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9章 七窍门上(1)

目疾统论

内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五轮八廓盖本诸此。)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

阴阳合传而精明也。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心合脉。诸脉皆属于目。目者宗筋之所聚。上液之道也。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

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气脱者。目不明。目 外决于面者。为锐 。(属少阳。)近鼻上为内。上为外 。(属太阳。)下为内 。(属阳明。)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邪客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

东垣曰。经云。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又云。心事烦冗。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故脾胃虚弱。心火大盛。则百脉沸胜。血脉逆行。邪害空窍。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土。

而上贯于目。目者血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胞络也。主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运动。势乃妄行。

及因邪气所并。而损其血脉。故诸病生焉。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不明正理也。

子和云。目不因火则不病。如气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医。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内经云。热胜则肿。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囟会。为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然小儿水在上。

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内经云。血实者宜决之。又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如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皆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肾。目暴肿。隐涩难开者。以三棱针刺前顶百会穴。出血大妙。宜浅勿深。深则伤骨。惟后顶强间脑户风府四穴。

不可轻用针灸。以多忌犯故也。目忽盲不见物。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乃刺其鼻中攒竹穴与顶前五穴。大出血立明。他经出血。其病转剧。故曰。刺太阳阳明则目愈明。刺少阳阳明则目愈昏。近世有以光明草于上下胞打出血丝。往往获效。即三棱针刺血之法。惟可施之于有余暴发耳。

外障属风热上壅。上下胞 肉。蓓蕾磨荡其睛。久之生翳蔽其睛明。当消风散热。外用点药退之。

内障属虚挟气郁。黑水神光昏翳。外似好眼而不能照物。不痛不痒。惟不能睹。须分气血脾胃治。

银海精微曰。夫眼者。乃五脏之精华。如日月丽天。昭明而不可掩者也。其首尾赤 属心。

其满眼白睛属肺。其乌睛裹撷属肝。其上下肉胞属脾。而中间一点黑瞳如漆者。肾实主之。是随五脏各有证应。然论所主。则瞳子之关系重焉。何以言之。目者肝之外候也。肝取木。肾取水。

水能生木。子肝母肾。焉有子母而能相离者哉。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眩晕。乌轮赤晕。刺痛浮浆。此肝热也。眼生新泪。枯黄绕睛。此肝虚也。瞳神开大。淡白偏斜。此肾虚也。瞳神紧小。或带微黄。此肾热也。一虚一实。以此验之。凡热冲发于眼。皆当清心补肝。又不可拘执其水生木之说。析而论之。则拘急牵飕。瞳胞白痒而清泪。不赤不痛。是谓风眼。乌轮突起。胞硬红肿。眵泪湿浆。里热刺痛。是谓热眼。眼昏而泪。胞肿而软。上壅朦胧。

酸涩微赤。是谓气眼。其或风与热并。则痒而浮赤。风与气薄。则痒而昏沉。血热交聚。故生淫肤粟肉红缕偷针之类。气血不至。故有眇视胞垂雀目盲障之形。淡紫而隐红者。为虚火。鲜红而赤者。为实热。两 逞露。生 肉者。此心热血旺。白膜红膜如拘轮者。此气滞血凝。热证瞳神肉壅。白睛带湿。色浮而赤者也。冷证瞳神青绿。白睛枯槁。气沉而浊也。眼热经久。复有风冷所乘。则赤烂。眼中不赤。但为痰饮所注。则作痛。肝气不顺而挟热。所以羞明。肝热蓄聚而伤胞。所以胞合。此外证之大概。然而五脏不可缺一。脾与肺独无预。何也。曰。白睛带赤。或红筋者。其热在肺。上胞下睑。或目胞间如疥点者。其热在脾。脾主味也。五味荣养诸中。则精神发于外。肺主气也。水火升降。荣卫流转。非气孰能使之。前所云五脏各有证应。于此又可推矣。虽然。眼之为患。多生于热。其间用药。大抵以清心凉肝。调血顺气为先。有如肾家恶燥。

设遇虚证。亦不过以当归、地黄辈润养之。轻用温药不可也。至于退翳一节。尤关利害。凡翳起肺。肺家受热。轻则朦胧。重则生翳。如珍珠。如碎米者易散。翳状如梅花者难消。虽翳自热生。

然治法先退翳而退热。若谓热极生翳。先去赤热。则血为之冰。而翳不能去矣。其有赤眼。凉药与之过多。又且涤之以水。不反掌而水凝矣。眼特一团水。且水性澄清。尤不可拘拘于点洗。喜怒失节。嗜欲过度。穷役眼力。泣涕过多。凌寒冲风。当暑触热。不避烟火。饮啖热多。此皆患生于脏腑者也。专事点洗可乎。有能静坐澄神。爱护目力。放怀息虑。心逸目休。调和饮食以养之。斟酌药饵以平之。明察秋亳。断可必矣。

