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学习折磨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遇见未来的自己(1)

当我们必须独立的时候,社会什么样

生活中,与父母难以有效沟通?

父母的观念老套陈腐,跟不上时代?

这也许是多数生活在21世纪的”teenagers”的共同感受。其实,在父母亲的少年时代,也曾经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祖父母辈。研究历史你会发现,在古代,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并没有这样深。原因很简单,就是20世纪之后,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流行服饰还是网络语言,都更新升级的特别快,昨天说“酷”还是显得很有个性,今天大家又都在传阅火星文,探讨“囧”、“萌”之类的含义了。

赶上时代,让我们在20几岁的时候不被时代远远抛在身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我们现在关心的只是身边的变化,但是其实,掌握社会大趋势的变化对于我们来讲才更有实际意义。

我们有必要明白,当我们必须在社会上自己赚钱花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演变成什么样?它需要哪些领域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们比同龄人看得更远的一项资本,拥有高屋建瓴的视野,才能开创更广阔的未来。

让我们到书里去看看未来的世界:

未来世界,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涉及这类领域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同时,专业人才必须跨领域工作的情况开始出现。解决了温饱的未来人,对心灵生活越来越向往。趋势作家丹尼尔·品克说,现在美国正从左脑逻辑思考的信息时代,演进到重视右脑思考的感性时代。未来拥有六种关键能力的人,就是拥有设计、说故事、跨领域整合、体会别人感受、休闲娱乐和追求生命意义能力的人,将会成为职场新贵,他们就是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看了以上书中对未来世界人才观的评述,对今天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相信你肯定能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当然,书中的看法你也不必完全赞同,如果你的兴趣和理想都在这些范畴之外也没关系,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做得出色,就都能得到认可。你同样可以去研究自然科学,研究古典文学,或是成为一名律师,只要从现在起认真做准备就没有问题。如果你感兴趣的领域属于边缘领域,那向以上的六类能力靠一靠,这对你的潜力也是一种挖掘。未来世界虽然生活节奏会更快,但人们已经意识到,需要主动避免心灵的浮躁,所以,有丰厚的知识仍然非常重要。

没有渊博的知识做资本,“独立”之路也许会成为一种心酸的体验,而不是向想象中那样充满阳光和自由。所以,在独立走进这个社会之前,即使你把它当成一次旅行,也要事先问一问自己:我的干粮准备好了吗?

十年后,我能否成为自己最崇拜的人

青少年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可能是姚明,可能是成龙,也可能是奥巴马,我们惊羡他们伟大的成就,精彩的生活,不凡的经历,有时把他们的照片贴满自己的小屋,有时又去购买他们的成长书。

榜样的感召力量是无穷的,崇拜某一个人,说明在内心里我们有成为这样的人的理想和愿望,只是这种愿望常常被我们忽略,有时我们觉得自己还小,未来还很遥远,有时觉得自己太过平凡,可能无法拥有卓越的人生。但是,还没有试过,努力过,怎么可以轻率地说不可以,做不到?

事实上,春天种下什么,到了秋天就会收获什么。

春天种下一棵苹果树,夏天花开满园,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沉甸甸地挂在枝头。我们立即摘下来品尝,或去储藏起来制作更美味的果酱,留在冬天回味。

要想成为自己所崇拜的人,我们必须从十年前的今天开始就做点什么。

比如,那个当外科医生的理想。现在,就打开你的课程表吧,从里面选出和当外科医生相关的课程重点突破。大部分的医学常识其实中学的生物课程就已经涉及了,如脉搏每分钟正常跳动的范围、细胞的组织结构等,这有助于你准确判断病人的生命体征或成功实施手术。而物理化学知识,会帮助你解决救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紧急状况。

或者你是想成为像秀兰·邓波一样杰出的外交官,那样的话你就一定要熟悉历史,练就一口流利的外语和掌握各种外交辞令。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学习,就像种下苹果的种子一样,会让自己在十年后收获一个果实累累的秋天,到那时,你早已经做好了成为一个优秀外科医生的各项准备,然后,通过临床的学习和实践,很快你就可以在手术台上“穿针走线”,攻克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为患者送去健康。或者你还将走上国际讲坛,用流利的英语讲述中国外科医生的发现和成就。

古今中外很多拥有辉煌人生的人,都是在少年时期就明白了这一点。

让我们看看毛泽东16岁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少年时的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书。有一天,他得到一本描写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的小册子,册子开头第一句便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令他十分震惊。正是这本书,让毛泽东从此将国家兴亡放在心上,小小年纪便开始忧国忧民。1910年,毛泽东刚好16岁,他的父亲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在离家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日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后来,毛泽东继续努力读书,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居里夫人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也和她从小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分不开。居里夫人幼年时就对自然科学有着强烈的兴趣,父亲实验室中那些奇形怪状的试验仪器让她十分着迷。长大后因家境贫寒,居里一边做家庭教师,一边自学各类相关课程,终于攀上科学的高峰。

这样我们知道了,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其实就等同于春种和秋收。成功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需要我们目标明确的追求。

那么,想好了吗?有信心了吗?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当然了,千万不要认为实现一个理想,只学习一个领域和学科的内容就可以了,因为各个学科之间其实都是相通的。你今天读什么书,决定着明天你会成为怎样的人。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打开的窗子越多,展现在你眼前的世界也就越广阔。当然,不论哪一个清晨,你都需要在出门前确定好目标,并准备好足够多的可能需要的东西,这样你才会走得更远。

总之,从今天开始就学着为自己加分吧,使自己从内到外都更接近你想要变成的那个样子,坚持下去,明天的你就会是你想变成的那样!

