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义疏注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长水沙门子璇集

稽首我大师十方调御尊

佛顶首楞严大觉如来藏

圆明诸圣众上首龙尊王

常辟大慈门救摄众生者

愿垂加护我显说妙难思

普共诸含灵速证真如海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初中二。一总。二别。总者。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一代教兴皆由此矣。若原佛本意。唯为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虽三车通许唯赐白牛。但为一乘无三及二也。别者。有十。故说此经。一为克示真三昧故。谓阿难遭难。盖无真定。故请诸佛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及佛告许。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至于再请责己将谓惠我偈赞希有等。乃至如来讽叹名金刚王如幻三昧。敕说圆通文殊拣显指三世佛同此一门。道场加行。成就圣位。立此经名。破灭七趣。辨识诸魔。皆为此也。二为广破诸妄执故。谓阿难执妄迷真。匿王执常为断。七处征诘。三疑拒诤。佛再语云。若汝执吝分别觉观为汝心等。故约心见二门随执广破。此之执相不离人法也。三为开显妙明心故。谓阿难初请三昧。佛先审问发心。既陈爱见之源。全迷真实之体。遂云。众生无始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此真妙明。即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故阿难自责不知寂常。如来许可发妙明性。先就心见二门乍征乍显。后约三科七大分明显会。令于法法咸见性常俱遍俱融含摄无碍。众皆领悟。自知心遍十方。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体。元明心遍含裹十虚。身土虚空了无所得。唯一本妙常住不灭。洎满慈疑于有相庆喜再责因缘。佛随开示令得知见矣。四为决断众疑网故。谓佛显示真见。阿难随见疑生。或缩断。离身。因缘。自尔。和合。非合。执相疑性。诸大遍圆。灭妄生妄成真不真。修无常因获常住果。疑网既众。佛随断之矣。五为辨析修行门故。谓佛广示藏体。庆喜深解现前举喻。天王赐与华屋虽知所赐将入无门。已悉多闻不逮修习。故请问云。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入佛知见。佛举二义决定。以为发觉初心。谓止及观。斯为要也。初令以湛旋妄成不生灭。次令审详烦恼知根降伏。一根既反余根自旋。诸妄销亡不真何待。六为分别邪正行故。谓阿难已悟修行。后代罔知邪正。虽期正道多陷邪宗。水灌漏卮若为取满。庆喜请云。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至多。欲令心入佛乘远魔无退。佛举四种明诲诸圣同途。戒根不亏。定慧可据。如其不切清禁。禅慧洪深。鬼属魔民斯难逭免。祈进却步。诚可悲夫。七为显咒功能胜故。谓庆喜难在登伽。如来遣咒往救。承力虽至密言阙闻。况能潜护根门防闲宿习。斋戒不禀而自备。果证不远而可得。消难获利。自行化他。因人果人。靡不由此而辨其事也。八为证入有阶降故。谓理绝修证。事存阶渐。偏一则病空有。圆通则融真俗。故不损寂灭而建立诸位。阿难知机为请。如来就行开示。始从渐次终乎极果。于无生忍中立五十七位。不断而断惑障必亡。非证而证神用斯备。岂同魔外都无位次耶。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耳。九为广示诸魔境故。谓修禅观人靡不有初。而鲜克有终者。盖不谙其魔境妄生取著。不了唯心遂派诸道。佛慈无缘不问自说。观中破阴每阴十种。五十境界分析邪源。末代修禅免为所惑。十为究尽妄想源故。谓五阴诸经皆说。未闻五妄想成。今明破一阴时出一妄想。破则从粗至细。起则自细现粗。其之根源唯一识阴。识阴无体。但是圆常。文云。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既知五阴咸是妄想。五阴摄法何所不该。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也。由斯十意而说此经。

二藏乘分摄者。谓三藏之中修多罗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若此摄彼则兼该二三。持戒证果有小乘故。征难辨析最明显故诸乘之中一乘所摄。若此摄彼亦该诸乘。十二分中契经方广二分所摄。摄彼如前。

