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工政九運河下(2)
夫運河天下之血脈也。汶水運河之命脈。泉源又汶水之命脈也。治運而不治汶。治汶而不治泉。則汶竭而運與俱竭。而海運真成孤注矣。溯自設泉以來。泉必有池。池必有渠。立之穹碑。大書深刻。池圈渠畔。多其餘地。種之柳樹。俾泉夫泉老。世服先疇。蠲其賦役。此輩食毛踐土。視同家業。莫敢怠荒。至今借泉灌地。厲禁猶存。其涓滴寶貴之心。尚相傳於勿替。但使申明舊例。賞罰嚴明。則歲修之費。未始不在泉旁租稅之中。本不難從頭整頓。某為區處。查得各泉自蒙陰萊蕪新泰而經泰安者為汶水正流。蒙之泉十有五。渠二里有奇。新之泉四十有九。渠一百八里有半。萊之泉一百有三。渠七十六里十分里之一。泰之泉百三十有七。渠三百六十七里六分里之五。自肥城平陰而經東平者為汶水支流。肥之泉二十有一。渠三十九里有半。匯河二十里有奇。平之泉二。匯河十有八里。東之泉五十有四。渠二十里十分里之六。匯河六十有六里四分里之三。皆出戴村壩上。自甯陽汶上別出壩下並蓄入蜀山湖者為汶水下游。甯之泉七。汶之泉二十。渠百五十有八里三分里之二。共實存新舊泉池四百有八所。渠五百八十五里有奇。河一百三里有奇。以泉數攷之。一倍於運河備覽。四倍於明代職方。可不謂多與。今檄有泉州縣。辨其泉之上中下石池土池沙底泥底有井無井有珠無珠。而又探量原深新淤之尺寸。分三等工程。概令開出原底。以拔草撈汙。責之泉夫。以開渠行水。責之牧令。初辦則酌給經費為創始。歲修則仍屬泉旁種地之人。泉則由池入渠。渠則由枝達幹。蒙新四邑。工囗而易行。肥平三邑。工繁而可久。嚴其考核。勤其抽查。不三年而戴壩分流。不勝挹注矣。或謂泉源過旺。則三合土壩。漫勢益洪。不知此壩始於道光壬午。皆為苦漲運河而設。今運河苦涸久矣。即增高土壩。猶不及原定七尺之數。而分水口尚恐斷流。豈容拘泥遠年成法。倘慮汶境被淹。即須疏通楊家河。以洩下游去路。而入於蜀湖。豈得顧汶上一邑之淹。而坐視運河分水之涸。且洩汶上之餘。正儲蜀湖之蓄。秋冬開河濟運。以利鹽船。實有無窮之益。至目前土壩被沖。囗知為嵩山偪溜所致。既不能引溜以避壩。計不如遷壩以避溜。照大隄防汛法。歲峻秋防。使之不漫則不刷。不刷則不決。較之逐年草壩苟安旦夕者。百倍其功。方今晉豫洊饑。南漕西賑。來年漕運。急顧京儲。運道泉源。固屬事不容緩。即以大局而論。規復舊章。治先腹地。將贍民以裕國。使內重而外輕。事亦無急於此者。治黃則重在尾閭。宣洩為貴。治運則重在脊背。引導為先。惟此原泉混混。實為灌頂醍醐。漕運貿遷。胥基乎是。士大夫矢志澄清。力肩世事。盍於此加之意與。
北運河考略
朱其昂
河自北來入運者。溫榆水也。由通州城北石壩起。至香河縣界扳罾口。計水程一百三里。順流白河自東北箭桿來源。由香河扳罾口起。至天津縣城北望海寺望海樓前。計水程二百五十三里。順流。
囗河望海樓曰海河。東出大沽口。左曰白河。右曰囗河。總名三囗河口。由此起至山東臨清州南板閘。計水程九百四十五里。逆流。
會通河濟運之水有五。曰漳。曰囗。曰汶。曰泗。曰齊。由臨清大閘即南板閘起。至山東魚臺縣界城東北南陽閘。計水程五百二十八里四分。臨清大閘至汶上縣分水口。逆流。中以雙淺鋪至張秋壽張靳家口。即現在新黃河所患之處。南北約三百里。淤塞成陸。舟楫難行。分水口至魚臺縣南陽閘。順流。
新河即昔之沙河派也。泉出於嶧於滕於魚臺。由魚臺縣南陽閘起。至江南沛縣夏鎮閘南劉昌莊。計水程一百八里。順流。泇河泉出於滕於嶧。由夏鎮閘南劉昌莊起。至江南邳州囗灣。計水程二百六十二里。順流。
皁河自邳州囗灣起。至江南宿遷縣直河口。五十七里。順流。中河自宿遷縣直河口起。至江南清河縣中河口。計程二百十三里。順流。