长大了,我要做些什么

一队毛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的依次跟着,食物就在枝头,一旦带头的找到目标,停了下来,他们就开始享受美味。有人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做了一个试验,将这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带头的那条毛毛虫也排在队伍中。那些毛毛虫开始移动,它们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观察者在毛毛虫队伍旁边摆放了一些它们喜爱吃的食物。但是,毛毛虫们想吃到食物就得看它们的目标也就是那只带头的毛毛虫是否停了下来,一旦停了下来它们才会解散队伍不再前进。观察者预料,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用处的爬行而转向食物。可是毛毛虫没有这样做。出乎预料之外,那只带头的毛毛虫一直跟着前面的毛毛虫尾部,它失去了目标。整队毛毛虫沿着花盆边以同样的速度爬了7天7夜,一直到饿死为止。

可怜的毛毛虫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没有目标的行动只能走向灭亡。

在平常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我们过着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似乎很少有时间去思考目标的问题,我们只是按照社会和家长为我们安排的既定路线茫然地走下去,虽然这条路是长久以来证明最适合于我们的发展的,但是它到底好在哪里,我们并不清楚,它会导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也几乎是未知的。没有了目标的指引和推动,每一天的学习当然会变成一种负担,似乎是在父母家长善意的”逼迫”下才不得不去做的事。

现在反思起来,我们仿佛就像是一只跟着大部队绕圈子的毛毛虫,毛毛虫爬了七天七夜就饿死了,我们呢,这样漫无目的的徜徉下去,青春也会很快消逝的,这样我们不仅不能得到想要的成功,反而让生命中最精彩的岁月中充满烦躁焦灼和不安。

塞涅卡有句名言说:“如果一个人活着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人生是受目标驱使的。当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看到别人走路、讲话、读书、骑车等,我们就下定决心也要学会这些本领。虽然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这样做,但我们确实是为自己树立了目标。尽管达到这些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取得成功。我们喜欢挑战、学习和成功带给我们的刺激。正是这样,我们学会了走路、讲话和其他许多我们现在看来都很简单自然的东西。

目标甚至还可以使人们保持青春和幸福。美国一项统计数字表明,男人平均死亡的年龄是退休后两年。这表明如果我们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它就会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如果我们突然间将其从我们的生活里拿走,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似乎失去了活着的意义。结果,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了,身体变弱了。这也许就是对许多有目标追求的人之所以能够长寿的一种解释。

王阳元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微电子学家,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给自己确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要做未来的科学家。

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在班上朗读了王阳元交上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未来的科学家——宇耕在成长》,内容是宇耕立志要成为一位原子物理学家,一定会为此而努力学习,而“宇耕”正是王阳元当时给自己起的笔名,意思是一名宇宙的耕耘者。

老师在讲台上念,同学们就在台下“嘿嘿”地笑。有人说他“狂”,也有人说他“傻”。一个不起眼的中学生,居然要做大科学家,简直就是信口开河。

而这就是王阳元给自己确立的目标,靠着这个目标的激励,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勤奋钻研,最终成了一个硕果累累的科学家。

汶川地震之后,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对妈妈说,”妈妈,我要琢磨琢磨用什么材料建房子最坚固。要是地震时在飞机上就好了。要是房板和家具不会砸伤人就好了。”

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灾区孩子面对记者的镜头说,“今天的高考,我要报建筑材料专业,研究一种新型材料盖房子。”

还有一个中学生,学校复课以后,课间休息别的同学都在操场上做游戏,他却还是一个人闷在教室里看书。连老师都很惊奇,平常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为什么就突然安静了下来。问他怎么了,他认真地说,“我现在觉得,无聊的游戏都是在浪费时间。我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灾区的孩子,都告诉了我们一条常读常新的真理,那就是:只有目标能够给行为以巨大的动力。所以,如果我们常常感到自己不愿学习,为其所苦时,不妨深入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长大了,你要做些什么。

有人说,生命就是负重前行,如此才能走得踏实、久远。立下一个宏大的目标吧,现在就开始努力,你能飞多高,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珍惜读书的机会,未来的社会才会尊重你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和技能,就会寸步难行。

达·芬奇曾经善意地提醒年轻人:“趁年轻力壮去探求知识吧,你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读书带来的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老时才不至于空虚。”

我们不能做现代文盲,否则不可能有幸福的未来。读书是为了获得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是将来的谋生之本。没有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就没有美好、幸福的明天。一个人不管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开公司、当公务员、参军等,都必须从小努力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知识的人将会生存困难,因为他们连改变命运的资本都没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谁就拥有了走向人生的通行证。”人们通过教育得到一定的知识,从而改变其认知、做事、生活以及生存和处世的能力。

在古人看来,读书可以安身立命,可以修身养性,使人成为高尚的人,所以有哲人说:“一日不读书便觉满身污垢。”读书可以治国平天下,读书可以足不出户就知道天下事。读书是你走向未来社会的通行证。历史上很多人物都是由于知识的武装成就了事业。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曾求学于鬼谷子先生,但是开始时他骄傲自大,学到一点知识,就到外去游说,时间长达数年。因为没有真本领,没能混到一官半职,后来他的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副狼狈样,都懒得理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很受刺激。这时,苏秦明白一定要有真才实学。他没有消极堕落,而是振作起来刻苦读书,每当读书困倦想睡时,他就用铁锥狠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后来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为显赫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