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飞花似梦——绚丽人生路
1.生命隐伤
套子里的人,被自己的原则给束缚,女孩子三毛,被那场屈辱所打击,她说“我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
时间是永恒的,因为发生的就是发生了,记忆中永远存在着,但人确是会变得,不要让时间把我们套住,不要继续和过去温存,未来会温柔的开导,让我们漠视那一段过往。
三毛在她十三岁,初二的那一年,因为那一场羞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患上了自闭症。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再受尘世风雨,不再受生命苦难,也同样拒绝了世界的快乐。
三毛关上了心灵的窗户,把自己囚禁在卧室里。一个黑色的大匣子里。正处在花季的少女,还没来得及开放就已趋近枯萎,那有的年华,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已走向黑暗。
三毛执意要求父亲,在卧室窗户外面加上铁栏,门加锁。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觉得心安。父亲当然是照做,三毛高兴的时候把它们打开刺眼的喜悦,不高兴了就把它们统统锁起来沉淀的发霉。这些时候,三毛觉得自己的世界自己可以掌控。
那间卧室本来是和姐姐,陈田心合住的,姐姐为了自己的梦想,上了音乐师范,住进学校。从此,小小的斗室,便成了三毛的全部世界。
最开始的时候,三毛还会和家人同桌吃饭。但吃饭的时候,姐姐弟弟们说话,自然是离不了学校,学校的人,学校的事。三毛就像一个炸了毛的兔子,只要一听到学校这样的有关的字眼,总是会红眼。她的心,还是依旧会忍不住的颤抖。
慢慢地,三毛便不在踏出卧室了,即使是吃饭,千呼万唤也不出来,母亲没有办法,只好把饭菜放到托盘上送到门口,三毛去拿。三毛把自己的身心都囚禁起来。装在了一个只有自己的,孤独的世界里。
一个人静静地生活,一个人吃饭,和自己聊天,咀嚼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三毛觉得这样安全多了,她终于可以安心的休息下了。
不安的时候会把自己所在壳子里,但是只是一个孩子,还是渴望有一些活动,有自己的游戏,感受快乐。
焦躁却安静的午后,院内无人,蝉声寂寥的吱叫。这个时候,三毛无声地走出来,看不出刻意,但是真实的安静的仿佛不存在。
在院子里一圈又一圈,旱冰鞋摩擦的声音,有些刺耳的尖叫,没人理会,因为仅有的一个人,一直在滑动,一圈一圈的,与自己的影子追逐,寂寞而无奈,她的青春逐渐被恐惧榨干,只剩下一种寂静的哀伤。
诡异的安静,却也奇特的安心,转不出自己的圈子的少女,把一切的苦难,都进所在那里,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碰不到。
夜晚,是独行者的天堂,因为他们有了防护,那是夜色特意为那些孤独的人制作的。他们不适合生活在阳光下,让那夜色温柔地照抚他们。
也只有在天擦黑的时候,三毛才会走出那个院子,去试探外面的世界,在模糊的天光下,把自己放逐。
一个初生的小兽,看着陌生的外界,伸出爪子,一点点的试探,找到令自己心安的触觉,但是轻微的风吹草动,就会吓得赶紧缩回去,然后在偶尔的试探下,最后确认自己可以适应后,才会出来肆无忌惮。
当时,三毛家院子前有一条路,名字是长春路,那是一条僻静的荒路,路上青草漫漫,横七竖八地堆着些又粗又长的水泥筒子。
在冰冷的大泥筒里,钻进钻出,三毛喜欢这样,享受一个人游戏的快乐,她觉得很安全。
昏黄的灯光,散发出来,影子被粉碎的斑驳,孤独的路有孤独的路灯陪,三毛感受着他们相互慰问的温馨。
秋天的时候,雾会沉沉地落下来。三毛渴望漫天大雾,她在迷离的雾里,看见路灯的黄光,浓得化不开,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过去,可以被遮盖的……
暗淡的日子里,自闭的三毛有些叛逆。叛逆往往先从小细节发展,承受的也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三毛反抗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她的父母。违抗、顶撞,用最直接的方式伤害了最亲的人,以此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对孩子最宽容的就是父母,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永远是无私的。陈嗣庆夫妇,用学识,用韧性,宽容和理解,征服了这个脆弱又刚强的女儿。
三毛是一个苦囚,被自己的心囚禁,她囚禁自己,并从囚禁的死寂中汲取安慰。
十三岁到二十岁,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时间,美若春花,嫩如娇蕾。如诗的青春,似花的年华,它可以放肆的妖娆,可以尽情地展现,没人会说什么,因为,这就是这个年龄段的特权。
而三毛没有享受这种特权,尽管她的感情丰富,虽然她热爱青春似诗的语言,也许她还对浪漫热烈的追求。
事实是残酷的,也没有那么多的也许如果是,七年的时光,三毛脱却了红尘,过着庙庵样的生活。
不看红尘,不看人生,不看自己,把一切都放弃,过着今天,过了明天,每一天都只是单独的一天。
今天过去还有明天,明天过去是未来的每一天,时间在永恒的重复,痛苦却在加剧的累积。
终于在一个深夜里,三毛拨通了生命线电话。对着冰冷的话筒,她急切地呼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我、救我啊!”
