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传四
李通(一)齐武王常杀通同母弟申屠臣,(二)上不得已过通,乃买半臿佩刀裹之。至通舍,时病卧,因持上手得刀。通异之,乃谓上曰:“一何武也!”上曰:“以备不虞耳。”(三)书钞卷一二三王莽前队大夫诛谋反者,(四)李次元闻事发觉,被马欲出。(五)马驾在辕中,惶遽着鞍上马,出门顾见车方自觉,乃止。御览卷四六九李通娶宁平公主。(六)为大司空。(七)通性谦恭,常避权势,谢病不视事。御览卷四二三李通上疏曰:“臣经术短浅,智能空薄。”(八)文选卷三八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李善注李通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及有司奏请封诸皇子,帝感通首创大谋,即日封通少子雄为邵陵侯。每幸南阳,常遣使者以太牢祀通父冢。(九)御览卷五二六子音嗣。音卒,子定嗣。定卒,子箕嗣。(一〇)范晔后汉书卷一五李通传李贤注
(一)“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范晔后汉书卷一五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二、华峤后汉书卷一。
(二)“申屠臣”,本书光武帝纪作“公孙臣”。
(三)“以备不虞耳”,此条陈禹谟刻本书钞卷一二三引作“齐武王尝杀通同母弟申徒臣,上恐其怨,不欲与轶相见。轶数请,上乃强见之。轶深达通意,上乃许往,意不安,买半臿佩刀怀之。至通舍,通甚悦,握上手,得半臿刀,谓上曰:‘一何武也!’上曰:‘仓卒时以备不虞耳。’”除首句外,文字与范晔后汉书李通传李贤注所引续汉书全同,疑陈本书钞此段文字系抄自续汉书。姚本、聚珍本所辑皆本陈本书钞,仅一二字歧异。
(四)“前队大夫”,范晔后汉书李通传云:光武与李通“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李贤注云:“前队大夫谓南阳太守甄阜也。”
(五)“出”,御览卷三五八引作“亡”。
(六)“宁平公主”,即光武女弟伯姬。
(七)“为大司空”,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七年五月,前将军李通为大司空,十二年九月免。
(八)“智能空薄”,此条姚本、聚珍本皆未辑录。
(九)“常遣使者以太牢祀通父冢”,“太”字原脱,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五七引亦有,今据增补。此条御览卷二〇〇亦引,字句稍略。
(一〇)“子箕嗣”,范晔后汉书李通传云:通卒,“子音嗣。音卒,子定嗣。定卒,子黄嗣”。李贤注云:“东观记‘黄’字作‘箕’也。”此条即据李贤注,又酌取范书文句辑录。
邓晨
晨曾祖父隆,扬州刺史,祖父勋,交址刺史。范晔后汉书卷一五邓晨传李贤注 晨与上共载出,逢使者不下车,使者怒,颇加耻辱。上称江夏卒史,晨更名侯家丞。使者以其诈,将至亭,欲罪之,新野宰潘叔为请,得免。范晔后汉书卷一五邓晨传李贤注
邓晨,(一)南阳人,与上起兵,新野吏乃烧晨先祖祠堂,污池室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入汤镬中?”(二)晨终无恨色。御览卷四八三
光武微时与邓晨观谶,云“刘秀当为天子”。或言“国师公刘秀当之”。(三)光武曰:“安知非仆乎?”建武三年,上征邓晨还京师,数宴见,说故旧平生为忻乐。晨从容谓帝曰:“仆竟辨之。”帝大笑。御览卷三九一邓晨为陈留郡,(四)兴鸿郤陂,(五)益地数千顷,溉郡稻,常以丰熟,兼流给他郡。书钞卷三九
(一)“邓晨”,字伟卿,范晔后汉书卷一五有传。又见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一、司马彪续汉书卷二。
(二)“何故随妇家入汤镬中”,邓晨娶光武姊元,故晨宗族有此语。
(三)“国师公刘秀”,汉书刘歆传云:“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云。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颜师古注引应劭云:“河图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故改名,几以趣也。”
(四)“为陈留郡”,即为陈留郡太守。据范晔后汉书邓晨传,晨未曾为陈留郡太守,建武十三年,曾拜汝南郡太守,此当作“为汝南郡”,下云晨兴鸿郤陂,陂即在汝南境内,可为确证。
(五)“鸿郤陂”,原作“鸿都陂”,误。聚珍本尚不误,今据改正。范晔后汉书邓晨传云:建武十三年,为汝南太守,“兴鸿郤坡数千顷田”。鸿郤坡为武帝时开凿,引淮水为坡灌田,位于汝南郡慎阳、新息间。成帝时,关东大水,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相,奏罢之。
来歙
