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一)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要了解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首先来看一组数据。

1999年,本科生扩招。

200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

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32%。

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

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

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480万人,比2006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16%。

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79万人,增幅达16%。

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10万人,比2008年增加51万人,增幅达9%。

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增幅达3%。

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30万人,增幅达4.8%。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1年对比十年前的2001年(当年毕业生人数115万),毕业生人数几乎翻了6倍。

再来看一组数据。

2004年,截至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实现就业人数204万,比2003年同期增加56万人。截至当年12月底,毕业生就业率为84%。当年登记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9万人。

2005年,截至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实现就业人数245万。截至12月底,毕业生就业率为85%,当年登记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为79万人。

2006年,截至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9%,实现就业人数293万,比2005年同期增加48万人。

2007年是毕业生人数增加最多的一年。截至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左右。

2008年,截至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左右。

2009年,截至当年7月1日,已有415万大学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就业率达68%。

2010年,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年未落实工作。

据光明日报报道,“九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

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另一方面是持续走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新增就业岗位的减少,再就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消化和安置的矛盾。当前我国总体就业形势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将长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延伸阅读

上海公布24个岗位就业指数 大学生遭遇就业寒流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正在悄悄地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一方面,上海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比2008年略有增加;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却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2009届大学生们已经感受到了就业前景的“寒流”。

市教委有关人士预测,金融危机将会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昨天,一份本市24个行业就业岗位数的曲线变化图,也印证了这种预测。

金融、保险、地产、外贸:极端寒冷

冰冻指数★★★★★

外资金融机构遭遇了海外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就业岗位直接受到影响,在中国发展速度放缓。上海作为外资落户最多的国内城市之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危机不容小觑。据调查数据显示,上海职场对猎头的需求意愿不及以往的20%。2010年3、4月,外资银行纷纷扩张在华势力,就业岗位数一度上升,而今形势却急转直下。内资私募基金公司也明显放缓招聘计划,积极进行内部调整。

但是,中资金融机构业务并未受到严重影响,让极度冰冻的金融就业有了一丝暖意。

保险行业也受到金融危机严重的冲击。保险企业投放职位数9月比8月未有增长,但求职者的投递职位数却已明显上升。

房地产、建材等建筑行业不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本身的行业周期也处于高位回调区间。房产中介行业更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沪上中介行业已进行大面积的裁员关店,有的公司门店缩减比例达到50%以上,而宜华地产的减薪幅度更是升至79%。

进出口贸易不仅整体呈下滑态势,而且未来的形势更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企业岗位投放数也终止了连续6个月的上升,掉头向下。

汽车、航空、广告等:遭遇寒流

冰冻指数:★★★★☆

汽车业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消费者家庭财富缩水,购买意愿降低;大部分合资汽车公司海外本部资金链遭受很大危机,公司兼并和裁员,行业发展放缓。不仅企业投放职位数下降,而且敏感的求职者的投递意愿也出现了下降。

酒店餐饮、旅游度假、航空航天行业受到的连带冲击也非常严重。由于大部分企业出差、度假的预算都大幅度缩水,让此类行业的就业严重受损。

广告、会展、公关,以及媒体、影视、文化等行业目前遭遇很大的挑战。虽然这些行业9月提供的职位数目与8月持平,但前景不容乐观。许多客户2009年的预算大大缩水。

在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里,裁员成为经常听到的消息。数字机顶盒厂商清华凌讯于近日裁员近100人;多媒体芯片提供商智多微电子则因为资金问题,裁员之后面临被出售的境遇;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台联电等在内的芯片代工厂,目前都停止了新员工招募计划。

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说,经济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集中在市场萎缩、财务紧缩等方面,而应对的主要策略则是压缩产品利润,节约运营成本,以等待春天的到来。在等待之中,一方面要节约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科研人员的力量,因为待经济复苏之后,其研发附加值将决定企业赢得市场的速度。