三教义分齐者。依贤首大师。二义分别。一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谓以义分教。教类有五。一小乘教。但说我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说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但说一切法相。有不成佛。故名为分。三大乘终教。亦名实教。说如来藏随缘成阿梨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四大乘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呵教劝离。毁相泯心。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故说为顿。五一乘圆教。所说唯是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也。若于五中显此经分齐。正唯终教。兼于顿圆。若将此经与五教互相摄者。五唯后三摄此。此总摄彼诸教。二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依起信论。明诸染法。本末五重。论中。初唯一心为本源。二依一心开二门。一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二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与生灭合名阿梨耶识。三依此识明二义。一觉义。谓心体离念等。二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动等。四依后义生三细。一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动故能见名转相。三依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五依最后生六粗。一智相(依境分别也。即法执俱生)。二相续相(依智起念不断。即法执分别)三执取相(心起著故。即我执俱生)四计名字相(我执分别。上四皆惑)五起业相(业也)六业系苦相(报也)若以诸宗。就此五重显分齐者。谓人天唯齐业报。小乘齐后四粗。法相极于三细。终顿圆通诠本末。方穷初一心源。初一心源。即此经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经标此心为宗本故。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故。二根本中。说为无始菩提涅槃元明体故(第一重)约见约心。或破或会。至于备历三科七大。咸言妙真如性等。即心真如门。经喻瞪目合手眚见灯光。性明圆故因明发性。识精元明性一切心等。即生灭门(第二重)满慈致疑。佛举。本觉明妙。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等。即本觉不觉也。了然自知。发真归元。觉迷迷灭等。即始觉也(第三重)三相四轮。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等。即三细(第四重)引起尘劳烦恼。聚缘内摇趣外奔逸。业果众生二种相续等。即后五粗(第五重)由是。此经具诠本末。学者备览。足见幽深。

四所被机宜者。依圆觉疏。略有二种。初料拣。后普收。初谓。乐著名相以文为解者。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情尚于空触言宾无者。自恃天真轻厌进习者。固执先闻担麻弃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后普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俱得闻之无不获益。谓宿种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种者亦皆熏成圆顿种性。如华严经食金刚喻。若约五性正被菩萨性。及不定性。兼为余性作远因缘。三聚之中。为正定聚令增妙行。为不定聚令修信心。为邪定人作远因缘也。

五能诠体性者。略作四门。一随相门。复二。一声名句文体。体用假实二相资故。二通摄所诠体。若不诠义文非教故。二唯识门。前二不离识所变故。然有本质影像之异。三归性门。此识无体唯真如故。四无碍门。心境理事交彻相摄。以一心法有二门故。

六所诠宗趣者。即有通别。初谓统论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若佛灭后。贤圣弟子。相承传习。通大小乘。宗途有五。如起信疏。别明此经者又有总别。总以心境空(遍计如蛇鬼。经云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又经云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寂(依他如影像等。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等)藏性圆满(由空寂故圆满成实。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等)凡圣平等为宗(下云迷悟死生了不可得。又圣凡无二路。又生死涅槃皆即狂劳等)。令修行者。忘情(由悟宗故。下云。即汝心中狂性自歇。旋流无妄)等佛(由情忘故。经云歇即菩提。即同如来等)观行速成(文云方便易成就)为趣。又以前趣为宗。令惑业消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永绝轮回(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起大神用(不须天眼自然观见等)安乐(身心快然获大安隐)自在(一为无量小中现大等)为趣。别有五对。一教义。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皆初宗后趣。此五亦是从前起后。渐渐相由也。若以要言之。不出解行修证。初解如来藏为宗。行首楞严为趣。谓佛许示真修。却约心见征解故。次修此真定为宗。证彼藏体为趣。故下请云虽获大宅要因门入等。

七教迹前后者。佛说此经。非谓一时顿说。说必前后。集者约类总为一部。谓佛初说。匿王在座叙外致疑。破彼断见。后至阿难疑问七趣。举琉璃王诛释种姓。善星比丘妄说法空。二俱生身陷入地狱。琉璃岂非匿王之子。王死为嗣。方诛瞿昙。族姓岂有事之未形而预致问耶。故知此经非一时说。若以文义往定。即法华后。涅槃前也。经文明指耶输受记持地证经。以义往推。序叹声闻。非约小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法华已前无此叹故。声闻入实。法华已前亦无显露。今经有故各说圆通。诸小乘者皆叙本时。或述今遇尽证圆妙。法华前无。应知在后。然又不唱入灭之期。定涅槃前。二经同部。此经居中。俱醍醐味无所疑也。