生命线耐心地劝解,三毛感到那些劝慰是那么微弱,弱到被自己心灵的呐喊彻底淹没。就像一个小石子扔进大海,连波纹都是稍纵即逝的,她的痛已深沉的昏暗。
没有人,决没有人能够拯救她,她堕入了一个无边的、闷热的、黑暗的深渊里,怎么也挣扎不出来……
在一个台风呼啸的夜晚,漫天的废屑,它们在风圈里挣扎轮回,三毛在自己的痛苦里,反复徘徊。
风停止,肆虐后的一切安静的死寂,只听得见滴答、滴答、滴答……
被断然割破了左手腕,垂死般的悬挂,鲜艳的红色从动脉中争涌而出。死亡,那是她能够想得到的解脱。
幸好陈嗣庆夫妇及时发现,慌忙把女儿送往医院抢救。以前,三毛在痛苦里,挣扎,现在,三毛在生死线上,往复。
夜色漆黑,怒吼的狂风无情地摧毁着树木。一个多么苦难的夜晚!
终于在手上缝了二十八针后,三毛被抢救过来了。醒来后,看见父母不断喃喃地感谢,看见那哀愁的神色,甚至还发现了几丝白发。
她第一次发现了,她对父母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向坚强,淡定的父母,此刻,凌乱着,无比的孱弱。经历了生死,她忽然有些变了。她忽然间懂了些什么。
她想,无论如何再也不能放弃生命,因为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一个人的生命不只是一个人在生活。
苏醒后的三毛虽然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但困扰仍然在纠缠她,三毛无法摆脱。
在邻居、亲戚朋友甚至是在父母兄弟姐妹的眼里,三毛是一个问题孩子,是羊圈里的一只黑羊。
在温驯的外表下,有着一颗顽劣的心。这种不光彩的名声,不仅使三毛无地自容,她的父母也脸上无光。
虽然如此,但陈嗣庆夫妇并没有责备,有足够涵养的知识分子,是不会用棍棒来教育孩子的。
他们懂得方法,也不缺乏耐心和恒心,甚至没有更多的责备,只是小心翼翼的开导,陪着三毛去医院。
那一阵子,三毛看了很多的心理医生,和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谈心里的话,而且药也没少吃,但三毛的心理仍然逃不开自备和恐惧的死结。
对这个世界,依然是避讳的,是空间之外的。三毛也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一头黑羊。
巨大的自卑,压倒了三毛,思维变得停滞,头脑也开始混乱,心理医生测量智商,三毛只得了60分,分数接近于低能儿。
三毛开始焦躁、彷徨,甚至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她经常跟父母顶撞,不管是什么原因,也不想父母会怎么样伤心。
暴躁的小兽,需要发泄途径,也开始变得疯狂,总会无缘无故的与弟弟们打架,好像豁出了命,甚至用钢梳子打的一位堂弟满脸血珠。
三毛觉得自己处在一个被结界的森林,没有交流,也无法交流,自己一个人在森林中游荡,哀泣着,呜咽着。
她觉得她已不再是她,是EHCO,一个美丽的山林女神。因为容貌,遭到天后嫉妒,被贬到凡间。
在那里,EHCO遇见了一个男子,并对他一见钟情。多么美好的爱情,只是因为她无法正常说话,而夭折。
那是一根美丽的传说,那是一个哀伤的故事。
ECHO 是希腊神话里,一位山林女神的名字。ECHO 容貌美丽,遭到天后妒忌,被贬到下界。
一天,EHCO在森林里,偶然遇到了美男子纳雪瑟斯,一见钟情。
但是,天后惩罚EHCO,夺走她表白爱情的能力。
ECHO 不能正常说话,只能重复对方说话的最后三个字。
ECHO 怀着悲伤的爱情,跟在美男子的身后。纳雪瑟斯发觉了,便问身后的姑娘:“谁在这里?”“在这里。”ECHO 回答。
美男子又说:“不要这样,我宁死也不愿让你占有我。”
“占有我。”ECHO答道。
纳雪瑟斯听了,认定眼前这位女子,是轻薄的姑娘。于是,满脸不屑而去。
ECHO难过极了,怀着忧伤的愁绪踌躇着。
一切悲伤的事情发展中总是要来个高潮,或是决定圆满的结局,或者美丽的遗憾。
天界的主宰者,天帝,明白了一切。他决定惩罚纳雪瑟斯。正好有一天,纳雪瑟斯到湖边去,从湖水里看见自己的美貌,欣赏不已,恋恋不肯离去。