五轮八廓所属。五轮者。肝属木。曰风轮。在眼为黑睛。心属火。曰血轮。在目为二 。脾属土。

曰肉轮。在目为上下胞。其上属脾。而下属胃。肺属金。曰气轮。在目为白仁。肾属水。曰水轮。

在目为瞳神。此为眼目之根本。又藉血为之胞络也。逮夫八廓。有名无位。胆之府为山廓。又名清净廓。大肠之府为天廓。又名传送廓。膀胱之府为泽廓。又名津液廓。肝之府为风廓。又名养化廓。肾之府为水廓。又名会阴廓。命门之府为火廓。又名抱阳廓。脾胃之府为地廓。又名水谷廓。小肠之府为雷廓。又名关前廓。此虽眼目之源派。而实无关于治疗也。五脏或蕴积风热。或有七情之气。郁结不散。上攻眼目。各随五脏所属而见。或肿而痛。羞涩多泪。或生冷翳障膜。

昏暗失明。治之须究其源。风则散之。热则清凉之。气结则调顺之。切不可轻用针刀钩割。偶得其愈。出乎侥幸。倘或不然。终身之害。又目不可过用寒凉。恐冰其血。凝而不流。亦成痼疾。

当量人之老少。气体虚实用药。又有肾虚者。亦令人眼目无光。或生冷翳。当暖肾经。北方之人患服。皆是目冒飞沙。夜卧热炕。二气交蒸。治宜多用凉药。禀气与南方不同也。又痘疹之后。

毒瓦斯郁于肝。气不能泻。发于眼目。伤于瞳神者。素无治法也。

开导说

开导之法。盖由阴虚火盛。经络郁滞。不得通畅而设。其处有五。谓迎香。内睥。上星。耳际左右。两太阳穴也。内睥。正队之冲锋也。其功虽迟。渐收而平顺。两太阳。击其左右翼也。

其功次之。上星穴。绝其饷道也。内迎香。抵贼之巢穴也。成功虽速。乘险而征。耳际。击其游骑耳。道远功卑。智者不取。此实极危之良术。挫敌之要机。与其闭门捕贼。不若开门逐之为良法也。若病浅而邪不胜正者。固内治而邪自退矣。倘或六阳炎炽。不若开导通之。纵使其虚。虽有所伤。以药内治。而补其所亏。庶免瘀滞至极。而有溃烂枯凸之患。

点服药说

病有内外。治各不同。内疾已成。外证若无。点之何益。外有红丝赤脉。若初发乃微邪。退后乃余贼。点亦可消。服之犹愈。内病始盛而不内治。只泥外点者。不惟徒点无功。且有激发之患。内病既成。外病已见。必须内外夹攻。点服并行。奈何人多愚拗。有喜服而畏点者。有喜点而畏服者。不知内证既发。非服不除。外疾既成。非点不退。外障服而不点者。病初发。浮嫩未定者亦退。既已结成者。服虽不发不长。所结不除。当内外夹攻。方尽其妙。

钩割针烙说

钩割针烙四者。犹斩刈之刑。剪戮凶顽之法也。如钩。先须识定何处。皮肉筋脉浮浅。而手力亦随病轻重行之。如针。先须识定内障证候可针。岁月已足。气血宁定者。方与之针。庶无差误。针后当照证内治其本。或补或泻。各随其证之所宜。若止治其标。不治其本。则气不定。不久复为害矣。割。如在气血肉三轮者可割。而大 一块红肉。乃血之英。心之华也。若误割之。

则目盲。伤重者死。有割伤因而惹风。则为燥为溃烂。为漏为目枯。凡障若掩及风轮之重浓者可割。如攀睛 肉。鸡冠蚬肉。鱼子石榴。赤脉虬筋。肉睥粘轮等证可割。凡钩割见血。及针犯血络。须以绵渍墨水之。余病及在风轮之浅者误割之。则珠破而目损矣。烙能治残风溃眩。疮烂湿热。久不愈者。轻则不须烙而能自愈。若红障血分之病割去者。必须烙定。否则不久复生。在气分之白者。不须用烙。凡针烙皆不可犯及乌珠。虽有恶障浓者。钩割亦宜轻轻浅浅。披去外边。其内边障底。只点药缓伐。久自潜消。若镰割风毒流毒瘀血等证。当以活法审视。不可拘于一定。针瞳神发白。一切内障。在心融手巧。轻重得宜。须口传目见。非笔下可形容也。

金针开内障论(造金针法)

张飞畴曰。内障一证。皆由本虚邪入。肝气冲上。不得外越。凝结而成。故多患于躁急善怒之辈。初起之时。不痛不痒。视物微昏。或朦胧如轻烟薄雾。次则空中常见黑花。或如蝇飞蚁垂。