八传译时年。下云。大唐神龙元年乙已岁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先是。三藏将梵本。泛海达广州制止寺。遇宰相房融知南铨。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去回。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录阙书。时禅学者。因内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馆陶沙门惠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初得科判。又据开元中沙门智升撰释教目录二十卷。其第九云。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大唐沙门怀迪于广州译。迪循州人。住罗浮山南楼寺。久习经论。备谙五梵。因游广府。遂遇梵僧未详其名。对文共译。勒成十卷。经之题目。纸数文句。与今融本并不差异。迪笔受经旨。缉缀文理等。今详二经。译人虽别。译本是同。或恐迪因证义各据流行故今目录书写有异。不尔岂无一处差别译主名字何得未详耶。二本既同今解融本。

九通释名题者。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经有五名。题目三号者。谓该教行人理因果显密悉具足故。先略配者。上之三字是总。即一经法体。总含教理行果。教行明指。理果义含。明指者。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此指行也。又云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又云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此指教也。教有显密。显了宣示令悟修无妄。即前后诸文。秘密受持令障尽功著。即是咒辞。义含者。寂照含空故名为大。性觉妙明等故名为佛。此显理也。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周遍法界等故名大。明极即如来等故名佛。此显果也。顶者。至极无上之义也。若以此三字全约理说。藏体周遍无不含容曰大。即体大。灵照不昧离诸妄想曰佛。佛有二义。一自性显照义。即相大。二随缘现益义。即用大。此大及佛。是至尊至极无上无过诸佛所师之法。故名为顶。三大之义不离一心。故名一心为大佛顶。如来下。别显胜能。初八字。约果人自行修证说教利他以别显。即十方如来依此法门修因证果显了宣说究竟利他也。诸菩萨下八字。约因人修习具足自他诸行以别显。菩萨行门自利利他广多无量。此之真定咸具足故。文殊叹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等。次广释者。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者。不同法相宗栋小名大。大外有小可拣。犹是分限。岂为至大。今以藏体性无边涯绝诸分量。强名为大。常遍者。常则竖穷三世。遍则横该十方。竖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故名大也。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横者十方穷之无有涯畔。涅槃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今经常遍。广有其文。仍具三义。如下可见。佛顶者。究竟觉也。觉有二义。一本。二始。本谓藏体。灵鉴无昧。绝诸妄想。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始觉。始觉是用。本觉是体。用合体时始本不二名究竟觉。究竟觉者。即前藏性显现时也。无上最极。名之为顶。此约果位以显法体名佛顶也。若约现事。即今佛顶放光化佛所说教行。是故教行俱号佛顶也。如来者。如谓本觉。来谓始觉。始本合故名为如来。此指一佛即该诸佛。下说教行俱约诸佛以显同故。密因者。有二。一教。二行。教者。下说心咒。是佛密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不通他解。但信而受之。思而持之。灭障成德也。行者。以此真定具空假中。即是一心。非纵横并别。不可思议。具足万行。三世诸佛同此法门。此行成时名三秘藏。是故称密。修谓行因。证谓克果。地前地上缘真二种俱名为修。初地妙觉分满二果同名为证。所修所证俱大佛顶。此自行也。如观音圆通。了义者。说教化他。诠表义理。无有覆相。穷理尽性。称实谈故。下文云。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非有余说。故名了义。诸菩萨万行者。三世因人。各修其行。自利利他。有无量义。今举大数故名万也。此之三昧具斯多义。故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等。首楞严者。梵语也。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得此三昧。观法如幻。于法自在。能破最后微细无明。能获二种殊胜之力。现身说法。无碍自在。故下经中。名为如幻金刚王佛母妙莲华等。此三昧。以无分别智寂用为体。以一切法皆同智性。穷尽法界。更无遗余。名一切事究竟。一切事言。无离染净。此智现时。染净都尽。一法不立。又染法究竟尽。净用究竟显。如下文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一为无量等。又云。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等。既观如幻。不为物坏。能破无明。故名坚固。经者。训法训常是贯是摄。谓依此言说。诠显性相。令物生解。故称为法。一切诸佛皆同此说。故名为常。能令义理无有散失。名之为贯。以此化生令不颠坠。称之为摄。若约所诠如来藏体说名经者。亦具四义。谓此心性诸佛所师可轨可则故名为法。不生不灭无有变异。故名为常。上圣下凡情与非情无不同此。故说为贯。具诸功德。遍含染净。故称为摄。心性既尔。一切法亦然。故下文云。五阴六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故一切法任运有四义。悉名为经。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此别目也。印度月名。具云印特伽。此云月邦。以此大国形诸小国如星中月。彼有五印。此当中也。即一境之都名。此境之中有多国别。最尊大者号摩竭提。此云大体。以总摄故。或云不害。皆义翻也。那烂陀。此云施无厌。即龙名也。西域记云。庵没罗国有池。池中有龙名施无厌。寺近彼池。故以标号。大道场者。沙门体心修道之地也。佛灭度后。六帝缉兴。遐疏绀宇。园林普合。都建一门。主客万僧。住持增峻。印度名寺莫先于此。故名曰大。灌顶部者。彼有五部。此当其一。毗卢为主。既标部处。寻检可凭无谓近翻疑非正说。

