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至心勸諸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已知隨喜功德竟。勸請功德。唯願為說。欲令未來一切菩薩當轉法輪。現在菩薩正修行故。佛告天帝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修行三乘之道。是人當於晝夜六時。如前威儀。一心專念。作如是言。我今歸依十方一切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無上法輪。欲捨報身入涅槃者。我皆至誠頂禮勸請。轉大法輪。雨大法雨。然大法炬。照明理趣。施無礙法。真般涅槃。久住於世。度脫安樂一切眾生。如前所說。乃至無盡安樂。勸請已。至心歸命禮三寶眾等。上來依經勸請。若能心境相應功德無量。是故次下經云。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如來。若復有人。勸請如來。轉大法輪所得功德。其福勝彼。何以故。彼是財施。此是法施。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若人以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一切諸佛。勸請功德。亦勝於彼由其法施有五勝利。云何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是故善男子。勸請功德無邊。難可譬喻。如我昔行菩薩道時。勸請諸佛。梵王等。勸請於我轉大法輪。善男子。請轉法輪。為欲度脫安樂諸眾生故。我於往昔。為菩提行。勸請如來。久住於世。莫般涅槃。此善根故。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辨。乃至不共之法。我涅槃後。正法久住。我法身妙相。清淨無比。出於聲聞獨覺之境。諸大菩薩之所修行。一切如未體無有異。此等皆由勸請功德善根力故。如是法身。我今已得。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說。功德善根。尚無有限。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世。莫般涅槃。
至心迴向
爾時帝釋。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三乘道。所有善根云何。迴向一切智智。佛告天帝。善男子。若有眾生。欲求菩提修三乘道。所有善根。願迴向者。當於晝夜六時。殷重至心。作如是說。我從無始生死已來。於三寶所修行成就。所有善根。乃至施與傍生一搏之食。或以善言和解淨法。或受三歸。及諸學處。或復懺悔勸請隨喜。所有善根。我今作意悉皆攝取。迴施一切眾生無。悔恡心。是解脫分善根所攝。如佛世尊之所知見。不可稱量。無礙清淨。如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迴向一切眾生。不住相心。不捨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迴施一切眾生。願皆獲得如意之午撝空出寶。滿眾生願。富樂無盡。智慧無窮。妙法辨才。悉皆無滯。共諸眾生。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又如過去未來現在諸大菩薩修行之時。功德善根。悉皆迴向一切種智。我今所有功德善根。亦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此已下。使合發願也)。願共一切眾生。俱成正覺。如餘諸佛。坐於道場菩提樹下。破魔波旬無量兵眾。應見覺知。應可通達。如是一切。一剎那中悉皆照了。於後夜中。獲甘露法。證甘露義我及眾生。願皆同證如來妙覺。
迴向發願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上來始自懺悔。終至迴向。四段法門。總名滅業鄣品。即智餘鄣。須具四門。四門之未。總歎功德云。善男子。若有清信男子女人。於此金光明最勝王網經。滅業鄣品。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說。得無量無邊大功德聚。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時皆得成就人身。成獨覺道。若有男子女人。盡其形壽。恭敬尊重。四事供養。一一獨覺。各施七寶。如須彌山。此諸獨覺入涅槃。後皆以珍寶起塔供養。若復有人。於此滅業鄣品。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說。所獲功德。於前說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挍量譬喻。所不能及。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上生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出無常經)
