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明白为谁读书(1)
读书:要求你的是父母师长,受益的是你自己
父母老师经常会对我们说:读书是为了自己。但是有时,我们觉得事实不是这样,成绩并不完全和自己的感受挂钩,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并不快乐,成绩不好的同学有时却能开心生活,放松交友,在同学之间很受欢迎。
从目前来讲,我们学习的短期目的似乎只是让大考小考顺利拿高分,满足父母和老师的期待,让他们展露欢颜,当我们的成绩下滑时,最担心的也莫过于无法向他们交待。这让我们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学习并没有为我们自己带来真正的好处,只是为了父母师长的要求才不得已而学的。毕竟三角函数和细胞结构图对于我们目前的生活和幸福指数之间,找不到任何关联。
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父母师长无疑是非常爱我们的,难道他们会任由我们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浪费生命吗?绝对不会,他们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人生,他们经历过于我们一样迷茫懵懂厌恶学习的时期,也体会过知识储备的不足所导致的惨痛代价,体验过知识为自己带来的喜悦、光荣和成功,走过这段蹒跚的道路,他们经过分析和总结,发现了一个道理:虽然学习知识的过程也许有些累和枯燥,但是它的结果绝对是甜蜜的。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所以,当他们想把他们的人生经验向世人传播的时候,首先想到了你们,他们最亲近的人。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怀着痛苦的心情坐枯燥的数学题和物理知识,也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舍弃一部分休息的时间背诵佶屈聱牙的古文,但是他们更深深地知道,没有苦痛和艰难的努力就没有成长,没有日后的成功,如果与让孩子一生目不识丁,在社会上步履维艰来比较,他们宁愿选择让他们选择现在的痛苦,而且,事实上,努力之中也自有快乐,当你们经历了入门期的枯燥体验,你们也会发现学习的天地里别有洞天,那里的神奇和奥妙是你原来难以想象的。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无论一个人是为了祖国而学习,还是为了父母而学习,学习的直接受益者都是自己。
只有学习,我们才能体会到遨游于知识世界的快乐,只有学习,才能体验目标实现的成就感,只有学习,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好身,找到自己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和职业;只有学习,才能实现让妈妈住进大房子、带奶奶环游世界地梦想;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有内涵有魅力的人、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有更敏锐的触角去体验生命的喜悦与快乐。
知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对于个人而言,知识就是力量在于知识可以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能够重塑人的性格,改善人的心态,从而通过学习铸就成功的人生。
《论读书》一书的作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相反,一个不读书、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这样说:“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但是,如果他走上读书、求知道路的话,那么一切都将改变。即使他只是开始读一本书。“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一个世界上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是歌德读书的经验。
求知、学习就是置身于一个成功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
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
《辽宁青年》杂志登载过一篇文章《你错过了什么》(作者孙盛起)——
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
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总没有人垂青?
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下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你身无分文地抛到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唉!你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
不,绝对不是,你错过的是准备。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
因此,我们往往失去的不是机会,而是准备。谚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实质就是“准备”。没有准备的人,绝对与“人”无缘,与“事”无缘。
特别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还没等到过招儿,胜负早已定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要击败对手,最终的办法就是比对方准备更充分、积累更多。
这种积累和准备,从广义上说,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准备,从狭义上说,就是心态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和行动的准备(调整心态,明确目标,采取行动,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学习的巨大价值,学习渐渐
地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不再只是小孩子的事,而是每一个想改变命运,想获取成功的人的事。
用心读书,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著名的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从他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这一句话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适用的。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心。”社会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富有责任心时,他的自我便真正开始形成,同时,这个人也由立志开始,影响力逐渐扩大,义务感逐渐增加,并能最终做出突出的成就。
对于青少年来讲,今天的用心读书,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对自己负责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所承担的一切责任感到自豪,想要证明自己,那就对自己负责。
一次,茨格拉夫人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时,她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茨格拉夫人说:“有时候,做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孩子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做出很‘遗憾’的决定。”
在人生的道路总会遇到成功、挫折、悲伤、快乐……然而同学们应该学会承担责任,自己的事情,对自己说:“我对自己负责。”