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巳卯朔二十三日辛丑 长安三年。则天罢政。中宗嗣位。是岁改为神龙元年。龙集者。龙星。亦曰岁星。岁行一次也。集居也。乙巳即所舍之次。朔苏也。月死复苏。苏生也。

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天竺亦云乾竺干豆身毒印度等。沙门云勤息。取生善灭恶之称。般剌蜜帝。此云到彼岸。译者。其有才智。通四方语。名曰象胥之学。四方各有其名。今取北方掌语者也。

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授 虽为宰官而受大乘戒者。经云。欲受国王位时。乃至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也。资于师长。以父兄之道事之。故云弟子。正谏者。今之谏议也。举贤达能。大扶进人。故曰大夫。中书门下。二省之名。平和章明国政之事。曰平章事。笔授或云笔受。谓以此方文体笔其所授梵本。缉缀润色。令顺物情。不失正理也。

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国名未详。弥伽释迦。此云能降伏。翻梵为华故云译语。其中证义。应有别录。余如翻译时年中说。

此下。第十别解文义。准常三分。谓序正流通。序中二。证信发起。证信之立。由阿难问。佛令置之。意为断疑息诤及异邪故。然此虽具六种成就。今均广略。总分为二。初说经时处。二引众同闻。今初也。

如是 若兼我闻合释。即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佛地论云。谓结集时众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离释。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亦云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故万行中以信为首。故云如是。又契理契机曰如。永离过非曰是。如理而说。如理而信。故言如是。若约今经。如来藏心。体性不动曰如。真实义故曰是。又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故名为如。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称为是。更有余义。繁而不论。

我闻 闻成就也。我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立宾主。四法身真我。经指后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说。故无过矣。闻谓耳根发识听受。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无相宗说。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生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也。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真俗无碍之法门。

一时 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言一时。一者拣异余时。时者随世假立。如来说经。有无量时。不能别举。一言略周但言一时。涅槃经云。一时在恒河岸等。又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时。若约法义释者。即说听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佛 主成就也。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即究竟觉也。论云。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未觉心源故非究竟觉。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佛地论中。具有十义。谓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出烦恼障及所知障。觉了一切诸法性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称为佛。

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 处成就也。处有二种。一所化处。即伐城。二所住处。即祇园。具云室罗伐悉底。此云丰德。或云闻物。或云好道。此乃城名。非是国号。以其城中。多财物。好欲境。饶多闻。丰解脱。道德名称五天共闻故。或云闻者城。昔有老仙于此修道。后有少仙。从其受学。厥号闻者。老仙殁后。少仙于此建城而住。故以名焉。国都号为憍萨罗。但以就胜易彰。故举城号。只桓者。具云祇陀。或云逝多。制多此云战胜。即太子名。林主是彼。故云胜林。桓即林也。精舍者。即沙门精行所舍处也。谓须达买园置舍。太子舍树造门。二人共构。以延僧佛 二引众同闻者。同闻之众。匪唯三乘。亦该诸趣。下具天龙八部。王臣菩萨发起序中。今文但有二类。盖译之巧略也。文二。一声闻二缘觉。初文三。一标类举数。

与大比丘众 标类也。与者。并兼共及也。佛与阿难及大比丘等。证非虚谬。梵云摩诃。此具三义。谓大多胜也。器量尊重为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云大。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胜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比丘名含三义。乞士。怖魔。破恶。谓出家者。上于诸佛求法。以内资令慧命增长。下于檀越离邪正命乞食。以外资令色身无损。故云乞士。又出家者。最初发出家心。或菩提心。或至成道。皆令魔怖失人众。故名为怖魔。又能破断身口七支九十八使业烦恼。故称为破恶。四人已上乃至无量。能作说恣羯磨法。故名为众矣。

