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兵政十地利下(5)
题王氏写本地图后
陆耀
郑渔仲尝言。古之学者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亦易为功。后之学者离图即书。尚词务说。故人亦难为学。亦难为功。旨哉斯言。非图固不足以为学也。然所图一事。而彼此有异同之说。古今有因革之殊。板刻流传。漫无区别。研究不审。遗误滋多。古之为图谱之学者。常用数色以识别之。如星官书。巫氏以黄纪。甘氏以黑记。石氏以朱记。虽不尽遵用。而于三垣外宿北极北斗星之大纲及明大者。并用朱记。黑次之。黄又次之。是犹有古法也。他如本草纲目。亦有朱字黑字之别。其朱字者。乃汉张仲景魏华佗所传旧本。谓之神农本经。其墨字者。乃梁陶隐居之所续增。谓之名医别品。今坊刻李时珍本草。概用黑字。则非其旧矣。至于九州岛舆地之图。或用黄色以为河。青色以为江。朱色以为新附之版籍。此可以资知今之学。而尚不足于考古。古者幅广狭。随时不同。据今疆域。遥溯古初。则有东西异位。南北乖方者。淮南秦恭王氏。着有阅史书约。各按诸史。前后分为十六图。先据方今郡县朱笔绘写。而后以黑笔就加古舆地于上。使人开卷了然。知今之某地在某代为某地。或合或分。或废或置。皆可以参考而得。使其付之坊人。又将并为一色。不复可辨矣。此书为孝廉施醴泉家所藏。特书其后而还之。
皇舆图赋序
全祖望
成周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岛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土会土宜之法。而大司寇之属。职方掌天下之图。辨四夷八蛮之人。九州岛之国。使同其贯。大宗伯之属。保章以星土辨九州岛之地。所封之域。大司马之属。司险掌建九州岛之图。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达其道路。大宰之属。司书又以地图得知山川之数。经野之学见于官礼者如此其多。然犹未溯其原也。在昔风后受图。方州始定。世远莫得而传。至若圣人作易。仰以观天。因吉凶而得象。俯以察地。即图书而作则。所谓图者。山川险易星土分合之图是也。所谓书者。贡赋多寡九等之书是也。图之系以河。书之系以洛。则以天地之中。实在河洛之间。其中南北高深之故。圣人所则。犹之吉凶之象。圣人所法。不离乎周官之所载。惟其为典籍之最重。故顾命与大训。陈东序。嗣后穆王大朝黄山。披图视典。而萧何得秦图书。以具知天下之要。孔安国为博士。具见图书。以注遗经。即武皇亦据图书以知河源。班固亦本图书以成地志。皆三代之旧本也。典午以降。周秦秘书既绝。司空裴秀。按汉人括地诸杂图。麤具形似。不为精审。于是作禹贡地域图一十六篇。其体有六。一曰分率。二曰准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图学之大。略具于此。而以二寸为千里。唐贾耽作海内华裔图。从三丈三尺。广三丈。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宋之祥符。李宗谔亦尝作图。其后税安礼亦作地域指掌图。元则临川道士朱思本作舆图。参之梵人帝师之秘图。与宋旧图。互译而成。盖用功十年。而自谓无憾。今世之所存者。仅有此本。而亦多为明人转相增窜。名以己图。独计程画方之法。犹遵其旧耳。明嘉靖中。山阴周继志地图。极为世所称。纵八尺。横二丈。每方百里。今已鲜足本。三古图书之精意。谁克绍之。且夫图学固难。而其中以星分合方域为尤难。自古学失传。康成谓堪舆所载。皆非周礼之法。而自汉志而后。有以十二分野配十二国者。有以二十八宿配诸国者。有以二十八宿配十二州者。有以北斗七星配七国者。有以二十八宿配禹贡二十八山者。有自邶墉诸国而下皆配之者。其说之支离诞妄。莫可究诘。明初亦有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不过以旧说附会而已。惟 圣祖皇帝。陋术数之妄传。成函夏之通谱。上参夫万五千里之升沈。下综夫千八百国之广袤。先圣先王河洛之传。由此代兴。以臣所见。赋此图者。大都侈张版章之四辟。而至于著作之精。则莫有能为之发扬者。乃拜手稽首而为之辞。
与百制府论孙文定南游记书印心屋集
陶澍