黃河自昔為患。論者謂治河於往代易。於近世難。而在淮郡尤難。由北岸中河口起。至南岸清口。計水程八里。亂流對渡。從運口入官河。由清口入黃者。洪澤湖水也。洪澤湖東有高家堰。洪澤湖所瀦。其大者為淮水。黃運河口形勢。代有更異。凡以保運利漕。靡不周焉。
官河清口之左為運口。自此沿淮水南下。自運口起。至江南江都縣瓜州鎮城。計水程四百五里。順流。
北自通州城北石壩。至江南江都縣瓜州鎮入楊子江。共計水程二千八百八十二里四分。
板閘喻
俞正燮
明於臨清汶口塼閘下。置板閘。其法至善。所謂下行則灌塘。上行則倒塘。凡閘河之制皆如此。埽壩灌塘倒塘亦如此。然而文雅之儒不能知也。則為之喻曰。明嘉靖三十四年春。倭至塘棲。浙江巡撫閉杭州城。鄉人號泣於城下。提督學政僉事道阮鶚請啟內門。列兵月城中。即閉內門。開外門。檢收鄉民。滿月城。則閉外門。檢實。開內門納之。又閉內門。開外門以納民。而奸人不闌入。即兩閘法也。然而杖策趨工之人不能知也。則為又之喻曰。虎生三子。二虎一彪。彪能害虎。將渡水。虎母遲迴久之。乃負彪過。既乃負一虎過。遲回久之。乃負彪反。置之。而負一虎過。卒乃復負彪過。其三負彪。即兩閘法也。
查明百泉丹洹閘壩情形疏
嚴烺
竊臣王鼎卷查道光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前撫臣姚祖同接准軍機大臣字寄。道光二年四月十五日。奉 上諭巡漕御史俞恆澤奏臨清閘外水勢易致淺阻請疏濬來源修復閘壩並據稱南運河所受囗源本弱該處居民於百泉丹河洹河等處開渠置閘分灌農田遇水小之時河流遂形淺澀乾隆年閒議定安陽萬金渠下游高平一閘為全河水勢所關每年夏初將該閘下板堵閉俾洹河正流歸囗嗣復將囗河來源之百門泉九道囗並丹洹各河於未經插秧之時暫行封閉支流令各水全力下注等語囗河水勢強弱全在上游蓄洩得宜庶濟運灌田兩無妨礙近來山東臨清閘外每屆重運經臨總須挖淺起撥自因來源水弱正河未能暢流所致著嚴烺姚祖同即查該省百泉丹洹萬金渠高平閘等處從前所建閘壩現在有無傾圯是否修復後照舊啟閉臨清閘外河道不致淺阻足利漕行或今昔情形不同於濟運灌田並無裨益均著查明據實復奏將此各諭令知之。欽此。臣嚴烺接准 廷寄。事同前因。除委河北道確查外。移咨姚祖同會查覆奏各在案。旋經姚祖同飭委彰德衛輝懷慶三府。各於所屬境內。會同委員候補同知鄭紹裘。溯流尋源。親歷確勘去後。續據各該員稟稱。查百泉源出衛輝屬輝縣蘇門山。方池二十畝許。泉出其中。不可數計。自雙溪橋迆南。設建仁義禮智信五閘。引水灌田。康熙二十九年。經前河臣王新命撫臣閻興邦題准。每年三月初一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令各閘三日放水濟運。一日下板灌田。五月以後。聽民自便設有主簿一員。專司啟閉。經管芟草疏浚。乾隆十五年。大加修築。所有閘座。現在並無傾圯。泉源亦無淤塞。啟閉悉遵舊章。利運濟民。兩有裨益。泉源自五閘以下。南流二十餘里。入新鄉縣境。合小丹河東趨。是為衛河。經汲洪濬滑湯陰等縣。東北延袤三百餘里。至內黃縣竇公集。中閒河路通暢。民艘商船。颿櫓相望。現在情形。實無今昔之異。
又查丹河發源山西高平縣。穿太行山至懷慶屬河內縣丹谷口。攔河堵築石壩一道。河分九派。名九道囗。流至郡城外。匯沁入黃。名大丹河。其九道囗之東北。另分河支一道。為小丹河。河口設有石斗門一座。又於下游修武縣東關。設有石閘一座。該河自石斗門東北流。經河內武陟修武獲嘉等縣。約程一百九十餘里。至新鄉縣與衛水合流濟運。斗門閘座。均設有閘夫。經管啟閉。現俱堅固無應修之處。其啟閉章程。係遵照康熙二十九年題定之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五月十五日。又自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三十日。