天帝见此,便把他变成了一株水仙。ECHO 不能忘记爱情,她成了一位深爱水仙的女神。
有才华的人,总是有些小自恋的,喜欢独特自我表达,喜欢喜欢温文尔雅的律诗婉词。
ECHO 的意译是“回声”。三毛以 ECHO为名,表白了一个少女满腹哀愁和水仙自恋的心态。
三毛在这种自卑、悲苦的畸形心态下,度过了少女到女人的转变,度过了一个少女黄金般的年华。这七年,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七年的自闭生活,犹如一片沉重的黑翳,在三毛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在剧情中释放自己的悲喜,多彩的面具,是否也会有人去留恋,和珍惜。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脂粉的艳丽,演绎着动情。
2.静流时光
生命在时光的两岸里徘徊,在岁月的长河里泅行;往事在隔世的旅途中奔波,在梦里的荷塘间荡漾。
一件事的脚步停止,另一件事就会接踵而来,三毛上学的停止,并不代表教育的结束。而且,这是她另一中生命的开始。命运注定的绚烂,花开灿烂前亦是必定要遭受凄风苦雨的洗礼。
抛开了学校那些繁杂无聊的课程,三毛在家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的,选择权到了她的手里,在知识上,三毛得到里更好的滋养。也许三毛这样一个人,是注定了与那刻板的教育不可融合的。
在休学的时候,三毛的姐姐高中联考考上了二女中,那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可是三毛的姐姐实在忍受不了数学的苦难,她梦想音乐的天堂,想和贝多芬在月色下畅谈,想在玛瑙河前安静的伫立。
父母是希望孩子成才,也是为了孩子们着想。所以在与父母恳谈之后,她放弃了进入省中的荣誉,改念台北师范。
念的是学校音乐科,主修钢琴,副修小提琴。也就是因为这样,选择了住校,那个房间里只剩下了三毛一个人。有些高兴,有些孤单。
虽然同在台北市里住着,但是和姐姐见面交流的机会却变少了,三毛却失去了一个念闲书的好伴侣。
一个人独占了一间卧室,突然觉得空旷的自由,在已经正式确定休学后,知道不会再步入教室,三毛的心情一下子就轻松了好多。
三毛在小学的时候,嗜书如命。上了中学,更是出现严重的偏科和厌恶的学校的倾向,经常逃学,也是醉于书中。
休学在家后,更有时间来读书,三毛的书癖。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读《红楼梦》,再也不用放在裙子上,偷偷摸摸的了。三毛不愿逛街,即使出去,书店也是唯一的去处。
商店里的小玩意,三毛是一点不在意的,那些是幼稚的小玩意。三毛是不屑于那些的。
买了一个竹子做的书架放在卧室里,典雅又不失美丽,把那一年的压岁钱都花了,但是三毛是开心的、舒畅的。
上面架上零落的几十本书,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优美的散文,还有凄美的童话。
在一次次的顿悟中,那个大书架,就成了三毛的思想。承载着她的灵魂。也让她后来的人生走得更加绚烂。
不经意的发觉,在三毛的身体里,那个书架已深深注入了骨髓之中。
在象牙塔里看书是记不得的,一个契机,“真理”就水到渠成,自然地流露出来,简简单单地向人开放了。
休学在家,三毛的父亲陈嗣庆不忍女儿的学业就这样荒废,毅然负起教育的责任。
陈嗣庆早年毕业于颇有名气的东吴大学,后来又任教多年。有水准、有经验,更重要的是,还有爱。
父亲告诉三毛好些要叫念得书,即使不上学,但是有些书还是要学的,有些只是也还是要懂得。
当夕阳的柔光,补满了整个山头,三毛便与父亲坐在藤椅上,面前摊着一本《古文观止》。
一样的语句,在不同人的嘴中竟然也是有象牙和狗牙之分的。在父亲的讲解下,三毛领悟的很快,还可以把文章背诵下来。
后来又讲诗仙李白,诗史杜甫,唐宋八大家,唐诗宋词,还有元曲。
春花秋月何时了,月下独酌无人陪,白日依山,黄河入海。春雨时节,润物无声,父女俩都沉醉在其中,不能自拔。
