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学的产生与传承
第一节 道学产生的时代
中国的道学究竟产生于哪一个历史时代?这在学术界的认识上是很不一致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道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只有少数学者认为,《周易》是道书,产生于商末周初。至于伏牺八卦、《周易》以前的《连山》《归藏》,则几乎无人提及。而不少的学者则认为,“《易》经是古代卜筮书”。因此,不同学者之间在认识上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这种对于中国古典哲学认识上的巨大差距,是由于客观历史与我们的主观认识两个方面,都存在着非常特殊而又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而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又是互为影响着的,这就使问题的研究、认识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一方面,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中国道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极为久远。这样,不论是这种哲学思想本身,还是有关它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都受到了文字产生、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如此,七八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资料是很难流传至现在的。因此,可供研究的文字性史料记载是很少的。其二,一种思想理论及其在历史上的传播、传承与嬗变,虽然会对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与衰落产生很大的作用,但它却是属于精神方面的一种历史存在和变化过程,而不是有形物质的历史存在过程。在文字记载资料比较缺乏的条件下,也很难从文物考古方面得到比较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它。这就是研究者虽然有志于此,然也无从下手的困境所在。其三,事实上,正是由于中国道学产生于尚无文字的历史时代,如此,其传播与传承就受到了没有文字为载体的严重制约。此时,为了克服这种实际困难,也为了保证正确地表述此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不走样,中国的先哲们,就创造出了用对立统一的阴阳符号为基本哲学语言载体,而按天道、地道、人道各具阴阳的原理,组成八个图案画,以其象征各类事物及其变化的规律,以物变之象喻理的办法,用之教授、学习、传承哲理。作为此种哲学传承的一种独特性载体,这就是八卦图案画产生的客观历史原因与“八卦”之称的由来。因为,用这8个最基本的图案画相重,即可演变为64个图案画而作各方面的道理解说。到了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文字之后,人们为了学习与记忆的方便,就会自然而然地给这些图案画,以其各要表达的某方面哲理,注上解释性的文字,这就是历史上以图案画为主,以文字注释、解说为辅的《易》经形成的实际原因。正是因为中国上古产生了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地”、“人”、“时”四维一絷、唯物辩证的道学思想,又以图案画的特殊形式为哲学语言载体,克服了无文字的时空传越困难,以一种科学的思想熏陶了中国上古先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得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产生了长足的进步,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古老的文明国度。
另一方面,造成这种客观历史的重大原因是,轩辕黄帝肇造了我国历史上最初的国家制度之后,随后逐渐形成了“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爱地亲民”、“依道立法”、“依法治国”的民主社会政治制度。由于《尚书》只存《尧典》《舜典》,五典而缺其三,所以,今人只知尧、舜在帝位传承上“选贤禅让”的故事,殊不知整个五帝时期都是如此,这只是众多政治制度中的一项。中华民族5000年以来的民主大同思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医药卫生、文学艺术进步,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自夏禹颠覆了五帝时期以哲学理论为指导而建立的“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起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君主独裁制度之后,中国的道学就遭到了封杀。商末,周文王为了给其后代制造“神道设教”的愚民工具,经过其长期演算,搞出了用草棍计算求卦画、以卦画而行占卜的一套方法,以《连山》《归藏》两种不同历史时期的《易》经“版本”为基础,改写经文,加进鼓吹卜筮以及详细介绍卜筮方法的内容而有《周易》。