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来奉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鲁智深”端上来金莲花

“鲁智深”,是我悄悄给净心莲素餐馆的大和尚起的绰号。

心下没有一丝不敬。只是觉得这个和尚着实有趣,主业并非念经,却是做饭。加上和尚浓眉大眼,身形魁梧,像极了鲁智深。


净心莲在北京很出名。它是以纯素的面貌,出现在京城饮食界的。最早听说它,是文联的朋友知会,他知道我学佛,特意告诉我在文联的院子里开了一家素斋餐馆。寻访了去,竟然深藏在高大建筑的最拐角。如果不留心,很容易站在门口还要东张西望。

一进门,就被净心莲里清雅大气的装饰风格吸引。自云端至雪泥,通天彻地地悬垂着帐幔,用餐的角落里供奉斑驳古旧的彩塑佛像,一束追光落下,菩萨的面容泛起些微光晕。每张桌子上都有花,有的是大写意,高大的玻璃瓶中,白色的马蹄莲恣扬曼妙;有的却含羞带娇,丛丛簇簇,星星点点,只为和那泼墨般的写意遥相呼应。

figure_0044_0001.jpg

原本干瘪的、枯萎的、如同夹在书页里的标本的花,浸泡后活转过来,竟然在那水面上绽开睡莲模样。

这样的环境,坐下来,就情不自禁地要安静下来了。

然后就有服务生拿来了菜单。从最早古朴的单张菜单到而今美轮美奂的点菜书,大和尚的唯美和细腻都令我们惊叹。菜名也是和尚起的,每一个都别具一格,深契佛理。

那时候的净心莲,每一道菜都是师父亲手做的,很好吃,很养眼,美食美器,让人流连。师父也没有什么雇来的伙计,参差不齐的服务生,一多半是台湾来的留学生,因为在北京念书,亲佛,又和师父认识,就常来帮忙,是为义工。

我很惊讶这位“鲁智深”师父的手艺,忍不住八卦地去问。师父笑笑说所有的菜都是他妈妈发明的,他只是照葫芦画瓢。

我没有和师父真正坐下来聊过天,但他总是亲切、好脾气的模样。每次去,他总能把我认出来,以致后来的服务生换了好几拨,我去了仍然能打折。净心莲并没有什么打折卡,却因为我是忠实的拥趸,而成为嘉宾。偶尔路过文联,有时候会碰见师父过马路,风把他的僧袍吹起来,大袖飘飘,神情深邃,很有些鲁智深的意思。当然,这位“鲁智深”不拿禅杖,他掌勺。

我就是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金莲花。

泡在玻璃壶里的金莲花,座托下是蜡烛,小火温着,那茶水荡漾着晶亮的黄色。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玻璃杯,里面也盛放着一朵金莲花。

原本干瘪的、枯萎的、如同夹在书页里的标本的花,浸泡后活转过来,竟然在那水面上绽开睡莲模样。我痴望着这茶,哑了半晌,才端起杯子来喝。味道很淡,初闻有香味,入口略苦,却很好喝。仿佛记起金莲花入药,是治咽炎的,那苦口良药莫非就是由这样摇曳生姿的花朵制成的?

“鲁智深”师父告诉我说,正是。净心莲里的金莲花全部来自五台山,最早的一家净心莲就是开在五台山的台怀镇。五台产金莲花,百姓们都拿它来冲水喝,因为可以清热、明目,所以在当地很受欢迎。

后来我专门查了金莲花的出处,才知道这花不仅盛放在五台,在河北、内蒙古的很多地区也都有生长。《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曾记载:金莲花味苦,性寒。治口疮、喉痛、浮热牙宣……因此,除了可以当茶喝,它还能制成中药来治病。因为广受喜爱,金莲花被称为“塞外龙井”,民间还有“宁品三朵花,不饮二两茶”的说法。而流传甚广的一副对联,来自乾隆和纪晓岚--塞外黄花恰似金钉钉地,京中白塔犹如银钻钻天。那黄花正是描述了木兰围场上的金莲花,浩瀚飘摇,令乾隆皇帝也动容。

figure_0046_0001.jpg

figure_0046_0002.jpg

figure_0046_0003.jpg

我又羡慕这茶具。大和尚笑说,之所以要用这样的器具,是因为花美,唯有冰雪器具,方能衬托观赏。

不由感佩师父的用心和细心。


在净心莲,其实除了审美意趣上的超拔脱俗外,还有很多的细节让人回味:

音乐。师父选用了直指人心的佛乐梵唱,不同于庙宇殿堂里的唱赞,也并非那种配器上因循守旧的民乐,这些佛教方面的曲子大多来自网络传播,或如温暖海涛深情翻卷的人声,或如下山春风芳香暗送的竹笛,浅浅淡淡,迂回曲折,飘进耳界,飘向心田。那每一首曲子,都是经过了甄选,为来者播撒的海潮音声。

器具。净心莲因其价位,就决定了它并不是面向普罗大众的。来这里的人,未必都是佛子,但一定是消费得起、又追求一定文化内涵的人。我看到的宾客,多是白领、商人、艺术家和外宾。这样的消费者,可能在物质上的奔波已经暂且告一段落,而精神上的困顿却悬而未决。净心莲的出现,给终日在酒桌商场上打拼的人们一个回归的可能,锦衣玉食,在这里换作了菜根布衣,虽然素淡,却精致有加——这里的精致,是精致用心,而非钱财铺排。有特点的、有创意的器具,如玻璃,如木瓢,如石刻,如贝壳,如白色的瓷片上描一朵安静的莲花,点点滴滴,俯拾皆是,让每一次回眸都充满了惊喜。这些精妙的创意往往惊醒的是在奢华里麻木的灵魂,让风尘满面的游子突然恢复了对自然的审美,听见鸟叫,闻到花香。

服务的人。从最早的留学生义工到现在统一齐整的服务员,师父煞费苦心。我听说,师父因为去广西的县里定制餐具,偶遇到地方上的一个歌舞团倒闭,年轻的男女没有了去处,师父搜罗了这些人才,然后教他们念经茹素。能接受的人逐渐留了下来,成了净心莲的骨干。既然要推广素食,那么自身就要身体力行。所以,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势利、缺少教养、靠素吃饭的那些劣习;语调柔适、目光慈悲、飘逸罗衫的服务生,让赏心悦目和潜移默化成为可能。


还有很多,都让我忍不住要夸赞。诸如店卡、洗手池边的话语、打包饭食的餐盒等,无一不是在传达护生、戒杀的理念。我看见来自大和尚的细节,不是雕琢,而是内心慈悲的自然流淌。他的创意不是苦思冥想而得,却是因为体恤众生无明奔劳而发端。

所谓心心相印,从万千细节开始。而因了爱美食美器来寻访到素食餐馆的都市人群,要是在这里发现了布衣之暖、菜根之香,最后能够对物质生活的无底洞有个警觉和止步,那么,这样的餐馆,也就有了商业之外的意义。

我没有问过师父开素食店的初衷,但却在这里感受到了金莲花的清香。这“鲁智深”端上来的金莲花,恍若张飞拿起了绣花针,又仿佛东坡大士怀抱了琵琶,虽因外表鲁莽、内心绵密产生了忍俊不禁的效果,但同时又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我后来开始留意器具,也是因为在净心莲的薰习。不同的茶,不同的菜,要有相衬的器皿,才能将美味更好地呈现出来。也仿佛醍醐般的真理,要讲究方式方法。万千途径,各为人爱,选对了,不掩金玉;选得不当,误认败絮。

捧场净心莲到了第三个年头后,我在店里见到了一位老者。说老者,其实有些不妥,是因为,她虽然上了些年纪,却很美,端庄优雅,从容闲适,让人一瞥之间,就会定睛。彼时,她正坐在佛像前,安静地喝水。长发垂至腰间,花白,却不染黑色,自信而柔顺,一身红色的改良旗袍,宽松、得体而惊艳。我猜想,她一定是“鲁智深”师父的妈妈了。一问,果然。

长叹:唯有这样的女子,才会有这么出奇的儿子,也才会有净心莲里不一般的金莲花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