来歙,(一)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冲。(二)歙有大志慷慨,治春秋左氏,(三)东诣洛阳见上,上大喜,(四)曰:“君叔独劳苦。”即解所被襜襦以衣歙,(五)拜太中大夫。御览卷二四三 来歙,字君叔,南阳人也。建武五年,持节送马援,奉玺书于隗嚣。嚣遣子恂随入侍。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六)与俱伐蜀。嚣将王元说嚣,故狐疑不决。(七)歙素刚直,遂发愤责之曰:“国家以公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至意。足下推忠诚,(八)遣伯春委质,(九)是君臣父子信也。(一〇)今乃欲从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吉凶之决,在于今日。”因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御览卷七七八上闻得略阳,(一一)甚悦。左右怪上数破大敌,今得小城,何足以喜?然上以略阳嚣所依阻,心腹已坏,则制其支体易也。范晔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李贤注嚣围来歙于略阳,世祖诏曰:“桃花水出,(一二)船槃皆至,(一三)郁夷、陈仓,(一四)分部而进者也。” 水经注卷一七
上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隗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诸将,来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疋。(一五)御览卷三〇七光武使来歙监诸将。(一六)御览卷二四〇来歙征公孙述,(一七)诏于汧积谷六万斛,驴四百头负驮。御览卷三三二隗嚣破后,有五溪六种寇侵,见便钞掠,退阻营堑。来歙乃大治攻具冲车度堑,遂与五溪战,大破之。御览卷三三六来歙与盖延攻公孙述将王元。(一八)破之,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一九)歙未死,驰告盖延。延见歙,伏悲不能仰视。(二〇)歙叱曰:“故呼卿,欲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泣涕乎!”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死。御览卷四八八帝嘉歙忠节,复封歙弟由为宜西乡侯。(二一)范晔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李贤注
(一)“来歙”,范晔后汉书卷一五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二。
(二)“父冲”,此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来歙传云:“父仲。”李贤注云:“东观记‘仲’作‘冲’。”此句即据李贤注增补。
(三)“春秋左氏”,聚珍本作“左氏春秋”。
(四)“东诣洛阳见上,上大喜”,原无下一“上”字,今据御览卷六九五引增补。此二句孔广陶校注本书钞卷一二九引作“世祖见歙,与之大欢”。陈禹谟刻本书钞卷一二九引作“来歙与刘嘉俱诣洛阳,世祖见歙,与之大欢”。姚本、聚珍本即据陈本书钞辑录。
(五)“所”,原脱,姚本、聚珍本有,御览卷六九五、范晔后汉书来歙传李贤注引亦有此字,今据增补。“衣”,御览卷六九五引作“赐”。
(六)“收”,原误作“牧”,聚珍本作“收”,范晔后汉书来歙传同,今据改正。
(七)“狐疑”,此二字原脱,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来歙传李贤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八)“推”,原误作“拥”,聚珍本作“推”,范晔后汉书来歙传同,今据改正。
(九)“遣伯春委质”,此句原脱误为“眷委质”。聚珍本作“遣伯春委质”,范晔后汉书来歙传同,今据改正。“伯春”,隗恂字。
(一〇)“是君臣父子信也”,此句范晔后汉书来歙传作“是臣主之交信也”。
(一一)“上闻得略阳”,范晔后汉书来歙传云:建武“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其下李贤即引“上闻得略阳”云云作注。此句上聚珍本有“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因保其城”二句,系据范书增补。
(一二)“桃花水”,汉书沟洫志载杜钦言治河之策,有“来春桃花水盛”之语,颜师古注云:“月令‘仲春之月,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而韩诗传云‘三月桃华水’。”
(一三)船槃”,后汉书来歙传王先谦集解所载沈钦韩说引作“松槃”,并注云:“‘松槃’,或作‘船槃’,疑‘转般’之误。”
(一四)“郁夷、陈仓”,四库全书考证云:“按司马书郡国志右扶风有陈仓,无郁夷,盖东汉时省。”
(一五)“赐歙妻缣千疋”,“妻”字原脱,聚珍本有,书钞卷一九引亦有,范晔后汉书来歙传同,今据增补。此条御览卷八一八亦引,字句全同,而卷三九三引字句稍异。
