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藏与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大清出了个曾国藩(4)

唐鉴是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当官的。当他告老还乡后,便到江宁金陵书院去主讲,很快便名震江南。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咸丰皇帝宣他入京,连连召见,垂问军国大计。唐鉴向咸丰帝举荐了曾国藩,请皇上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权,同时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出身、学问、为人与才干,认为“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他以自己的一生名望做担保,请咸丰帝坚信曾国藩的忠贞,并看好曾国藩将来必成大事。

于是,在1853年,曾国藩接到了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但是,他正守孝在身,虽接命令,却无立即出山之意。这时,太平军在湖南的节节胜利,激起了湖南地方官吏与地主士绅的波潮,于是又有几股力量冲击着曾国藩。

第一,湖南籍朋友极力支持曾国藩出山。

曾国藩结交多年的湖南籍朋友都主张他出山创办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军。例如,曾国藩曾向咸丰皇帝推荐过的人才之一江忠源,早在道光末年,湖南农民反抗运动兴起时,他就主动举办过团练,与起义力量对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湖南雷再浩起义,他又亲自组织乡勇对抗起义军,并战而胜之。太平军起义,赛尚阿为统帅时,咸丰皇帝下旨命江忠源从军,江忠源令其弟江忠浚招募故乡兵勇500人前来,号称“楚勇”。此后这支军队一直与太平军作战,屡立战功。他所率楚勇作战比清军勇猛十倍,是地方练勇参加正规战役的先导和表率。听说曾国藩回籍经办团练,他多次去信表示坚决支持。

罗泽南也是曾国藩向皇帝推荐的人物,直至这次回家奔丧,二人才得以见面。此时的罗泽南借着举人的身份和乡村教师的地位,正努力地培植着忠于清政府、仇恨农民起义的力量,其弟子中如王錱、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濬等,后来都成为了湘军悍将。曾国藩回籍后,罗泽南正举办团练,因感念曾国藩对他的知遇之恩,便极力怂恿曾国藩出山领导地方团练。

第二,湖南地方官也力请曾国藩出山。

值太平军围攻长沙之际,云南巡抚张亮基奉旨调往湖南担任巡抚,率清兵抵抗太平军。当时身为举人、当着乡村教师的左宗棠前去投军,成为了张亮基的幕僚。左宗棠一再地向张亮基推荐曾国藩,希望能请到曾国藩出山来协助镇压太平军。张亮基于是一边上奏要求皇帝下旨令曾国藩出山,一边给曾国藩写信,请求他出来相助。

不过,此时的曾国藩是有所顾虑的。其一,这时出山,有违孝道。亡母尚未安葬,若此时出山,必有违丁忧离职守制大礼。一直以来,自己整天都满口满纸的忠孝仁义,若也违制,天下人难免会耻笑自己。其二,投笔从戎,心里没底。自己只是一介文员,并不懂兵法,假如现在投身战场,肯定会有巨大磨难,一旦办理不善,可能连官职性命都保不住。其三,手中无兵,官场复杂。他对清朝的官场腐败是有着深切认识的,明白要办事,处处是荆棘,若是率兵打仗,要人、要枪、要饷,就必然会同上、下各级发生纠葛,办起事来一定困难重重,束手束脚,举步维艰。

考虑到种种难处之后,他便一边写信拒绝了张亮基的邀请;一边写折子,让张亮基代发,辞谢皇帝的命令,并请求在籍守制3年。

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军攻克了武汉,很快就要反攻湖南。这使得刚坐到湖南巡抚位置上的张亮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立刻命郭嵩焘连夜赶去曾家,劝说曾国藩出山。

千呼万唤“不”出来。皇帝命令你出山,你不听;恩师唐鉴推荐你出山,朋友们极力主张你出山,你不睬;地方一把手张巡抚请求你出山,你也婉拒。那些不理解曾国藩苦衷的人,肯定会认为,曾国藩啊,虽然你是个腕儿,但也太耍大牌了吧?

那么,郭嵩焘去请曾国藩,又能不能请得动呢?

