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_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5章 戶政三十一錢幣中(1)

前因時論十三錢法

吳鋌

錢法之獘。至於鵝眼綖繯之屬。歷代皆有之。史言斗米一萬。商賈不行。其害如此。予按歷代皆雜用古錢。蓋欲矯其獘。則必依以為式。然後可以澄汰。若古錢已亡。雖欲復之而無由。宋神宗專用古錢。金世宗時以宋大觀錢一當五用。蓋古錢可以禁盜鑄之獘。盜鑄之法甚嚴。然人爭為之者。趨於利也。賈誼言淆之甚微。為利甚厚。其勢必雜以鉛鐵為巧而後止。古錢之重雖難行。然足以防獘而無累。此古錢之所以可貴也。自啟禎專括古錢以充廢銅。於是古錢遂擯而不用。而新鑄之錢彌惡劣。與鵝眼綖繯等。即欲澄汰之。而古錢已盡。非旬日所易為功也。古錢不鑄年號。故行之最久。後世鑄年號。則前代之錢。漸銷漸毀。適以供奸蠹之窟。故必盡用古錢。而後可以澄汰之耳。自古以漢五銖為通行之寶。隋文以天下錢輕重不等。乃更鑄五銖錢。而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觔二兩。誠能依此行之。則五銖既重於新錢。又足以防盜鑄之獘。孫權鑄大錢一當五百。又鑄當千錢。民間雖不以為便。然當新錢既獘之時。而欲矯獘以返於古。亦當以此行之。然而有不能行者。則工既繁而有損於國家之幣也。欲工之省而易成。則錢幣既不能流通。百貨亦壅滯而不行。故天生地養。非不足於用。特錢幣無以流通之。遂至於不足耳。誠能詳思其故。則必盡用古錢而後可。或曰。是則然矣。如銅不足於用何。曰。自戰國時已有乏銅之患。如欲開採。則物力有時而窮。歲額終不可減。適以亂天下也。唐時劉秩楊嗣復嘗有禁銅器之議。顧亭林以為罔民之事。然但當給其直而易之。則銅既足於用。古錢乃可得而復矣。

致牙釐文案糧臺諸君論鑄錢書

胡林翼

湖北庫存之錢不佳。須轉移於無形。每月領一萬串。仍限二月三月。將釐局錢之佳者繳還。應請少固香雪文若經手則無獘。而於異日之緩急。仍有可恃。凡商民不可使之疑。錢價貴時。出庫錢萬串以便民。若以庫錢取用於有警變之時。商民未習。貫索未勻。則不免疑阻矣。此莊子所以致慨於朝暮賦狙也。又利國之要。尚須鑄錢。如購銅器。設局於武漢之市。大約千錢可得十餘斤之銅器。其根本在此加白鉛三成。并加以火工之雜費。其利害得失在此如千錢所購之銅器。自廢改成。以雍正康熙錢式為定。仍可得千錢。而贏數十錢。或十錢。便為上利。即千錢購器。僅能鑄成千錢。尚是中利。千錢購器。鑄成九百八九十錢。亦是小利。利在權操於 國。不操於私鑄之奸民。而商民之隱受其利者無窮也。均當勉行。諸君子公商審處。若用蔭雲所用之人。仍無當也。此事若苦心思之。實力行之。楚民可富。富在民。不在官。民富乃官富也。若今日之官長。則必以大錢之欺民者為利。豈知彀本為利。即縮本亦為利哉。吁。此事應商之方伯。方伯與鄂人非言利之人。然方伯於國計民生之受益處。必毅然行之。但恐我之委託非人。則無如何耳。購銅器之事。少固兄為之。必得其實。鑄事則望香雪文若思議之。若此計不行。錢必日見其少。民必日見其窮。不可不知。其錢貴銀賤。猶其淺顯者耳。速即周咨博訪以窮其變。沈思妥議以折其中。梅村所著極佳。此編成。必敬授諸君子各一部。精而熟之。可為帝者師矣。然亦視諸公之天分何如。志氣何如。又凡可以利國利民。俗人所疑。而志士所獨任者。不妨集思以益我。凡奇謀至計總在平實處。如布帛菽粟之類。愈近淺愈廣大而精微也。又富國之道。總須先從利民著議。乃有根本。乃有歸宿。欺民者詐也。自愚而以之愚人。智者不為也。剝民自剝其身也。如割肉以充饑。腹未飽而身已殘。仁者不為也。不可不知。