软件、互联网、通信、能源等:增速放缓

冰冻指数:★★★☆☆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当天,IT企业的股票大幅下滑。不久,中国的相关内外资名企都表现很谨慎。虽然还没开始大规模裁员,但各大企业纷纷停止了扩张的脚步。比如,甲骨文在华子公司今年就暂缓了校园招聘。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增长速度也放缓。对于此类企业而言,现金流量和营收能力还是关键因素,有可能仍会觅得较好发展机会,但一些资本准备不足、运营投入较大的视频分享类网站和营收能力较低的中小SNS类网站将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通信行业也增速放缓,招聘职位环比减少。耐用消费品,例如服装服饰、纺织、家电家具等行业也受到消费者家庭财富缩水的影响,职位投放数略有下降。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行业的状况不容乐观,人力资源市场动荡不安,很有可能酝酿着行业的“洗牌期”。

石油石化,以及能源、矿产类行业发展也减缓。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也受到关联影响。

计算机硬件、医药等:没有下降趋势

冰冻指数:★☆☆☆☆

全球金融风暴的来临,虽然使国内硬件市场普遍出现利润下滑,但调查数据却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行内招聘职位没有下降的趋势,但行内从业人员的活跃程度环比增加,说明了从业人员对于自己所在的企业有所怀疑,纷纷谋求出路。

医药生物工程与电气、电力、水利行业却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企业投放职位和求职者投放职位数量均比较稳定。

零售、批发等:发展良好

冰冻指数:☆☆☆☆☆

零售批发和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就业形势可谓风景独好。由于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属于居民的刚性需求,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快速消费品,例如,食品、饮料、烟酒和化妆品等,发展态势良好。虽然企业投放职位数稳定,但求职者投递数却下降了,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可侧重于此类行业。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2008年11月12日)

(二)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前不久,国内具有良好公信力的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www.mycos.com.cn)推出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该报告是基于麦可思公司对09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全面的研究分析了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月薪、去向分布、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职业任务、求职、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专升本、高考志愿填报、满意度,以及就业弱势群体、失业与预警、振兴产业对应的专业等信息。

该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9.5%),轻纺食品大类(89.4%)紧居其后,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从专业小类来看,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地质工程(100%),较同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88%)高出12个百分点;而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则为油气储运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两个专业的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均为98.6%,比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85.2%)高出13.4个百分点。

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前50位)

从2007、2008、2009三届的半年后就业率变化来看,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中类是统计学类。就业量排前100位的专业小类中,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前三位是临床医学、动画、应用物理学;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高职高专大类是水利大类,平均下降最快的高职专业中类是护理类。就业量排前100位的专业小类中,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前三位是金融保险、临床医学、护理。

该报告还推出了2010年红、黄、绿牌专业。

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2010年中国大学生红牌本科专业前10位是: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黄牌专业:比红牌专业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前八名是:美术学、艺术设计、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

绿牌专业: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率较低的专业。比如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都属于紧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前景。

1. 电子信息类专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有“朝阳产业”之称,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足发展,直接推动了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刚刚起步,特别是在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移动通信,电子消费品生产方面,以及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通信、网络保密研究、可视电话、图像传输、军事通信等领域,人才需求量很大。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数年之后将持续走俏市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争夺的要点。

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求相对较小,电子信息行业院校文科、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同样存在一定困难,人才需求层次较高,专科和中专生的就业压力较大。

2. 应用文科类专业

从近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理工科的社会需求量很大,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而文科,尤其是应用文科(图书馆、档案、公关)文秘、新闻出版等人才找工作确实比较困难。目前应用文科类各专业基本上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这与一些专业,尤其是新闻、文秘专业的设置过多有关。但是对应用文科人才就业前景分析不应仅仅着眼于毕业生就业市场,更重要的是社会人才市场。

各地人才市场的信息表明,新闻、出版、广告、文秘公关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就业领域宽广,社会需求量是很大的。随着新闻出版业,以及影视、电台、出版社的迅猛发展,新闻传媒业的繁荣与扩大,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但是,很多新闻机构不愿接收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公关文秘、广告宣传策划、美术设计、影视制作等方面人才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要只是死学书本,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把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多参与社会实践,多搞“实战演习”,提高技能,积累经验。

3. 外贸专业

近些年,外贸专业已远不如前几年热门。外贸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的现实。原因有三:一是随着外贸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外贸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已经由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趋于饱和状态,毕业生再想挤进外贸单位,难度就越来越大了。二是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我国对外贸易遇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外贸经济不景气,外贸企业人员也要减员增效,毕业生进外贸行业就业难度自然会更大。三是外贸人才培养的盲目膨胀。