3.把握时局终出山

作为曾国藩的至交好友,郭嵩焘虽然与曾国藩很多年没见面了,但两人间的书信往来却从没断过。两人同为翰林出身,同因丁忧回籍守制。当太平军攻打湖南时,郭嵩焘主动到张亮基那里去帮忙出谋划策。此次到曾国藩家去游说其出山,也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郭嵩焘来到曾家,在曾氏兄弟的陪同下,祭奠了曾母后,便当着大家的面剖陈了利害关系,敦请曾氏出山。

郭嵩焘告诉曾氏兄弟,自从唐鉴推举了曾国藩之后,皇帝又征询了恭亲王奕及肃顺的意见。二人都竭力保举,说曾国藩是林则徐、陶澍之类的报国忠臣,如今洪杨造反,非得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出山主持大局不可。

在京城时,曾国藩与恭亲王、肃顺都有接触,知道这两个人皆是皇族里的拔尖人物。如今,有恭亲王和肃顺在朝中支持,不怕地方的事会办不好。曾国藩担心消息不准,郭嵩焘于是取出好友周寿昌的亲笔信。周寿昌是长沙人,翰林出身,是京官中远近闻名的百事通、“包打听”,他的消息既快又准,绝对无误。

郭嵩焘继续分析时局:“长毛”肯定不会成功!因为“长毛”有其致命之处,就是崇拜天帝,迷信《新约全书》,却与中国数千年的儒教正统为敌。“长毛”所到之处,毁学宫、砸孔位、杀儒士,搞得文人学士没有不对其咬牙切齿痛恨有加的。事实上,就连乡村愚民、贩夫走卒都很反感“长毛”们的毁关庙、焚庙宇之举。要是我们现在站出来,竭力维护正道、保卫家乡,正好可以应天命、顺人心、灭洪杨而振国威,同时一展宏图,此乃天赐良机,切勿错失。接着,他又介绍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爱惜贤才、与人为善以及左宗棠的大才可用等有利情况。

郭嵩焘的一番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的分析,使得曾国藩的大多数顾虑均烟消云散。不过,他还是害怕在守制时出山,会被天下人讥笑。

于是,郭嵩焘又分析道:现在正是国家用人之际,皇帝下令让回籍的官员就地举办团练,已经有不少人在居丧期间就出山来办团练了,如果这样你还认为有所不便,那么我可以以我的名义,出面去请曾父出来催促,此举可上应皇命,下应父命,从而名正言顺。

听到这里,曾国藩立刻表示,若郭嵩焘真能办到,自己就出山。于是,郭嵩焘开始去做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工作。当郭嵩焘陈说让曾国藩应命出山之意后,曾麟书马上表示赞同,接着面谕儿子,要他移孝作忠,竭尽全力去为朝廷效力。曾国藩于是决定出山!

就在曾国藩做出出山决定的第二天,太平军攻陷了湖北省城。咸丰皇帝再次急旨催促曾国藩等人应命组织团练,奔赴前线,抵抗太平军。

在领命前去经办团练之前,曾国藩首先要安顿好家中之事。获知曾国藩要出山后,他的4个弟弟都要求随他离家参战,但他只答应带曾国葆一人离家,并叮嘱曾国荃、曾国华先在家守孝,等待更佳的时机,再出来帮忙。

一切安排停当后,曾国藩再祭母灵,请求母亲的在天之灵能谅解他难尽孝道之举,为了对国家尽忠,他决定“墨绖出山”,去迎接那不可预知的未来。(墨:指居丧时穿的孝服,这里指守孝;绖,古时丧服上系在头上或腰间的麻布带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时代的任何“变局”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历史的规律表明,每当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它必然成就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

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造就了拿破仑,因为他抓住了这个机会。

美国独立战争,成就了华盛顿,因为他赢得胜利,开创了新纪元。

晚清政局的剧变,究竟是曾国藩的机遇,还是他的烫手山芋呢?结果表明,他真的比同时代的人都要有能耐,他最终力挽狂澜,拯救了大清王朝。

四、危机总能催生出卓越的领导者

成功拯救大唐,使郭子仪成为晚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成功挽救大清,使曾国藩成为晚清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

时势造英雄,英雄成就时代。

任何人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人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同是曹操,生在和平年代他就可能是治国名臣,身处乱世却成为了奸雄。英雄成就了时代,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比大多数老百姓更能影响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毫无疑问,在1853年底出山,以一介书生出身练兵征战,是曾国藩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湘军是时代的产物,曾国藩是时势造就的英雄,是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他,造就了湘军,然后他与湘军又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影响了一个时代。

1.对手,成就伟大的另一只手

要想办成小事,你得有朋友捧场;要干一番大事,你需要敌人帮忙。

对手,是成就伟大的另一只手。对手越强大,你能获得的成就可能会越大。

为什么曾国藩会成为晚清的“中兴名臣”?为什么曾国藩组建的湘军能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地位逐步转变为清廷最为依赖的力量呢?