也正是在封建统治者们不断用“神道设教”之法,封杀、抵制和歪曲道学,实施愚民教化,使一个古老的民族逐步由重唯物、求辩证而渐变为迷信鬼神,国家也逐渐由科学技术进步慢慢演变为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极端落后。一个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泱泱大国,最终落到了被外国列强欺凌、入侵、瓜分国土、杀害人民的地步。87为了振兴中华,为了改变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学西方的科学技术,学西方的哲学理论。从历史变革的角度说,这是一种应急性的抉择,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同时,则没有注意及时地、正确地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两只眼睛只盯住了很具体的洋枪洋炮之类的科技产品,却忘记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没有真正从历史这面镜子中,照出中国为什么会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根本性原因,反而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一种简单化的错误认识,即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给造成的。同时,对于民族历史和民族历史文化不分优劣的予以长期批判与否定,所引出的思想意识,就是一种民族历史的虚无主义,并有崇洋媚外思想的滋生。于是,就有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就有了“消灭中国文字”、“全盘西化”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错误主张。
以《易》占卜了3000年之后,人们也就既不知道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论,也不知道《易》经产生的实际历史,以及其独特的哲学传承方法了。再加上中国古典哲学名词术语,以及八卦卦画设立原理、取象喻理等传播哲理方法上的历史膈膜,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就“理所当然”地将《易》经当作了“古代卜筮书”。如此,多数学者也就按“《易》经是古代卜筮书”的认识去进行研究。由于研究者在研究之前,脑子里就先有了一个主观的框框,这就使得在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近于猜谜。例如,关于《易》经八卦中的阴阳符号,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问题就是如此。以屈万里、冯友兰先生,以及日本学者本田成之为代表的说法是:八卦符号的形成,是由商代占卜兆纹演变而来。占卜是用龟甲钻孔、烧烤,使之产生裂纹,以此纹络为“兆”示吉凶之依据。八卦也是“用作占卜的”,所以八卦的图形肯定是对兆纹的一种模仿。这个说法,在学术界的影响是很大的。张政烺先生认为,古代占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龟甲和牛骨,先钻后烧,使其裂纹,用之以占吉凶;而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蓍草,照一定的方法左数右数,以奇数、偶数画出符号而行卜筮。八卦阴阳符号就是将卜筮与数学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范文澜先生认为,八卦可能是由古代结绳记事而引出来的中国文字之初型。还有人认为,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善于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文化,八卦是由巴比伦进口的楔形文字加工改造而来。钱玄同、郭沫若先生认为,八卦中的阴阳符号是根据男根、女阴画出来的,是生殖器崇拜的孑遗。这种说法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于是,就有人大谈中国的什么“性文化”,并有人说儒家文化就是性文化。由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有主要地位,所以还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本质就是“性文化”。
在这样一种思路下,《易》经当然是不会被认识到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的。对于《易》经卦画的相面与猜谜式的“研究”,自然也就很难说到点子上。其实,只要研究的思路一变,研究的路上就会立刻别有洞天:《易》经本身就是一个来自古老历史上的抽象哲学思想理论的有形标本。其爻画符号之创,其八经卦的生成,六十四别卦的相重,都是有着一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为原理的原则性规定的。其卦画的取象示物、卦画名称之命、义理蕴含与表达,也是有着很具体的哲学理论为指导的。因为其卦画系统本身,就是独立于文字之外的哲学理论载体。换言之,《易》经的卦画系统,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更何况,姬昌与姬旦为利用《易》经搞卜筮,并不会在《周易》中将历史上形成的古文字全部删除干净,正如孔子所说,《易》经中有“古之遗言”。这些“古之遗言”,也就是来自3000多年以前的珍贵历史资料。我们采取以《易》解《易》的办法,结合古史记载、古文字研究,再以考古研究的丰富成果作为参照,对于中国古典哲学产生的历史时代进行探讨,虽说不能断定其确切的产生年代,但至少在其产生时代上作一个大体上的判断还是可以的。