从总的趋势来看,鉴于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我国要摆脱对外贸易的困境也需要付出较大努力、现有的外贸人才趋于饱和等多种因素,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估计将要持续多年。具体能持续几年,还要看上述诸因素好转的快慢。

但是,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和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招生规模得到了控制,外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4. 机械专业

尽管近几年机械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但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机械类大部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仍属“热销”人才(原机械类16个专业调整后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四个专业)。人们预测,机械类人才今后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

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业前景仍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虽然目前机械行业境况不佳,但经过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一旦跟上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定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济效益也会回升。

人事科学院公布未来可能走红专业

大学毕业找工作,总希望所学的专业能给自己带来一份好职业。但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不少几年前还炙手可热的专业,等到自己毕业那天却很可能已经成了人才市场上的“滞销品”。如何能预知今后几年哪些专业在市场上最为紧俏?其实也并非无迹可循。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此项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才在未来几年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到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最大,将达到1220万人。而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其中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精算、数字媒体、物流、心理咨询等,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

汽车产业是“十一五”规划重点产业之一。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处副主任汤海山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人,维修人才缺口80万人。汤海山说,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类人才培养在高校中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而汽车服务人才却还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汤海山说,目前,全国只有几所高校设置汽车服务专业,规模也不大。但从国际标准来看,这类人才非常重要,缺口非常巨大。

据了解,目前在高校中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院校有: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学院、西华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工学院等。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技术服务及市场营销的应用型人才。经过4年学习,学生应掌握机械和车辆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解决从新车使用到汽车报废回收全过程中各种技术问题和因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有害物排放、废弃物等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后汽车时代,汽车文化人才也非常紧缺。

民航业人才缺口24万

伴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航人才的需求规模也开始同步扩大。目前国际民航平均人机比是100:1,而我国民航业平均人机比是200:1,这意味着,仅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

事实上,民航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各航空公司高速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内各航空公司相继展开大规模招聘活动,揽才范围从飞行员、空乘到维修、地勤人员都有,涉及范围极广。其中,飞行员成为各大航空公司的招聘重点,薪酬一般都设在每月2万元。

中国民航学院教授都业富说,由于允许民营资本投资经营航空公司、参与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也使得国内民航业对民航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近年来,以奥凯、春秋、鹰联为代表的民营航空公司已经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大战。

都业富认为,在未来几年内,飞行员、空勤人员、航空运输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维修专业人才在我国最为吃紧。

机电一体化需要复合型人才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智联招聘网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对该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从职位看,每月需求量有200多个。可以说,机电一体化类专业属于人才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

在上述需求职位中,技术类占到了40%,销售类占到了30%,客服类占到了20%,管理类占到了10%。而从行业来看,该专业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生物制药业、环保业以及快速消费品业。

业内专家分析,这个行业的人才比较强调技术性。用人方都希望招聘到既有专业知识,又会管理、懂开发、有销售知识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那些希望到外企工作的,除了专业知识要掌握好之外,外语能力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精算师“钱”程无忧

精算师,是一个被公认为“钻石领”、国外年薪过百万、国内月薪上万元的职业。目前,精算师是国内各大保险公司争夺的焦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精算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仅有百余名精算师,随着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我国未来5年内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

精算师是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士。其传统的工作领域为商业保险业,主要从事产品开发、责任准备金核算、利源分析及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重要工作。随着精算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精算师的工作领域逐步扩展到社会保险、投资、人口分析、经济预测等领域。

目前,每年高校精算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几十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精算师是保险业的精英,是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投资学等各类知识于一身的保险业高级人才,在保险企业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个合格的精算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精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熟悉所处保险市场的保险法规以及与保险相关的税务、会计、投资等领域的知识。

据了解,我国开设精算专业的高校有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护理学就业前景看好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业内专家介绍说,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同时,护理人才又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如护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而美国缺护士30万人。在澳洲,护士最容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洲注册护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而一些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扎根北京、上海等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

材料类研发人才成为焦点

“十一五”期间,国家产业政策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倾斜,这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研发此类新型材料的人才自然成为企业的注目焦点。