粵省購辦機器試鑄制錢疏光緒十四年

兩廣總督張之洞

竊惟粵省制錢。自咸豐七年以後。三十年來未嘗開鑄。官錢日乏。商民病之。臣比年以來。久欲整頓圜法。惟舊例辦法。虧耗過多。限於物力。未能舉辦。上年與廣東布政使高崇基詳籌熟商。博采眾議。惟用機器製造。則錢精而費不鉅。當經電致出使英德各國大臣。考究機器價值及鑄造之法。囗接使英大臣劉瑞芬函電喜敦廠機器全副。每日作工十點鐘。能鑄造銅錢二百七十萬箇。並寄來喜敦廠機器價目。廠屋圖式。計上等機器全副。內參大號造銀元機器四架。另鐫刻銅錢文母模一副。子模十副。鐫造銀元母模四副。子模八副。製造鋼模所用之鋼料。隨時購辦。合計機器鋼模。外加運腳保險。以磅價折合。約需銀二十五萬餘兩。建造廠屋。占地縱橫六十丈。地面須布鐵板。墊洋泥。除地基外。工料約需銀五萬餘兩。粵省城內民戶稠密。地基過昂。約需銀數萬兩。不得以為常例。此外常年所需鎔銅鎔銀洋製泥罐。每月約需銀二千六百兩。鑄銅鑄銀鋼模鋼料。每月約需銀一千零八十兩。鍋罏烘銅片所用上煤枯煤栗炭。每月約需銀三千兩。洋匠四名薪工。每月約需銀八百六十兩。匠夫三百餘名。以及員役薪工挑運雜費。每月約需銀二千四百兩。綜計一切。每年約需銀十二萬兩。原議機器一年半造成。三批運送。首批七箇月到。每日可造銅錢四十萬箇。次批又五箇月到。每日可添造銅錢五十萬箇。并銀元十萬圓。三批又六箇月到齊。每日可共造銅錢二百六十萬箇。銀元十萬圓。總計仍符每日鑄錢二百七十萬箇之數。每月可造銅錢七萬八千緡。銀元三百萬圓。通年約停工三十日。除搭鑄銀元數百萬圓外。約得銅錢九十萬緡。查銅鉛配合之劑。銅質若少。即不能受機器軋力。應以紫銅六成白鉛四成為率。考錢法輕重。歷代多以唐初之開通元寶為準。其制重今庫平一錢。蓋古之稱物。皆以銖兩計。後世十錢為兩之名。即由開通錢而得。宋太宗時太平通寶。真宗時咸平元寶景德元寶。重皆如之。我 朝順治十年以前。所鑄即重一錢。康熙十九年   聖祖仁皇帝諭令一文重一錢。誠以輕重適中。名實相稱。此制最為經久。今擬即鑄此式。每一文重庫平一錢。並擬於錢文背面上下鑄庫平一錢四字。以杜私鑄。合計每千重庫平六斤四兩。粵省錢價一千五百文。值銀一兩。今暫以香港上等洋銅洋鉛時價核計。銅鉛價本暨物料工費火耗。與鑄成所值銀數。大率相等。不致虧折。機器所成。輸郭光潔。字體精好。私罏斷難相混。鑄成後。或發商易銀。或購買官物。或搭放餉項。按照市價。臨時酌量。務順群情。不限定搭放成數。亦不預定折合銀數。以免軍民受累。竊惟上古鑄帑。本意開山澤之囗。鑄通行之貨。固以利民。即以富國。今以外洋銅鉛充鑄。袛屬一時權宜。緣洋舶銅鉛。煉精耗少。易受模範。港去粵近。價值亦平。滇銅黔鉛。所產至富。而提煉未淨。價腳過昂。目前難資應用。查西南諸省。多產五金。此乃天地儲此無盡之藏。以供 國家邊防之用。

今日為西南實邊計。莫如大興囗務。就近鼓鑄一端。然非下手試辦。參考贏虧。并變通采煉鼓鑄轉運之法。其事必不能舉。天下事每憚於勞費而創始。故臣願以粵省創之。茲擬并用內地銅鉛搭鑄並行。其式樣配料輕重一切相同。用以較其精粗。核其息耗。粵省一面試辦。一面與雲貴督撫臣考核銅鉛價腳。由兩省自行講求開采鎔煉之法。如半年以後核計粵鑄無虧。則滇黔就近開鑄。節省必多。查貴州威甯州一帶。為產鉛之所。亦兼出銅。黔省近年。即於該州設局鼓鑄。以取利便。惟山路阻遠。機器難至。考黔鉛運道。向由威甯陸運十站至永甯縣。水運三站至四川瀘州。委員於此設局轉運。滇銅產雲南東川府。與威甯鄰境。滇銅運道。亦由威甯東下瀘州。亦於瀘州設局轉運。是四川瀘州。實為滇黔銅鉛會集之所。而去該兩省又甚近。瀘州濱江富庶。商賈輻輳。為川南綰轂之區。若由川滇黔三省合力集貲。購置機器二副。溯江至瀘。建一大廠。滇銅黔鉛并四川本省之銅。俱就此局鑄造。三省自行籌商酌劑。每年各鑄錢若干緡。計兩副機器。歲可出錢一百八十萬緡。浮江而下。達於沿海。上供 神京。旁濟吳楚。制錢暢通。而滇黔已受無窮之益矣。如此。則囗商鼓舞。開采日蕃。價值漸減。鎔煉漸精。即專用內地銅鉛。鼓鑄不至虧折。廣東及他省所需。更無須取給外洋。庶為經久之道。行之大效。并可於漢口設機鑄造。以期四達旁流。以京師及各直省之銀。易川滇黔三省之錢。自相灌輸。大利仍在中國。似於京外民用邊餉邊民。均有裨益。但目前粵鑄。兼用中外銅鉛。虧折過鉅。力有不支。惟有搭鑄銀元。或有餘息。藉資彌補。庶免以虧耗牽掣。致阻圜法。其試鑄銀元辦法。另片詳陳。至此項購器造廠之費。需銀三十餘萬兩。粵省庫款支絀。無可撥動。現經與弛禁商人酌議。令其代向富商挪借此數應用。將來陸續由外籌還。不動正款。俟機器到粵。開鑄三箇月後。當將各項工費商民行用確實情形。詳晰奏聞。據該藩司高崇基具詳前來。除現已電致出使大臣劉瑞芬立約購運飭縣委員購地建廠外。理合恭摺奏陳。伏祈  聖鑒訓示。

