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便血
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阴。守之经年。形体自固。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柏子仁 熟地 韭子 菟丝子 赤白茯苓 补骨脂脉小。泻血有二十年。经云。阴络伤。血内溢。自病起十六载。不得孕育。述心中痛坠血下。不论粪前粪后。且脊椎腰尻酸楚。而经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热灼。由阴液损伤。伤及阳不固密。阅频年服药。归 杂入凉肝。焉是遵古治病。
议从奇经升固一法。
鹿茸 鹿角霜 枸杞子 归身 紫石英 沙苑 生杜仲 炒大茴 补骨脂 禹余粮石 蒸饼浆丸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春正下血。经月颜色鲜明。此痛决非伤于积聚。乃营损寒乘。木来侮土。致十四载之缠绵。调养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
节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肉桂 炮姜 茯苓 炙草 南枣脉小左数。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 归桂。甘辛温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浮。此乃一定至理。
连翘心 竹叶心 鲜生地 元参 丹皮 川斛又 下血阴伤走泄。虚阳上升。头为清窍。参 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清上五六日。右脉已小。左仍细数。乃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 元参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年前痰饮哮喘。不得安卧。以辛温通阳劫饮而愈。知脾阳内弱。运气失职。
水谷气蒸。饮邪由湿而成。湿属阴。久郁化热。热入络。血必自下。但体质仍属阳虚。凡肠红成方。每多苦寒。若脏连之类。于体未合。毋欲速也。
生于术 茯苓 泽泻 地榆炭 桑叶 丹皮脉缓濡弱。阳气不足。过饮湿胜。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色红紫。兼有成块而下。论理是少阴肾脏失司固摄。而阳明胃脉。但开无合矣。从来治腑。以通为补。与治脏补法迥异。先拟暖胃通阳一法。
生茅术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浓朴 炮附子 炮姜炭 地榆炭嗔怒动肝。络血乃下。按之痛减为虚。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胀欲呕。清阳下陷。门户失藏。致里急便血。参术炮姜。辛甘温暖。乃太阴脾药。焉能和及肝胃。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
驻车丸寒热如疟。便血不已。左胁有块。攻逆不已而作痛。脉弦数兼涩。弦则为风。
数则为热。涩则气结。此肝脾之气悒郁不宣。胸中阳和抑而成火。故神明不清。
肝之应为风。肝气动则风从之。故表见寒热也。人身左半。肝肾主之。肝风自逆。
故左胁攻楚有块也。肝为藏血之地。肝伤则血不守。且以风淫热胜。盖为亡血之由也。
生首乌 黄连 柴胡 黄芩 知母 枳实 浓朴患溺血症。已三月矣。前用升补法不应。右脉涩无神。左关独弦。茎中作痛。
下多血块形色憔悴。又多嗳气。据脉论症。乃肝脾积热也。肝热则阴火不宁。而阴血自动。以血为肝脏所藏。而三焦之火。又寄养于肝也。故溺血。茎中作痛。脾热则湿气内壅。而生气不伸。以脾为湿土之化。而三焦之气。又营运于脾也。故时时嗳气。形色憔悴。法当益肝之阴。则火自平。利脾之湿。则气自和。
生地 白芍 萆 丹皮 甘草 车前稚年泻血。是饮食不调。热蒸于络。为肠胃之病。肛痔亦由湿热内蒸而致。
热甚则阴液不充。风热上升故干呛。法当与甘寒之剂。俾金水同出一源。况肺热必移大肠。肾开窍于二阴也。
鲜生地 地骨皮 麦门冬 金银花 豆皮 肥知母伤寒蓄血。都是邪入于里。内经谓阴络伤。血乃下溢。阴为脏病。阴气从下走泄。阳气失恋上冒。遂令神识昏狂。乃脱症也。况在立冬大节之交关。阅医药。
今朝所服。犹是羌防菖根。前此柴防服之屡屡。身中阴阳。遭此魔障劫尽。焉有安逸之理。虽急急收拾散越。恐未稳追返耳。
人参 茯神 禹余粮 木瓜 五味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