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圣贤的品格——国学经典中的美德
目不见睫:做人必须要有自知之明
【原文】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选自《韩非子·喻老》)
译: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劝谏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因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兵力疲弱。”杜子说道:“臣担心智慧就像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背景链接】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在庄王以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而庄王即位以后,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某年,楚庄王想出兵讨伐越国。当时的朝中大臣杜子听说后,就去问楚庄王:“听说大王要攻打越国,是真的吗?”楚庄王回答:“是。”杜子又问:“您有成功的把握吗?”庄王说:“现在越国政治混乱,兵力不足,不堪一击。”杜子听了楚庄王的话,笑着说:“大王,您想错了。我虽然见识不多,但我知道,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请您仔细想一下,我们楚国自从败给秦国、晋国后,失掉了几百里土地,难道这不是楚国军力虚弱吗?而国内又有庄矫这样的大强盗无法铲除,这难道不是政治混乱吗?因此我觉得楚国的乱和弱并不在越国之下,而您却自以为比越国强大,还想去讨伐它,这不就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吗?”楚庄王听从了杜子的劝告,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打算。
【智慧感悟】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这就是说人也许可以用一双审度的眼睛去正确观察和评价外界的事物,但唯独不能看清距离自己最近的、也是对于自己最为重要的东西——你自己。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进而才能有所成就。自知是做人的基石。只有切实做到自知,才能把握自己,把握人生。既不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又不自卑、自馁,妄自菲薄,丧失自我。只有切实做到自知,才能诚诚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明白自己的能与不能,才能发掘自我潜力,进而超越自己。
自知让人明理明事,让人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自知是一种智慧的追寻与探求。自知是一种不回避弱点与弱势的勇气。自知的力量是人类追求前进与发展的动力。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真正认识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历史天空留下自己独特的轨迹。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并充满自信地为之奋斗终生,才能此生无憾。纵然最后不成功,那么自己也会无怨无悔。
烽火戏诸侯:失去诚信,就失去了一切
【原文】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选自《史记·周本纪》)
译:褒姒终日不笑,周幽王便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诸侯见烽火纷纷赶来,却发现并没有敌人入侵。褒姒见状,不由哈哈大笑。
【背景链接】
在古代,如果遇到敌情,人们就会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召集人马。
周幽王是西周末代君主,在位时昏庸无道不思朝政只沉迷美色。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应该以国家大事为重,周幽王不但不听,还把褒响关了起来。为了把褒响救出来,褒家的人就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起名褒姒,将她献给了周幽王以替褒响赎罪。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想尽各种办法都无法叫她笑。有个叫虢石父的大臣给周幽王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
于是,周幽王便带着褒姒和虢石父众人上了骊山,把烽火点了起来。各路诸侯误以为天子蒙难,纷遣军队星夜兼程地前往救驾,但到京城后才发现是个恶作剧。褒姒见此情景就真的笑了。京城里外,此时已是兵马云集,一片混乱。褒姒见到这种狼狈滑稽的场面,禁不住哈哈大笑。幽王心花怒放,以后又数度重复这个荒谬的方法,以致无人再相信狼烟信号的意义。
五年后,犬戎大举攻周,周幽王连忙下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但是谁也不愿再上当了。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智慧感悟】
一个帝王无信,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对于每个人来说,诚信同样重要。诚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石,而待人以诚,就是要以信义为重。荀子曾经说过:“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可见,良好的信誉能给人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是一个人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诚实守信会使人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会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困境变为坦途。
无论走到哪里,诚信的人身上总有一层“光环”,使人倍加尊敬;而缺乏诚信品质的人则像一块有瑕疵的玉,再美也会因自身的缺点而使光泽黯淡。一个人倘若失去了诚信的品质,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一切。
诚信就像深埋在泥土里的果实,谎言犹如枝头上妖艳的花朵。尽管谎言能给人暂时的美感,但它的枯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时间会耗尽它虚假的妖艳;而诚实则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因为时间会让真实的根须长得更加茁壮。因此,诚信不需要写在脸上的,也不需要挂在嘴边的,而是要求人要始终坚持以一种对人、对己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诚信是衡量人品的试金石。诚实守信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行,而且能让人建立起对个人、家庭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诚信当做自己最好的品牌。
寄人篱下:扔掉依赖的拐杖
【原文】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选自《南史·张融传》)
译:大丈夫应当删编《诗》、《书》,制定《礼》、《乐》,为什么要因循守旧依附于他人的篱笆下呢?