千二百五十人俱 举数也。佛初成道。先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众先并事外。勤苦累劫。一无所证。才遇见佛。便得上果。感佛恩深。常随佛化。为常随众也 二总叹行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总指也。漏有三种。皆断尽故。阿罗汉名含三义故。翻为应。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应不受分段生故。应受人天妙供养故。此皆无疑。故名为大。已下别叹。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绍佛种。故云佛子。安住觉性三德秘藏。任持万善功德不失。故云住持。诸有者。二十五有。皆得二十五种三昧。不为界系。故云善超。此叹自利。已下叹利他。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无刹不现。故云能于国土。有威可畏。有仪可则。行住坐卧皆成轨范。可为标准。故云成就等。净名所谓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也。此仪止可观也。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智堪遗付也。常随从佛。转大法轮。法有摧辗业烦恼义。喻之若轮。自既摧破惑障。亦能转教令他破惑。于一法中作无量说。一一逗机。一一称性。以善巧方便。令其得入如来知见。妙好堪任。护付法藏。令灯灯相然明明不绝。嘱法令传。嘱生令度。总名遗嘱也。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戒可遵依也。毗尼云律。律法也。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弘大也。范法也。既严持清禁。身心弗违。大能轨则世间。真是法中纲纪也。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定能现化也。住首楞严。化复作化。普现色身。随十界机宜何身相现而说法。令彼度苦解脱业惑得自在故。法华所谓内秘外现。从法身地随缘俯应。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是。若非发迹之后。无如是叹。醍醐味教于斯现矣。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结悲化无尽也。拔令脱苦。济使得乐。佛灭度后。故曰未来。烦恼与业染污系缚。喻之尘累。皆令清净自在无碍。故称越也 三列众上首。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具云奢利弗怛啰。此云鹙子。其人母眼。黑白分明。转动流利。从彼所生。连母为号。亦云身子。是佛右面弟子。慧解过人。故云大智。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无双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

摩诃目犍连 具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又云胡豆。即尊者母姓。上古仙人所嗜。因以命族。左面弟子。神通无过。下经云。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舍利弗舅。当论胜姊。姊怀身子。论则不胜。知孕智人寄辨母口。何况出胎。遂往南天。学十八经。人笑之曰。累世难通一生非冀。闻而立誓。学不休止。无暇剪爪。号长爪梵志。学毕还家。知甥为佛弟子。起大憍慢。往佛所夺。佛令立论。因即义堕。负愧低头。得法眼净。成阿罗汉。获四辨才。触难能答。南方天王常随侍彼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那父名。此云满。父是满江祷天求得。正值江满。又愿获满。梦满器宝入于母怀。从此有孕。由此多义。得有此称。弥多罗尼母名。此翻为慈。亦云知识。其母慈行。仍诵事陀知识品故。尼女声也。是彼所生。连父母召。云满慈子。此于如来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下经云。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河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等。

须菩提 此云空生。或云善吉善现等。生时家中库藏器皿皆空故。相者谓言。儿必善吉。此善吉相现于器故。从是得名。于大众中解空第一。入无诤定。喜说空法。所修行业以空为本。如下经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

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此云近少。义翻尘性。观尘性空而得道故。微尘即是色近少分。邻近虚空是色边际。故名尘性为近少也。如下经云。我悟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更有余人。经不具载。故云等也。即三迦叶辈。此皆头角。为众知识。纲领佛法。各有弟子。故云上首也 二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具云辟支迦罗。此云缘觉。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故。此是部行。非同麟喻。然不预叹德列名者。以厌喧乐静。不为众所知识故。主伴咸集。故云并其初心。遇佛回向必证大果。故下经云。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等。皆获本心。远尘离垢得法眼净。通序竟。二别序者。诸经不同。发起各别。或放光微笑乞食入禅。自唱位号。劝人令问等。今经。由夏满众集。主臣请斋。庆喜外归。无供循乞。因遭淫室邪术所加。自无定慧。不能降伏。由是。外假秘密摄护令归。意显生死轮回莫过淫爱。超证圣位岂逾定慧。定慧内具。秘密外资。尘飏顺风有何艰险。文有四。一夏制圆成。众求密义。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属值遇会也。圣禁三月。满在此日。故云休夏也。自迷所犯。恣任僧举。当悔清净。故云自恣。制限恣法。如律所明。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此有三释。一菩提所求果。萨埵所度生。二菩提所求果。萨埵能求人。三菩提觉悟智。萨埵情虑识。总约悲智能所真妄。以立名也。此等安居非止一处。故云十方。限内修行莫尽通达。从师指授。夏满方遂。故云咨决心疑。恭敬遵承。故曰钦奉。恩念威重。故曰慈严。将求密义者。意请宣说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之法门也 二师资感应教演真乘。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非禅不慧。故先入定为后轨也。即敷尼师坛静然安坐。如金刚法华。皆先入定。后方始说。常法尔也。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前求密义。今宣深奥。随其所问皆与说示。如法华先说无量义经以为一乘之本。今此会中。亦复如是。必有经目。隐而不言也。

