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先謙已知一。一念遍往。故云速疾。現形益物。為不空等。後如諸菩薩下。推勝知多。而皆明戒者。彰知所得無[得-彳]解脫。由持如來別解脫戒。為依地故。前吉祥雲法門是定。海雲是慧。此中明戒具足。三學如天三光。如鼎三足。闕一不可入菩薩道。先此三故。非戒不能修心行。故有二十戒。即第十迴向二十梵行。但彼約於自能清淨方能淨他。故先護重。首明不破不缺等行。此彰菩薩本為利他。故先大悲。後顯無垢。名或小異。今當略會。一大悲戒。即彼二十無恚梵行。恚是悲障。有悲故無。二波羅蜜戒。是第十一三世諸佛所行梵行佛之道故。三住大乘戒。即第十七無比梵行。餘乘無對故。四不離菩薩道戒。即十八無動梵行。不動二利故。五不著一切法戒。即十三無著梵行。由見真如成聖道故。六不捨菩提心戒。即十六安住梵行。心詣理故。七不墮二乘地戒。即十五無滅梵行。順理而行。則常不滅。不同二乘起心持戒有滅盡故。八常以佛法為所緣戒。即十四無諍梵行。事理具足。無非佛法。何所諍哉。則常緣矣。九心常憶念一切智戒。即第七諸佛所讚梵行。稱理持戒。動契聖心。是緣佛智。佛何不讚。十所發志樂等虗空戒。即第九無所得梵行。不得能所。自在持故。十一一切世間無所依戒。即第八無所依梵行。不依現世名聞利養。不求當世人天果故。十二不缺漏戒。即第二不缺梵行。不犯十三等無殘缺故。十三不濁亂戒。即十九無亂梵行。定共相應故。十四無遺失戒。即第五無失梵行。定心持戒。吉羅不犯故。十五不雜染戒。即第三不雜梵行。不念破戒種種因緣。聞環釧聲。亦不染故。十六不追悔戒。即十二無[得-彳]梵行。犯罪追悔是障[得-彳]故。十七無厭怠戒。即第六無能蔽梵行。當持無厭緣不能蔽。鵝珠草繫。持不壞故。十八清淨戒。即第十增益菩薩清淨梵行。不同小乘唯事淨故。十九離塵戒。即第四無點梵行。不犯墮罪無塵點故。二十無垢戒。即第一不破梵行。若犯四重十重。猶如破器。無所復用。最垢重故。略為此釋。似有憑據。亦順智論十種戒文。恐繁不會。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即生貴住善友。國名達邏比吒者。唐言持富饒。從聖教等之所生故。為貴。為富。城名金剛層者。積集三世佛金剛句。重重高故。大士名彌伽者。新云宜(上聲)伽。(上聲)俱譯為雲。演輪字門。含潤雨法故。修學三世佛法教雲雨一切故。

第六時善財下。禮辭可知。

●第四彌伽長者。寄生貴住。生佛法家。種姓尊貴故。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友教。有十五句。初總。餘別。後如是觀察下。趣求後位。

第二乃見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善財下敬。後白言下諮問。於中二。先自陳發心。後而未下問法。有十三句。初二句總。次十句別。後一句結請。別中釋通橫竪。橫釋可知。竪約十地。一證發心故常不忘失。二不悞犯故堅求佛法。三忍度增故清淨謙下。四進度增故不憚劬勞。五入俗化物故總持普門。六般若現前故智光離翳。七方便增上故。得妙辯才。權實雙行。決擇深義。八無功無生。為正念力。一念所作。超前多倍故。憶持佛法。九居法師位。演一切法。十智度滿故。名普遍智。此十地相。文亦顯然。唯願下結請。

第三爾時彌伽下。稱讚授法。於中二。一讚法器。二授法門。前中三。

△初審問。次善財下奉答。後彌伽遽即下敬讚。於中二。一敬。二讚。今初。師禮資者。以菩提心是佛因故。能廣出生諸功德故。發心功德品云。發心功德不可量。眾智共說無能盡故。如下慈氏廣讚勝德。法界無差別論云。禮菩提心者。如人禮白分初月不禮滿月。以希現故。滿月由此故。故涅槃三十八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況未說法。未定師資。後授己法。方昇本座。不違重法。前三皆僧。敬俗非儀。故不爾也。二然後合掌下讚。於中二。先總。後善男子下別。於中三。一讚發心勝德。二讚發人難遇。三結讚成益。初中三。初明因果深廣德。斯德終成。功歸初發。而汝能發。決定當成。況初後圓融。此心頓具。故上經云。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也。次則為十方一切如來下。十王敬護德。以內有勝德故。後則令一切眾生界下。外益眾生德。並顯可知。二善男子如是菩薩下。讚發人難遇。人能具德故難逢遇。於中二。先總讚。後何以故下徵釋。先徵意云。何以難遇。釋云。發心菩薩能與眾生成勝益故。以喻對法。文並可知。三爾時彌伽廣為下。結讚成益。益時會故。此段舊經所無。

