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丹溪〕倒仓论经曰∶肠、胃为市。以其无物不有,而谷最为多,故谓之仓,若积谷之室也。倒者,倾去旧积而涤濯使之洁净也,胃居中属土,喜容受而不能自运者也。人之饮食,遇适口之物,宁无过量而伤积者乎?七情之偏,五味之浓,宁无伤于冲和之德乎?糟粕之余,停痰瘀血,互相纠缠,日积月深,郁结成聚,甚如桃核之穣,诸般奇形之虫,中宫不清矣,土德不和矣。诚于中,形于外,发为瘫痪,为痨瘵,为蛊胀,为癞疾,为无名奇病。先哲制为万病丸、温白丸等剂,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期中病情,非不功巧,然不若倒仓之为便捷者也。以黄牡牛择肥者买一二十斤,长流水煮烂,融入汤中为液,以绵滤出渣滓,取净汁,再入锅中,文武火熬至琥珀色则成矣。每饮一钟,少时又饮,如此者积数十钟,寒月则重汤温而饮之。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欲其吐下俱多,全在活法而为之缓急多寡也。须先置一室,明快而不通风者,以安病患。视所出之物,可尽病根则止。
吐利后或渴,不得饮汤。其小便必长,取以饮病者,名曰轮回酒,与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涤濯余垢。睡一二日,觉肌甚,乃与粥淡食之,待三日后,始与小菜羹。自养半月,觉精神涣发,形体轻健,沉 悉安矣。其后须五年忌食牛肉。吾师许文懿公始病心痛,用热燥香辛,如丁附桂姜辈,治数年而足挛痛,甚且恶寒而多呕,甚而至于灵砂、墨锡、黄芽秽丹,继之艾火十余万,又杂治数年而痛益甚,自度为废人矣,众工亦技穷矣。如此者又数年,困甚,烦渴恶食者一月,已服通圣散半月余,而大腑逼迫后重,肛门热气如烧,始时下积滞如五色烂锦者,又如 烛油腻者,近半月而病似退减,又半月而略思谷,唯两足难移,计无所出。至次年三月,遂作此法,节节如应,因得为全人。次年再得一男,又十四年而寿终。又一妇人,久年香港脚,吐利而安。又临海林兄患久嗽吐血,发热消瘦,众以瘵治之,百方不应。召予视之,脉两手弦数,日轻夜重。计无所出,亦因此而安。时冬十月也,第三年得一子。又镇守百户萧伯善公,以便浊而精不禁,亲与试之有效。夫牛坤土也,黄土之色也,以顺为德,而效法乎健以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乐也,熟而为液,无形之物也,横散入肉,经由肠胃而渗透肤腠毛窍爪甲,无不入也。积聚久则形质成,根据附肠胃,回薄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臼,阻碍津液,气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倒肠刮骨之神妙,孰能去之。又岂以合勺铢两之丸散所能窥犯其藩墙户牖乎。切详肉液之散溢,肠胃受之,其浓皆倍于前,有似乎肿。其回薄曲折处,非复向日之旧肉液,充满流行,有如洪水泛涨,其浮陈朽,皆推逐荡漾,顺流而下,不可停留。表者因吐而汗,清道者自吐而涌,浊道者自泄而去,凡属滞碍,一洗而空。牛肉全重浓和顺之性,盎然涣然,润泽枯槁,补益虚损,宁无精神涣发之乐乎。正似武王克商之后,散财发粟,以赈殷民之望也。其方出于西域之至人,于中年后可行一二次,亦却疾养寿之一助也。《与戴肃斋书》倒仓法非敢吝也,志于学人不多也。然患者往往狃于苟安,而靠后功夫,全藉自饮轮回酒十余杯,以祛逐余垢,迎接调匀,新布荣卫,使脏腑肓膜,生意敷畅,有脱胎换骨之功者也。多嫌其秽而不肯吃,若非明物理通造化者,其肯视为美酝良药乎。前日相见时,失议此一节,盖有数人曾因此成中辍者,宁不功亏一篑,徒尔跋涉,且是暴殄天物。敢此详告。又,中间饮到七八钟后,药力经涉经络骨节中搜逐宿垢,正邪宁不 牾,必有急闷,似痛非痛,有一段恶况,此皆好消息,邪不胜正,将就擒耳,尤须忍耐而受。又于欲吐未吐,欲泄未泄,或吐泻交作时,自有恼聒意思,皆须欢喜乐受,一听医者以静待之。况此等又有大半日景象,必先说知,使方寸了然,庶临时可以安守也。倒仓治痈劳蛊癞等症,推陈致新,扶虚补损,可吐可下,用黄色肥牯牛腿精肉二十斤,顺取急长流水于大锅内煮,候水耗少再添汤,不可添冷水,以肉烂成渣为度,滤去渣,用肉汤再熬,如琥珀色。隔宿不吃晚饭。如大便秘者隔宿服神功丸,不秘者不用。五更以密室不通风处温服一钟,候膈间药行又服,陆续至七八钟。如病患不欲服,强再与之。必身体皮肤间皆痛,方见吐下。如病在上欲吐多者,须紧服,又不可太紧,恐其不纳。病在下欲利多者,须疏服,又不可太疏,恐其下远。临时消息,大抵先见下方可使吐,须极吐下,使其上下积俱尽出大便中,须见核桃肉状无臭气则止。得睡觉气定,与吃还魂酒一二钟(即病患溲溺也),粥食将息,无有不愈。未行此法前一月,不可近妇人。已行此法后半年,不可近妇人。三年不吃牛肉。如性急好色,不守禁忌者,不可行此法也。倒仓全在初三钟慢饮,最紧要,能行经隧中去。
药性不同
〔《素》〕浓味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阴阳应象论》)〔东垣〕∶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防风 升麻 羌活 柴胡 葛根 威灵仙 细辛 独活 白芷 桔梗 黍粘子 本川芎 蔓荆子 秦艽 天麻 麻黄 荆芥 薄荷 前胡热浮长,气之浓者,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
附子 乌头 干姜 生姜 良姜 肉桂 桂枝 草豆蔻 丁香 浓朴 木香 益智 白豆蔻 川椒 吴茱萸 茴香 玄胡索 缩砂 红花 神曲湿化成,其兼气味(气温凉寒热,在人则以胃应之。味甘辛咸苦,在人则以脾应之)。
黄 人参 甘草 当归 熟地 半夏 苍术 白术 陈皮 青皮 藿香 槟榔 莪术三棱 阿胶 诃子 杏仁 麦芽 桃仁 紫草 苏木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
茯苓 泽泻 猪苓 滑石 瞿麦 车前子 木通 灯草 五味子 桑白皮 犀角 白芍药天门冬 乌梅 牡丹皮 地骨皮 枳壳 琥珀 连翘 枳实 麦门冬寒沉藏,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