法筵清众得求曾有 教主既非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能听之众亦无一法可为领受。称实说听无有垢染。故云清众。斯为究竟无上法会。故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佛声和雅。众所爱乐。听之无厌。如迦陵频伽在于[穀-禾+卵]鸣胜余鸟。故堪喻佛声。此鸟非常。故云仙也。遍十方界者。显其圆义。如来梵音。于诸相中最为胜故。如别处说。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正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或妙德。下文将神咒。拣圆通。与夺众心。无私不伏。智德之尊。故标上首。前文十方菩萨咨决心疑。今此复云恒沙来聚者。或因结上首重指前文。或因前说法声遍十方。后始来集。二义无在 三王臣请供主伴分临。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具云钵罗斯那恃多。此云胜君。先王崩日忌讳之晨。故云讳日。即自恣后之一日也。讳忌也。以忌举吉事。讳避其名。宫掖内庭也。后妃居所。在天子左右。如肘腋耳。王之宫禁策掖者所居故。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十德具足。三品居财。故云长者居士。又守道自怡。寡欲蕴德。故曰居士。佛为化主。王请须临。臣为辅佐。余圣可赴 四庆喜无斋入城循乞二。一归园无请。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阿难此云欢喜。佛初出家。净饭忧恼。闻子成道。王大忻然。复有斛饭。奏云生儿。举国大喜。因立斯号。又彼端正。或语或默行住坐卧进止动转。见者咸喜。故云欢喜。先受别请者。涅槃经说不受别请。乃不随佛受别请耳。或因他事而非斋也。遑假也。