睹一成二。瞳神渐渐变色。而至失明。初时一眼先患。次则相牵俱损。能睹三光者可治。若三光已绝。虽龙树复出。亦难挽回。古人虽立多名。终不越有水无水之辨。若有水而光泽莹彻者易明。

无水而色不鲜明者难治。忽大忽小。收放如气蒸动者。针之立明。若久视定而不动者为死翳。纵水未枯。治之亦难全复。翳色白或带青。或如炉灰色。糙米色者易明。若真绿正黄色者不治。凡翳不拘何色。但有棱角。拨即难落。翳状破散。及中心浓重者。非拨可除。若犹能视物者。其翳尚嫩。不可便针。俟翳老。然后针之。又一种翳色虽正。水纵不枯。目珠软塌者。此必不治。不可轻用金针。如一眼先暗。而三光已绝。其后眼续患。亦难针治。若夫瞳神散大。或紧小。或浑黑。或变色而无障翳。至不睹三光者。此内水亏乏。不在证治。倪仲贤所云。圆翳冰翳。滑翳涩翳。散翳浮翳。沉翳横翳。枣花翳。白翳黄心。黑水凝翳。惊振内障等证。金针拨之。俱可复明。

但针后数日中。宜服磁朱消翳等药。后则常服补肾调养气血之剂。以助其光。其翳状龙木论中已悉。不暇再述。姑以针时手法言之。若江西流派。先用冷水洗眼。使翳凝定。以开锋针先刺一穴。续进圆针拨翳。

或有开孔拨翳。俱用鸭舌针者。云虽龙树真传。但针粗穴大。每至痛极欲晕。余所用毫针。细而尖锐。取穴轻捷。全无痛楚。然必择吉日。避风雨阴晦日。酷暑严寒日。令病患先食糜粥。不可过饱。少停向明端坐。一人扶定其首。禁止傍人喧杂。医者凝神澄虑。慎勿胆怯手颤。以左手大次二指。按开眼胞。使其转睛向鼻。睁目如努出状。右手大次中三指。捻正金针镶处之上。看准穴道。从外 一边。离黑珠约半米长许。平对瞳神。下针最便。必须手准力完。一针即进。切勿挠动。使之畏忍。所以开单瞽。须遮蔽好眼。方可进针。进针之后。以下唇略抵针柄。轻轻移手于针柄尽处。徐徐捻进。第一宜轻。稍重则痛。俟针进约可拨至瞳神时。以名指曲附大指次节。

承其针柄。虚虚拈着。向上斜回针锋至瞳神内夹道中。贴翳内面往下拨之。翳即随落。若不落。

再如前手法。从上往下拨之。倘三五拨不下。须定稳念头。轻轻拨去自落。惟死翳拨之不动者忌拨。有拨落而复起者当再拨之。其翳随针捺于黑珠之下。略顿起针。缓缓捻出。但元气虚人。针后每多作呕。以托养神膏者属胃气也。须预备乌梅之类。勿使其呕为妙。呕则防翳复上。上则一两月后复针。翳既尽。不可贪功多拨。多拨则有伤损神膏。呕动胃气之害。凡翳嫩如浆。不沾针首。而不能拨下。或拨下而复泛上满珠者。服补养兼消翳药自明。先与千金磁朱丸七服。次与皂荚丸。生熟地黄丸并进。否则俟凝定再针。不可限以时日。有种翳虽拨落。圆滑而捺下复滚上者。

必略缩针头。穿破其翳。捺之自下。不下。亦如前用药自消。或有目珠难于转内者。针内 亦得。

此名过梁针。取穴较外 稍远一线。针法与外 无异。但略觉拗手。然鼻梁高者。难于转针。不可强也。若针右眼外 。下针之后。换左手转针拨翳。手法亦须平日演熟。庶无失误。出针之后。令病者垂垂闭目。用绵纸五七重。量纸浓薄。及天时寒暖封固。更以软帛裹黑豆数粒。以线系定镇眼。使目珠不能动移。

动则恐翳复上。是以咳嗽之人不宜用针。亦是此意。又肝虚人时有泪出。勿用黑豆。宜以决明子代之。则无胀压珠痛之患。然觉紧则宜稍松。觉宽则宜稍收。以平适为主。封后静坐时许。然后轻扶。高枕仰卧。不须饮食。若饥则不妨少与。周时后以糜粥养之。戒食震牙之物。及劳动多言。

不可扳动露风。露风则疼痛。疼痛则复暗。不可不慎。过七日方可开封看物。切勿劳视。亦有针时见物。开封时反不见者。本虚故也。保元汤、六味丸。补养自明。针后微有咳嗽。难用黄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