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4章

〔疏〕公子體道清高,超然物外,識孫龍之淺辮,鑒莊子之深言,故仰天太息欺息而嗤笑,舉蛙鼇之兩譬,明二子之勝負。坎井,猶淺井也。蛙,蝦蟆也。幹,井欄也。贅,井中累縛也。附,腳趺也。還,顧視也。奸,井中赤蟲也,亦言是到結蟲也。蟹,小螃蟹也。科斗,蝦蟆子也。腋,臂下也。頤,口下也。東海之鼇,其形宏巨,隨波游戲,塹居平陸。而蝦蟆小蟲處於淺井,形容既劣,居處不寬,謂自得於井中,見世鼇而不懼。云:我出則跳躑井欄之上,入則休息乎破傳之涯;游泳則接腋持頤,蹶況則滅趺沒足;顧瞻蝦蟹之類,俯視科斗之徒,逍遙快樂,無如我者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跨堵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

〔注〕此猶小烏之自足於蓬蒿。

〔疏〕擅,專也。時,安也。蛙呼鼇為夫子也,言我獨專一壑之水,而安埳#42井之樂,天下至足,莫甚於斯。處所雖陋,可以遊涉,夫子何不塹時降步,入觀下邑乎?以此自多,務夸於鼇也。

東海之鼇左足未入,而右膝已摯矣。

〔注〕明大之不遊於小,非樂然。

〔疏〕摯,拘也。坎井狹小,海鼇巨大,以小懷大,理不可容,故右膝纔下而已遭拘束也。

於是邊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

〔疏〕適巡,從容也。七尺曰仞。鼇既左足未入,右膝以#43拘,於是適巡卻退,告蛙大海之狀。夫世人以千里為遠者,此未足以語海之寬大;以千仞為高者,亦不足極海之至深。言海之深大,非人所測,忽以坎井為至,無乃劣乎。

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堆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疏〕頃,少時也。久,多時也。推移,變改也。堯遭洪水,命禹治之有功,故稱禹時也。而堯十年之中,九年遭潦;殷湯八歲之問,七歲遭旱。旱涯不加損,潦亦水不加益,足明滄波浩汗,淇渺深宏,不為頃久推移,豈由多少進退。東海之樂,其在玆乎。

於是堵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注〕以小羨大,故自失。

〔疏〕適適,驚怖之容。規規,自失之貌。蛙擅坎井之美,自言天下無過,忽聞海鼇之談,忙然喪其所謂,是以適適規規,驚而自失也。而公孫龍學先王之道,篤仁義之行,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辮,忽聞莊子之言,亦猶井蛙之逢海鼇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境,而猶欲觀於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蛆馳河也,必不勝任矣。

〔注〕物各有分,不可強相希效#44。

〔疏〕商距,馬玆也,亦名商炬,亦名且渠。孫龍雖復聰明性識,但是俗知,非真知也。故知未能窮於是非之境,而欲觀察莊子至理之言者,亦何異乎使蚊子、負於丘山,商蛆驅於河海,而力微負重,智小謀大,故鈴不勝任也。

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堵井之蛙與?

〔疏〕孫龍所學,心知狹淺,何能議論莊子窮微極妙之言耶?衹可辯折是非,適一時之名利耳。以斯為道,豈非埳#45井之蛙乎。此結譬也。

且彼方跳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

〔注〕言其無不至也。

〔疏〕,踚也,亦極也。大皇,天也。玄冥,妙本也。大通,邇也。夫莊子之言,窮理性妙,能仰登昊蒼之上,俯極黃泉之下,四方八極,奭然無礙。此智隱沒,不可測量,始於玄極而其道杳冥,反於域中而大通於物也。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

