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关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相关的文献也有很多,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角度:宏观的经济和管理角度;中观的企业和应用角度;微观的模型和技术角度。

1.2.1 宏观的经济和管理角度

在宏观方面,以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的居多。信息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的信息能力越高、信息条件越好,那么它的竞争力越强。所以信息化的真正目的就是提高信息能力、为决策提供信息保障。提高信息能力,说的不是提高信息数量,而是提高信息质量,很多企业缺乏从战略高度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信息资源分散、随机、落后的状态降低了它的管理效率,严重制约了它的开发与利用。所以,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与企业其他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陈延寿(2005)指出了我国企业计算机应用整体上还处在控制阶段,并在向集成阶段过渡,现在提出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正逢其时。企业在具体实施信息资源规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工程的复杂性,还存在着诸如规划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信息资源规划人才匮乏、信息资源规划的功效是隐蔽的、信息资源规划成就的应用存在困难、信息系统开发水平制约着信息资源规划的贯彻执行等困难和风险。毋建宏(2004)针对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信息资源规划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企业实施信息资源规划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资源的集成要有明确的战略。中国多数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信息资源战略,一些企业在升级转型特别是信息化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形成了信息资源战略管理的思维,只有少数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了信息资源战略。如果对当前各类企业所采用的信息资源战略进行归类分析,那么大多属于信息资源杠杆战略。信息资源杠杆战略是建立在规模经济或产品差异化基础上的战略,依靠信息技术带动业务流程创新或业务流程重组。S.K.Min(2000)认为,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中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关键资源,企业需要一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来使公司的战略得以有效实施。S.K.Min 在“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ward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一文中引出战略信息系统规划(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概念,并且提出了SISP实施的方法论,介绍了企业实施战略信息资源规划的具体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战略信息系统规划(SISP)的总体框架

国内学者结合国内 IRP 的实施情况,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贯穿于信息资源规划的全过程。传统企业按功能组织,由一个执行管理者领导各个职能领域,各职能领域高度自治,不同职能之间的交流是有限的,企业中的业务流程经常分散于几个职能领域,随着工作进展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出现了许多交接环节,这就导致了延迟和错误。李翔(2003)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要与业务流程重组紧密联系,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和核心展开。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先进行信息资源规划,找出业务流程脱节、阻塞的地方,再进行业务流程整合、优化,使企业的管理推进企业的发展。许捷(2003)提出财务信息系统一直是各种行业的企业实施ERP时关注的重点,同样在IRP中财务也是一个重点,并且尝试从IRP的角度建立财务信息系统的相应模型。

在信息资源的管理与集成过程中,国内外很多学者均指出CIO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CIO 不但指导信息功能集成的具体工作,还将参与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直接影响信息在企业中的定位和发展,同时 CIO 参与企业决策的能力与作用也关系到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体发展。John D. Hwang发表的“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New Era, New Rules”认为进入互联网、电子商务时代,CIO必须用战略思考方式建设商务关系,深刻思考企业文化。新的IRM需要一个有先见的、有预执行能力的CIO。CIO是信息资源集成的主要领导者。

1.2.2 中观的企业和应用角度

一般说来,企业运行过程中,信息资源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企业内信息资源和企业外信息资源。企业内信息资源指企业内部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企业内部诸如财务等各种信息。企业外信息资源指企业以外产生但与企业运行环境相关的各种信息。

从企业内部这个角度看,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不断增加,在地域上分布越来越广,网络背景下的分布式系统建设应运而生,对信息共享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背景下的信息可分为基础信息、应用信息和决策支持信息。基础信息是底层的信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是被频繁地访问,因为它为其他两种信息提供基础支持。这类信息对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要求很高,且更新较快。应用信息是公司日常生产过程中频繁操作的那部分数据,而且不同子公司的应用信息是有差别的,这类信息应放在访问频率最高的地方,也就是它所属的子公司,其他子公司对它只有访问的权限。决策支持信息是最高层的信息,是从大量的、历史的日常管理信息(基础信息和应用信息)中整理出来的,服务于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支持。这类综合数据存放在数据仓库中,应放在总公司,即数据中心处。

在企业外部,信息来源主要是供应商和消费者。Shu-hsien Liao等人发表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lationship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f Taiwan’s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通过对台湾小型制造企业的案例分析介绍了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中的基于网络的系统建设。借鉴文中的一些思想,网络背景下的用户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自身,另一类是供应商和消费者。它们都可通过URL定位到企业的门户网站,浏览信息。通过身份认证功能,给它们赋予不同的权限。企业的管理者浏览产品和交易信息,通过从数据仓库中挖掘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做出决策;供应商和消费者可向系统提供最新的供应和需求信息,反过来,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尤其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向消费者反馈更多适合它们的信息。类似探讨企业案例的还有,ASA.DU.TOIT发表的“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uth Africa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研究了一个南非制造企业运用信息得到了竞争优势,探讨了如果信息资源被有效地管理,在战略的角度企业的竞争地位能否得到加强。IASI-CNR(1997)根据铁路交通的需要提出了建立铁路交通集成管理网络(Manager of Integrated Networks of Train traffic),在“An object-oriented approach to an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railway traffic control”一文中,IASI-CNR重点论述了MINT的架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已相应建立,但它们之间未架构横向联系,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也就是没有做到很好的信息资源规划。孙毅(2004)在《IRP与应用系统功能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与研究》中介绍了大连圣达计算机有限公司成功为某矿业集团实施 IRP 项目,进而探讨了如何才能使IRP支持不同的应用系统。