【背景链接】
张融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人,虽其貌不扬但才智过人,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且不拘常法,独创一格,尤其擅长狂草。其为人处世,清高绝俗,只与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人交往,否则即使王公贵族也不放在眼里。南朝皇帝萧道成在前朝做太尉时就很赏识他,而张融对萧道成也是非常佩服,于是二人结为好友。萧道成建立南齐政权当了皇帝以后,两人还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一些问题。
一天,两人又讨论起了书法。在评价了几位著名书法家的特色之后,皇帝评论起张融的书法来,他说:“您的书法颇有风骨,但还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张融笑道:“陛下只看到张融缺少二王的法度,却没看到二王缺少张融的法度啊。”皇帝听了心头一惊,随后指着张融笑道:“也只能从你嘴里说出这样奇怪的话,好,说说你的理由吧。”张融说:“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要像孔夫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开拓新路,独创一格,推出的作品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法度,怎能因循守旧,拾人牙慧,寄人篱下呢?二王的法度我不是没吸收,但已经转化为我自己的法度了,遗憾的是二王不能吸收我的法度再行转化了。”皇帝听了也不得不点头佩服。
【智慧感悟】
张融不仿前人、独具一格的书法成就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太过依赖于前人或已知的经验,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一个人激发自己的潜能、以自己的能力开拓全新的局面。因此,要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与众不同,要想创出一番独属的成就,就要尽早扔掉依赖的拐杖。摆脱一份依赖,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进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标迈近了一步。
有些人遇到什么事、什么人,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看、怎么想;然后,在做事的时候追随别人、求助别人,这就是对别人的依赖。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做了以后自己才敢去做,凡事不相信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不能自己决断,这也是对别人的依赖。
人们经常持有的一个最大谬论,就是以为他们永远会从别人不断的帮助中获益,却不知一味地依赖他人只会导致懦弱。诚然依赖之心人皆有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点也不依赖他人,但如果什么事都没有主见,什么事都得依赖别人,那就十分危险了,因为这样的人将永远也坚强不起来,永远也不会有独创力。
对于成大事者而言,拒绝依赖他人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验。这就是说,依附于别人是肯定不行的,因为这是把命运交给别人,而失去做大事的主动权。纵然我们不一定非要有多么卓尔不群的成就,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上单纯靠依赖别人而生也是不行的,因为依赖之心会毁掉一个人该有的斗志,这样一来生活就很难由自己决定了。只有舍弃依赖之心,鼓起自主自立的勇气,走出过分依赖别人的误区,才能独立自主地干好自己的事,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尽好自己的责任,当好自己的主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
孔融让梨:“让”是一种可贵的德行
【原文】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选自《孔融家传》)
译:孔融七岁时的一天,他的祖父六十大寿,宾客纷纷前来祝寿。有人把一盘酥梨放在桌子上,孔融的母亲就让他分梨。于是,孔融便按照长幼的顺序依次分之,把最小的一个给了自己。父亲问他:“为什么把大梨给了别人,你自己留了个最小的呢?”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有低,人有长有幼,尊重年长的人,是做人的道理。”
【背景链接】
孔融是东汉的文学家,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擅长诗歌创作。小时候的孔融聪明好学,才思敏捷,4岁时已经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礼节知礼让,父母亲和其他家人亲友都非常喜爱他。
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很小的时候,每次兄弟们一起吃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拿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了孔氏宗族的夸赞。
成年后的孔融异常坚定地效忠于日趋式微的汉朝天子,因而成为了当权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残缺不全。虽然如此,孔融的品格与言论依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智慧感悟】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纪尚幼的孔融就知谦虚礼让的道理,反观我们自身,是否每时每刻都能将“让”字铭刻于心并将之作为做人处世的座右铭呢?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为人处世,就要做到谦虚求学,谦逊处事,谦让待人,切忌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学会谦让,是一个人立身处事最好的方法。
“让”是一种可贵的德行,而并非懦弱胆怯的心理。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必定是知“让”的,倘若在小事上自私自利锱铢必较,凡事都要不择手段、不畏后果地争得头筹,那么这既会分散人成大事的精力和注意力,同时还可能会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埋下隐患。诚然有的人会认为“让”是一种自甘服输的软弱行为,但实际上在这个字背后所蕴涵的是一种大智慧。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谦让一步,非但不是表示自己认输退缩,反而会为自己赢得另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让”还是一种礼貌的体现。在外懂礼仪知礼让,可以有效地为自己的形象增添光彩。人们都喜欢与知书达理的人往来,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唯我独尊的自私鬼。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不妨凡事多替他人想一想,养成谦虚礼让的习惯。这既可以彰显出难能可贵的品质,也可以赢来更多的人脉和机会。
谦让,是一种美德,有时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学会谦让且将谦让之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你必然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吾日三省吾身:保持自省的习惯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选自《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背景链接】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为人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 “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为后世所用。
孔子的孙子孔汲师从曾参,后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可以说是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几千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智慧感悟】