三毛的父亲也只是教学习一些古文,小说随三毛自己看。一个父亲,用他的爱,来温暖女儿冷冻的内心。
无论何时爱都是伟大的,它可以使人堕落,可以使人成长,而陈嗣庆的父爱,让三毛可以坚强的成长。
三毛是爱看书的,是不分类别也不分国界的。英文的书,三毛也看了很多,先买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是奥。亨利写的《浮华世界》,后来又买了《小妇人》、《小男儿》这些故事书。
也许是下意识,然后习惯成自然,三毛的母亲每一次上街,都会带英文的漫画故事回来,有对话、有图片,非常有趣而浅近。
其中有《李伯大梦》、《渴睡乡的故事》、《爱丽丝漫游仙境》、《灰姑娘》等这些在中文早已看过的书,又同英文一面学一面看,三毛的悟性高,又很努力,英文就慢慢地会了。
真的休学在家后,出门的兴趣也减少了,三毛的时间几乎就都在书中度过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行万里路,三毛不爱行路,所以也就只能加倍的读书了。
在那时,很多同龄的孩子们不上学,去混太保太妹,三毛却是不混的,她一直是一个内心深爱孤静不太合群的人。孤独的世界里,体会到的并非寂寥,而是一种自由。
每一次上街,三毛都是拿了零花钱去买书。借书已经不能满足三毛饥渴的书瘾了,不同的年龄读一样的书总还是不同的感悟。
以前不在乎其他,只是当故事看。现在,同样的一本书拿出来再看一遍,领悟的又是一番新境界。学校的教育之路三毛依旧走不通了。而在这片休学人生片段中,三毛的灵魂却在疯长。
三毛的书架上,书慢慢地增多,由零星的零落,到摞叠的摆放。
一本书想起来就会反复的看,它消磨了三毛大量时光,沉淀了三毛的人生,积累了诸多知识,她的生命也越发厚重。
因为喜欢书,天天和它们相处,对于外形,三毛也有自己的要求。
三毛认为书是优雅美丽的,装饰房间也会好看,很直观的看法,但外表永远是在外侧先吸引人注目的,先不论其内心是什么样子。
在一年后,书架也瞒了。三毛在出去后回来的某一天,卧室里又多了一个书橱。那是父亲为三毛去当时的长沙街做了一个书橱。在三毛眼中,书橱是第一珍品。
那个书橱真的非常美丽,狭长轻巧,不占地方,共有五层,上下两个玻璃门也可以关上
三毛一直是个书奴,休书后,更是对书痴迷的疯狂。她的房间不但堆满了用来装饰房间的破铜烂,那是三毛捡的,她觉得捡的每一个都是艺术品。
凡是可以被利用的空间,无论是桌上、桌下、床边、地板上、衣橱里,全都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书籍。
当时,台湾的书作日渐发展,一些青年作家也渐露头角。在这些书中,三毛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跟唐诗、宋词很不同,对于三毛来说,这是她读书大餐中的又一道新菜。
她的书橱上又多了很多的书,中外都有。其中光是《莎士比亚全集》就有3套,一套是朱生豪翻译的,另一套是梁秋实译的,最后一套则是英文原版的。
三毛已有了“世界”出版的朱生豪先生译的那一套,后来梁实秋先生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也出了,在这之前,也有英文原文的,可是爱书成痴,三套比较著,萨那麽亦是怡然。
台湾的英文翻版书很多,这件事情就国际间虽然将台湾的名声弄得很坏,但对当时的三毛来说却是受益很多的。
一些英文哲学书籍,在以前是很贵的,不可能大量地买,因为有了不道德的翻版,所以才用很少量的金钱买下了它们。
那时候翻译的大多都是一些大家作品,其中有很多关于哲学的。关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
三毛喜欢读这类文学,哲学,是智慧的结晶,是被时光沉淀下来的东西。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知道无限时光的事情,那是很美妙的。
台湾的书看够了,又去香港方面买,香港买不满足,又去日本方面买,从日本那边买的大半是美术方面的画册。
三毛的压岁钱和零花钱都是那样送给了书店。
