本指操某种语言的个别人所具有的那些言语特点的模式。(见R.R.K.哈特曼与F.C.斯托克合著枟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枠中译本第24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一些语言学家把副语言特征看作超出语言交际和语言分析范围的特征,另一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它们属于姿态和手势或音系学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副语言特征已成为不同语言或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中约定俗成的东西。国内语言学界关于副语言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指说话时的笑声或叹息声;另一种看法是把说话时的笑声、叹气声同伴随语言手段如手势、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一起统称为副语言。(见王今铮等编枟简明语言学词典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归纳起来,语言学界关于副语言主要有五种看法:

(1)副语言是指说话时的笑声或叹息声,它们与伴随语言手段(如手势、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一起统称为副语言。

(2)副语言原是现代西方语言学的一个普通术语,本来是指操某种语言的个别人所具有的那些言语特点的模式。

(3)副语言特征是指超出有声语言交际和有声语言分析范围的特征。

(4)副语言属于姿态和手势或音系学的特征。

(5)副语言特征是指不同语言或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中约定俗成的东西。

副语言有宽广的范围,它是指有声语言之外的功能性的表意手段,也就是说除了有声语言之外,一切可以用来表情达意的手段都属于副语言。也可以这样来表述:如果把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称为有声语言的话,那么,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非语言手段就是“副语言”。

二、副语言的分类

(一)泰勒的分类

美国乔治· 麦森大学的安妮塔· 泰勒等人在枟交际枠( 1980 )一书中,根据交际过程中信息传播的不同途径,将人体语言分为三大类:

1.通过听觉接受信息的人体语言 通过听觉接受信息的人体语言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音色。第二种是类语言,如哭、叫喊、呻吟等。第三种是环境响声。

2.通过视觉接受信息的人体语言 通过视觉接受信息的人体语言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动作,包括手势和运动、肌肉的力度、面部表情、眼神的运用等。其中,靠视觉接受信息的人体语言最为重要,因为靠视觉输入的信息占外部世界输入大脑信息总量的80%以上。第二种是外貌,包括静止的姿态和运动的姿态。第三种是物体的运用,即物体语言。第四种是距离,包括人际距离和领域行为。

3.通过其他途径接受信息的人体语言 通过其他途径接受信息的人体语言包括通过时间、气味、环境接受信息的人体语言。

(二)贝克的分类

1977年,卡克· W.贝克主编的枟语言与交际枠将人体语言分为无声的动姿、无声的静姿、有声的类语言。贝克的分类简洁明了,已为许多学者所采用。

1.无声的动姿 无声的动姿是指动态无声的交际。 这类交际行为主要包括点头、姿势、面部表情和手势、拍打、拥抱等身体接触方式以及眼神的运用。

2.无声的静姿 无声的静姿就是静态无声的交际。 包括人类静止无声的姿态(站姿、坐姿、卧姿等)和人际空间距离。

3.有声的类语言 有声的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辅助语言主要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调、停顿、沉默等;类语言则是指那些有声而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如呻吟、叹息、叫喊等。

(三)副语言的狭义和广义之分

副语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副语言指有声无形现象,广义的副语言指无声有形现象。英国人讲的“副语言”,往往用于狭义;美国人提到“副语言”,往往采用广义,也叫“人体语言”或“身势语”。

1.有声无形的副语言 有声无形的副语言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如说话时气喘、嗓子沙哑或者音质尖、吃吃笑,整句话带鼻音,某个字音拉得很长,压低嗓音、打岔、结结巴巴、说话不连贯等。有学者把它们称为类语言,还有的学者把它们与笑声、掌声一起称为音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