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揭开面纱,第一次见识她的魅力
1.1.1 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凌波微步的一公里?
1995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关键的一年。一方面,中国电信开通了技术层面上的互联网接入,让人们连接互联网的技术障碍基本得以解决,“上网”成为了中国民众有可能去实现的选择,网民的人数开始增加;另一方面,在国家政府的层面上,也开始了对互联网利弊的认真考量,1996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可以说是国家开始正视和推动互联网的标志之一。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除中国电信以外,民办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公司,风起云涌,如东方网景、国联、中网,其中最先做到全国范围的著名代表者,当数张树新的“瀛海威”。
1996年年初,瀛海威在北京中关村南大门的白石桥路口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 1500 米”。看到这块牌子的人,无不为之震动,它不知打动了多少对互联网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年轻人,以至于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互联网标志碑。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进程从来都是起起落落,如螺旋般回旋上升的,对于在今天看来已经创造了历史的互联网来说,它的出生更加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显然,1995年的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离广大中国用户群体的真正距离远远不止那块广告牌上写的1500米。
当时决定做互联网接入业务的众多民营ISP,动机很简单,就是商业驱动。因为互联网在美国兴起时,就让一大批做网络接入服务的商人们发了财。但是张树新没有想到,中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就好像本来你心里的初衷只是想做面包和卖面包,但你恨不得从种麦子开始干,先弄块地开荒、施肥、播种、种麦子,然后收割、脱壳、压面粉,最后才能做成面包,这只能说,这件事你做得太早了。
从瀛海威最开始到邮电部申请接入线路、获得电信增值业务许可,再到与邮电部门、国家计委反复沟通关于收费和价格等问题,张树新一路走来所遇到的荆棘坎坷数不胜数。张树新最后的出局,从表面上看,是她与董事会之间的意见分歧,以及因中国电信的介入和接入价格的走低,使瀛海威公司出现了大幅的亏损,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1995—1997年,瀛海威走在政府和用户需求的前面,张树新与她的瀛海威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她做了很多本应该是社会和政府做的事。
到1997年10月,中国上网用户数才60万,其中拨号上网的计算机也只有25万台。高昂的拨号上网价格、以K(1024K=1M)来计算的“蜗牛”上网速度、几乎为零的网上中文信息,在一片没有足够用户基数的洪荒上“开荒种麦子”,对于一家与国家部门力量不成比例的民营公司来说,显然离“卖面包”的初衷太过于遥远。瀛海威和张树新做了大规模的网络市场教育和基础用户培养工作,结果也还是成了“在大雾中领跑”而还没有等到黎明来临就壮烈牺牲了的互联网时代“先烈”。
此时风险投资还未进入中国,因为太过超前于用户的需求层次而又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资金原料”,以瀛海威为代表的第一批民营 ISP,虽然纷纷倒下了,但其对于中国以后10多年互联网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有记者在采访张树新时向她提过一个问题:实际上,瀛海威当时的表现,客观上是为广大的中国网民冲出了一个较低的价格空间吗?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中国第一批民营 ISP 使劲冲的结果,在某一层面上来看,确实导致了电信的大开放、大降价、大建设,然后使得全中国更多的大众用户群体都有了上网的可能。
历史上,每一次从实验室诞生的非凡科技创新,到后来影响到千家万户,都必定会走过漫长的道路。除了技术上的改进和成熟,还要依靠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支持,更加需要资本和商业化力量的介入和推动,互联网当然也不例外。起源于科技创新的互联网,作为一个从美国传播到中国的新兴事物,在早期还是少数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特权”。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来说,有的根本就不知道互联网的存在,而知道其存在的少部分民众也因为资费高、操作难、认知度低等各种原因只是将其看做“与己无关”或“可有可无”,“需求”这两个字在此时还无从谈起。以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和商业化力量,在任何行业和领域都是依靠由足够量级的用户需求积累而成的市场需求,而获取商业利润,在他们介入互联网之初,想在中国这片还没有形成所谓市场需求的土壤中攫取收获,自然要走过很长一段引导用户、培养用户的时期。
1995年3月,中国电信虽然还没有从邮电部拆分出来,但邮电部为中国电信独立申请了商标,这相当于为其准备了准生证。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后,信息化变成了国家倡导的事情,这也为政府部门推动的互联网接入普及拉开了序幕。那片“用户”洪荒在经过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翻土、施肥、灌溉之后,只缺一些魔豆般的种子便可⋯⋯
1.1.2 Jimmy走进大学图书馆的那个下午
1996年,Jimmy刚刚完成自己的高中学业,从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高考中获得小胜利进入了南开大学,并且如愿进入了当时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在父母的陪同下,第一次离开生活了近20年的小县城,Jimmy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一起投入到大学的军训中。天津这个城市和新的校园生活,这一切对于刚刚苦读3年的Jimmy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和充满吸引力。
冬天的下午已经开始寒气袭来,Jimmy 与同寝室的两位哥们约好,准备去学校的图书馆看看。在大家一起办理阅览证时,Jimmy注意到了图书馆大厅左边的一间“玻璃房”。透过写着“电子阅览室、Internet”等文字的玻璃屏风,Jimmy看到了几排摆放整齐的计算机,位置并没有坐满,寥寥几位师兄师姐在那边对着电脑屏幕兴奋地交谈着。
难道他们是在电脑上阅读图书馆的书籍吗?对计算机有着天生兴趣和乐于与人交朋友的Jimmy自然没有放过自己关注到的这个小细节,他与两位同学打完招呼后就走进了这间电子阅览室。站在一位师兄的背后,看了10多分钟,屏幕窗口上多次出现的Netscape和Bigfoot字样的界面,终于让Jimmy忍不住开始发问:“你好,师兄,我是大一的新生,我叫 Jimmy,不好意思,能够问你一下,你在电脑上做什么吗?这个电子阅览室是看书的吗?”