竹书架和书橱,为三毛的称为作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休学的那段日子,三毛把时间都消磨在了读书这一件事情上,求知欲强烈,思维活跃,接受力很强。
心灵痛苦的三毛,需要书来安慰,书籍就是她的镇痛药,缓解生活的疲惫,思索活着的意义。
最后,也许是思索的不太美好,所以选择了自杀结束生命的意义。
读泰戈尔的书,掠过新月与飞鸟,铭记着生命犹如度过一重大海。我们相遇在同一个狭船里。死时,我们同登彼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取前程。
最刻骨铭心的是《河童》,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三毛曾因为在读这本书,推掉了一个宝贵的约会,着迷的不想离开一刻。
在《河童》里,有个小主人公,叫卡帕,是“蛙人国”里的小人,那里有一个规矩。
母亲生孩子之前,要问一问孩子愿不愿意出来,孩子对自己的出生有绝对的自主权。
有一个母亲问孩子愿不愿意生出来,孩子说不愿意,最后,那个孩子真的没有生出来。
蛙人国里的一切是现实社会的大反叛,那里有现实中没有的自由,现实中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在那里是平常的。
那里的信奉,是生活神。尼采、凡·高、瓦格纳等,都是他们的神。引领着他们一起生活。
这是一篇对象对现实生活反讽的文章,挖苦那些自以为是的正人君子。
三毛在那时有些反叛,敌视社会,这篇文章正对了三毛的心理。
小说中婴儿自由选择生存,不愿意出生,正是三毛内心自闭绝望的哭喊。
生活教中是崇拜和歌颂自杀的,这位三毛自备而孤独的心理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作者芥川龙之介,也是对学校极为厌恶的,他说:“老师,是处罚学生权力的暴君。”
后来在1927年自杀,成为日本文坛的一颗彗星。三毛与其有太多的相似,都讨厌学校,都敌视社会,消极的生命观,对生活无望。
因为读书,所以买书,因为爱书,所以买更多的书。三毛的藏书,在亲戚朋友圈子里是出名的,和她年纪差不多的人,都会跑来借书。
三毛就像是守财奴一样,对于每本书都想加剧的吝啬。每当别人来借书,是不情愿的。千叮咛,万嘱咐,让人早点归还,可惜借书的人太多了不还的人也很多。
一次,三毛的堂哥有个学音乐的同学,叫做王国梁的,也跑来向三毛借书。
三毛和二堂哥陈懋良感情是很好的,所以对他的同学也很大方,居然自己动手选了一大堆最爱的书给国梁,由于书太多,还用麻绳扎了起来,有到腰那么高一小堆。
看着那人那把书拎了出去,三毛又有点后悔了,忙不放心地追出去,“国梁,看完可得快快还我哦!”
王国梁是个很好的朋友,也是很守信的人。不凑巧的是,那年板桥淹水了,而他就住在板桥,书也跟着河水走了。
王国梁内心愧疚,不敢去见三毛,叫别人来道歉。
三毛一听到这个事,心痛的都哭了起来,从此就不理他了。
自那以后,无论谁来借书,三毛都不肯借了,跟失去书比起来,其他的就都不是事了。
其中有一人是例外的,王恒是三毛的朋友。他不但有借必还,而且他还会多还三毛一两本他看过的好书。
王恒也是学音乐的,因为当年的借书缘分,三毛跟他结成了挚友,一辈子。
在孤独的时候,这个人就像是一缕阳光照射而来,在自己的世界大家彼此玩乐。
有共同的爱好,有可以交谈的话题,还有可以互相交流探讨的话题。
有一个人和自己分享幸福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王恒的友谊就在那时生根发芽,生长的迅速,最后就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爱书成痴,并不是好事,做一个书呆子,对自己也许没有坏处,可是这毕竟只是个人的欣赏和爱好,对社会对家庭,都不可能有什么帮助。
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不能致用,亦是一种浪费,很可惜,三毛就是这么一个人。
陈嗣庆也常常问三毛:“你这么啃书啃书,将来到底要做什么?不如去学一技之长的好。”
三毛没有一技之长,她只会读书,然后再读书。写作,也只是因为爱读书。
