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其实,这些老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不是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不曾睡好。心理学家说:“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象的影像、声音、思考和感觉,通常是非自愿的。梦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或有没有梦感,你每天晚上都必定做4~5回梦。说整夜做梦是夸张,说没有做梦也不现实,更谈不上梦多梦少。

国内外都有人对主诉失眠、整夜做梦或梦多的慢性失眠症,进行过生理测验,应用多种生理仪进行脑电波描记和研究,客观的记录证明,这些主诉“梦多”、“整夜做梦”病人的睡眠周期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伴有梦的快波睡眠期所占的比例和实际时间也并没有明显缩短或延长,“整夜做梦”和“梦多”的体验与各项睡眠参数并没有相互联系。还有人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测验,认为这类体验与性格有关系。无论从人类睡眠的普遍规律,还是从实验研究的结果看,梦感与失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有无梦感及梦感的程度也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证。

梦是在快波睡眠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是一种主动的生理过程,其表现形式有表象成分又带有感性性质的记忆活动和超常规的联想。而梦感则是指醒来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忆,或只留有曾做过梦的印象,连梦的内容大多也很难讲清楚。主诉失眠伴多梦或失眠无梦的人所说的梦应该指的是梦感,而梦感又与情绪因素和性格特点有关。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表浅易醒或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而不实。研究人员还发现,梦多与睡眠的惊醒程度密切相关,自诉平日梦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较易惊醒。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

人为什么要做梦,不做梦会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有很多人为做梦而感到烦恼呢?

他们认为做梦影响了睡眠效果,从而出现了白天的许多不舒服症状。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仔细询问这些人,都会发现他们存在着各种烦恼的心理因素。正是这些心理因素影响了夜晚的正常睡眠,同时也引起了其他症状。他们通过梦境也能体验到烦恼所带来的痛苦。有的人做梦的内容和他们引起心情不愉快的原因有些联系。但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所增加的睡眠时间被“有梦睡眠”占去,而“无梦睡眠”没有增加,因而睡眠深度反而变浅了。这样的睡眠不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却增加了刺激,客观上看来睡眠是延长了,效果却更糟了,醒后就会感到累、不解乏。夜里每次都是从噩梦中惊醒,就会使人主观上认为整夜都在做梦。

研究表明,做梦能减轻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负担。除此之外,大脑干细胞神经元在做梦的时候对负责机体活动的运动冲动有一种抑制作用,使肌肉器官不再受其影响。科学家通过对梦的研究,得出了梦对人有用的结论:梦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疗法医师和诊断医师,而且如果能正确解析梦中见到的种种现象,还可以有所发现。

你也是三分钟热度吗

“小琳,你看我是不是又胖了?呜呜,我要减肥,哎,今天晚餐不吃了。一定要把这身肉减下去……”“小琳,你看我闲着也是闲着,要不学点东西好了,这样的话还能给自己增长见识……”“小琳……”“闭嘴!不要再说了,你前两天说减肥,不能吃晚饭了,可是回过头来还是吃了,还减肥,我看你是长肉吧。你还想学这个学那个,就你这样的人顶多两天你就没兴趣了,还是不要浪费时间浪费钱……”

有时,我们想做很多事情,但实际做起来却坚持不了多久。像这样没长性的人还不在少数。当然,其中性格是主要原因。

看看上面我跟死党的对话就知道,我就是这种没有长性的人。

当我兴致勃勃地告诉死党我想学东西的时候,她却这样一副鄙视的样子,当时很想冲上去来一个过肩摔,然后再补上一个泰山压顶。可是又一想,她说得很对,貌似自己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被人说中自己缺点的时候真的很尴尬,而且毫无还击之力。

其实这种人说起来就是没有毅力,很容易对一件事产生厌倦,做什么事情都长久不了。所谓“厌倦”,就是失去干劲,继续做下去的意志受到阻碍。尤其是对于那些“被命令去做的事”或“不得不做的事”,很快就会感到厌倦。