主要原因之一是,太平军帮了曾国藩和湘军的忙。在成就曾国藩的过程中,作为强劲甚至可怕的对手,太平军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帮了曾国藩的大忙,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忙。

在客观上,太平军灭了清政府一直以来最为倚重的绿营,为曾国藩和湘军受到清廷的最终重视扫清了道路。

自从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在太平军面前,清政府的经制兵——八旗和绿营就已不堪使用。八旗绿营诸将众兵畏敌如虎,或闻风而逃,或临敌即溃。太平军自永安一路打到南京,竟没有遇到过一次来自经制兵的像模像样的攻击与抵抗。倒是江忠源率领的为数不多的楚勇,在蓑衣渡一战中让太平军将士吃了个大亏,并被迫改道。

太平天国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清军的腐朽无能,也照出了勇营的大有可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出,光靠改造八旗与绿营,已不可能也来不及扑灭太平天国点燃的熊熊烈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团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勇营武装,既有着虎虎生气,又有着许多经制兵所不具备的优势。特别是曾国藩一手训练出来的湘军,竟然抵挡住了风头正劲的太平天国西征军,还一举杀出两湖,形成了“踞上游之势”,欲直下南京之格局。

如果说,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促成了湘军的产生,那么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绿营主力部队的毁灭性打击,则在客观上帮了曾国藩和湘军的大忙,使他们从战略助攻部队变成了战略主攻部队。

自广西桂平金田起义起,至江南、江北大营第二次被打破,绿营始终是追击和围困太平军的主力,也是与太平军精锐交战的急先锋。

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便集结起了绿营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使之成为两把对准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两肋的利剑。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对这两把利剑颇为忌惮,一直想方设法要将之彻底清除。1860年春,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为了彻底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包围,组织了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役。洪秀全亲自召开了军事会议,与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等共商破敌之策,并制定出“围魏救赵”之计。依计,李秀成千里奔袭杭州,攻敌必救,诱使江南大营分兵救援。清军果然中计,派兵去救杭州。不料李秀成已经星夜返回天京,与陈玉成部乘敌之虚发起猛烈进攻,一举攻破江南大营,此役使得清军主将和春自杀,张国樑落水丧生,江苏巡抚徐有壬自杀身亡,两江总督何桂清被革职拿问,数万绿营官兵或死或降,清政府寄予厚望的绿营主力一夜之间损失殆尽。由此,插在天京边上的利剑被击碎。

之前,湘军在长江中游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虽然受到清廷的重用,但它作为“体制外的军队”,始终没有被清政府纳入最可依赖的范围。清政府的如意算盘是,由湘军在长江中游与太平军鏖战,而让绿营在南京地区集结,这样硬仗由湘军来打,胜利果实由绿营来摘取。

不料,湘军虽然是“后娘的孩子”,中游的战事也几经曲折,但能打硬仗的湘军却越打越强,逐渐占据了优势;绿营虽然由国家大力供养和扶持,却是扶不起的阿斗、糊不上墙的烂泥,江南、江北大营两次被太平军击破,特别是这一次江南大营惨败,清政府已经很难迅速组织起有力的反攻力量,只能把镇压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湘军身上。曾国藩和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都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左宗棠在湖南听说这一消息后,禁不住感叹:“天意其有转机乎!”身边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江南大营将蹇兵疲,万不足以讨贼,得此一彻底洗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这“后来者”自然当仁不让是指湘军了。

果然,朝廷很快发来了上谕,任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全权负责长江中下游的“剿匪”战事。由此,曾国藩与湘军步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太平天国帮了曾国藩的大忙

大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天国对湘军“客观上的帮忙”;太平天国的内讧与腐朽,则是对曾国藩“主观上的帮忙”。

其实,湘军的陆军远非太平军的对手,曾国藩自己也承认他的陆军“全不能战”。太平天国的覆灭,主要还是洪秀全的自取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由于自身的一次又一次失策、失和、失误、失政,为曾国藩和湘军提供了喘息、调整、发展、进攻的绝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