一、古史料的记载
《周易·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礼·春官宗伯》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谯周在《古史考》中说:“庖羲氏作卦”;桓谭曰:“《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孔颖达于《周易·正义·卷首》言:“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烈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
关于伏牺氏的记载,不仅史书久远,而且很多。粗略举来,有《周书》《左传》《竹书纪年》《管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帝王世纪》《帝系谱》《政论》《古史考》,以及《补史记·三皇本纪》《白虎通》等。这类记载,虽在历史时期的称谓上,有当作具体历史人物之误,但许多这类记载的一致性说明,其说必有版本。又按《周易》《周礼》以及文王演《易》的具体历史事件所考,其众史籍所载之本,当出自殷代之前的上古史所传,我们没有理由不信。结合先秦古史研究,我们知道,古人在追述原始社会历史之中,确实是依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的最突出特点,将原始社会分作了若干个历史时期的。它们依次为:“兽处群居”时期,“有巢氏”时期,“燧人氏”时期,“庖(伏)牺氏”时期,“神农氏”时期。神农氏时期之后,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有了确切文字记载的“五帝时期”、夏代、商代、周代⋯⋯古籍所言的“兽处群居”时期,大体上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群”时期。如《管子·君臣》言:“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争”。“有巢氏”时期,是指原始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夏天筑巢居于树上,冬天居于山洞,以避猛兽之害,以度严冬寒冷的历史时期。如《庄子·盗跖》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继“有巢氏”历史时期后,是“燧人氏”历史时期,这指的是原始人类开始发明了人工取火以用的历史时期。例如《白虎通·卷一》说:“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人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燧人氏”历史时期之后,就是“庖牺氏”历史时期,现在一般称作“伏牺氏”历史时期。这是指原始社会发展到了以狩猎和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期。当然,那一时期的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并不是为了役使,而是为着解决猎获无着与死兽肉难以保存,因此常遇饿肚皮的生活困难,“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伏牺氏历史时期之后,便是进入以农耕经济生产为特点的历史时期,古代史研究者追溯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将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这一个历史时期,称作“神农氏”历史时期。因之,《周易·系辞》就说:“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商君书·画策》谓:“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尸子》卷下记:“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吕氏春秋·慎世》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
我们知道,《尸子》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吕氏春秋》是秦始皇时吕不韦集其门客而撰,所以,其“十七世”很有可能是抄“七十世”之笔误。
伏牺氏历史时期,正是中国考古学上的细石器时代,距今为3万年至1万年以前;“神农氏”历史时期,按《尸子》所说的70世计,一世按30年算,是2100多年;轩辕黄帝肇造国家制度距今约为4700年左右,两者相加是约7000年。此年代数与全国进入以农耕为主要经济生产的时间大体相符。因为,我们通过大量田野考古的发掘与研究,证明“至少7000多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已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聚落遗址。此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农业经济日益巩固,聚落扩大,分布广泛,形成中原文化的主体。这些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断影响它的周围地区,最后进入阶级国家。”古史料与考古研究上的一致性,说明了古史料记载的可靠性。如此,则伏牺氏时期产生中国古典哲学,至少在距今1万多年以前,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二、《易》经独特形式的反映