血苦無邊際 貪愛是根無 愛使諸眾生 不得脫生死 愛心難棄捨 黏著似黐膠 是故應割愛 勤求無上道 各說無常偈
○第十五上
(卷第十)
歎佛功德
如來眉間。有大人相。名徧法界光明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具眾寶色。猶如日月洞徹清淨。其光普照十方國土。於中顯現一切佛身復出妙音。宣暢法海。乃至(中間超六十三相至此九十七也)如來左足指端。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神變雲。不思議佛光明月燄普光摩尼寶燄輪。以為莊嚴。放眾寶色清淨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演說一切諸佛法海。毗盧遮那如來。有如是等十華嚴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一一身分眾寶妙相。以為莊嚴。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鄣。而現深淺。
第十一 十一偈述
輪迴本末前科竟 今明種住悉令知 答問之中餘此問(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還須一一答無遺 若論諸教輪迴性 唯是緣生十二支 今據圓宗真了義 修依五性亦難離 五性本依貪欲起 無明根上始分枝 由斯總屬輪迴性 依二鄣成五類機 皆是新熏非本有 本有之說甚乖宣 疏鈔之中已廣辨(大疏懸談及此科之文也) 如今直斷不能推 無明自體唯昏鈍 如睡宜宜無所為 法爾忽生我我所 便成貪愛鎮相隨 貪求欲境將供我 即是前科種種非(造善惡業生於五道) 又愛三乘令我樂 依經勤苦便修治(不逢真正善友。不遇圓頓法門。不悟真源。不除愛本。即華嚴所說。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具修六波羅蜜。若未聞此大威德法門。或聞不信順。畢竟不生如來家是也) 三乘各一成三性 雜學即熏不定機(西也) 復有變為外道性 良由錯遇著邪師(五也) 還如睡裏雖冥明 夢想無端見非囗(非者造業受報也。是者。次下四字云) 夢縱修身(如聞三乘教修三乘行也)潯富貴(如辟支佛。羅漢。及大乘地前傍報也) 終歸不免虗是為(永每真見道之期有入地者。必因聞圓教也) 真須洞照圓靈覺 始是輪迴泯絕時(法華經中告聲聞。汝今始是真阿羅漢) 然復漸修斷二鄣 決成妙果定無疑 二鄣都為凡聖界 全鄣如來二轉依(轉煩惱生死。為菩提涅槃) 在即常榮二種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 斷之便作十方師(諸佛世尊) 既知此是都開節(迷順凡聖大開) 修習之從要細推 後偈昇沈相對說 分明聽取審思惟
云何二鄣。一者理鄣。礙正知見。二者事鄣。續諸生死。
十二 中十一偈述
欲知二鄣眾多過 欲妄光明所鄣者 所鄣必期實勝妙 自鄣能鄣罪難謾 修行本要求無上 無上果中唯兩般 千經萬論皆同說 唯是菩提及涅槃 涅槃(梵語)即是大寂滅(唐言) 生滅滅已寂然安(出其行相) 菩提(梵語)是為圓妙覺(唐言) 無邊世界掌中觀(於一切法一切眾生無不了知。如掌中之物) 若非寂滅常安樂 爭超生死大波瀾(必須涅槃) 不是圓明真妙覺 爭知理事百千端(必須菩提也此下明諸大經唯說此二。但或以涅槃為宗於中含菩提或以菩提為宗。於中含涅槃也) 大光明藏談圓覺(菩提經也余類此知) 呴尸那城演涅槃(涅槃也餘類此知) 涅槃三德還兼覺(摩訶般若) 圓覺數科說涅槃(此章正為顯涅槃故。問云。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答了結云便登解脫法殿。下云。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又云。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又云。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法華宗旨總開示 天親論釋自尋者 論云開者無上義(無上菩提無上涅槃) 雙開菩提及涅槃(次云示者別示法身即涅槃。悟者別顯報身。即菩提也。入者。因義。因謂念念修習證入) 即知了義諸經教 說無上果無(沒音)多端(唯二也) 此二合之為一佛 闕即二乘何足觀(闕菩提即二乘。闕涅槃即菩薩。俱闕即一切凡夫及外道也) 二果如斯玄又妙 被伊二鄣鎮常漫 智鄣常能鄣妙覺(理鄣也。起信云。智礙。諸論云。所知障。障所知理令不實知見。知見即圓覺也) 惑鄣常能鄣涅槃(事鄣也。鄣涅槃故生死。起信云。煩惱礙。諸論云。煩惱鄣也) 鄣涅槃時續生死 鄣妙覺者永癡頑 即知二鄣深為害 諸經囗論悉皆禪 今此經文雖簡略 二皆廣破不令殘 初破無明鄣妙覺(前四段經也。故節節唯云圓覺) 令除貪愛顯泥洹(此章已如上所到從此已下即但破。然終是宗歸圓覺也) 二果既圓名佛果 二鄣皆破即常安 破顯在前(前段破貪愛等。前四章破愚執也)名在此(此五此章) 因彰五性立名飜(立二障名。翻之顯出五性差別)
