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0章

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陷中。属足少阳胆经。)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属任脉。)委阳二穴。(委阳穴在承扶下一寸六分。屈身取之。属足太阳膀胱经。)肩贞二穴。(肩贞穴在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者中。属手太阳小肠经。)喑门一穴。(一名 门。又名舌厌。在项后风府后一寸。入发际五分。项中央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脉阳维之会。)齐一穴。(脐中有神阙穴。一名气舍。当脐中央。禁刺。属任脉。)胸俞十二穴。(谓足少阴肾经之俞府、 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各开中行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下五穴。

递相下。同身寸一寸六分陷者中。)背俞二穴。(谓膈俞穴。在大椎下第七椎间。各开中行一寸五分。)膺俞十二穴。(胸之两旁曰膺。膺俞者。谓手太阴之云门、中府。足太阴之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十二穴。云门在巨骨下。侠气户旁二寸陷中。去胸中任脉两旁横开各六寸。动脉应手。中府下云门一寸。余五穴递相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分肉二穴。(一名阳辅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之端。属足少阳胆经。)踝上横二穴。(踝叶瓦去声谓内踝上之交信穴。去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阴跷之 。属足少阴肾经。外踝上跗阳穴。去外踝上二寸。太阳前。

少阳后。筋骨间阳跷之 。属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共四穴。)阴阳跷四穴。(阴跷穴在足内踝下。是谓照海。阴跷脉之所生。阳跷在足外踝下五分。是谓申脉。阳跷脉之所生。愚按脉度一十六丈二尺。内兼任督跷脉。故气穴亦如之。盖穴者。

脉气之所注也。)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此言寒热之邪。皆从气分而出。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风雨寒暑。风暑、天之阳热。雨水、地之阴寒。感天地之寒热。病吾身之阴阳。是气分之邪。当从气分而出。故名之曰气穴论。谓以上三百六十五穴。以应周天之气数。所以取气。所以泻邪者也。诸分者。大小分肉之间。皮肤肌腠之气分也。气穴者。荣卫血气之所注也。膝解为骸。两骸厌中二穴。谓足少阳之阳陵泉也。夫十一脏腑之气。皆取决于胆。谓少阳主初生之气也。故寒热独取于两骸厌中者。谓在脏在腑。其寒其热之邪。皆从少阳之气以升散。故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此言有大禁之穴。在天府下五寸。乃手阳明大肠经之五里穴也。灵枢本输篇曰。尺动脉在五里。五 之禁也。玉版论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五往、五刺也。谓五脏各有五俞。五俞五刺。五五二十五刺。则五脏之气尽矣。故曰大禁二十五。谓禁二十五刺也。此言三百六十五穴之血气。由五脏大络之所注也。)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自天突、十椎、上纪、关元至厌中二穴。共计三百六十四穴。然内多重复。想有简脱。故不全耳。)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

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居、止也。谓针所止之处也。游针者。谓得针之道。而以神遇之。若游刃然。

恢恢乎有余地矣。脉度篇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格。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孙络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之气。孙络满则流溢于大络。

而生奇病。盖大络之血气。外出于皮肤。而与孙络相遇。是以脉外之卫。脉内之荣。相交通于孙络皮肤之间。)荣卫稽留。

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孙络外通于皮肤。内连于经脉。以通荣卫者也。故邪客之。则荣卫稽留。荣卫不能相将而行。则气竭而血着矣。邪气在外。则为发热。正气稽留。

内为少气。当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其血留色变之处。即刺泄之。无问其穴会之所在也。王芳侯曰。按脉度篇云。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引药以补之。是病在络脉者。止用针泻而不补。故不必论其穴会也。)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此言肌腠之间。

亦所以行荣卫者也。夫肉有大分小分。大分者。如股肱之肉。各有界畔。小分者。肌肉之内。皆有纹理。然理路虽分。

而交相会合。是大分处即是大会处。小分处即是小会处也。分会之间。以行荣卫之气。故名之曰溪谷。易曰山泽通气。

如山泽之气。从溪谷以相通。大气。宗气也。愚按荣气生于中焦水谷之精。流溢于脉中。布散于脉外。专精者。行于经隧。经隧者。胃之大络。与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是荣气之有行于脉中。有行于脉外。有同宗气出于胃之经隧。注于脏腑之大络。而出于肌腠之间。三者之气。交相会合。故曰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是以上节论脉中之荣气。与卫气交通于孙络之间。此论布散之荣气。与卫气宗气。大会于分肉之外。是卫气之通于脉中。而荣气之行于脉外者也。王芳侯曰。皮肤有血。当知脉外有荣。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是脉中之有卫。故曰。脉荣荣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邪溢气壅。

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此邪客于溪谷之间而为热也。夫气为阳邪。留于肌腠之气分。邪正相搏。则为病热。故有壅脓消破之败证矣。邪气淫溢。则正气自壅。溪谷之气。与脉相通。

是以脉热于内。而肉败于外也。荣卫不行。则血气留滞。而为壅脓。 、足之股肉也。节凑、筋骨相连之处。邪留其间。

则筋骨必将为败矣。此论邪因气以化热。故上言热证而不曰热邪。下节论寒邪所客。故曰积寒。莫仲超曰。经云。溪谷属骨。盖骨生筋而筋生肉。故溪谷之邪。留而不去。必致节凑败而骨髓销。)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内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溪谷也。(此寒邪留于溪谷之间。而不为病热者也。积寒留舍。致荣卫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邪闭于外。故内为骨痹。荣卫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盖热邪淫溢。是属有余。寒性凝涩。故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溪谷之间。

以致筋骨皆为病也。张兆璜曰。皮肤为之不仁。缘荣卫不居于外。不居于外者。逆于脉内也。故此节无脉病。莫仲超曰。居、止也。热邪流行。则荣卫不行。寒邪留舍。则荣卫不居。邪正之不相合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

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溪谷之间。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应一岁。与孙络之相同。可以微针刺取。以泻其邪。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脉、谓孙络脉也。邪在皮肤。循脉往来。见而泻之。与治孙络之法相同。而亦不必问其穴会之所在也。此言邪之客于人也。必先始于皮肤。次于孙络。入于肌内。以及于筋骨。在浅之时。微针所及。易于散解。无使其入深而为大痹也。)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故藏之金匮。贮之金兰之室焉。张兆璜曰。金兰之室。藏之于心也。)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脉络。非独十四脉络也。

(此复申明孙络之与大络相通也。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而孙络之脉。又有与经脉相别而与大络相通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大络。复传注于十二脉络。非独十四脉络也。盖言十四脉络之外而又有十二脉络。十四脉络者。十二脏腑与任督之别。共十四大络也。十二脉络者。十二脏腑之经正也。是十二经正与十四大络相通。十四大络复与三百六十五络相通。是以邪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故曰以溢奇邪。

以通荣卫。)内解泻于中者十脉。(十脉者。谓五脏之脉也。此言孙络三百六十五脉。与十二脉络。十四大络。设有邪客于其间者。当从五脏之经脉以泻解之。盖诸络之原。本于五脏也。故缪刺篇曰。凡刺之数。先治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张兆璜曰。上节云。以痹淫溢。

循脉往来。微针所及。末结曰内解于中者十脉。是从外而循于内也。缪刺篇曰。先治其经脉。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是从内而循于外也。盖邪之中人。始于皮肤孙络。入于筋骨经脉。有留舍于外者。有流溢于内者。有从浅而入深者。有从里而复出之表者。邪气浮溢。无有恒常。是以经旨错综。学人皆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