擬請改鑄輕錢議

鍾大焜

同治四年。左爵相奏請製造輪船云。輪機成後。兼可鑄錢。夫鑄錢之欲藉輪機者。冀可免虧本也。乃 國初部定銅價銀價錢價章程。尚留錢息地步。蓋當初採辦滇銅。每銅百斤。祗給民價之半。故尚不至虧折。以後則橫漸加增。由八九兩至十三四兩。浸至難敷工本。故近來各省均行停鑄。而奸民又以毀錢私鑄為業。致小錢充盈。錢法敝壞。查各省每百文。小錢有多至七八十文者。且汕頭潮州各處。有全用小錢。天津上海既用短陌之錢。尚不免攙和小錢。福建全省則自二三十文至七八十文不等。求有純用大錢。蓋亦罕矣。推原其故。實因錢質大重。即毀錢以鑄錢。漏卮所在。雖禁令有時而窮。彼毀為銅器。尤其小焉者也。邇來新鑄制錢。每文重一錢。每千六斤四兩。又查定例鼓鑄錢文。銅鉛各半。每銅鉛百斤。加入點銅三斤。其質柔脆。不能打造響銅器皿。立法已極美善。無如私鑄仍不能禁。小錢仍復肆行。即京都行用大錢。而私鑄仍不能免。苟非權衡盡善。斟酌得中。即勉強籌款鼓鑄。而虧折太甚。鑄亦無多。且一鑄而百毀。百鑄而千毀。以有制之財源。填無窮之谿壑。仍恐制錢日減。小錢日增。而錢法何以經久無獘。今試上觀往古。與我 朝開國之初。揆之當今時勢。合京師各直省各馬頭銀價銅價錢價一切科合。似須於漢之五銖唐之開通元寶洋人之香港一文。三者之間量度取中。鑄庫平八分之錢。方可以塞私鑄私毀之源。而錢法乃宜古而宜今。有利而無獘。竊為我憲台臚陳之。以備采擇焉。攷古今之論錢法者。以漢之五銖。及唐之開通元寶為得中。開通重一錢。綱目稱每錢重二銖四絫。積十錢重一兩。今存之五銖。則重不過五六分七八分而已。按說文十絫為銖。二十四銖為兩。據此則五銖將及二錢。又按文獻通攷宋文帝元嘉中。鑄四銖錢。輪郭形製。與五銖同。費損無利。故民不盜鑄。蓋每朝分兩輕重不同。當以現存者為斷。今錢重一錢。準開通也。惟史稱秦王世民齊王元吉賜三鑪。裴寂賜一鑪。聽鑄錢。盜鑄者身死家沒。夫以設鑪為恩賞。則鑄錢不虧本可知。乃今制鑄重一錢不免虧本。則一錢分兩。似尚不可泥。若鑄八分。輕於開通而重於五銖。究之五銖雖輕而銅甚精。今以鉛和之。重踰五銖。其實亦五銖也。是攷之於古。其可行者一也。 本朝曾鑄康熙小制錢。今所名為京墩者也。其重自八分至一錢而止。本以二文作一文之用。今天津謂京錢二百。實則制錢一百。猶其遺意也。今則此錢散行各省。能揀一千文京墩。且可賣制錢一千一二百文。因銅質太好。利於毀鑄銅器也。若照以後定例銅鉛各半鼓鑄。其重衹及八分。則銷毀無利。此獘自除。此揆之於 國初。已有八分之製。其可行者二也。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定例每錢一千。當銀一兩。其時每錢一文重一錢及一錢二分一錢四分不等。乾隆十年特用一錢二分之錢。陝西巡撫陳宏謀以錢質過重。舊錢銷毀無存。奏請照順治元年及康熙年間每文鑄重一錢。並照順治初年之例。以一文當銀一釐。按此則以銅百兩當銀一兩。若鑄八分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