用竹絡裝石堵塞九道囗口。偪水入小丹河。下達衛水。中流水深以四尺五寸為度。並留涓滴之水。以灌民田。漕運事竣。聽民自便。至今遵行。並無更易。又查洹河發源於彰德府安陽縣西南善應山。旁匯天禧泉。北流十餘里。匯珍珠馬蹄二泉。委折而東趨其高平一閘。在善應山下游十八里。閘閉。則涓滴之水皆歸正河以濟運。閘開。則引洹水十分之三由曲溝等閘及萬金諸渠分灌民田。該閘實為全河關鍵。現亦堅固完整。啟閉係遵乾隆三十九年前撫臣何煟奏定每年於四月初五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將該閘下板堵閉。俾洹河全流歸衛濟運。過此悉聽民便。遵行已久。於運道民田。實無顧此失彼之虞。各等情前來。姚祖同未及核奏。移交在卷。臣等會同覆查。囗水自輝縣百門泉發源處。南流匯小丹河。經汲洪濬滑湯陰等縣。匯淇河湯河諸水。東北流至內黃縣竇公集。會漳洹之水。入直隸大名境。達山東館陶縣。北抵臨清。與汶河會流。自發源至會流處。計程九百餘里。是為南運河。臨清以北。全賴衛水濟運。每當春夏之交。漕船盛行。時患淺澀。節經前撫臣閻興邦何煟等。以各源流處所。於濟運灌田。均關緊要。將各閘壩詳定啟閉之期。嚴立蓄洩之禁。先後奏定章程。歷年遵辦在案。今查百泉丹洹各源。現俱旺發。斗門閘壩。亦俱堅固。按時啟閉。悉照舊章。今昔情形。委無不同。實於利運濟民有益。但每年春末夏初。雨澤稀少。泉源未免弱。應請仍照舊章。飭令各該縣每年春初多雇人夫。認真疏導。務令泉源暢湧。不致少有淤塞。違例截水等弊。久干嚴禁。臣等仍不時督飭各該守令嚴密稽查。循照舊規辦理。不任視為具文。自可收有實效。似無須另行籌議。惟漳河由山東館陶縣入衛。其在豫省境內。本與衛水南北分流。自乾隆五十八九等年。由安陽縣之三臺地方南徙。遂挾洹水入內黃縣竇公集。與衛河合而為一。爭道北流。衛河不能容納。竇公集一帶河道。不無倒灌淤塞。因而閒有漫溢旁洩。嘉慶十五年。前撫臣恩長奏定疏濬工價。每年春夏兩次設法疏通。至今遵照辦理。衛水下游。尚無阻塞。所有查明百泉丹洹各源。及閘壩並無傾圯。請仍循舊章各緣由。謹合詞具奏。伏乞 皇上聖鑒。
請復設泉河通判疏同治十二年
喬松年
竊查山東運河。自台莊至臨清。八百餘里。皆借湖水灌注。湖水來源。以汶水為最大。而更恃各州縣泉水入之。乃能成湖。其東岸獨山之湖。尤賴泉水之用。必須人力導引。時時疏濬。乃得通流。各泉分隸十七州縣。是以從前設有泉河通判一缺。專司其事。以時周履各處。相視疏挑。俾無壅塞。法至善也。後因奉文裁汰囗員。以為此缺究與防河有閒。遂請裁去。旋經前河臣奏請復設。至道光二十九年又復議裁。將所管戴村壩工囗及汛地。交運河同知兼管。將各州縣泉源。交各該州縣兼管。循之至今。日久玩生。泉水多有壅塞。民閒不無私引灌田情事。緣泉源多至七百餘處。散布各州縣中。各州縣撫字催科。簿書鞅掌。勢不能時時親往。董率脩治。每年雖派有委員前往稽查兩次。於情形非所素習。不能指其得失。不過會同地方官以稟了事。終無實效。且泉夫工食銀兩。司中久未籌撥。泉夫不能枵腹從事。相率束手。是以泉水日減一日。湖水即日消一日。今黃水穿運。運河水勢已微。若再聽泉務廢弛。則運河水勢益弱。倘不趕緊整理。恐將來汶水及各湖皆將枯竭。臣再四思維。惟有復設泉河通判。將舊管泉源及戴村壩工。仍歸該通判管轄。責令不時周歷巡查。將各處泉源。次第修理疏濬。其泉夫工食銀兩。按季撥足。俾泉夫無所籍口。可資力作。如再有壅塞之處。即將通判從嚴參處。庶不至視為具文。湖水運河。得有來源。自見暢旺。於漕行大有裨益。臣為保全運道起見。是否有當。伏候 訓示祗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