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全力保护孩子理想的嫩芽

作文课上老师叫起平时爱搞小动作、课堂纪律较差的晓刚,“你的理想是什么,给大家说一说。”晓刚一挺胸脯,答:“我想当个建筑师。”老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要选择搞建筑呢?”晓刚一指长方形的教室,说:“假如我当上建筑师,我要把教室变成圆形的。”“为什么呢?”老师不解。“以后您再让我在墙角罚站,就不可能了。”

身为教育者,应该在孩子的心里激起美好的理想,让理想成为孩子前进的灯塔。哪怕这理想还只是孩子心灵中萌发的一点点嫩芽,也要尽全力保护好它。

有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

有个妈妈在厨房洗碗,她听到小孩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声音,便对他喊道:“你在干吗?”

小孩回答:“要跳到月球上!”

妈妈没有泼冷水,骂他“小孩子不要胡说”或“赶快进来洗干净”之类的话,而是说:“好,不要忘记回来啊!”

这个小孩后来成为第一位登陆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大人正在扼杀孩子心头美好理想的嫩芽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如果把一个人的人生比喻为杠杆,那理想便是可以使这杠杆变得强有力的支点。

《环球时报》曾刊载了一则故事:

史蒂夫·莫里斯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萨吉诺城,幼年随父母搬到底特律。他和班上的同学比,很特殊,因为他双目失明。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特殊意味着被嘲笑、被冷落。小史蒂夫一度生活在重重自卑中,直到他遇见了本尼迪斯太太。

在史蒂夫记忆中,小学老师本尼迪斯太太是颗永不消逝的启明星。她让史蒂夫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教他做个与众不同的人。本尼迪斯太太无疑是个睿智的人,她意识到光靠说教没法让9岁的顽童理解深奥的人生哲理。于是,她请来了一个“助手”。在“助手”的帮助下,女教师给史蒂夫上了一节难忘的人生课。他生命的乐章从此奏响。

故事发生在一间狭小的教室里。本尼迪斯太太正准备上课:“安静,大家坐好,打开你们的历史书……”小学生们不安分地在凳子上扭动着,多数心不在焉。只有小史蒂夫默默无语。上堂课是体育课,孩子们刚从操场上回来,多数人还惦记着玩过的游戏,当然还有史蒂夫的洋相。

“今天天气真棒,我知道你们宁愿在外面玩游戏,”女教师脸上露出微笑,“可是如果不学习,你们就只能一辈子做游戏。”

“安妮,”老师提问,“亚伯拉罕·林肯是什么人?”

安妮局促地低下头:“他……他有大胡子。”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

“史蒂夫,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本尼迪斯太太说。

“林肯先生是美国第16任总统。”史蒂夫的回答清晰准确,毫不犹豫。他一向是个优等生,但学习好无法减弱史蒂夫的自卑感。除非意识到自己具有得天独厚的才能,否则史蒂夫将永远生活在自怨自艾中。

“回答正确,”本尼迪斯太太满意地说,“亚伯拉罕·林肯是第16任总统,南北战争就发生在那个时候……”话讲了一半,她突然停下来,做出倾听的样子,好像听见什么异常的动静,“是谁在发怪声?”

小学生们莫名其妙地东张西望,只有史蒂夫没动。

“我听见一个微弱的声音,是抓挠的声音,”本尼迪斯太太神秘地低语,“听起来像……像是只老鼠!”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女同学尖叫起来,胆小的孩子爬上课桌。

“镇静,大家镇静,”老师大声说,“谁能帮我找到它?可怜的小老鼠一定吓坏了。”孩子们乱嚷一气,“讲台下面”,“窗帘后面”,“安妮的书桌里”……

“史蒂夫,你能帮我吗?”老师向静静坐在座位上的史蒂夫求助。

“OK。”小家伙回答,他挺了挺腰板,脸上闪着自信的光芒。

“请大家保持安静!史蒂夫在工作。”本尼迪斯太太示意大家肃静,教室里很快鸦雀无声。史蒂夫歪着头,屏息凝神,手慢慢指向墙角的废纸篓:“它在那儿,我能听到。”

