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乱世起家,政坛新锐——官场 江湖,处处都是连环套(3)
看到这一切,已经离开关东军的曹操悲愤不已,痛定思痛,他开始省察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为什么自己的意见总是得不到采纳,更令他痛苦不已的是,事实证明这些不被采纳的建议还总是正确的。正确却总遭到拒绝,这是一个悖论,但曹操最后想通了。他决定离开酸枣,自己掌握实权,走上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正所谓:“实权是说话的本钱。”这个道理在几千年后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解释:“一战”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经说过,在同别国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放在桌上,让对手望而生畏。
成功之道
男人,应该拥有自己的“左轮手枪”
有人说,真理是争辩出来的,它同强权是冰炭不能同器的两个概念。但实际上,二者相生相伴。在某种程度上讲,第一个确定真理的人所用的方式肯定应该是强权——因为他是第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案例能够佐证这个论断的正确与否。霸、王道,杂之。男人,不要担忧自己显露的霸道,打造一支专属自己的“左轮手枪”,让它为你的“王道”大业保驾护航吧。
6.出奇不意,一击必中
出奇就是不循旧轨,超常思维,反常用兵,使对方惊骇,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心理态势。出奇不意,在对手打盹的时候给以致命一击,最易达到目的。
汴水一战之后,打光了“本钱”的曹操离开了关东军的酸枣大营,南下扬州寻求新的发展。在这里,他得到了扬州刺史陈温和丹阳太守周昕的支持,得到了四千余名士兵的补充。但是,正当他要率领这支新的部队重新北上与董卓作战时,这四千余名士兵却接二连三地发生逃亡事件,他们根本不愿跟随曹将军北上作战,只愿留在江淮老家安享太平。
这件事使刚刚认识到实力的重要性的曹操,更加明晰了军队和地盘在构成实力中的关系。没有稳固的地盘作根据地,一支流动作战的军队不可能有战斗力,更不可能有战心。到了河内,曹操此时的战略目的已经十分明确了。此时最大的敌人董卓拥有帝国西部广阔的地域,而与董卓分庭抗礼的关东军盟主袁绍,这时也在关东军内部的斗争中胁迫韩馥让出冀州,获得了这片北方最富庶的土地。曹操也要像他们一样,取得自己的地盘,只有从“小地主”做起,才能实现自己更壮阔的政治理想。
历史总是在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在各种事件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似乎冥冥之中总有天意安排。其实,早在十常侍专政时期,曹操就曾被任命为东郡太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但因为他不满朝政的昏暗,毅然辞官还乡。而在此刻,当曹操重新渴望拥有根据地时,上天再一次把本就属于他的东郡“还”给了曹操。
这件事要从曹操离开后的关东军说起。兵家通常认为,只有打胜仗,人心才是齐的。而拥兵十余万,旨在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除去曹操等偏师与董卓的西北军有过几次小规模的交锋之外,其主力绝大多数时间是“窝”在酸枣,无所事事。迁延日久,自然不免人心离散。先是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交恶,刘岱杀了桥瑁,派王肱取而代之;后是北平公孙瓒南下进犯冀州,袁绍借机取代原刺史韩馥,自领冀州。看到即便是盟主无耻地欺凌“属下”,看到盟友间的相互攻杀,关东联军顿时土崩瓦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从此,没有忠义,只有利益;没有朋友,只有敌人。
就在王肱成为东郡太守的第二年,趁董卓之乱新兴起的农民起义黑山军十余万进攻东郡,东郡部队无法抵挡,王肱只好邀请此时屯兵河内的曹操前往救援。在濮阳,曹操的援军将入侵的黑山军击败,在袁绍的表奏下曹操当上了东郡太守。东郡,注定将成为“太祖”的龙兴之地。
有了东郡作为根据地,曹操能够更从容地整军经武、储粮备战。次年,曹操再次进攻黑山贼,进而北上内黄击败了匈奴南下的于夫罗部队。东郡之地,境内各股势力彻底肃清,就此成为曹操坚实的大本营。
正当东郡一地并不能满足曹操日益膨胀的雄心的时候,一块更大的地盘无巧不巧地“砸”给了他。青州的黄巾军余部发展迅速,以百万之众侵入兖州,所向披靡。刺史刘岱自是经营有时,拒绝了鲍信“坚壁清野”的建议,主动迎击黄巾兵锋,最终寡不敌众,力战身亡。历史再一次证明,鲍信和曹操一样,同属于那种“一贯正确”的人,但他们的正确意见却也被一贯拒绝。