〔注〕夫遊無窮者,非察辯所得。

是直用管閥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

〔注〕非其任者,去之可也。

〔疏〕規規,經營之貌也。夫以觀察求道,言辯索真雖復規規用心,而去之遠矣。譬猶以管窺天,詛知天之闊狹。用錐指地,寧測地之淺深。莊子道合二儀,孫龍德同錐管,智力優劣若此之類,既其不知,宜其速去矣。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那鄹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錐匐而歸耳。

〔注〕以此效彼,兩失之。

〔疏〕壽陵,燕之邑。鄧鄭,趙之都#46。弱齡未壯,謂之餘子。趙郡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國少年,遠來學步。既乖本性,未得趙國之能;拾己效人,更失壽陵之故。是以用手踞地,匍匐而還也。

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疏〕莊子道冠重玄,獨超方外;孫龍雖言辯宏博,而不離域中;故以孫學莊談,終無得理。若使心生企尚,躊躇不歸,鈴當失子之學業,忘子之故步。此合喻也矣。

公孫龍口怯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疏〕怯,開也。逸,奔也。前聞莊子之談,以過視聽之表;後見魏牟之說,更超言象之外。內殊外隔,非孫龍所知,故口開而不能合,舌舉與而不能下,是以心神恍惚,形體奔馳者也。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疏〕濮,水名也,屬東郡,今濮州濮陽縣是也。楚王,楚威王也。莊生心處無為,而寄進綸釣,楚王知莊生賢達,屈為卿輔,是以齋持玉帛,爰發使命,詣於濮水,先迷其意,願以國境之內委託賢人,王事殷繁,不無憂累也。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筍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疏〕龜有神異,故劇之而卜,可以決吉凶也。盛之以筒,覆之以巾,藏之廟堂,用占國事,珍貴之也。問:此龜者,寧生全遠害,曳尾泥途之中?豈欲劇骨留名,取貴廟堂之上耶?是以莊生深達斯情,故敖然而不顧之矣。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塗中。

〔注〕性各有所安也。

〔疏〕莊子保高尚之遐志,貴山海之逸心,類澤雉之養生,同泥龜之曳尾,是以令使命之速往,庶全我之無為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疏〕姓惠,名施,宋人,為梁惠王之相。惠施博識贍聞,辮名析理,既是莊生之友,故往訪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疏〕梁國之人,或有來者,知莊生才高德大,王叉禮之。國相之位,恐有爭奪,故謂惠子,欲代之言也。

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注〕揚兵整旅。

〔疏〕惠施聞國人之言,將為實錄,心靈恐怖,慮有咕危,故揚兵整旅,三日三夜,搜索國中,尋訪莊子。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烏,其名鶴鶴,子知之乎?夫鶴鶴,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鷓得腐鼠,鵪鷂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疏〕鵝鎢,鸞鳳之屬,亦言鳳子也。練實,竹實也。醴泉,泉甘味如醴也。嚇,怒而拒物聲也。惠施恐莊生奪己,故整旅揚兵,莊子因往見之,為其設譬。夫鳳是南方之烏,來儀應瑞之物,非梧桐不止,非淇海不停,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几猥之鳶,遇得臭鼠,自美其味,仰嚇鳳凰。譬惠施滯溺榮華,心責國相,豈知莊子清高,無情爭奪。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注〕言物嗜好不同,願各有極。

〔疏〕鷗以腐鼠為美,仰嚇鴻鎢;惠以國相為榮,猜疑莊子。總合前譬也。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疏〕濠是水名,在淮南鍾離郡,今見有莊子墓,亦有莊惠遨遊之所。石絕水為梁,亦言是濠水之橋梁,莊惠清談在其上也。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疏〕絛魚,白絛也。從容,放逸之貌也。夫魚遊於水,烏棲於陸,各率其性,物皆逍遙。而莊子善達物情所以,故知魚樂。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疏〕惠施不體物性,妄起質疑,莊子非魚,焉知魚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注〕欲以起明相非而不可以相知之義耳。子非我,尚可以知我之非魚,則我非魚,亦可以知魚之樂也。