目前我国材料行业的人才缺失问题已经成了众多企业发展的桎梏。据一家科技产业公司的技术总监介绍,该公司主要从事碳化硼、碳化硅等产品的研发,但这方面的人才很少,因为高校相关的专业不是很多。“目前,我们的人才主要来自当地的化工研究所,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还有就是引进外国专家。但两者的成本都很高,并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目前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才匮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很大,我们急需大量的人才支持。”这位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整个材料行业都缺少高精尖人才。”

据了解,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设有材料类专业的高校有420余所,占本科学位学校的66%;“211”工程高校中设有与材料相关专业的有80余所,占总数的88%。由此可见,我国对材料人才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人才的数量也应该是比较充足的。但材料学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因此人才市场对材料学人才的需求也是持续增加的。

中国材料网理事会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在新材料研发上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未来在材料学领域自主创新的空间非常大。因此材料学人才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拓展创造性思维。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29日)

(三)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进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对于人才的需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处在这种变化之中,才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暂时的结构性困难。具体表现为: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单位要不到大学生,大学生想去的单位又不需要他们,社会急需的专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很少或暂时还没有。这种结构性困难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尤其是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原本较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但“自主择业”并非自由择业。不同隶属关系学校的毕业生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毕业生在就业办法和有关规定方面略有差异,不同地区接受毕业生的办法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说,掌握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案例1.1 就业政策的影响

南方某师范学院毕业生小魏,一心想在珠江三角洲工作,但自认为来自农村,要想留在大城市很困难。所以,从大三开始,她就强烈意识到自己的就业问题不能像一些有“背景”的同学靠家里帮忙了,只有依靠自己主动去争取。小魏对自己的状况做了以下客观的分析,认为自己虽已大三,但对就业问题一无经验,二无资料,千头万绪,该从哪开始呢?听同学讲得神神秘秘,老师在就业指导课上也告诉了许多,分析来分析去,小魏打定主意,先按老师说的从掌握就业政策入手,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调查研究一番,再做决定。

她首先用一段时间到图书馆把珠江三角洲各地的报纸找到,然后在网上查询一番,再加上其他一些渠道,凡是有关珠江三角洲的就业方面的信息,她都要收集起来分析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她的心中慢慢有底了,对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比较熟悉了。

到了寒假,小魏决定不回家了,留下来到各地参加供需见面会,亲自摸一摸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小魏对省一级的供需见面会不抱什么希望,但也要去看看,了解总的形势。这类会议主要是对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有利,而且用人单位在会议上往往又抬高条件。果然,招聘现场各用人单位都表示只收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自己一份推荐表也未投出去。于是她把重点放在各市的供需见面会上。

从毕业前的2月份开始,小魏参加了佛山、顺德、东莞等地区的供需见面会。在佛山,小魏看到很多教育单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条件,对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接收本地生源。对此她虽有准备,可还是感到了心凉了大半。在佛山、顺德、东莞受挫后,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求职方向,把眼光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考虑。结果,东边不亮西边亮,她从众多的资料中发现在三水、新会一带仍然有许多适合自己的机会。那些地方上一年的人才需求表明,今年仍需要一些教师,而且,那里的人事政策仍能容许接受部分外地毕业生。经过艰苦努力,结果小魏确实在新会一所中学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

小魏回到学校后,在班会上谈体会,她说了一段令同学们印象很深的话。她说,政策就是信息,政策就是机会,对于就业政策以及其他一些知识,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掌握。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魏求职的成功经历也充分证明在就业问题上也需要积累,需要信息上和政策上的积累。小魏从“大三”就开始收集就业的有关资料,对政策方面资料的掌握采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策略。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做法。所以她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对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就业和人事政策了如指掌,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在一些求职择业的关键时刻,一定要注意政策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各地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对于包括生源、层次、专业等方面的要求都要做一定分析、对比,从中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政策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活动。这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何把握政策所带来的机遇,从而取得求职成功是大有裨益的。正如小魏自己说的,政策就是信息,政策就是机会。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就业的相关政策对于求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不仅仅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规范,而且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成因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的就业形势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100万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2005年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未就业的有2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仍未再就业的多数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困难群众,大都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同时,到2008年,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还会涉及360万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的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阻碍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瓶颈”。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四是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按70%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200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农村有劳动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亿人,尚有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延伸阅读