具备自知之明是人一生的课题。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正确认识自己。有的时候,我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能够比较好地了解自己,而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之后,那个真实的自己就会变得比较模糊,彼时认识自己就成为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急需突破的难题。因此,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做到一直保持对自己有清楚明确的认知是极为不易的,这既需要用到聪明智慧和理性的头脑,同时还需要付出一辈子的努力,时刻保持警醒的头脑。
“吾日三省吾身”是很好地保持自我认知的途径,这其实说的就是要养成一种自我反省的习惯。有些人总是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要么高估自己狂妄自大进而张扬跋扈,要么低估自己妄自菲薄进而畏缩不前,这些显然都是既不利于自我发展的。其实,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面映照自我的镜子,这面镜子就是“反躬自省”四个字,它可以照见落在心灵上的尘埃,提醒我们“时时勤拂拭”,使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避免在面子心理的左右下扭曲了原本的外在和内在“镜像”。
自省是自我动机与行为的审视与反思,用以克服自身缺陷,以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完善。它是自我净化心灵的一种手段,情商高的人最善于通过自省来了解自我。如果能够做到经常反思自我、审视自我、把握自我,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明了自身的长短优劣,不断矫正自己,就必然能对自己始终坚持一种理性的判断,进而才能够牢牢把握自己人生大局的走向。
有容乃大:以宽容之心待人接物
【原文】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选自《尚书·君陈》)
译:对于顽冥不化的人,你不要忿然忌恨。因为对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他尽善尽美。要懂得忍耐,就会有补益。宽容,德行才算伟大。
【背景链接】
“有容乃大”现多与“海纳百川”一起使用,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最早见于民族英雄林则徐提在自家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因为它这样广阔的胸怀所以是世间最伟大的;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比喻像大海一样的宽广胸襟。后来,人们便借此来警醒自己和他人要有豁达的心胸和超人的气度。
【智慧感悟】
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人的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一个宽容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观、消沉、焦躁、恼怒。学会宽容别人,也就懂得了宽容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去了就算了。
每个人都犯过错,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这样既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对别人也是一种阻碍。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可实际上,不原谅别人,表面上是让对方不痛快,但实质上真正受煎熬的人却是我们自己,因为不肯宽容会让我们产生愤恨和沮丧,愤恨首先破坏的是你自己的心情,憎恨是拿别人犯下的错误惩罚自己,而唯有宽容,才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救赎重获自由的唯一途径。学会宽容,意味着你不会睚眦必报,从而拥有一份潇洒的风采。
宽容和忍让的痛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忍让和宽容不是怯懦胆小,而是关怀体谅,是给予,是奉献,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宽容能融化寒冬的冰雪,清除人心的隔膜,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和谐亲密。
及早养成宽容的品质,学会对任何事都能付之于宽容大度的胸怀。在生活中修炼自己,而不是互不相让、斤斤计较,我们才能在宽容中完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因此,如果想快快乐乐地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那么首先就要致力于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要真正做到宽容并不容易,如果你心里有恨和苦,宽容不了他人;或者你认同宽容是很高尚的行为,不过难以时时做到的话,你就应该远离品头论足的人,以平和的心态去待人接物。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发现,你的宽容多了,你内心的平和喜悦也就自然而然地与日俱增了。
曾子杀猪:谎言里永不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原文】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曾子说:“不能跟小孩子开玩笑啊!他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会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背景链接】
一天早晨,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跟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很快就从集市回来了。她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他赶忙上前询问原因。曾子说:“你不是说要给儿子杀猪么?”妻子觉得可笑:“我拿是为了让儿子听话而骗他的。”曾子正色道:“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他们的知识品德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
【智慧感悟】
曾子的做法为很多人敲响了警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偶尔说一些谎言是无伤大雅的,但实际上,这些所谓“无伤大雅”的谎言很有可能就埋葬了自己的信誉,从而使他人不再相信你,渐渐疏远你。等到你翻然醒悟,可能也早已为时已晚。
撒谎是一种可怕的行为,其最为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不知不觉地幻化成为一个人的自然习惯。当一个人屡次撒谎之后,再遇到什么事情撒谎就会变成他的条件反射,不自觉地就口出谎言。即使他知道撒谎是不对的,可也很难去纠正。倘若为了掩盖不自觉说出口的谎言而去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那么这很有可能就会让其深陷到谎言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虽然谎言不一定是恶意的,毕竟在现代生活中有时也需要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谎言,甚至还有一些谎言是出于善意的。一般客套掩饰性或善意的谎言可存之,但具有欺骗性质的谎言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这类说谎者往往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故意伤害对方或占别人便宜,这类谎言是最恶劣且最危险的,所以必须坚决杜绝。
人应当时刻保持诚实的作风,绝不能纵容培植谎言的土壤肆意存在。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谎言会埋没一个人的良知,让一个人从此失去他人的信任,生命因而变得暗淡无光。父母的一次欺骗,可能就会使子女的生命蒙上一层灰色的色彩;朋友的一次欺骗,可能就会使盛开的友谊在瞬间凋零。说一句谎言,就如同在我们身边买下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突然爆炸,既炸伤了自己,也炸伤了身边关心和爱护你的人。要避免这一天的到来,我们就要戒掉说谎的习惯,始终坚持以诚信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