〔疏〕若以我非魚,不得知魚,子既非我,何得知我?若子非我,尚得知我,我雖非魚,何妨知魚?反而質之,令其無難也。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注〕舍其本言而給辯以難也。

〔疏〕惠非莊子,故不知莊子。莊鈴非魚,何得知魚之樂?不樂不知之義,於此無虧,拾其本宗,給辮以難。

莊子曰:請循其本。

〔疏〕循,猶尋也。惠施給辮,有言無理,棄初逐末,失其論宗。請尋其源,自當無難。循本之義,列在下文。

子#47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尋惠子之本言云:非魚則無綠相知耳。今子非我也,而云汝安知魚樂者,是知我之非魚也。苟知我之非魚,則几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魚然後知魚也。故循子安知之云,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復問我,我正知之於濠上耳,豈待入水哉。夫物之所生而安者,天地不能易其處,陰陽不能回其業;故以陸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樂,未足稱妙耳。

〔疏〕子曰者,莊生卻稱惠之辭也。惠子云子非魚安知魚樂者,足明惠子非莊子,而知莊子之不知魚也。且子既非我而知我,知我而問我,亦何妨我非魚而知魚,知魚而歎魚?夫物性不同,水陸殊致,而達其理者體其情,是以濠上彷徨,知魚之適樂;鑒照群品,豈入水哉。故寄莊惠之二賢,以標議論之大體也。

#1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涯』均作『崖』,下同。

#2四庫本、浙江書局本『蛙』作『痲』,意同。

#3四庫本、浙往書局本『墟』均作『虛』。

#4王孝魚依正文改『海』作『河』。

#5趙本無『於』字。

#6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在』下當補『於』字。

#7浙江書局本、世德堂本『快」作『怏』。

#8原作『穴』,依正文改作『空』。

#9《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連』作『運』。

#10浙江書局門毫』作『豪』,下同。

#11郭慶藩引文『極』作『舉』。

#12『降』疑『別」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

#13王孝魚依下句『生』上補『其」字。

#14《闕誤》引張君房本『便』下有『耳』字。

#15『中」字依下正文『期於有形』句改作『形』。

#16王孝魚依上句『不』上補『所』字。

#17原作『微』,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粗』。

#18《闕誤》引張君房本『人』下有『之塗也』三字。

#19趙本無『而』字『也』字。

#20『接』,世德堂本、浙江書局本俱作『棲』,四庫本作『擾』,趙本無此句。

#21浙江書局本、世德堂本『之』下有『也』字。

#22郭慶藩引文『惑』作『戚』。

#23王孝魚依下句補『以』字。

#24四庫本、浙江書局本『膺齒』二字重。

#2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地』均作『均」。

#26郭慶藩引文改『域』作『成』。

#27郭慶藩引文『原』作『源』。

#28《闕誤》引張君房本『篡』下有『之』字。

#29原作『夫』,依郭慶藩引文和上下文改正。

#30『汎汎』,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俱作『泛泛J。

#31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一』均作『之』,趙本『一』上有『之』字。

#32《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天』作『乎』。

#33趙本無『也』字。

#34趙本無『哉故』二字。

#35趙本無『者也』二字,四庫本無『者』字。

#36趙本無『莫不』二字。

#37趙本無『乃』字。

#38依《釋文》『蓋』字應刪。

#39《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得』作『遇』。

#40《闕誤》引張君房本『堯舜』下有『之時』二字,下句『桀紂』下同。

#41郭慶藩《莊子集釋》正文『吾』作『出』,王孝魚校世德堂本『跳』上無『出』字,《闕誤》同,引江南古藏本作『出跳』,無『梁』字。

#42原作『坎』,依正文及下文改『坎』作『堵』。

#43郭慶藩引文『以』改作『已』。

#44趙本有『也』字。

#45同#46。

#46『郡』依郭慶藩引文當改作『都』。

#47《闕誤》引張君房本『子』上有『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