国内学者针对IRP在不同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做了很多研究。马丹(2005)阐述了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走“先IRP后ERP”道路的必然性,详细叙述了 IRP 在船舶企业中的实施过程。吴迪(2003)阐明了建筑企业由于分散开发与引进局部应用系统,造成企业“信息孤岛”的客观存在,讨论了采用 IRP 技术实现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方法。赵一鸣(2004)应用IRP新的技术和方法,对大型供电网络进行分析,通过业务过程矩阵、关键成功因素分析(CSF)等,得到业务模型,使用用户视图分析、数据流分析(DFD)、分类编码技术和范式理论进行数据元规范化,得到了系统体系结构模型。以此建立了一个大型供电企业的信息组织框架,进行了全面的信息规划。郭崇(2004)在“应用信息资源规划建立电信企业信息化基础”中阐述了电信企业面临开发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信息系统的宏大而艰巨任务时,如何采取 IRP 的技术路线,处理好现有应用系统整合、先进软件引进和新系统开发之间的关系。黎枫(2005)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在信息化水平、信息基础设施规模、资金投入、管理模式和信息化人才等方面差距很大,实施信息资源规划是改变我国传统煤炭工业劳动效率低、技术装备落后、安全状况差等现状,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促使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化的有效途径。张锦(2004)对信息资源规划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揭示数字矿山建设的必要性、方法体系和应用,提出应在矿山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矿山信息模型,用以描述矿山全部有用的静态和动态信息。任宏伟(2004)阐述了利用高速公路的 IRP 建设的方法和步骤,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利用有效的软件支持工具进行各职能域的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分析,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建立全域和各职能域的信息系统框架。邵治龙(2006)以广东省邮政局为例,详述了广东省邮政系统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数据的不完备性和不准确性、信息采集的不便利性等问题,介绍了广东省邮政系统如何按照 IRP 的思路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建模,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孤岛”的过程,并且提出了实施建议。

一些专门探讨铁路信息系统建设的文献,如《如何共享铁路运输信息资源》(施善妮)、《铁路数据网格的构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王艳辉),都提出了中国铁路信息化突出存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信息规划设计开放性不足、信息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三方面的问题。我国铁路系统一直从实际出发,以信息工程的观点关注具体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呈现了信息化初级发展阶段的必然特征,另一方面,从协调发展角度看,信息技术设施与信息资源分布间的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信息资源分布效率的相对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铁路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内部分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汪晓霞(2004)在“中国铁路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应用研究”一文中运用分类的方法建立了铁路信息的特征体系和治理结构,提出具有耗散结构的和自组织机制的信息资源分布体系及铁路信息系统集成的理念,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式服务系统、面向铁路资源的系统集成、面向路网运输调度指挥和安全控制系统三个层次内容的铁路开放式系统集成再造模型。

1.2.3 微观的模型和技术角度

在微观方面,多数文献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型和框架。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将信息资源管理分为 7 个模块,即数据处理、电子通信、文书和记录管理、图书馆和技术情报中心、办公系统研究和统计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或公共信息机构等;我国系统工程专家王众托提出的 EIA 包括目标与准则、企业业务、系统应用、信息、网络与通信及管理 7 个方面;王晓光(2003)在《面向信息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信息企业信息资源规划(IF IRP)的6I模型,并从信息产品、信息内容、信息标准、信息系统、信息流程和信息组织等六个方面给予了详细解释和阐述,进而论述了依据6I模型实施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策略、步骤和技巧。

Jihua Hu 发表的“Metadata-driven Framework of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Railway Industry”探讨了铁路系统以元数据和XML为基础的数据驱动信息资源管理框架。该框架包括三个层次:客户端、服务器和元数据库。使数据和过程分离或新的组件和数据类型被插入系统时,把它们的元数据放入元数据库,系统就不用修改代码,这样可动态扩展方法和数据类型。蔡文海(2000)在《信息资源规划工具的研制及其在运输经济中的应用》一文中阐述了信息资源规划基于数据稳定性的原理,强调以主题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的信息组织技术,深入分析信息资源规划工具的实现技术及其在运输经济中的应用。陈骞(2006)论述了 IRP 过程中主题数据库的规划过程,指出了建立主题数据库的方法,论述了主题数据库数据的筛选模型和筛选过程,说明了基于数据集成基础上的主题数据库是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主题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功能相近,使数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源成为支持所有应用项目的基石。