心理学上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给幼儿园里几个同龄的孩子每人一个苹果,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把它吃掉,那么就只能吃一个;如果等半个小时以后再吃,那就再奖励一个。有的孩子等不及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吃掉了,有些孩子则耐着性子,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的办法克制住欲望,最终得到了两个苹果。

实验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发现那些获得两个苹果的孩子长大后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独立性;而那些经不起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对现实中的压力不能适应,进而产生一些逃避行为。由此可见,自控能力是保持自己毅力的必备条件。

为了坚持做一件事情,我们最好先设定小的、具体的目标,每当实现一个小的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以学习德语为例,我们不要把目标设定为一下子把所有的读、写、听、交谈都学会,而是把任务细分,今天的任务是记单词,明天的任务是听德语……一天完成一项任务并不难完成,当完成任务后,我们会感到一种成就感。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

此外,如果把奖励的力量与爱情结合起来,那将发挥更大的威力。比如,坚持学德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说“精通德语之后,就可以找德国美女交往”,就可以给我们巨大的动力。

我们为什么会笑呢

法国的科学家在一期《行为与脑科学》杂志上提到:“笑不仅是简单的内在情绪的表现,而且也是两个人思想共鸣的外在写照。”情感和面部之间的联系非常神秘,而其中的笑是人类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究竟为什么一些情感会使我们的嘴角卷起呢?

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认为幽默是一种本能,人有了这种本能才能以快乐的态度来处理事情,即使在失意时,也能泰然处之、一笑了之。

最近有研究结果表明,经常笑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因此,笑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可是,我们到底为什么会笑呢?据科学家说,地球上的生物中,只有人类和一部分猴子会笑。的确,我们从没见过鸡或鸭子笑,如果有会笑的青蛙,那也怪吓人的。

心理学家发现,笑是人类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而在这个解释以前,笑只被看作人类具有幽默感的体现。我们笑是为了和别人团结一致或者嘲笑他们,要么用笑和别人调情。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早在牙牙学语之前就掌握了这门技巧。通过笑人们可传递各种信息。尽管听见笑声的人会很多,但只有特定的接收者才能听懂笑声中的信息。这种信息就像加密过一样,因为它直接对准接收者,并不需要他有意识地理解。

笑的种类有很多种,科学家们对此众说纷纭。弗洛伊德、康德、伯格森等学者都对“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诙谐是开玩笑,因为社会的清规戒律很多,禁止人们“胡说八道”,只好开个玩笑,说个笑话来解除压抑。

康德认为笑是希望的消失,“一种紧张的期望突然归于消失,于是发生笑的情感”。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说,笑是“生气的机械化”。人的生命生机勃勃,人的行为机敏灵活;但当一个人变得呆头呆脑,行为木然时,他就可笑了。当看到让我们觉得开心或者有趣的事物时,我们会笑。

笑是一种社交工具。当人独处的时候,他的喉部很少颤抖。吃吃地笑、轻声地笑和尖声笑只有在人和其他人共处的时候才会发生。发笑的人常常中断谈话,等笑完之后才继续交谈。而发笑的人自己很少注意到。

除此之外,笑也能缓解自身的压力,让高度紧张的精神松懈下来。美国精神病学家V.S.拉马钱德兰在《大脑?还是幽灵?》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叙述:“当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需要提高警惕的事情时,人会紧张起来;但当弄清情况后,如果发现这个事情对自己并没有威胁,人会笑出来。”

也就是说,当人们感到危险时神经就会紧张起来,但当你发现危险并不存在时,神经就会一下子放松,自然而然地也就笑出来了。在心理学中,我们对这种状况的解释是:笑是缓和某种紧张状态的方法,人通过笑可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你也会“睁着眼说瞎话”

心理暗示的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它每天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暗示不是摆道理,而是靠一种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