承示孙文定公南游记一篇。首尾一气。如黄河落天。直走东海。其间又复千里大曲。百里小曲。洋洋乎。渊渊乎。近古奇作也。惟中间亦小有未检处。如曼倩公明古平原人。在今之武定。而误以海州之平原当之。岷山为南干之祖。禹贡明言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而误以为中干。且末后总束一段。言天下大势。水归二漕。山分三干是已。而又言大河以北。水皆南流。大江以北。水皆北注。此则以指喻海。尚非天下之全也。地以山为脊。而水从两边界之。南干纵行。以五岭为脊。岭以北江广之水。固皆北流。若粤闽在岭脊之南。仍系东南流。非北注也。北干横行。以太行为脊。太行之右为汾涑。皆西南流。太行之左。为漳衡滹沱巨马易白诸水。皆东北流。无南流者。惟沁在太行南麓。故顺流而下。又邳宿南流则疏凿而成。非其本来也。至若三干之说。昉于僧一行。千余年来。莫之或易。然某窃以为仍止两干。岷山之脉。蔓衍东南。此南干也。其中干北干本系一脉。从陇西来为嶓冢。经太白至终南。始分支。一出华潼。渡砥柱。起太行。为北干。直走医巫闾入海。至高丽南转。浮登莱而结聚于泰山。一由终南。趍商雒。为中干。经南汝光陈。至徐州渡河。经吕梁下邳邹峄。而亦聚于泰山。故终南为中干北干分龙之所。而泰山为中干北干合龙之所。实首尾一龙耳。其间元气包裹。条理精密。此中原人物所以极盛。而孔孟生于气聚之处。遂以砥柱万世也。某尝出使西川。途中细观山势。见太行之脉。从寿阳之黄土岭出。脉仅如一线。终南之脉。从宝鸡之煎茶坪出。脉亦仅如一。计此两大山。行经数千里。每过一峡。必出一脉。似此者数矣。蜿蜒磅礡。其大如彼。而其细又如此。造化之妙。非身历其境者不知。仅从纸上谈兵。终隔一尘。然非胸有全局。亦熟视之无也。文定此文。独有千古。高处在识在力。小未检点。亦无损豪末。大抵其生平刚毅之气。练达之识。皆于此可想见一斑。合三习一弊疏观之。真我 朝第一流人物也。谨质蠡测之私。伏乞治事之暇。加以诲正。
冈底斯山考四川通志
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十里。直陕西西宁府西南五千五百九十余里。其山高五百五十余丈。周一百四十余里。四面峰峦陡绝。高出乎众山者百余丈。积雪如悬崖。皓然洁白。顶上百泉流注。至山麓。即伏流地下。前后环绕诸山。皆巉岩峭峻。奇峰拱列。按其地势出西南徼外。以渐而高。至此而极。山脉蜿蜒。分干向西北者。为僧格喀巴布冈里木孙诸山。绕阿里而北。二千五百余里。入西域之和阗南山。及葱岭诸山。向东北者。为扎布列斜而克角乌尔克年唐拉木萨坦冈匝诺莫浑乌巴什巴颜哈喇。诸山环卫。地竟青海。连延而下。六千余里。至陕西西宁等处边界。向西南者。为闷郡克尼儿萨木泰冈诸山。亘阿里之南二千余里。入厄讷特克国。向东南者。为达木楚克喀巴布冈噶尔沙弥弩金刚花诸山。历藏卫达喀木七千余里。至云南四川之境。 国朝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楚儿泌藏布兰木占巴理藩院主事胜住等。绘画西海西藏舆图。测量地形。以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皆由此起云。按水经注。阿耨达山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东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康泰扶南传曰。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东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今阿里为藏中极西南地。近古天竺境北。山西出狼楚拉楚麻楚三大水。皆西流转东而南。合为冈噶江入南海。疑此即阿耨达山也。自佛书言阿耨达山。而释氏西域记。郦道元水经注。萧德言括地志。咸谓阿耨达即昆仑。然以地远莫考。转相附会。荒怪不经。我 圣祖威德广被。薄海内外。罔不臣服。西南徼外穷荒不毛之土。尽隶版图。使臣测量地形。踰河源。涉万里如履阶闼。一山一水。悉入图志。四十九年。谕大学士九卿等曰。梵书言四大水出于阿耨达山。下有阿耨达池。以今考之。意即冈底斯是。唐古特言冈底斯者。犹言众山水之根。与释典之言相合。 圣言煌煌。始知宇内众山水皆导源于冈底斯山。自是而载籍所传。或有或无。皆可按图以辨。猗欤盛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