面对刘岱身死,兖州群龙无首,眼看就要失陷贼手的局面,“一贯正确”的鲍信再次做出“一贯正确”的决定——到东郡迎请“一贯正确”的曹操来兖州解围。只可惜,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一贯正确”。鲍信在曹操大军赶到后,亲自上阵,与黄巾军浴血拼杀,又“一贯正确”地选择了那种属于英雄的死亡方式——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打死。
最终,曹鲍联军以少胜多,惨胜黄巾军,解了兖州之围,而以正确著称的鲍信却从此长眠于齐鲁大地。曹操,为这位千古知己,在事业上给予自己莫大帮助的老朋友的身死悲痛不已,以千金悬赏鲍信的尸体,但仍然不能获得,只好制作木质雕像,率领全军参与祭奠,祝祷这位忠义、睿智的鲍将军。
后来证明,曹操无论以怎样的礼仪祭拜鲍信的英灵都是不为过的。因为鲍信生前给予曹操的,远非酸枣的一言赞许和解围兖州的忠义之名,更有沃野千里的兖州地盘和足以令曹操获得更大发展的人力根基。黄巾军战败离开兖州北逃后,曹操率军穷追猛打,誓为战死沙场的鲍信报这个血海深仇。这年冬天,内无粮草军械、外无他兵救援的黄巾军放下了武器,向新任兖州牧曹操投降。
这支投降的农民军,总数在百万以上,能够作战的士兵数量也不下三十万,而且都是“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的全能战士。曹操挑选其中的精锐者,编为青州兵,由曹氏诸将分别率领,后来证明,这支军队除少数时候给曹操惹点事之外,在未来曹操征战天下的事业中成为了中坚力量。
兖州一役,曹操收获了梦寐以求的地盘和军队,实实在在当了一回“爆米花”——发大了。下一步,他将在群雄逐鹿的舞台上登场献艺,争取那至高无上的桂冠。
曹操在军事斗争中,常常以那些出人意外、以奇制胜的方法对付敌人。这并不是靠偶然和侥幸,而是因为他的智慧和见识超出了常人,能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不能发,提出常规之外的解决办法,而这正是他高人一筹、常操胜算的原因。
成功之道
抓住机遇,助力成功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从天而降的机会总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它到来之前的准备当然很重要,但在其到来之时能够准确判断并把握的“动作”,则更需要睿智与果断。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正是一条不断识别机会、抓住机会、利用机会的道路。擦亮你的双眼,磨尖你的牙齿,在机会到来时勇猛地撕碎它吧!
7.目的一个,手段要多
常言道:“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说同一个目标,许多途径都可以达到。用曹操的话讲就是:目的一个,手段要多。
由于袁绍等几路诸侯的自相残杀,声势浩大的关东军最终分崩离析。但是,诛杀国贼董卓的事业却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建安三年春,身在长安新都的司徒王允等朝中反董势力,经过长久的精心部署谋划,最终一击制胜:国贼董卓,死在了他最亲信的部将吕布手中。但由于王允等人在处理董卓的西凉军时力求矫枉过正,逼得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狗急跳墙,王允被杀,吕布出走,中央政权又落入傕、汜二将手中,大汉王朝又一次失去了中兴的机会。
虽然仍旧控制着皇帝,掌握着所谓的中央政权,李傕、郭汜二人对王朝的实际控制力远比他们的前任董卓逊色得多。在洛阳以东和帝国南部的广大地域,盘踞冀州的袁绍,控制兖州的曹操,拥有两淮的袁术,初定荆州的刘表等人的势力,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以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的军阀混战局面已经形成。
在这种局面下,快速扩充自己的实力也已成为兖州牧曹操此时的中心任务。在储备粮草、训练军队同时,曹操更意识到,当今什么最重要——人才。兖州时期的曹操,得到了更多勇猛武将的青睐,“五子良将”中的于禁、被曹操誉为“恶来”的猛将典韦,都在这个时期投入曹操的麾下。在关东诸侯联盟时期,曹操曾就讨伐董卓可能出现的失败局面,与盟主袁绍有过一次交谈,他的方略是“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由此可见,此时曹操并不是一个好勇斗狠、一切专恃强横的军阀,而更加注重谋略在“大争之世”的重要性。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曹操在兖州“收获”了他前期五大核心谋士中的四个,他们是荀彧、荀攸、郭嘉和程昱。有这些“智囊”的相助,曹操的征战更多了几分“巧劲”,扩充实力的行动更加游刃有余。