三毛说:我从来没有妄想在书本里求功名,以至于看起书来,更是如鱼得水。“游于艺”是最高的境界。
在那里,三毛得到了想象不出的快乐时光,醉心于艺。只是痴迷,只是喜欢。
就是因为爱,所以爱。
3.飞翔的蒲公英
柳暗花明,峰回又路转,没有永远的境遇,也没有一直或悲或喜的事情,地球是圆的,光线是折的,当某种境遇到了极致,就会有另一番的海阔天空。
顾福生是一个转折点,改变三毛少年时代的人。把一个自闭女孩,塑造成坚韧才华的女子。
簇展的蒲公英,与风共游,纷飞如雪,落下春的希望。播种爱的成长。
三毛在小的时候,嗜书如命。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美术结下了一生情缘。
这个发现应该归属于一个驻军少校的功劳。
那是一个清晨,小学的时候,也就十一二岁。三毛去学校很早,她喜欢在操场上万单杠,那是她最拿手的体育项目。
在学校里,她的单杠也是玩的记好的。她可以双脚倒挂,头朝下,并且还可以大幅度的摇晃,旁人看得心惊肉跳,她却自得其乐。
三毛喜欢像蝙蝠一样倒挂睡觉,直到因长时间倒挂流出鼻血,才会下来。
这天,三毛又出了鼻血,恰巧以为少校经过。看见三毛出鼻血,同情地馋着三毛到了他的宿舍去擦脸。
站在房间里,三毛愣住了。她看见了天使,那是一个美丽的女孩,被悬挂在墙上。
那是一个只有报纸大小的素描,画的是一个女孩子的头像。这幅画,震撼了三毛。
那是一场惊吓,是一声轻微低沉的西藏号角由远处云端飘过来,飘进来女孩的心。
那一霎间,三毛看见了世上最美东西,在静静地阐述美的真谛。
从此,三毛便是着了魔,一有空就往少校的房间跑。她不进屋,只是透过窗户与少女深深的对视。
这样的幽会,使三毛如痴如醉,一天能跑上七、八趟。三毛深深的恋着这个天使,带着一种安静的心情,自自然然的给予了最纯粹、最热烈的感情。
《红楼梦》激发三毛内心的文学热爱,这幅画唤起了三毛内心的美感。
黑与白,红与绿,无论是素雅或是艳丽,在三毛的眼里都是缤纷的色彩。每面对一次,都是视觉上的一次冲击。
图片与文字,还是前者更有吸引力,更具亲和力。更能讨孩子的欢心,可以说,三毛先是憧憬着画家,然后才是梦想着作家。
后来,那个少校走了,这幅画也被装进了行囊,对那个流鼻血女孩子的事情,已经淡忘的一无所知了。
那个 美丽的天使走,留下了一个七彩的光环,三毛甘愿被套进其中。在里面,一直有个瑰丽的梦,三毛幸福的做了一生一世。
休学后,陈嗣庆夫妇,看女儿如此的热爱美术,于是耐心地诱导、鼓励三毛称为一个画家。
于是,三毛的美术爱,被宠溺得无边界了。
三毛先是报了一个美国人办的学校,学不下去。然后,又开始报班,学习日本插花。
最后觉得还是没兴趣学不下去了,三毛的父母又请了一个家庭教师,教三毛学习她最爱的绘画。
三毛的第一任家庭教室,是黄君壁先生。黄先生属于孔子式的儒雅先生,要三毛一张一张的临摹山水。
这种优雅的近乎古板的方式很容易就让人索然无味,三毛实在觉得无趣,这和学校的绘画相比不差多少。于是,第一次正式学画经历就此终结。
陈嗣庆以为,女儿不爱山水画。于是,又拜了邵幼轩先生的门下,学习画花鸟。
邵又轩先生是一个温柔而且善良的老师,他关心疼爱这么瘦弱的女孩,用这个女孩渴望的方式来教导她。
尽情地创作是三毛梦寐以求的,可以不用古板的临摹,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爱好,来表述自己的作品,三毛觉得是非常愉快的。
在邵先生悉心的教导下,三毛的花鸟画画的颇有些味道了,可以怡然自得。
可惜的是,三毛的灼痛,细腻的笔法只会加深,无法缓解她的疼,那些柔软的线条,柔弱的没有一点可以反抗的力量。
被禁锢的灵魂,始终无法解放,渴望自由的灵魂,需要更坚强有力的解脱。
在国画与西洋画之间,三毛更倾心于西洋画。那种笔尖的洒脱,线条的随意,对于三毛来说,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三毛有一位堂哥,叫陈懋良,寄居在三毛的家里,是这个大家庭中的有一头“黑羊”。
陈懋良对音乐痴迷,对上学无意,当着叔叔的面,把学生证撕得粉碎,表达不上学的决心,对梦想的坚持。
陈嗣庆无奈,只好为他请了音乐老师,在家学习,教他如何作曲,怎样创作。