△第二是時彌伽還昇本座下。授己法門。於中二。先現通益物。令其目覩。後正授法要。令其聽聞。今初昇座。二經並在。現通之後授己法。初面門即口。顯教道流通。亦表總持須口密故。輪字句品莊嚴法門者。古德引日照三藏三解。一約字相。楞伽經中云。字輪圓滿猶如象跡。二約所詮。盡理圓備如輪滿足。三約勝用。謂妙音陀羅尼。有轉授義及滅惑義。如法輪等。即輪字教法詮示莊嚴。此釋已具。今更依毗盧遮那經。以廣其相。彼經第五。有字輪品。經云。是遍一切處法門。謂菩薩若住此字輪法門。始從初發妙菩提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皆得成就。如初阿(上聲)字。是菩提心。若觀此字。而與相應。即同毗盧遮那法身之體。謂此阿(上聲)字輪如孔雀尾。輪相光明圍遶行者。而住其中。即是住於佛位。如有偈云。八葉白蓮一時開。炳現阿字素光色。又阿(長呼)婆嚩三字。總攝三部。阿(長呼)字如來部。婆字蓮華部。嚩字金剛部。隨一部中。皆有五字。所謂字輪者。從此輪轉而生諸字。輪是生義。如從阿(上聲)菩提字即生四字。謂一阿(長呼)字是修行輪。既已發心。必修諸行。二暗字是成菩提輪。既修行已必證菩提。三噁字是大寂涅槃輪。即菩提所至。四惡(長呼)字是方便輪。謂涅槃大用。而阿(上聲)字當中四字繞之。從下次第。右旋如輪。舉一為例。餘字准之。若修行者。如是了達。則能入於陀羅尼門。旋轉無[得-彳]名字輪品種種布列員位之相。故名莊嚴。又阿(上聲)等五字。前之四字。如次即是法華經中開示悟入。第五一字。法華經無。含在入中。餘如字輪品說。其字下深義。至眾藝處當廣分別。所以次前而辨斯者。入俗化物。須存有無。以字表義故。毗盧遮那經云。甚深相無相。劣慧所不堪。為化彼等故。兼存有無說。如初阿字。是無生義。以顯性空。布列字相不失於有。故云兼存。又為總持令不失故。既為醫人。亦以字輪。銷伏障故。聖教中生宜持字故。第二所應作已下。正授法要。令其聽聞。於中二。先標名體。後辯業用。今初。言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者。即前字輪法門。然字即字相。謂四十二字。音即音聲。即十四音。謂[衣-〦+可]阿等。以音入字。出字無盡。一一字下出多意義。若善妙音。窮於聲明。解萬類語言故。音字互舉。意欲相成。智慧為體。故云光明。二於一念中下。辯其業用。此廣舊經。非唯知言。亦了心念祕密法等。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先謙己知一。後如諸下。推勝知多。有十五句。皆妙音持差別勝相。於中二。先有四句。隨俗言音。一即言因以想取像。起尋伺行。而為因故。同時心所。名為眷屬。二隨方施設。所用不同。三名字。四言音。後普能隨入一切諸下十一句。說諸佛法句。從所詮別。一詮於理智。即事而真。為深為密。猶如三德祕密之藏。又密意三密亦名祕密。二詮菩提涅槃下。皆即一之多。總顯甚深。於中。三廣。四勝。五無上。六差別。七調伏界。八呪持。九別明妙音。十輪字圓滿。十一輪字出生。上皆深廣。故並云海。後三約窮事理。故並云際。

第五善男子下。指示後友。聚落名住林者。方便具足住。德行建立故。年耆德艾。故稱長者。於其身內。現多佛境。定用自在故。名解脫。表此住位所修善根皆為度脫一切眾生乃至令證大涅槃故。