在曹操盘整兖州、分兵屯田的备战时期,一个不速之客却不请自来,叩开了兖州的大门。这个人,就是曹操昔日的关东军盟友——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由于荆州牧刘表对驻扎其防区东北的袁术所部施压,并断绝其粮道,袁术只好北上陈留,与黑山军余党联合,企图侵占曹操所属的兖州地盘,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此时的曹操,已不再是那个仰人鼻息的奋武将军,而是手握重兵、实力雄厚的兖州牧了。面对袁术的进犯,曹操毅然率军迎战,在匡亭、封丘、襄邑、太寿、宁陵等地连战连捷,硬生生地把袁术逼回他的老窝淮河流域,再一次稳固了兖州的局势。这一年,曹操趁着击败袁术的兵锋,又攻击据守徐州的陶谦,连打下十余座城池,打得陶谦闭门不出。
几仗下来,陶谦算是见识了曹操的厉害。自认不是曹操对手的他,想要好好拍拍这位新兴起的实力派大员的马屁,与他建立“外交关系”。正巧有个机会:曹操的父亲曹嵩全家迁往兖州,途经陶谦的徐州防区。为了表明友好之意,陶谦派出庞大的“代表团”护送曹父一行,却不料所用非人,护送将官觊觎曹家行李中沉甸甸的黄白之物,手一痒,杀人越货。一生致力于聚敛财富的曹嵩,却因财富死于非命。
这可惹怒了阎王脾气的曹操,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陶谦啊陶谦,你的命和你手中的徐州,都将成为我父亲的祭品,而户口百万的徐州,最终也会成为我父亲“留”给我的宝贵“遗产”。政治家的父亲是悲哀的,因为即便是你的死,也会成为儿子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这个政治目的,肯定在你死之前就已经存在,即便是父亲的死,并非绝对必要、绝对有价值的!
在冷血的政治家中,曹操应该算是比较重视孝道和亲情的人,因此他宣布,我曹操此行虽然全军出动,但目的并不是夺取徐州,而是拿陶谦的狗命。也许是仁义使然,亦或是见招拆招,陶谦把曹操“复仇”的口号错当作了曹操退兵的“条件”。好吧,既然你是冲着我陶谦而来,那我也没什么好解释的,我愿意引颈就戮,换取曹将军你的退兵,换取徐州的安定和平。
真是被你的天真打败了。陶谦这一番“诚恳”顿时把刚刚承受丧父之痛的曹操逗笑了:我曹操又不是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出动这么庞大的阵容,只拿你陶谦一颗人头做“军费”,那曹操就不是曹操了。
由于“世界观”存在巨大差异,曹操与陶谦在徐州仍然展开了交锋。这一次,曹操又攻占了徐州数城,并击败了前来增援徐州的刘备部队。徐州的军争基本结束,但陶谦为自己的“天真”所付出的代价却远不止这些。身肩“血海深仇”的曹操,还让徐州境内的许多百姓成为了曹嵩的祭品。
至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曹操“世界观”的转变。原本为国为民的“义兵”,缘何在徐州突然转变为残害无辜的“暴兵”呢?真的是曹操被复仇冲昏了头脑吗?如果用戏剧的逻辑看待、分析历史,我们就会犯和陶谦一样的错误——天真。在思考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重申一下曹操的基本“属性”:政治家,并重复三遍。
好了,印象深刻了。现在我们从政治家的角度分析曹操在徐州大开杀戒的原因。以前,曹操的部队吊民伐罪,潜台词叫作“顺我者昌”,为的是民众的支持;现在,曹操的部队肆意杀戮,潜台词则是“逆我者亡”,同样为的是民众的支持。目的一个,两面三刀,这就是曹操新出炉的打天下的基本模式。
今日的曹操,在继续履行“送子观音”职责(生)的同时,又兼有了另一个身份——十殿阎罗(杀)。
曹操使用的这些手段,对他来说作用很大。他意识到做事时此路不通就要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不可一条路走到底。这些手段让他以后的战略、战术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成功之道
同一条路,不同走法
在明确目标之后,我们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选取通往目标的路。男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通往成功的路往往不是一以贯之的“单行道”,而是岔路叠生、错综复杂的“迷宫”。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断地用探索“裁弯取直”,才能以最短途的走法走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