Krzysztof Goczyla发表的“Web-Based Integrated Timetabl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Railways and Airlines”提出了一种叫KRJ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已经运用到互联网上,并且可以用来作为一种商务网站的服务系统。文章第二部分探讨了KRJ的主要运算法则,这些法则用来形成一个搜索引擎,使得系统能够包括不同的运输方式。首先规划出站与站之间的关系,将一些站归为一个大类,各类之间能否到达取决于不同的因素。有的取决于启程和到达的时间,有的取决于总时间。用户利用该搜索引擎输入自己的约束条件,如起始时间、地点、总时间、费用等,从而得出最优连接。将这种归类的思想扩展到普遍意义上的信息资源规划,即变成对已有的信息归类、研究各类之间的业务关系。例如,数据按照客户、产品、人员等业务主题相互联系地存放在可以由众多用户共享的数据库中,系统开发人员只要描述稳定的数据库中数据的内在联系就可以了。夏柏成(2004)认为信息资源规划是建立一个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模型,并在业务模型的基础上抽取系统的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的过程。他对信息资源规划工作进行了描述,并利用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元数据定义规划过程中所需交互的文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信息资源规划系统的模型,使信息资源规划工作有序化、自动化。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信息资源规划是一个国家及地区、部门计算机应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计算机技术发达国家, 在经历了数据计算、批处理、生产统计与库存控制的计算机应用之后,进入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开发与研究阶段。然而他们发现,之前所应用的代数数据库理论和结构化分析的软件工程技术与方法,只能在一个具体的软件应用或较小的系统上获得成功,对于大型、复杂的信息系统,尤其是基于网络的综合应用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分散开发的系统各子数据格式不统一、系统接口复杂等。各个系统集成的软件维护成本相当大,资金浪费严重,出现了继软件危机之后新的危机——数据处理危机,重复开发、应用积压、开发效率低、系统维护困难等问题逐渐突出,出现了所谓的“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西方学者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了IRP的概念,I.B.Singh在“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Methodology:A Case Study”一文中以加拿大艾尔伯特地区的杀虫剂使用与管理网络建设为例阐述了信息资源规划的背景、目标与方法,I.B.Singh总结出IRP的实施步骤依次是:明确企业战略、识别业务流程、梳理信息资源、构建信息系统、制定实施方略等几个关键步骤(如图1.2所示),并且给出了实施每个步骤需要应用的方法。但在此之后,国外IRP(信息资源规划)的概念出现较少,国外相关文献多研究IRM(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集成与组织等方面。

图1.2 IRP的实施流程

国内较早引入企业信息资源规划(IRP)理论的是大连海事大学的高复先教授。其着眼点是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中的数据库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目标是指导信息系统集成建设,建立了由理论方法、标准规范和支持软件工具构成的整体解决方案。其核心是运用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理论方法,在业务领导、业务代表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共同合作下,构建企业的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和相关的信息编码库,实施主体数据库构建和应用系统的再造工程。

高复先教授将信息资源规划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需求分析,第二阶段为系统建模。信息资源规划的工程化方法图如图1.3所示。

图1.3 信息资源规划的工程化方法图

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业务梳理、用户视图规范化、数据流分析、系统功能建模、数据库设计标准化、建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等步骤。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业务分析和数据分析,建立两种模型和一套标准”。“两种模型”指信息系统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一套标准”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信息资源规划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或先导工程。各种技术或方案均不是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而仅是某种具体的信息应用形式。上述所有技术或方案必须遵从一个共同的基础和构架,那就是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

在此基础之上,髙复先教授先后对几个具体行业如何实施信息资源规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高复先(2004)指出,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普遍起步早、投入大、效益比较明显,目前正向更高的数字化目标前进。在经营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数字化建设,则主要体现在管理数据标准化和数据环境的改造或优化建设上。“管控一体化”和“产销一体化”正是这种联系的体现,是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而实现“管控一体化”的关键是信息平台建设,从而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髙复先(2000)指出港航企业信息资源极为丰富,每一生产经营活动的产生都牵动着复杂的网络化信息过程、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在港航社区信息服务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并且提出了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规划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思路。髙复先(2003)指出商业银行新一代电子化系统是建立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和高档次数据环境之上的,不仅为银行运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还为广大客户和业务合作伙伴服务的大型、复杂信息系统。要成功地建设这样的信息系统,必须先做好总体规划,而总体规划的核心和基础则是信息资源规划。

总体看来,现在国外关于信息资源规划的理论研究呈现标准化和实用化两大趋势,IRP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另外一些文献则侧重个别企业的案例分析。但髙复先教授之后的国内学者多在其提出的实施模型基础上,针对信息资源规划在不同的行业与具体的企业中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难以在理论体系与结构上实现突破,具体研究内容请参见 1.2.2 节“中观的企业和应用角度”。高复先教授提出的信息资源规划模型只揭示了信息资源规划的微观层面,从信息工程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实施信息资源规划的技术操作,而没有涉及如何以信息资源规划为主线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组织方面的调整和重构。由于国内少有人专门研究信息资源分布与协作应用问题,尤其是网络背景下的企业级信息资源规划,本文试图从信息资源的汇聚方向、信息资源的分布层次、信息资源规划的实施效果等方面,将信息资源规划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企业管理级的宏观层面,提出一个涵盖信息资源规划实质的完整理论体系及应用配置模型,并提出信息资源的规划及分布效率评价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