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汉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6章

逢萌

逢萌,(一)字子康,北海人。少有大节,志意抗厉,家贫,给事为县亭长。尉过迎拜,问事微久。尉去,举楯挝地,(二)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耶?”遂去学问。御览卷二六九  莽居摄,子宇谏莽,而莽杀之。逢萌谓其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门而去。(三)御览卷六八四

逢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携家属于辽东,乃首戴盆盎,(四)哭于市,言曰:“新乎新乎!”(五)遂潜藏。(六)御览卷四八七

逢萌隐琅玡之劳山,非礼不动,聚落化之。北海太守遣吏奉谒,萌不诺。(七)太守遣吏捕之,民相率以石擿吏,皆流血奔走。御览卷三七五

逢萌被征上道,迷不知东西,云:“朝所征我者,为聪明叡智,有益于政,方面不知,安能济政?”即驾而归。(八)类聚卷六四

(一) “逢萌”,范晔后汉书卷八三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五。袁宏后汉纪卷五亦略载其事。

(二) “楯”,原作“举”,聚珍本作“楯”,御览卷三五七、记纂渊海卷四八引亦作“楯”,今据改。范晔后汉书逢萌传云:“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楯叹曰。”可证“楯”字是。据汉官仪和续汉书百官志所载,亭长承望都尉,课徼巡,负责逐捕盗贼,平常设备五兵,即弓弩、戟、楯、刀剑、甲铠。所以尉过亭时,逢萌执楯以见。“挝”,御览卷三五七、记纂渊海卷四八引作“擿”。

(三) “即解冠挂东门而去”,此句姚本同,事类赋卷一二引亦同。聚珍本作“解冠挂东都城门,归”,与范晔后汉书逢萌传同。李贤注:“汉宫殿名:‘东都门,今名青门也。’前书音义:‘长安东郭城北头第一门。’”此句下聚珍本尚有“将家浮海,客于辽东”二句,疑据范书增补。

(四) “盆盎”,聚珍本作“兖器”,御览卷八五五引同。范晔后汉书逢萌传作“瓦盎”。

(五) “新乎新乎”,范晔后汉书逢萌传同,李贤注:“王莽为新都侯,及篡,号新室,故哭之。”聚珍本作“辛乎辛乎”,御览卷八五五引作“辛乎”。按“辛乎辛乎”,于义亦通。“辛”与“新”音同,暗指王莽新室。

(六) “遂潜藏”,此句下聚珍本有“不见”二字。御览卷八五五引作“因潜藏不见”。

(七) “诺”,聚珍本作“答”,与范晔后汉书逢萌传同。

(八) “即驾而归”,此条御览卷一九五亦引,文字全同。

周党

周党,(一)字伯况,太原人。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发党徭道,(二)尝众中辱党父,(三)党怀之。后读春秋,闻复雠之义,(四)便辍讲而还,(五)与乡佐克日交刃。乡佐多从兵往,(六)使乡佐先拔刀,然后与相击。党为其所伤,(七)困顿。乡佐服其义勇,(八)舆归养之,(九)数日方苏,(一〇)既悟而去。整身修志,州里称其高也。御览卷四八一  建武中,征周党,党着短布单衣,榖皮幓头,(一一)待见尚书。欲令更服,党曰:“朝廷本以是故征之,安可复更。”遂以见,自陈愿守所志,(一二)上听之。御览卷六八八

博士范升奏曰:“伏见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使者三到,乃肯就车,脱衣解履,(一三)升于华毂,(一四)陛见帝庭,(一五)偃蹇傲慢,逡囗进退,臣愿与并论灵台之下。”御览卷四九八

(一) “周党”,范晔后汉书卷八三有传。袁宏后汉纪卷五、风俗通义过誉篇亦略载其事。

(二) “乡佐”,汉制,十里一乡,乡有乡佐,主管征收赋税。“发党徭道”,此四字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四九六引亦有,今据增补。

(三) “尝众中辱党父”,此句聚珍本作“于人中辱之”,御览卷四九六引同。按范晔后汉书周党传云:“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风俗通义过誉篇云;“太原周党伯况,少为乡佐发党过于人中辱之。”是被乡佐所辱者为党,非党父。“父”字或为衍文,或为“久”字之讹。

(四) “后读春秋,闻复雠之义”,春秋庄公四年云:“纪侯大去其国。”公羊传云:“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雠也。何雠尔?远祖也。哀公(襄公九世祖不辰)烹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此即春秋复雠之义。

(五) “便”,原误作“更”,今据范晔后汉书周党传校正。

(六) “乡佐多从兵往”,此下三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四九六引亦有,今据增补。

(七) “党为其所伤”,此下聚珍本只有“乡佐服其义勇”一句,其余各句皆未辑录。“伤”字原误作“复”,今据范晔后汉书周党传校正。

(八) “乡佐服其义勇”,原脱“其”、“勇”二字,聚珍本有,御览卷四九六引亦有,今据增补。

(九) “舆”,原误作“与”。范晔后汉书周党传云:“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风俗通义过誉篇云:“佐服其义勇,箯舆养之。”今据校正。