《易》经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古老的经典。它的最独特形式,就是以画图案画的方式,运用象术——即一套有规则的象征性办法,象征事物及其变化,来蕴含与表述事物变化的规律,以此进行哲理传授与传承的,这正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尚无文字产生之前发生的事。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克服无文字为语言、思想之载体,而难以传播和传承道理的困难。
中国的文字产生,在全世界来说是很早的;按着现在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字性材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青海乐都柳湾、山东莒县等许多古人类生活遗址上,都发现了古文字刻画材料,它们有不少与后世的“甲骨文”有相同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对四组材料进行了年代测定,它们分别为:6080年±110年;5920年±105年;5855年±105年;5600年±105年。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产生,距今为6000年左右。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产生远远在此之前,不创造出一套有严密象征规定的图案画,就不可能将这种哲学理论传播开去,传承下来。而这一套图案画,不仅巧妙地将天道、地道、人道、时变结合为一个严密的理论整体表述系统,而且又像一个“大魔方”,你可以转动它,欣赏它的任何一部分,但你却做不到割裂、丢弃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只要有这一套卦画存在,任何人都难以永远地歪曲它。
三、《易》经内容的印证
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化典籍,都是在文字形成之后,由于在历代传承中,不断地传抄就会发生有意与无意间的修改,因而就出现了各个历史时代的内容都有部分保存或反映的一种实际情形。《易》经同样是如此。依现在的通行本《周易》而言,它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既有周初内容,又有商代、夏代以及“五帝时期”和其以前的历史内容;既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又有尚未进入农耕时代以前的畜牧狩猎时代生产活动的内容。从社会制度上说,它既有国家制度产生后的政治内容,又有国家制度尚未产生之前的母系氏族时代的内容。更加可贵的是,它还有纪录母权制向父权制时代变革的内容。对此,我们只要分析几个卦例便可明白。
《易》经中有一个《姤》卦,其卦画“”为五阳爻、一阴爻的组成。此卦的上卦,为八经卦中的《乾》卦,在自然物中它代表“天”。下卦为八经卦中的《巽》卦,在自然物中它代表“风”。所以,依象术而言,它构成的象术语言为“风行天下”。但是,此卦的内容却并不以自然界现象而作释,而是言以人事。对于人事而言,上卦《乾》代表“父”,下卦《巽》代表“中女”。若以《易》经立卦传播道理的取象原则,阴卦居上,阳卦在下,方为阴阳相交之象。而此卦的阳上阴下,则为阴阳不交之象。何况,即使按阴阳相交作说,那也不能依男女相交而为论,并由此而命称卦名。因为,“中女”与“父亲”相交,那就成了有背人性的乱伦!然而,此卦却又恰恰是以男女性生活为“象”以言社会之治的。它不是依上下经卦所示事物取象命称卦名的,而是以爻位之象,按《易》经中最下爻向最上爻象征事物的发展过程取卦象作释,即一女先后与五男相交。这自然为后世对妇女而言的一夫一妻制度中的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的。这也就是今本《周易》中“女壮,勿用取女”的说法,以及卦辞使用“羸豕孚蹢躅”辱骂性语言的由来。但这又与“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以及“后以施命诰四方”等《彖传》《象传》之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唯其如此,历代《易》学家解释此卦,都不能自圆其说:有故意回避矛盾,对“后以施命诰四方”之类文字不作解释的;也有牵强附会而为曲说的⋯⋯这些,只要是认真翻阅一下历代解《易》的著作,就可以明白。还有,就是这一卦的卦名“姤”,也明显为后人所改,而非原称。“姤”是《周易》卦名上的一个专用字,除此以外,别无它用。我们从对《周易》的研究中知道,举凡《周易》卦名中以专用字命称的卦名,都是周文王父子所改,而非古《易》经的原卦名。
中国古典哲学图案画编制原理示意图
其实,《姤》卦的原卦名为《后》,“后”字的创造,是依“并拢起右手手指加在口上向人们喊话之形而成字”,它是女系氏族时代氏族族长之职称,相当于后世之“君”称。此卦是取“后”之特权以为象,以言社会治理之道的卦,“后以施命诰四方”是此卦的原意。