也许是和三毛的经历相似,大家惺惺相惜,互送一些彼此喜欢的东西。
一天,陈懋良送了三毛一本毕加索的画集,一个西班牙画家,用其独特的画法,脱俗的演绎,超乎寻常的想象,征服了世界。当然,也征服了三毛。
三毛看着这本画册,就像一男子遇见一女子,顿时惊为天人的感叹,陶醉不已。
三毛说:“爱!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想看到的一种生命。”
毕加索的支离破碎,三毛的撕心裂肺,应该是同宗了。
就像喜欢一个歌手,觉得和自己有共同的颓废,但是自己狼狈就够了,何必再找悲切于己呢,那是因为,我们喜欢,因为相同,也只是类似,歌曲中绽放的生命力,为悲剧的人生点燃一盏光辉。
三毛喜欢毕加索,倾心毕加索,虽说从未见面,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从桃红时期,蓝调时期,立体画,变调画,和后期的陶艺里,三毛看出了一个又一个心灵深处的生命力和美。
爱屋及乌,喜欢画,喜欢人,三毛决心,把一个少女的纯净爱情,全部献给毕加索。
三毛渴望长大,渴望成熟,渴望涨到十八岁。渴望有个西班牙式的浪漫的伟大的婚礼,那场婚礼,被刻在一幅画上,称为经典的、永恒的历史瞬间。
她辛苦的得到了一张毕加索别墅的照片,反复地端详,温柔的抚摸,她渴望那里是她以后的家,那是三毛心中最纯净圣洁的城堡。
那年三毛十三岁,毕加索七十七岁,一段忘年恋,虽说只是单恋,却也享受了酸甜苦涩的复杂滋味,三毛的心里,憧憬着,有些小甜蜜,有些小挫折,一点小无奈。
毕加索是三毛第二个单恋的对象,第一个则是小学时的光头男生匪兵甲。一个人享受的爱情,与两位男士无关。
1973年4月,毕加索在巴黎溘然长逝。此时的三毛,正在撒哈拉沙漠,与一西班牙男子享受甜蜜的爱恋,即将要步入婚姻的礼堂。
国画不成,三毛又转战油画。
三毛的姐姐陈田心,有一对姐弟朋友。陈缤是姐姐,陈啸是弟弟。
陈田心的人缘很好,总是会有一班朋友来家里玩。
一天,大家正玩到兴头上,陈啸兴致来了,即要来画一场激烈的战争图给大家看。
陈啸刷刷几笔,当即画完。大家伙凑上去,评头品足,一路一番,又哄哄然而了,到院子里去逛景。
屋子里静了下来,自闭的少女三毛。轻声地从卧室走了出来。拾起那团被丢弃的画纸,小心翼翼地展平。
陈啸的绘画水平虽然不是很高,但三毛,偏偏被那活泼的画面所感染,自闭的心对绘画展开了。
三毛又开始了拜师历程。这次的教师是顾福生,教陈啸的人,是三毛央求母亲,让顾福生收她做一名学生。
一段时间后,顾福生答应了三毛的请求。三毛的黑暗时光,被这位老师点亮了星光,迷茫的路,被标注了方向。
顾福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的公子,家住在台北泰安街二巷二号。在台湾校友名气,是台湾画坛新潮画派的新秀。
开学的那天,三毛背着一个小书架,怯生生的敲开了顾家的大门。
顾福生,很热情,很随和,对三毛辍学的事情只字未提。三毛想:他真是一个好人,温柔和温暖。
他关心这个女孩的内心敏感的黑色地带,小心地略过去,不让那个女孩重温那段悲痛。
第一节课,学的是素描。三毛的第一幅画,很糟糕,惨不忍睹,内心不安的女孩,紧张的绞着衣角。
没有丝毫的基础,天赋有没有也就差别于糟糕和很糟糕的差距。
三毛很喜欢,喜欢这位老师和这门课,很努力地学习。然而在两个月之后。还是没有多大的进步,在绘画的未来上实在看不出可以走的有多远。
也许兴趣和天赋真的不是可以互补的,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赋。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但是天赋不足百分之一,还是不能够称之为天才的。”
年轻的顾先生,很有耐心,很是照顾三毛的进程。但,越是耐心,越是温柔地对待,三毛心理就越不安,自卑紧紧地抓住心脏,窒息般的惭愧。
自己如何的努力也达不到成效。她深深的自责自己,老师的温柔也像是一个枷锁,把三毛紧紧的束缚。
终于有一天,她终于向老师坦白,她没有绘画天赋,她不想在一条黑漆漆的路,一直走下去。