大学生求职难在就业能力差

研究人员提醒,单纯提高应聘技巧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眼见就要毕业了,通过网络、同学介绍以及各种招聘会,大四学生小徐一次次地为自己的工作忙碌着。“社会上工作机会很多,但适合我的很少。”小徐学的是市场营销,可找来找去不是在大街上搞一些调查,就是做一些派送推销的工作,“这和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状态相差很远。”小徐说,工作中吃再大苦他也不怕,最怕的就是找份看不到前景的工作。

外企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最低

小徐的状态或许代表了一部分在宁波的大学生。最近,团宁波市委在宁波的18所大中专院校和部分用人单位,对全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调研,并公布了《宁波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一份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诊断书”。

宁波现有大中专院校近20所,本专科学生、研究生12万多人。调研表明,与过去不同的是,和小徐一样,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追求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本身能给自己带来的发展机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64.6%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发展前景。选择稳定性较强的工作的占27.4%,选择自主性工作的有33.9%。而专业对口(5.8%)、人际关系(5.5%)等因素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上,甚至连待遇和收入(18.9%)也不再成为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此次调查,团宁波市委通过问卷发放、座谈、访谈等形式完成。调查对象为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大中专院校中面临就业的青年学生。同时,研究人员还就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看法等问题,对高校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员进行了抽样调研。

调查发现,就业能力男生普遍高于女生,这种趋势随年级的升高越发明显;高职专科学生自我就业能力评估要高于研本学生;城乡学生就业能力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能力维度上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党政机关、国企等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或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分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两方面。

在用人单位中,外企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最低。一些外企管理者认为,大学生到外企工作要能为企业所用,带来效益和贡献。虽然今天的大学生在应聘技巧上比以往有所提高,开始比较注重自我推销,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进步,对外企招聘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研究,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

近六成在校生缺乏明确择业目标

职业适合性是指职业需求和从业人员的个性之间是否具备基本的匹配关系。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理论认为,了解自己的职业适合性不仅对求职的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今后的发展前景及工作成就的取得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而“不了解”的人数比例为45.1%;65.5%的人自认为“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而另外34.5%的人则表示“不了解”。

调查者告诉记者,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后的发展情况看,距离理想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部分学生择业意识形成得太晚。”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从高年级开始,大多数学生的择业意识也是从这时候才开始建立。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的择业意识是从三年级以后才开始形成的。

“这说明,到了三年级时,还有四成学生尚未形成明确的择业意识。”调查人员说,这种状况显然同严峻的就业形势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样,在回答“你的择业目标是否早已确定”时,在被调查学生中,选择早已确定的有21.1%,刚刚确定的有21.4%,模模糊糊的有39.8%,尚未确定的有17.7%。

调查者认为,这意味着近六成在校学生缺乏明确的择业目标,“这种状况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面对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部分学生明显也存在着不适应。调查表明,因择业竞争日益激烈而感到“恐慌”和“胆怯”的分别为4.8%和4.4%,觉得“紧张”的有11.8%,70.3%的人认为“压力大”,还有8.7%的人认为“很兴奋”。

同时,有一些学生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对职业的期望过高。比如在对最低收入水平的预期值方面,有29.2%的学生将标准定在2000~3000元之间,有15.3%的学生定在3000元以上。“这部分学生由于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倾向,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会为此而失去不少不错的就业机会。”

另外,职业理想化倾向还表现在对工作性质的高期望上。为数不少的学生一开始就希望能找到带有自主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其比例达72.6%。调查者认为,这虽然显示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特征,但过于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丧失,也更易导致挫折与失败。

提高应聘技巧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出路

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一种“以能为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取决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精心进行的就业准备,而不取决于短期的、临时的求职技巧和求职心理辅导。

针对一些学生将就业重点放在把握就业机会上,即在找工作的时候,努力提高应聘技巧与策略,如目前流行的毕业生“包装”、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研究人员提醒:“这并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调查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和学校的就业工作,应该从关注就业机会及相应的求职技巧,转向关注就业能力。“这既包括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等;也包括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等。”

“对学校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意味着,就业工作是贯穿始终的,要把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动者,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调查者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