(一〇)“日”,原误作“月”,范晔后汉书周党传、风俗通义过誉篇作“日”,今据校正。

(一一)“幓头”,聚珍本同。范晔后汉书周党传、袁宏后汉纪卷五作“绡头”。范书周党传李贤注:“以榖树皮为绡头也。”又向栩传李贤注云:“说文:‘绡,生丝也,从糸肖声。’音消。按此字当作‘幧’,音此消反,其字从‘巾’。古诗云:‘少年见罗敷,脱巾着幧头。’郑玄注仪礼云:‘如今着幓头,自项中而前,交额上,却绕髻也。’”

(一二)“愿守所志”,“守”字下原衍“之”字,聚珍本无,与范晔后汉书周党传、袁宏后汉纪卷五相合,今据删。

(一三)“东海王良、山阳王成,使者三到,乃肯就车,脱衣”,此十八字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六九八引亦有,今据增补。“王成”,御览卷六九八误引作“王戎”。

(一四)“于”,原无此字,聚珍本有,御览卷六九八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五)“陛见帝庭”,“陛”下原衍“下”字,聚珍本、范晔后汉书周党传皆无此字,今据删。

王霸

王霸,(一)建武初,连征不至。霸安贫贱,居常茅屋蓬户,藜藿不厌。然乐道不怠,以寿终。御览卷一八一

(一) “王霸”,字仲儒,太原广武人,范晔后汉书卷八三有传。袁宏后汉纪卷五亦略载其事。

严光

严光,(一)字子陵,耕于富春山,(二)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初学记卷八  光武与子陵有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时主天文者奏每日出常有客星同流。帝曰:“严子陵耳。”访得之,陵不受封。太平寰宇记卷九五

(一) “严光”,范晔后汉书卷八三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失名氏后汉书。

(二) “山”,此字原无,聚珍本有,万花谷后集卷六引亦有,今据增补。

井丹

井丹,(一)字大春,通五经,时人谓之语曰:“五经纷纶井大春。” 御览卷六一五  阴就要井丹,就起,左右进辇矣,曰:“吾闻桀、纣驾人车,(三)岂此邪?”就令去辇。(四)书钞卷一四〇

(一) “井丹”,范晔后汉书卷八三有传。袁宏后汉纪卷七亦略载其事。

(二) “井大春”,“井”字下原衍“之”字,聚珍本无,与范晔后汉书井丹传相合,今据删。

(三) “桀、纣驾人车”,范晔后汉书井丹传无“纣”字。李贤注引帝王纪云:“桀以人驾车。”

(四) “就令去辇”,姚本未辑井丹事。聚珍本虽有井丹一目,但此条未能辑录。

梁鸿

梁鸿少孤,(一)以童幼诣太学受业,(二)治礼、诗、春秋,常独坐止,(三)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四)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五)御览卷四二五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七)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懈。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悉还其豕。鸿不受,乃去。类聚卷九四

梁鸿初与京邑萧友善约不为陪臣,及友为郡吏,(八)鸿以书责之而去。御览卷四一〇

梁鸿乡里孟氏女,(九)容貌丑而有节操,多求之,不肯。父母问其所欲,曰:“得贤婿如梁鸿者。”鸿闻之,乃求之。(一〇)梁鸿妻椎髻,着布衣,操作具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一一)类聚卷六七

梁鸿乃将妻之霸陵山中,耕耘织作,以供衣食,弹琴诵书,(一二)以娱其志。御览卷八二二

梁鸿将之会稽,作诗曰:“维季春兮华色,(一三)麦含金兮方秀。”(一四)类聚卷三

梁鸿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庑下,(一五)为人赁舂。每归,(一六)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异之,(一七)曰:“彼佣赁能使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类聚卷六九

梁鸿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着书十余篇。(一八)御览卷三九二

梁鸿病困,(一九)与高伯通及会稽士大夫语曰:“昔延陵季子葬于嬴博之间,不归其乡,慎勿听妻子持尸柩去。”终后伯通等为求葬处,有要离冢高燥,众人曰:“要离,古烈士,今伯鸾亦清高,令相近。”遂葬要离冢旁,子孙归扶风。御览卷五五三

(一) “梁鸿”,范晔后汉书卷八三有传。袁宏后汉纪卷一一亦略载其事。

(二) “以童幼诣太学受业”,此下二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七二引同,今据增补。御览卷八四七引亦有此二句,惟“礼、诗”作“诗、礼”。

(三) “坐”,原无此字,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七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四) “比舍”,聚珍本同,御览卷七五七引作“同房”。

(五) “灭灶更燃火”,此条书钞卷一四三、永乐大典卷一四九一二亦引,字句较简略。

(六) “牧豕于上林苑中”,姚本按云:“东汉高贤居贫多牧豕者,如吴佑、孙期、尹勤辈,岂皆学公孙丞相耶?无诋为牧猪奴也。”

(七) “问所失”,此句姚本、聚珍本作“问所失财物”,类聚卷八〇、御览卷八六八引作“问所烧财物”。

(八) “友”,据上文当作“友善”。

(九) “乡里”,原误作“乡皇”,聚珍本不误,今据改。“孟氏”,袁宏后汉纪卷一一作“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