一点儿没错,本尼迪斯太太果然在纸篓里找到了那只小老鼠,它正躲在废纸底下,瑟瑟发抖,结果被听觉异常敏锐的史蒂夫发现了。历史课重新开始,一切恢复原状。但史蒂夫变了,一颗自豪的种子开始在这个黑人盲童的心里生根发芽,渐渐驱散了他的自卑感。每当心情低落时,他便想起那只纸篓里的小老鼠。直到多年以后,他才知道小老鼠不是意外掉进纸篓的,而是本尼迪斯太太特地请来的“助手”。

今天,美国人更熟悉史蒂夫的艺名——斯蒂维·旺德尔。旺德尔集歌手、作曲家和演奏家于一身,摘取过22项格莱美大奖,有7张专辑打入美国流行乐金榜,获得美国音乐世纪成就奖,入选“摇滚名人堂”……这些都是因为曾经有只小老鼠“意外”掉进了纸篓。(史蒂夫刚刚出生时,由于医院保温箱里的氧气过量而双目失明。)

史蒂夫,最终在音乐上大绽光华,离不开当年老师的良苦用心。可以说,能否经常给孩子一些热切的期盼,呵护孩子内心理想的火种,是智慧的父母和平庸的父母的重要区别。

父母对孩子抱有热切的期望,常常能点燃孩子内心追求理想的火花,鼓励他们实现目标。

在一篇名为《天使的吻痕》的文章中,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脸上有一块巨大而丑陋的胎记,但他友善、幽默、积极向上。有一天,好朋友问他是如何克服他那块胎记带给他的尴尬和自卑的。

出人意料的是,他回答说,自己向来以它为荣。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他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上帝给了他特殊的才能。他对自己的好运气深信不疑,于是积极努力,生怕浪费上帝给他的特殊才能。

正因为有了那块胎记,他才会不断奋斗,取得不俗的成绩。

父母不但要对有天赋的孩子抱着良好“期望”,就是对那些天赋不高甚至愚笨的孩子也不要丧失信心,也应寄予良好的“期望”。父母要努力对孩子形成良好印象,并把这种印象通过自己的言行传达给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做得更好。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父母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当今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是,无数的家长把自己曾经的理想“移植”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堪重负。他们忘记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是依附于他人而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理想与个性,不应被任何人践踏。

蔡志忠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在教育上,他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法国出差,于是蔡志忠担当起了接送孩子上钢琴课的责任。车到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却坐在车上闷闷不乐,不想下去。蔡志忠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女儿说,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可妈妈却觉得女儿该学钢琴,因为在妈妈看来,学钢琴比学笛子有用。

蔡志忠听完女儿的话,二话没说,便把车掉回头,一路开回家。

女儿对爸爸的做法有些不解,不禁问爸爸:“妈妈刚交了4000元学费,如果不学钢琴,人家也不退钱,怎么办?”

蔡志忠说:“那只好算了。”

女儿又问:“妈妈回来埋怨怎么办?”

蔡志忠说:“什么也没有你的快乐重要。”

这样的父亲是善解人意的,更是聪明的。因为,他懂得尊重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这也正是每一位父亲、母亲、教育者最应该做的,即用快乐教育法,顺应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发挥其特长。

试想,如果父母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只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孩子肯定不会快乐。一个内心不快乐的人,做事能有什么效果?

因此,教育者有必要保护孩子的理想,启发孩子树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我的建议是:

多用鼓励。父母鼓励孩子时不要太吝啬,不要觉得孩子没有什么优点,没有值得鼓励的地方。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够发现孩子的长处,即使孩子真的很差劲,也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

对孩子的鼓励要具体。鼓励切忌说空话,空话只能让孩子觉得虚伪和无所适从,最好给孩子一些具体的鼓励。

要通过言谈举止让孩子感到你的期望。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交谈、一声赞美,都可能使孩子终身受益。对已经有人生目标或理想的孩子,可与其进行平等坦诚的探讨,借机进行必要的修正。对还没有任何目标或理想的孩子,应该以启发和引导为主,耐心帮助孩子找到其兴趣点和专注点,逐渐引导其树立自身的理想,切忌急躁和讲大道理。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赞扬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往往信以为真,不知不觉地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自己确实比别人聪明,对学习会有更浓厚的兴趣。当孩子非常自信的时候,心理、生理上会调整到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很容易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