在人类婚姻发展史上,由群婚走向一夫一妻制,是一个漫长历史中的渐进发展过程。在中国原始社会女系氏族时代末期,婚姻制度虽然有了很大的历史进步,相对稳定的对偶婚制业已形成。这是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并由此而引发战争、出现国家制度的极重要的社会基础。但是,其时还实行的是男子由其原属氏族“出嫁”到女方所属氏族的习俗。同时,各氏族族长,也还是由女性担任,而非男性。对于氏族族长来说,她拥有多夫的特权。到了父权制时代,帝王们拥有一夫多妻制的特权,并非无故,而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后》卦即以一位妇女先后与五位男子相交的这一特点为象征而加命称。我们不知道在《连山》中此卦为何卦名?在《归藏》卦画之中,此卦卦名称作《夜》。“夜”,即夜生活之义,并无贬义。帛书卦名是为《狗》,“狗”,应是“苟”字之误书,是言“苟合”、“苟且”,已含有明显的贬义了。这是《易》经保存了母权制时代掌权者特权生活的一个卦例;《易》经中有《同人》卦,其取象于众人结伴到野外狩猎活动;有《大有》卦,其以狩猎收获甚丰、大车以载准备回归之景为卦象而作卦名命称;还有《大畜》《小畜》卦,其取象命称都是以有利于畜牧业生产的“天在山中”,“风行天上”,以天山相交、风调雨顺为标志,这两卦在《归藏》中卦名为《大毒》《小毒》“,毒”义为治,如《师》卦:“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故卦名《大毒》《小毒》,变成现代的通用语,即“大治”、“小治”的意思。
母系氏族时代晚期相对稳定的对偶婚姻制,是私有财物蓄积的社会基础。私有财物的蓄积是引发氏族间发动掠夺财物为目的战争的诱因。为了更有效地保卫自己和更轻易地掠夺别人,氏族之间以通婚、友邻关系联合结成部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适合于指挥打仗、有勇有谋的男子担任“帝”职,而行政领导职务称之“后”,仍然沿袭旧制,由妇女担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产生之前的“后”、“帝”双头领导体制。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由氏族组织向国家组织、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形式。虽然,在这种社会变革之中,男人们已经掌握到了一半的社会权力,但一经尝到了发号施令滋味的男人们,就会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军事大权,发动“宫廷政变”,将妇女们手中所掌握的行政大权也夺过来。《易》经中的《夬》卦,就是记述这种重大的历史事件,以言做大事要抓住时机当机立断道理的。
《夬》卦的卦画“”为一阴爻居上位,以像女性掌权者;五阳爻在一阴爻之下,而像掌握军权的男人和其所指挥的军人。其卦辞曰:“《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其《彖传》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将此《彖传》变成现代的白话,就是这样:《夬》卦,所体现的是决断之义,其内容表现为阳刚决去阴柔。在这种情况下,刚健果断才能够得以喜悦的结果。只有果敢地决去她,才能够有和平与安宁。卦辞上说“扬于王庭”,是由于掌权的女人,是在众多男人们拼杀战斗的基础上,才得以高高在上地过着特权生活的;卦辞上说“孚号有厉”,是因为只有甘冒风险,才能得到光明的前途;卦辞上之所以说“告自邑,不利即戎”的话,是因为,虽然女人掌权的风尚已至穷途末路,但她如果不能和平地交出权力,那也只能以武相逼;卦辞之所以说“利有攸往”的话,是因为男人们取代女人掌权的时代开始了,那种对于女人掌握社会大权的崇尚,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应该结束了。
在《归藏》中,此卦卦名曰《规》,规,即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之义。古今研究《易》经者,由于不知道《易》经所产生的时代,不研究原始社会发展史,大多是以“君子”、“小人”而作说,甚至作违背卦象的胡乱解释:“有人越入王庭,发出可靠消息:‘有人来犯了!’从城邑传出命令:‘若处境不利,就动用武力!’⋯⋯”这是离开卦象而进行猜谜性的解说。
综合我们的研究证明,在八卦创立之时,尚处于女权制时代。其时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是,以猎获野兽之多为“大有”,以山为生存的根本;而到了农业经济生产为主的时代,以五谷丰登为“大有”,以土地为生存之本。正因为如此,就以“天山相交”,风调雨顺,有利于畜牧狩猎经济生产条件,作为天下大治的标志。至于《夬》卦,更保存了女权制向男权制转变的极宝贵的历史资料。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八卦创立于伏牺氏历史时期的记载是可信的,伏牺氏之后才是神农氏历史时期。现在全国性的田野考古证明,在中华大地上进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并不是齐头并进式的发展,而是有早有晚。农业种植时代的典型器物是陶器的制作和使用。现在的考古发现业已证明,在冀西北的桑干河山间断陷盆地中,陶器的生产是距今12000年前;就全国而言,也有一些地方发现有1万年左右的陶片,但在全国范围内陶器的大量出现,则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
四、道学名词术语及相关问题在古文字中的反映
正由于中国道学理论的产生是在中国文字产生以前,所以,凡道学所用的名词术语,不仅在甲骨文中都有(例如我们已经举例分析过了“道”字、“德”字那样),就连“教”、“学”二字都与八卦的“卦”字、六爻的“爻”字,在造字上也有因果联系。此举例分析如下。