她低头了,不是命运,不是老师,也不是自己,只是那种得而不能的无奈。
三毛不是这块料,她也决定不想再连累老师了,朽木是雕琢不成一块璞玉了,她也不想老师再做无用功了。
内心是痛苦的,抽出性的解脱。她在默默的嘶喊:回家吧,躲回家里去吧。躲在那把锁的后面,没人能看见你的无能,只有在那里你是安全的。
极度挣扎后的决定,只换来老师不痛不痒的笑,三毛有点小气愤。
顾福生没有接受三毛的请求,他递给了三毛基本文学杂志,有《笔记》杂志合订本,《现代文学》杂志。并嘱咐三毛,回家多读几遍。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三毛开始接触现代派文学,启蒙的却是一个美术老师。
三毛回到家,进入了自己的安全世界,开了灯,静静地看了起来。
一个亭亭少女,坐在书桌前,安静的读书,恬淡的面容。很静很美的景色,触动内心的淡然。任谁也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一个自闭女孩。
三毛走进了一个新生世界,那里有存在主义、自然科学主义、还有黑色幽默和意识流等。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那是一个与《红楼梦》、《古文观止》大不相同的世界,古人的思想与现代的潮流互相冲击着。
三毛还自己搜罗了一些其他的书,有萨特的《厌恶》、卡夫卡的《城堡》、加缪的《异乡人》等。
三毛又一次沉浸在了读书之中,其中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深受三毛青睐。
三毛一直在连续读了一周的书后才去的上课。这一周的时间,三毛把自己重新的包装了,这个、找到了自己的一个新定位。
果然,在之后三毛的话多了起来,像一个小妇人样津津乐道她的感动,她的震惊,她的爱……
文学创作的欲望,被挑逗的高涨起来。三毛昼夜趴在桌子上,写了又改,改了再写。她感受到,海岸的风轻袭而来,周身埋了海洋清新气息。
一天,她把自己写的文章交给了顾先生,是一篇散文。顾先生翻了翻,点了下头,没有言语就收下了。
年轻的帆已经树立起来,未来的航道已经初定,这个年少的女孩,即将驾驭这艘船,开始一段奇妙的历程。
一周后,顾先生对三毛说:“稿子不错,已经给了白先勇,一个月后,就在《现代文学》刊出。”
他的话,如一声惊雷,三毛有些失措。她紧紧地盯着顾福生,心里苦涩的甜蜜,真的很想哭。那个自卑的女孩虽然对自己的文学有点小小的自傲,但从来没有想到,竟然可以被刊出。
这件事就像是一个兴奋剂,刺激三毛整个人热血沸腾,心里的兴奋一直持续。
1962年12月,那时的三毛十七岁,第一篇作品《惑》被刊登。三毛的梦成真了。
当三毛把杂志抱回家,陈嗣庆夫妇泪光闪闪,三毛想,值得了,这就是未来 了。
《惑》的发表三毛人生最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在最黑暗的时候,它砸下金光闪闪,展示生活的希望。是三毛生命里程的转折点,也是起始因子,引导后面的连续排行。
它在三毛苦闷黯淡的时期,像一束光一下照亮了她的世界。开启了三毛自卑的枷锁,打开紧闭的心灵;如一缕源泉浇注到那干涸的灵魂,塑造一个鲜活的生命。
文章被刊出,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那却是三毛一生的起点,种下了一颗一生执着于文学写作的种子。
顾福生,不仅拯救了一个被自卑纠缠的女孩,他还为中国文坛,发现了一个天才。
人性的道德,从来不仅限于自己的原则范畴,而是能力底限。顾福生作为一个美术老师,他没有局限于教这个苦闷的孩子作画,他还要把这个孩子的心灵变成一幅画,美好的风景。
三毛意识到,她不是“弱智”,也不是“低能儿”,这件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是有才华的,很有早就的孩子。在同龄人已经已经超越很多了,她甚至有希望可以去摘星星。
心灵的窗户,一旦下锁,开窗,阳光四射,一片欣欣向荣。飞花似梦,人生辗转,绚丽人生路,绮迤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