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电子电路是许多专业的核心课程,这说明了它在这些专业中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在学习电子电路的过程中感觉很困难,学习理论时似乎理解得不错,而一旦面对实际的电子电路就变得束手无策。其实,电子电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又被抽象成很完善的理论,给人一个错觉,就是抱着一本教科书学习就能够学好电子电路。实际上,要想真正掌握电子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作者在长期的电子电路教学和科研中,得到的强烈感受是:实验(实践)给人以感性认识,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本中和老师所介绍的东西;实践能够给人以兴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是在学习电子电路这种充满困难的征途上所必需的动力。
要想真正掌握电子电路,必须在元器件的性能、基本单元电子电路的性能、系统的性能及仪器的性能与合理使用等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而这些感性认识与书本上的理论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例如,用不同型号的数字万用表去测量一个交流电压,可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读数,这些读数可能包含各种各样的误差来源,如被测电压的频率、电子电路的内阻和万用表的内阻、波形等,甚至还可能出现读数值与实际被测值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现象。又如,单电源运放与双电源运放在选择和使用方面有何不同,这可能是所有教科书都没有涉及的问题,因为这是所谓的“理论框架”之外的东西,教材的编著者可能面临的难以克服的困难是该把这个问题放在哪一个章节。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容量大小不同的电容搭配退耦、地线的电阻与分布电感、运放的有限增益对电子电路的影响等。
为了帮助读者在学习电子电路时,能够通过实验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电路理论的理解,作者根据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编写了本书,其中所有实验都经过实际检验过,所选择的内容既考虑到全面覆盖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又要便于读者能够容易地准备实验条件,还要尽可能地解决在学习电子电路的过程中容易误解的问题。
曾锐利副教授编写了第1单元,熊慧副教授编写了第2单元,李晓霞副教授编写了第3单元,王焱副教授编写了第4单元,刘玉良副教授编写了第5单元,乔晓艳副教授编写了第6单元,郑羽副教授编写了第7单元,王蒙军副教授编写了第8单元。全书由李刚教授和林凌教授统稿。
本书的编写得到作者所带实验室的全体研究生和其他实验室的研究生的帮助。一方面,这些实验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为本书付出了辛苦劳动。他们还为本书做出了众多关键的贡献:通过实验帮助作者纠正了一些“想当然”的错误,特别是郝丽玲、周梅、刘近贞、李哲、张盛昭、李永城、李威、张林娜、包磊和赵龙飞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做出较大的贡献,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作者还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张榕编辑,在拙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她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其他同志的帮助,他们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或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