(一六)“光武使来歙监诸将”,据范晔后汉书来歙传载,光武帝发关东兵解略阳之围后,“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一七)“来歙征公孙述”,姚本、聚珍本无此句,而有“因歙上疏宜选兵马,储积资粮”二句。按范晔后汉书来歙传云:“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歙因上书曰:‘公孙述以陇西、天水为藩蔽,故得延命假息。今二郡平荡,则述智计穷矣。宜益选兵马,储积资粮。……’帝然之。于是大转粮运。”其下李贤注云:“东观记曰:‘诏于汧积谷六万斛,驴四百头负驮。’”姚本、聚珍本“因歙上疏”云云二句系撮取范书大意增补。
(一八)“来歙与盖延攻公孙述将王元”,事在建武十一年。
(一九)“刺客”,此二字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三五引亦有,今据增补。
(二〇)“伏悲”,类聚卷三五、御览卷三八七引作“悲哀”。
(二一)“复封歙弟由为宜西乡侯”,范晔后汉书来歙传云:建武十三年,“帝嘉歙忠节,复封歙弟由为宜西侯”。李贤注云:“东观记曰‘宜西乡侯’。”此条即据李贤注,又酌取范书文句辑录。
邓禹
邓禹,(一)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二)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上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上知非常人,遂相亲附。(三)御览卷三八四 邓禹,字仲华,南阳人也。更始既至雒阳,以世祖为大司马,使安集河北。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禹曰:“不愿也。” 文选卷二五刘琨重赠卢谌李善注
邓禹闻上安集河北,(四)即杖策北渡,(五)追及于邺。上欣其至。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六)诸将皆庸人屈起,(七)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明公虽建蕃辅之功,(八)犹恐无所成立。(九)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一〇)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上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御览卷四六一上至广阿,(一一)止城门楼上,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我乃始得一处,卿言天下不足定,何也?”(一二)类聚卷六三上破邯郸,诛王郎,欲北发突骑。禹曰:“吴汉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以禹为知人。(一三)书钞卷三三光武即位,拜邓禹为大司徒。制曰:(一四)“前将军邓禹,(一五)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也,门人日以亲。’(一六)封禹为酂侯。” 文选卷三八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李善注赤眉入长安,邓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以迎降者,日以千数,(一七)众号百万 类聚卷五九邓禹为司徒,讨赤眉,不以时进,光武敕曰:“司徒,(一八)尧也;赤眉,桀也。今长安饥民。孰不延望?” 御览卷二〇七自冯愔反后,(一九)邓禹威稍损,又乏食。赤眉还入长安,邓禹与战,败走,至高陵,军士饥饿,皆食藻菜。(二〇)帝乃征禹还,敕曰:“赤眉无谷,(二一)自当来降,吾折箠笞之,(二二)非诸将忧也。”(二三)御览卷三五邓禹与赤眉战,赤眉佯败,弃辎重走,车皆载土,(二四)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还击之,军溃乱。时百姓饥,人相食,黄金一斤易豆五升,道路断隔,委输不至,军士悉以囗实为粮。御览卷四八六邓禹攻赤眉,辄不利,吏士散亡尽,禹独与二十四骑还诣雒阳。(二五)书钞卷一一七建武中,邓禹罢三公,(二六)以列侯就第,位特进。(二七)书钞卷五二邓禹,右将军官罢,以特进奉朝请。(二八)御览卷二四三邓禹笃于经书,教学子孙。书钞卷九七邓禹,字仲华,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二九)御览卷二〇六序曰:贤骏思圣主,风云从龙武,自然之应也。邓禹以弱冠睹废兴之兆,嬴粮策马,以追世祖,遂信竹帛之愿,(三〇)建社稷之谋,袭萧何之爵位,可谓材难矣。受命之初,躬率六师。中兴治定,勒号泰山。圣上继体,立师傅,位三公,功德之极,而禹兼之。易称“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其禹之谓与?(三一)史略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