大黄 黄柏 黄芩 黄连 石膏 草龙胆 生地黄 知母 防己 茵陈 牡蛎 栝蒌根朴硝 玄参 山栀 川楝子 香豉 地榆(脾不主时,于四季末各旺一十八日,乃坤土也,生化一十一藏,受胃之禀乃能生化。)天有阴阳,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寒凉者,天之阴也。地有阴阳,辛、甘、淡、酸、苦咸六味是也。辛甘淡,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阴也。轻清成象,味薄,细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重浊成形,味浓,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粥,淡,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阴中之阳,所以清眼目。
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素》〕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阴阳应象论》),壮火,姜、附之属,少火,升麻、葛根之属。
帝曰∶五味阴阳之用如何?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至真要大论》)〔垣〕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利窍。
五辣∶蒜辣心,姜辣颊,葱辣鼻,芥辣眼,蓼辣舌。
〔《素》〕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宣明五气篇》)东垣∶引经药∶太阳经 手,羌活;足,黄柏。
阳明经 手,白芷、升麻;足,石膏。
少阳经 手,柴胡;足,青皮。
太阴经 手,桔梗;足,白芍药。
少阴经 手,独活;足,知母。
厥阴经 手,柴胡;足,青皮。
手太阴肺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山药 檀香 粳米 五味子 白茯苓 天门冬 麦门冬阿胶 桑白皮 葱白 杏仁 麻黄 益智 丁香 白豆蔻 砂仁(檀香、豆蔻为使) 知母栀子 黄芩 石膏足太阴脾草豆蔻 茱萸 砂仁(人参、益智为使) 防风 当归 益智 黄 苍术 白术 胶饴代赭石 茯苓 麻子 甘草 半夏通入手足太阴肺脾升麻 芍药 木瓜 藿香 白芍药 玄胡索 砂仁手阳明大肠升麻 白芷 麻子 秦艽 薤白 白石脂 砂仁(白石脂为使) 肉豆蔻 石膏足阳明胃丁香 草豆蔻 砂仁 防风 石膏 知母 白术 神曲 葛根 乌药 半夏 苍术 升麻白芷 葱白通入手足阳明麻黄(酒) 大黄(酒) 连翘 升麻 白术 葛根 石膏 檀香(佐以他药) 白芷手少阳三焦川芎 大黄(酒) 柴胡 青皮 白术 熟地 黄 地骨皮 石膏 细辛 附子。
足少阳胆半夏 草龙胆 柴胡通入手足少阳青皮 川芎 柴胡 连翘手厥阴心包络沙参 白术 柴胡 熟地 牡丹皮 败酱足厥阴肝草龙胆 蔓荆子 阿胶 瞿麦 桃仁 山茱萸 代赭石 紫石英 当归 甘草 青皮羌活 吴茱萸 白术通入手足厥阴青皮 熟地 柴胡 川芎 皂角 苦茶 桃仁手太阳小肠白术 生地黄 羌活 赤茯苓 赤石脂 砂仁(赤石脂为使)足太阳膀胱蔓荆子 滑石 茵陈 白茯苓 猪苓 泽泻 桂枝 黄柏 羌活 麻黄通入手足太阳防风 羌活 本 蔓荆子 茴香 黄柏 白术 泽泻 防己 大黄(酒)手少阴心麻黄 桂心 当归 生地 黄连 代赭石 紫石英 栀子 独活 赤茯苓足少阴肾知母 黄柏 地骨皮 阿胶 猪肤 牡丹皮 玄参 败酱 牡蛎 乌药 山茱萸 天门冬猪苓 泽泻白 茯苓 檀香 甘草 五味子 吴茱萸 益智 丁香 独活(或用梢)桔梗(或用梢) 砂仁(黄柏、茯苓为使)通入手足少阴细辛 熟地 五味子 泽泻 地榆 附子 知母 白术命门附子 沉香 益智 黄
制方大法
〔垣〕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药之气味,不比同类之物,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为用,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宜明其为用。经曰∶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即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软坚,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利窍。若用其味,必明其气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味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症而制其方可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君臣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用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奇,下者不偶。补上治上,制之以缓;补下治下,制之以急。急者,气味浓也;缓者,气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频食;浓者,多服而顿食。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泄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素》〕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至真要大论》。下同)此言内气失调,而得病之治法也。
帝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此言内气本调,因感外邪得病之治法也。盖内气失调之病,根本不固,惟病邪微者,可逆治之。苟病邪甚者,逆治之则病邪格拒,必变危矣,故反从其病势而治之也。如元气本调之病,根本坚固,则不分微甚,皆可逆从而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