第六時善則下。戀德禮辭。(下第六經)。

●第五解脫長者。寄具足方便住。帶真隨俗。習無量善巧化無住故。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一修證前法。二趣求後友。前中亦二。先明思修。後彰修益。今初有十一句。初總。餘別。總中微妙辯才。即前妙音陀羅尼。二本皆有陀羅尼言。莊嚴法門即輪字法門。於此二門。隨順義理。心無異緣。故云一心。餘句別中。以總該別。皆著一心專念之言。二經並無。而十句中。各有修相。謂一深入語言。二憶念方便。三觀察解脫。四成就善根。五淨治善巧。六明利攝智。七堅彼大力。八不退志樂。九廣彼功德。其最後無[得-彳]。義加總結。後如是思惟下。彰修之益。益堅誓等諸法門故。

二漸次下趣求後友。十二年者。大同海雲。昔人表法云。自分勝進。各修六度。故云十二。今更一解。六根對境十二入中內外無著。方解脫故。故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賢首品云。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塵中三昧起。由此便成眼陀羅尼自在佛等故。十二年方見解脫。

第二既得見已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見敬。自敘欣慶者希望多年故。後聖者我已下諮問中二。先自陳發心。後諮問法要。前中三。初總。次別。後結請。今初可知。二為欲下別陳發心之相。總有三相。初欲上窮佛境。次為欲聽聞下。欲罄盡法原。後為欲與一切菩薩下。欲齊菩薩行。三聖者我今下結請。謂結前發心之相。便為請問之端。故云以如是心至聖者所。

第二我聞聖者下。諮問法要。於中二。先讚能誘誨。亦為問端。如云能開佛境界。則為請開。餘例此知。後唯願慈哀下。請說所疑。

第三時解脫長者下。正示法界。於中二。先入定嘿示。後出定言答。

△前中所以定中示者。依六度說。此位定增。即定起用。方便始具。此位增修。方得後位心定不動。文中三。初彰入定因緣。宿善為因。表自修故。後三為緣。一主佛威力。表本覺故。二文殊念力。具信智故。已彰善財因文殊故。三諸菩薩主伴力故。二即入下。舉定名體。謂普攝諸剎。在於身中。由唯心智。稱性總持。令如體用旋轉無[得-彳]。故以為名。三入三昧已下。明定業用。於中三。初總明普攝。二別彰多相。三令機見聞。初中分二。先明所現分量差別。後如是一切下。結能所現自在之相。分明顯現者。身如明鏡現色像故。無有障[得-彳]者。此是總句。略有四義。一身中所現。若依若正互不相[得-彳]。故云一一差別不相雜亂。二身與彼剎無有障[得-彳]。以含剎之身。入身中之剎。無不充遍。是為內外一多無[得-彳]。故云身與佛剎互相涉入不相障[得-彳]。即此便有重重之義。謂含剎之身。入身中之剎。身中剎內之身亦能容剎。所容之剎亦有能容之身。身身無窮剎剎不盡。如鏡銅為像。對於明鏡。鏡入像中。如剎居身內。像入明鏡。如身遍剎中。則互現重重歷然可覩。三本末無[得-彳]。若促大剎。入於一身。或張身令大。以容諸剎。非不思議。互入重重。本相如故。為不思議。故云種種色像而無來往。華藏品云。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四長者智持明了無[得-彳]如下。廣說得不思議解脫用故。故名解脫。二所謂種種佛剎下。別示多相。三彼諸如來所說法下。令機見聞。

△第二爾時解脫下。出定言告。於中四。一明起定。所作事辦故。說法時至故。二告善財下。示定名體。無[得-彳]如前。莊嚴有二。一所現依正皆悉莊嚴。二顯現自在以為莊嚴。三善男子我住下。說定業用。即普攝義。四善男子我見如是下。彰定體相。即無來去。唯心觀故。所以次前明此定者。上已總彰三學。今明定慧之要。唯有二觀。一唯心觀。二真如觀。今此正辯唯心。即心無心。便入真如。故次明也。亦顯此位。知眾生界無量無邊皆心所現。知眾生空無作無性。即入如實。於中二。先結前所現體無往來。二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下。廣顯隨心見佛體相。於中四。一明隨心念佛諸佛現前。二正顯唯心念佛觀體。三以唯心觀遍該萬法。四結勸修學令證唯心。

[○@△]今初。既了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何難見哉。況志一不撓。精研造微。佛應克誠。于何不見。文中二。先橫辨十方隨心現前。後善男子我若欲見盡過去下。竪窮三際隨心現前。並結無來去。無來去相。次下當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