云何五性。
十三 中八偈述
五性經文難見意 須從前段審觀詳(前云由貪愛。發揮無明出五性也) 乍看恰似真修證(此說下文) 佛意宜應細北方(文云。先當斷鄣。即歸足菩提涅槃) 前云本是無明體 貪愛於中所發傷 今為欲明他意見 須羅行位始照彰(行位即文云。斷事鄣。入聲聞。緣覺伏二鄣。即菩薩斷二鄣。菩提涅槃也) 彼人發意先依教(意云。我但依教斷二鄣也即名菩提涅槃也) 經教由來令是當(今經。學三乘性人。依諸教如是如是修之非佛。今如是如是而修之也。今經修處自於下悲智科中也) 自為不窮真妄本(若悟真妄之源。即依如上之教。自然斷鄣成佛) 便成五類各分疆 傳譯經時又筆誤 中間兩字稍乖張(先當二字錯也) 大疏之中廣辨析 尋音自見理深長 有人不識如斯意 配屬菩提悲智章 悲智次文便自答(次五性之文也) 因何重疊有相好 文前預判文中意 免更門門再挍量 知道如來傍斷彼 自然每段總相當
善男子。若此二鄣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鄣。未斷理鄣。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發心斷鄣熏成性 未發心人六趣收 若有捨貪斷事鄣 應知此是二乘修 不達法空無四願 且圖早出死生流 菩薩境中未在位 熏成一性妄勤求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汎如來大圓覺海(此若加一句云。作如是念。即云先當。亦每妨也)。先當發願。勤斷二鄣。二鄣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鄣。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十四 二偈
復有欲求無上果 都盧未達本心源 先欲斷囗二種鄣 不知二鄣有深根 經說已除及滿足 足標權教有斯言 將此辨他心行相 知菩薩性屬斯門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學(此亦譯經人訛也。應云證諸眾生皆有圓覺。謂以己悟故。證驗彼同。即前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是也)。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遇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少。皆成佛果(此經次此應云。若遇權教三乘。即入聲聞。悟覺及六度。菩薩境界。如華嚴云。多劫六度。畢竟不得生如來家。是也。由此為不定性也。若不如此之文屬何性也。況上自標云。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但牒釋頓文。且無漸義。譯經之失。自古如此)。
十五 二偈
復有雜聞三種教 亦知圓覺聖凡同 今世逢緣無所定 隨入三乘一類中 若遇如來真了義 根無大少悉圓通(述經中所標釋頓不) 若遇漸修緣諦道 便歸忻厭二乘宗(述所標漸字之意。補於漸教也)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十六 二偈
復有眾生忻至道 知由善友遂諮求 遇邪見者云真正 依他習學入其流 因此便成外道性 傷彼眾生不自由 邪正在師須揀擇 莫教世世枉功修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十七 二偈
初標貪欲發揮者 此結是名五性差 標經既知非果類 是驗中間是一家(是一乘一家之義) 豈有圓成無上果(若執經文即已成佛果。何名菩薩性) 却名種性欲生牙(夫言種性者。是方欲生牙之義也) 此五定名轉輪性(雖有三乘之性。若遇一乘了教。發起之。亦屬輪迴之性故。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一乘即如來知見說。如來知見方始能起佛種之緣也) 莫為異見妄交加(異見者。舊疏判為答悲智之問也)
十八 四偈
已答輪迴二問竟 菩提二問次應宣(果滿從第二會。至第六會。經終第三十九卷。是行布因圓果滿。唯次一卷滿帙也。今經從頭至此。唯十餘紙已具彼三十九卷中義分齊也) 若不偈詞深顯發 誰能覺此義門寬(義門寬廣。而文句簡略也) 前段修真次遣妄 修斷都成信行全 今說修行兼斷鄣 義當十聖與三賢 清淨法殿莊嚴城 此喻如來果德圓 都是位中諸行業(上皆經已說之行。下一句。起後將說之行) 行成位地後當宣
南無大慈大悲(十二禮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