先说“卦”字 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分别作“”、“”、“”、“”、“”。对于此字罗振玉释作“谢”字,郭沫若释为“泛”字,叶玉森以为是“爰”字,唐兰认为是“寻”字,于省吾说是“帅”字,徐仲舒释读为“”字,康殷则以为是“舄”字。其实,各家之说都无据,因之不可据。这个字就是八卦的“卦”字。其中的“”是画八卦图案画的长方形物体及八卦卦画示意;“”是持“”的双臂和双手之形;而“”中的“”正是爻辞爻位的爻字;“”是画有八卦图形物体的侧面所视之形。现在,出土的商末文物上,就已经发现了不少与“”中所画图形相同的刻画符号,如《殷墟文字外编》四八八甲骨,以及陕西西安丰镐遗址出土的甲骨等。张亚初和刘雨两先生,1981年在第二期《考古》杂志上发表的《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一文,就表列29例这种符号。所以,八卦者,即是可以悬挂起来用以教、学,传授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八种图案性挂画之称。
再说“教”字 甲骨文中的“教”字,同现在的“教”字相比,几乎没有差别,如“”、“”、“”、“”。其中“”是六爻之“爻”字,它不仅与现在的“爻”字相同,也与甲骨文中“卦”字的组成部分相同“;”是学子的“子”字;而“”则是教学者执教鞭的手和教鞭部分图形。所以,教字的最初意义就是:先生手执教鞭,指着高悬于学子前面的八卦图,讲解中国古典哲学道理为“教”。中国历史上,在没有文字以前就已经有了社会教育活动,其内容就是学哲学。
最后再来看一看“学”字 甲骨文中的八卦的“卦”字,六爻的“爻”字,教学的“教”字,学习的“学”字,从字形创造、字义解释、词语组成几个方面,都有内在的因果性的紧密联系。如“”“、”“、”,都是“学”字。此后,到了金石文字中,又于其中添加了一个学子的“子”字,而成“”形,这就与汉字简化之前的繁体“学”字完全一样了。“学”字在古文字之造、使用、文义上所显示的,同样十分明确:学子坐于屋中,手中摆弄八卦爻画,而用心领悟先生所讲,以明白其中的哲学道理,即为“学”习。
所以,八卦之称,指的是尚无文字的纯符号性挂画。《易》之为书名,指的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有文字注释的、图文相配的书籍。有无文字,是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卦”就是“掛”的原字,“八卦”就是指用来教学用的八个经卦挂画。以这八个基本挂画,在教学过程中做八八相重,就可以变换成64个重卦的卦画,以之进行哲(道)理讲解,而不必去繁琐地作64幅图画悬挂。这正是“八经卦”曾经在历史上实际哲学传授中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在有了文字之后的历史上,由于其名称实际上已经相沿成习、未作过改变,所以,“八卦”也就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系统全部卦画的习惯性的称谓了。当“卦”成为专指传承中国哲学的一套独特图案画的专用字后,就又在原“卦”字之前加个手,变作“掛”,作为悬挂的“掛”字用。再往后,又省去“卜”而作“挂”字。
正是在无文字以前的这种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教材的教学活动,使得中华先民因为有了唯物、辩证、求实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因而变得勤劳、智慧、勇敢,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推动了科技进步,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唯其如此,才使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语言不仅字简意赅,成语典故极多,而且颇富哲理;更重要的是,这种产生早、普及广、深入人心的哲学思想,还直接影响了文字的创造,使其极具偏旁部首、示意、形音的规律性,并且有着所有表述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专用文字,一些很抽象的意义也能够作很好的表达。
中国古典哲学方面的许多专用文字之造,从字形、字义、组词、语言方面,都以铁的事实说明:八卦的创造和传承,其本来的目的,完全是用以教与学,以达到传播唯物、辩证、博大、精深的“四维一絷”宇宙观,以使人们普遍掌握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更好地做成事业,推动社会不断产生变革与进步的。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正是由此而产生的;中国古代文明发达之早,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正是由此而造成的,而绝不是靠什么迷信神鬼的卜筮所使然。中国的历史,正是后世的统治阶级如周文王之类,改中国古典哲学经典《易》经为卜筮用书,“神道设教”,不断进行愚民教化,才逐渐由先进变落后,进而被外国列强所欺的。这种历史的事实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没有自己唯物、辩证、科学、求实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就永远难以产生超常规的历史发展,以及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科学、文明、永保先进的强盛民族!
综上所考,史载伏牺创八卦,指的是无文字的卦画传承哲学载体系统。按我们以上的考证,无论从任何方面说,它的产生距现在都有万年以上的历史,就是我们为了求保险而再打折扣,它至少也产生于七八千年以前的历史上,这是毫无任何问题的一个保守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