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同辈上下。曰上座。阿阇梨此云轨范。谓与众中作轨范故 二入国循求三。一平等行乞二。一正行平等以循乞。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当日初分乞食易得。故云即时。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色与体量皆应法度也。无问净秽。故云次第。顺于轨则。故云循乞。乞食十利如宝雨经说。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檀越此云施者。阿难乞食。意祈末后来请僧者。我当赴彼。故曰斋主。净秽即刹利旃陀也。刹帝利。此云田主。即王种也。故云尊姓。旃陀罗。此云杀者。即魁脍淫酒家也。方法也。轨则如来。行平等慈。不取贵择贱。俾施者见者得福无量 二仰效无遮以除谤。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迦叶波。此云饮光氏。上古元祖是仙。身有光明。吞蔽灯光。人皆异之。曰饮光仙。因立族姓。尊者头陀上行第一。故云大也。不均平者。善现舍贫从富。迦叶舍富从贫。皆为净名所诃。今言如来者。就其印可。功归佛也。然佛常乞食无遮间者。由五义故。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故得仰效行平等耳。度疑谤者。即息凡夫猜嫌也。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城之濠堑曰隍。斋庄齐整。不失威仪。安静恭谨。足成令则。以斯行乞。物无不从。仰效尊仪。故云斋法也 二示遇恶缘。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尔时此时也。摩登伽义翻本姓。下经云性比丘尼是也。婆毗迦罗。亦云劫毗罗。此言金头。或云黄发。食米齐外道也。师事梵天而得此咒。咒是梵天先说。外道施行。世人讽习以为幻术。将毁戒体者。别解脱戒。白四所发。形愿业体。体即无作。从作戒生。是第三聚非色非心为戒所依。持之则肥。犯之则羸。故云戒体。阿难无心。遭逼入舍。欲犯未犯。故云将毁。若据下云。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应知阿难不毁吉罗。缘起如别 三佛垂哀救三。一斋毕归园。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如来知者。知即是见也。谓以生死智明不二天眼见也。如来常仪。受请斋了皆为说法。今日速归。知佛必有所为。故随而来愿闻法要。然大众根熟。妙悟是时。不有因缘无由发起。故托庆喜淫逼摩登爱缠。俾知生死轮回贪欲为本。修证常乐禅慧是基。故下文中。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闻是法已。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成阿罗汉。无量众生发无上道心等。是知。机应相扣。啐啄同时。形对像现。故无差滥 二放光说咒。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归园既毕。主伴咸臻。于此之际。故曰于时。佛顶体也。寂无相故。光明相也。具性德故。莲华用也。成万行故。化佛果也。理智行三所成就故。宣神咒者。自果既圆说利他故。又释迦。显果海无说。顶光莲现。表大定智悲三法冥熏而起大用。故现化佛。说神咒也 三遣咒往救。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提携奖劝也。文殊显传佛旨。密护阿难。先令登伽见佛离欲闻法增道。意显咒力不可思议也。如下文云。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何况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等。序分竟。次下正宗分。由阿难正请如来正说。解行圆满。不偏不邪。当机得益也。文三。一阿难悲恨请修三昧。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习定。止观双修。若但偏攻岂全道力。故涅槃云。先以定动。后以慧拔。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定慧双运。目足更资。到清凉池。保无留难。佛与阿难。空王佛时同发大心。为乐多闻。匪勤修习。佛今成道。我始入流。仍值恶缘不能免脱。良由偏失。诚可悲夫。故下文云。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如来极证人也。菩提极证法也。人法双举者。简所请行非眇劣耳。奢摩他云止。三摩提云观。禅那云静虑。释其相者如圆觉经。此三种义。只在一心。非三而三。不一而一。举一即具。故称为妙。即天台一心三观也。此观若成。即证涅槃三德。名秘密藏。故举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等。最初方便者然方便多种。今问成佛妙行复云最初者。意请成妙行之方便也。浅深虽异俱方便尔。如圆觉经。方便随顺圆摄所归即有三种。此指妙行即方便也。如下经文。佛问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即指入妙行之方便也。今文请即通问。下文答则别说。如下文云。有大佛顶首楞严等。即许说成道妙行也。复先征诘发心。推逐妄执。破群疑。显藏性。令信解不谬。阿难因此了悟。发菩提心等。此即信解真正。成本起因。若无此因。纵历多劫修诸行门。皆成邪僻。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终不能得。故圆觉中。示三观。显诸轮。一一皆云悟净圆觉。此经亦尔。从初至第四卷半已来。则总明信解真正为最初方便也。信解虽正明识藏心。多闻无功不逮修习如得大宅罔知入门。故请修行从何摄伏。佛即具辨止观。为正修法。止观成处名真三昧。入此行时须有方便。方便之法不离根门。入一无妄。余皆清净。故问二十五圣。复敕文殊令拣。此即以根门顺机为最初方便。如下文云。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圣谁当其根。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此则的取从闻思修为初方便。最初之义先解后行。无出于斯。或可最初是无上第一之义。即指真定为方便耳。如别有说。吾弗知也 二同时大众俱欲钦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 如渴思冷水。如饥思饮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大众欲闻。假其请主。三乘贤圣八部王臣。洁已虚心。收视返听。而寂默也。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斯受圣旨。岂令不然此下。如来乘机广为开演。古人科判。各是一途。春兰秋菊互檀其美。振公八段资中显称。今详经文复有理在。文中前后两度说经。初从此去至标经名。是酬问正说分。次从说是语已下至不恋三界。为请益再陈分。初有四段。一开妙解。二示妙行。三显妙位。四立妙名。此四即八段中前五科。开合之异也。次再陈中有二。一辨趣生差别。二示禅境差别。即八中后三段也。然开判之设。各随其人。吾今从古。依振公判。略没第八。但取七名。今初显如来藏心二。一破阿难认妄迷真显如来藏二。一正约心见以破显五。一审其初心二。一问发心之始。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庆喜是佛堂弟。祖父相传亦名同气。或可但是兄弟同一气类也。兄弟之序。上下相次。恩爱相属。盖自然而然。非使之然也。故曰均天伦。伦理均等也。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恩爱 父母妻子是恩爱之深者。世人以舍粗重恩爱为其至道。而不知修行见爱尚是妄心。故审问之。后方推破 二答舍爱之缘。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如来大相有三十二。谓足下安平至顶成肉髻。小相有八十种。谓无见顶至手足有德相。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故名为好。释梵轮王亦有大相。然无其好。暗昧不明。不名胜妙殊绝。形状体质清净无垢。喻琉璃也。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从戒定慧所成就故。故非欲爱。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欲爱之生。纯是不净。大集经中具说受生。皆由父母与己识情互生爱欲。由是。托彼赤白二滴为识所依。一处和合名歌罗逻。而渐增长。至于出胎。五谷长养。虽成人相。如革囊盛粪。故云脓血杂乱。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阎浮檀金展转比至迦叶身。金犹如聚墨。若比佛身。迦叶如墨。欲爱所招。终非如此。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胜相妙绝。知非爱生。思渴瞻仰。故求舍爱。愿从佛化。俾易妙身。斯不知以爱舍爱转增妄矣 二彰其妄夫二。一总彰沦溺。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久成积苦也 二别释因由二。一迷真。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迷自本真也。无始晦殊。故曰不知。不生不灭。名为常住。离诸伪妄灵鉴不昧。故曰真心。三德具足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故云性净明体。众生悉尔故曰皆由 二认妄。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认他虚想也。下文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从无始来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举世修行多同此计。故托阿难总彰其失 三劝其直语三。一正劝。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下文识精元明。即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体非妄。无有变异。故云真性。研究穷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今推本意。岂得异想发言。欲正修行。当须确实。故今劝也 二引证。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种。一发言无虚假。如此文所劝净名道场。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即如起信三心之直心也故论云。一者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此为二行根本也。今此经意须具二焉。始令发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为十方同道 三结益。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因苗辨地。言直心直。苟或反此。罪非轻小。如下经云。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也。发心曰始。究竟名终。弹指能超。故无委曲 四问其见爱二。一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心见两门。由兹所问。下既认心不迭。指见谬称。故成二障为缠三空罔契。故下征诘。俾识妄源 二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单牒双指巧略故也。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识。根识虚妄犹如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唯迷于法空。亦起人我见爱。故下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为尘。识情为垢。生死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虚妄。