师兄回头,看着这位一脸稚气和好奇的小师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第一次来到电子阅览室的情景。他回答Jimmy说:“你好,这里不是看书的,这里是上网的,我正在看美国留学的朋友今天发来的电子邮件,也正准备给他回信⋯⋯”
随后的一个多小时,让Jimmy完全忘记了这个冬天下午的寒冷和到图书馆借书的初衷。他知道了电子阅读室是用来上网的,Netscape 的中文名字叫网景,是用来上网的浏览器软件,他甚至在那位师兄的帮助下,一口气在Bigfoot注册了两个电子邮箱地址。虽然他还不知道能够给谁发电子邮件,但是他要试试师兄说的从美国发到中国也只需要一分钟的邮件到底是个什么。
当时,基于节省IP地址和有限经费的考虑,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中,十多台电脑都是通过局域网和一台代理服务器拨号上网的。虽然大部分同学甚至是室友们都不明白Jimmy在做什么,虽然上网速度很慢,网上的中文信息也非常少,但Jimmy像着了魔一般,省出原本不多的生活费,一有机会就往这间他感觉能够通往未来世界的电子阅览室跑。
到Jimmy大学二年级下学期,他已经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网络高手”,他已经无数次在电脑屏幕面前手把手地教其他的同学如何上网。Jimmy 甚至在电子阅览室里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凑份子自费办起了一份名为《一网情深》的校园小报,这些活跃分子们在校园内免费赠送报纸、举行各种面向同学的互联网启蒙讲座。
1995年,可行性分析专家Jakob Neilson做了互联网用户调查,美国的互联网用户只有10%的人会拖动浏览器右边的滚动条,而90%的用户,打开一个网站,只浏览第一屏看到的内容,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而不会向下滚动。如同发生在中国的Jimmy的故事,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上网时的样子?还记不记得到你学会使用“后退”按钮花了多长时间?用鼠标右键打开新窗口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网几个月后经高人指点才明白的?做过个人主页吗?是在第一年就会的吗?
在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启蒙阶段,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口碑相传、彼此的言传身教对于互联网市场的培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虽然这种过程注定不会太短暂,但是互联网就如魔豆般的种子,一旦在网民用户的心里种下,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它神奇的发芽和无法阻挡的生长。
1.1.3 “夏娃”的诱惑,中国“亚当”的一公升口水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互联网,这项先进的科技平台从在太平洋彼岸异域落地、开始商业化、开始展现其“夏娃”般迷人魅力时,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又一个黄金盛年。进一步打开国门的中国人由于一开始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落后太多,特别是充满求知欲、好奇心和热情的年轻人,更加容易地以开放从容的心态开始迎接这一场以开放和创新为本质的互联网冲击浪潮。
从美国“嫁”临中国的互联网,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具备太多迷人的新奇魅力:推平世界的全新信息来源、神秘的交流沟通方式、实现平等的想象空间⋯⋯虽然当时资费的高昂、操作的复杂、速度的缓慢和中文资讯的缺乏,阻挡了绝大多数人接触到互联网的机会,但从中国的第一批上网用户揭开其面纱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再难以离开。
如果在十多年前,有人跟你说:“不管你现在做什么或有什么想法,你必须要迎接互联网,然后适应互联网,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即便他是世界经济学家,你可能也觉得他是疯子。
如果在十多年前,你能够通过时光机器来到现在,看到这一切: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几个字,你所需要的资料只要几秒钟就能找到了;以前要从电视、报刊、收音机这些传统媒体上得知最新的国家大事、娱乐新闻,现在你只要上网就可以得知;以前相隔两地的朋友们要用写信邮寄的方式来保持联系,现在朋友们都用E-mail、QQ、MSN等沟通;以前想知道最新推出了什么新款的衣服,得牺牲一天的时间去逛街,现在想看时尚新款的品牌衣服只要去淘宝拍拍里淘⋯⋯十多年前的你会不会对于这个无法想象的“现实”流出一公升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