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职官二(6)
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及大明宫初成,置史馆于门下省之南。馆门下东西有枣树七十四株,无杂树。开元二十五年三月,右相李林甫以中书地切枢密,记事者官宜附近,史官尹愔奏移史馆于中书省北,以旧尚药院充馆也。)史官。(古者天子诸侯,皆有史官,以纪言动、历数之事。到后汉明帝,如当时名士入东观,撰《光武纪》,而史官因以他官兼之。魏明帝始置著作郎,专掌国史,隶中书。晋改隶秘书省,因而不改。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监修国史。(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修撰直馆。(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元和六年,宰相裴垍奏:“登朝官领史职者,并为修撰,未登朝官入馆者,并为直馆。修撰中以一人官高者判馆事,其余名目,并请不置。”从之。)楷书手二十五人,典书四人,亭长二人,掌固六人,装满直一人,熟纸匠六人。史官掌修国史,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其事。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继代之序,礼乐师旅之事,诛赏废兴之政,皆本于起居注、时政记,以为实录,然后立编年之体,为褒贬焉。既终藏之于府。
知匦使。(天后垂拱二年,置匦以达冤滞。其制,一房四面,各以方色,东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谏,北曰通玄。所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
盖古善旌、诽谤木之意也。天宝九年,改匦为献纳。乾元元年,复名曰匦。垂拱已来,常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遣一人充使,受纳诉状。每日暮进内,而晨出之也。)
翰林院。(天子在大明宫,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
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禀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祎之兄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
睿宗时、薛稷、贾膺福、崔湜,又代其任。玄宗即位,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垍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故尝简当代士人,以备顾问。至德已后,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尤择名士,翰林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亦如中书舍人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已后,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
内教坊。(武德已来,置于禁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人充使。则天改为云韶府,神龙复为教坊。)
习艺馆。(本名内文学馆,选宫人有儒学者一人为学士,教习宫人。则天改为习艺馆,又改为翰林内教坊,以事在禁中故也。)
秘书省。(隶中书之下。汉代藏书之所,有延阁、广内、石渠之藏。又御史中丞,在殿内,掌兰台秘书图籍。后汉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属太常寺,掌禁中图书秘文,后并入中书。至晋惠帝,别置秘书寺,掌中外二阁图书。梁武改寺为省。龙朔改为兰台,光宅改为麟台,神龙复为秘书省。)
秘书监一员,(从三品。监之名,后汉桓帝置,魏、晋不改。后周谓之外史下大夫。隋复为秘书监,从第三品。炀帝改为秘书令,武德复为监。龙朔改为兰台太史,天授改为麟台监,神龙复为秘书监也。)少监二员,(从四品上。少监,隋炀帝置。龙朔改为兰台侍郎,天授为麟台少监,神龙复为秘书少监。比置一员,太极初增置一员也。)丞一员。(从五品上。魏武帝置,丞二人。隋置一人,正第五品也。)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有二局:一曰著作,二曰太史,皆率其属而修其职。少监为之贰,丞掌判省事。
秘书郎四员。(从六品上。)校书郎八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主事一人,(从九品上。)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典书八人,楷书手八十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秘书郎掌甲乙丙丁四部之图籍,谓之四库。经库类十,史库类十三,子库类十四,集库类三。(事在《经籍志》。)
著作局:(龙朔为司文局。)著作郎二人,(从五品上。龙朔为司文郎中,咸亨复也。)佐郎四人,(从六品上。)校书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楷书手五人,掌固四人。著作郎、佐郎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与佐郎分判局事也。
司天台:(旧太史局,隶秘书监。龙朔二年改为秘阁局,久视元年改为浑仪监。景云元年改为太史监,复为太史局,隶秘书。乾元元年三月十九日敕,改太史监为司天台,改置官属,旧置于子城内秘书省西,今在永宁坊东南角也。)监一人,(从三品。本太史局令,从五品下。乾元元年改为监,升从三品,一如殿中秘书品秩也。)少监二人。(本曰太史丞,从七品下。乾元升为少监,与诸司少监卿同品也。)太史令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之。(其属有司历二人,掌造历。保章正一人,掌教。历生四十一人。监候五人,掌候天文。观生九十人,掌昼夜司候天文气色。)灵台郎二人,(掌教习天文气色。天文生六十人。)挈壶正二人。(掌知漏刻。司辰七十人,漏刻典事二十二人,漏刻博士九人,漏刻生三百六十人,典钟一百一十二人,典鼓八十八人,楷书手二人,亭长、掌固各四人。自乾元元年别置司天台。改置官吏,不同太史局旧数,今据司天职掌书之也。)凡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苟非其任,不得预焉。每季录所见灾祥,送门下中书省,入起居注。岁终总录,封送史馆。每年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五官正五员,(正五品。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丞二员,(正七品。)主簿二员,(正七品。)
定额直五人,五官灵台郎五员,(正七品。旧灵台郎,正八品下,掌观天文之变而占候之。凡二十八宿,分为十二次,事具《天文志》也。)五官保章正五员,(正七品。)五官司历五员,(正八品。旧司历二人,从九品上,掌国之历法,造历以颁四方。其历有《戊寅历》、《麟德历》、《神龙历》、《大衍历》。天下之测量之处,分至表准,其详可载,故参考星度,稽验晷影,各有典章。)五官监候五员,(正八品。)五官挈壶正五员,(正九品。)五官司辰十五员。
(正九品。旧挈壶正二员,从八品下。司辰十七人,正九品下。皆掌知漏刻。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告中星昏明之候也。)五官礼生十五人,五官楷书手五人,令史五人,漏刻博士二十人,(漏刻之法,孔壶为漏,浮箭为刻。其箭四十有八,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冬至之日,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分秋分之时,昼夜各五十刻。秋分之后,减昼益夜,凡九日加一刻。春分已后,减夜益昼,九日减一刻。二至前后,加减迟,用日多。
二分之间,加减速,用日少。候夜以为更点之节。每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
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也。)典钟、典鼓三百五十人,天文观生九十人,天文生五十人,历生五十五人,漏生四十人,视品十人。(已上官吏,皆乾元元年随监司新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