五辨其真妄二。一推妄所在七。一破在内二。一立四。一牒前以语。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心目是本。尘劳为末。若迷本之依处。群末难除。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即通指二障也 二举事以况。

譬如国王 真性也。

为贼所侵 烦恼迷真也。

发兵讨除 用智也。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兵人所执器也 三示过以问。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示过也。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总问所依也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为例。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下文有十二类。今举大数。凡夫造业不同感果差别。名为异生。一切世间者。举依显正也。前举凡心在内。后指佛眼在面。欲取例己亦复然也 二指已结答。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秖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以眼根色是不可见。故指浮根。圣凡既尔。在己必然。面与身中心眼定处也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举事定其所见三。一问境内外。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内外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先后。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先后者。欲破阿难在内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见故 三审见因由。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讲堂身也。阿难心也。如来大众五藏也。户牖根也 二示益安其所怀。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以慈摄也。如父嘱子拊背而告。此有三意。一安慰其心令无恐惧。二嘱其谛受令无忘失。三示今许说无有虚妄。故舒其手现慈相也。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下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直道无异。通至宝所。故云一门清净果海。众德具足。故曰庄严。真三摩地。因行所履故名为路。

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显真故。略标宗叹德。令其忻慕。岂谓徒然谴责罔知所归。于是阿难伏而谛受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一引例正问。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反常理以致问。引庆喜以直答 二依理以答。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只知据理直申不觉计宗危矣 三合喻夺破三。一正夺。

阿难。汝亦如是 心在身内。如人在堂。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能灵鉴。内外俱缘。故云一切明了。向外既了万缘。在内合知藏腑。颇犹可也。亦语辞也。汝观众生。可有此者 二纵破。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腑藏内密。设使不知。筋脉肤浅。宁容难了 三反责。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五藏同居。最为亲眤。万象离异。诚谓疏遥。若使不了身中。岂合能观外物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境风外动。妄想内熏。识浪潜生为自心相。空华幻化。起灭无从。不了本如遂成久执。及推所在妄谓身中。反覆穷研理无所据。故佛结指令悟其非 二破在外二。一立二。一正立。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身中无救。身外必然。不遇尊言莫悟斯旨。故稽首于佛。谢非立是也。以头至地稽留少时。故名稽首 二释成二。一引喻领悟前非。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引喻例法。伏受前非也 二蹑喻成立今义。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室外之烛不及内明。身外之心何能反照。此计心有离身之过。故下破之。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齐。以此观之。合无疑暗。佛说了义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饱问。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前云赴请。此云乞食者。乞食乃是常仪。泛举为喻。又前虽赴请。未必僧尽。余人乞食。故举此也。宿预也 二自他殊体答。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前问一食众饱。今答躯命不同。反前问也。意显心若离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饱。心知何关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据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牒也。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定其相外。外犹离也。心既离身。不相干涉。如前所答一人食时不令众饱。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释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显可见 二约见验其相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具云兜沙罗。此云霜。佛手柔软如兜罗绵。三十二相中一相也。眼属身分。心若离者合不分别。若分别者。应不离身。以不离故名为相知。故此责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