众所周知,爱迪生刚在学校上了三个月的课,就被学校开除了。爱迪生从此失去了在校学习的机会,而他又很想学习。爱迪生知道,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知识,于是他就恳求妈妈教他。正是这样,他一边向妈妈学习,一边自己摸索,最后发明了电灯等一千多项发明。由于爱迪生为自己负责,所以他前途无限光明。
张海迪是位下身瘫痪的女作家。曾经,初次得知自己下身瘫痪的她,也有万念俱灰的想法,然而出于对自己负责,她战胜了自己。她利用在家养伤的时间学习外语。正是这期间,为她后来的写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通过自学以及自我写作,最后成为世人皆知的风云人物。
假如没有爱迪生的勤奋好学,没有张海迪的顽强毅力以及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们就少了一位纵横一千多项发明的发明家,一位博学的好作家,故而我们应对自己负责。
同学们在现阶段正处于校园学习阶段。学习,还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然而有些同学却认为,学习是为上大学而准备的,他们不想上大学,就可以不学或者少学。而无论我们身居何处、何地,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我们应该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应学会负责,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
学习带来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每个人对于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在现在这个观念多元的社会,已经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做官、创富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了。许多青少年热衷于歌手许巍的歌,就是因为其中有一种“生命在路上”的感觉,是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没有好坏高下之分,重要的是充分的体验到生命的所有悲喜,经历过一点一滴的成长和成熟。
而心智的成熟,自我的成长,是需要学习来实现的。有这样一则幽默的历史故事:
恺撒领军出征,每每获胜必以酒肉金银犒赏三军。随行的亲兵仗着酒胆,问恺撒:“这些年来,我跟着您出生人死,征战沙场,历经战役无数。同期入伍的兄弟,升官的升官,任将的任将,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是小兵一个呢?”
恺撒指着身边一头驴,说:“这些年来,这头驴也跟着我出生入死,征战沙场,历经战役无数。为什么直到现在它还是一头驴呢?”
可见,没有学习的精神,那么生命会陷入停滞的状态,生活在青春期的我们,如果体验不到生命如初生朝阳般冉冉升起,力量逐渐壮大的话,又怎么才能体验到内心的喜悦呢?
《礼记·大学》中有段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老的中国经典文化都说明一个道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一个人,只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终有到达成熟和飞跃的那一天。
所以,不一定要功利主义地为自己设下一个成功的定义,只要有一种坚持“今天一定比昨天更好”的信念和勇气,并为之付诸行动,每天进步一点点,它具有无穷的威力。
学习正是进步过程中必须进行的一种活动,如同呼吸一样,它的真正期限是:终生。呼吸让身体获得氧气和活力,学习则使精神更为充实和健全。
从降尘到归根,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期的整个生命阶段,都蕴藏着不同的学习契机;每个人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如单身、已婚、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为员工、为老板,以及引导工作、参与社会,等等。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讲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长和愉悦。
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就像成长永远没有止境一样。早在远古时代,这一思想就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两千年前中国的孔子就萌发并实践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信条。一千五百年前,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也认为“人生应当自摇篮学习到墓穴”。
所以,为了生命的充实和喜悦,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在漫长人生旅途中,今天要比昨天强,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每天都在为成长进步做着永不懈怠的努力!为此,要始终保持一份平静、从容的心态,步履稳健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用“自胜者强”来勉励、监督和强迫自己,克服浮躁,战胜动摇。,不是做给别人看,所以不能懈怠,更不能糊弄自己,而是要用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可贵精神,走一条不断进取的光明大道。
学习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有不少青少年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根本无从实践。在有这些想法的青少年的眼中,最有力的论据莫过于不少成功人士也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但是这不妨碍他们获得成功。
的确,有不少成功人士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李嘉诚就是一个例子,但是少年失学后他并没有忘记平时的学习,当年在学校里学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他的自学生涯中发挥了莫大的作用,这一点,也正是被许多“学校知识无用论”者所忽视的关键。
也许学校里的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到的很少,但是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学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用,并且会让我们能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学习捕鱼的方法比向别人要几条鱼好得多。捕鱼如此,学习亦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李嘉诚在告诉青少年朋友们要学会学习时,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与此同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那么,等他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人打猎时只带了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有吃完的一天。但是如果有一支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从此不仅能够
生存下去,而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学习的内容纷繁复杂,然而最根本最重要的只有一项——学会学习。学会了学习,一切都会招之而来。毫不夸张地说,学习能力是“元能力”,是一切能力之母;学习成功是“元成功”,是一切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