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砥砺前行 开拓奋进
——现代化建设让图书馆扬起奋飞的翅膀(1998—2003)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迎来大发展时期,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高校扩招决策出台,当年高校计划招生人数由原来的23万追加到56万。一直稳步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地处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高校——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也终于迎来了发展历史上难得的黄金机遇。1998年,学校任命张建人同志为图书馆副馆长(主持工作),纳秀英同志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曹冲凌为副馆长。至此,图书馆新一届领导班子产生了。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图书馆领导班子紧紧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带领全馆职工开拓创新,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实现了自动化管理,改变了图书馆原有的传统封闭式的服务模式,各项业务工作开始趋于规范,馆藏特色开始确立,从馆藏规模到服务内涵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图书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节 建章立制科学谋划拓展服务
好的事业的开端与发展离不开科学谋划,离不开制度建设。这一时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图书馆结合学校校情以及图书馆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更新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1998年,为响应国家教委(85)教高一司字065号文件关于“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图书馆利用的教育”的精神,馆领导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撰写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图书馆读者手册》(1998年6月,内部资料),新生入学时人手一册。该书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主要介绍了图书文献知识、图书馆目录、工具书及其使用、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和读书方法,对图书馆的现代化进行了展望。此外,该书对当时图书馆借还制度、读者入馆须知、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各阅览室的开放服务时间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对广大师生读者进一步利用好图书馆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这一时期,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服务内容也不断得到拓展。一方面图书馆根据师生读者需求,增加了多项读者服务内容;另一方面,校领导及行政办公室从图书馆三楼搬离后,图书馆利用假期进行了功能改造,增加了馆舍面积,为新的服务开展提供了场地保障。
1999年3月,图书馆新开设了教师新书展阅室,方便了教师读者学习利用。同时,在二楼设立了复录室,为广大师生提供外语学习资料的复录服务。
1999年4月,图书馆在三楼新开设文科阅览室,内有藏书5000余册,实行半开架阅览。
1998年12月,图书馆联合院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成功举办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读书征文活动”。此外,为践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图书馆还多次召开读者座谈会,了解师生读者阅读倾向与需求。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增强了读者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意识,也使图书馆对读者需求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打下基础。
这一时期,图书馆在做好常规借阅服务工作的前提下,加强了阅读引导工作,营造文化氛围。通过推荐和宣传馆藏图书,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读者阅读,让读者掌握读书、治学的门径。如经常性地举办馆藏专题书展,开展读书月活动,向读者推荐优秀书刊,及时编制专题导读书目,并在学校院报开辟专栏,指定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当时的院刊上每期撰写一篇书评,向读者进行馆藏图书推荐和评价,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馆领导在这一时期,还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印了《民院视点》和《信息快递》两本内部刊物向全校师生读者开展信息推送,宣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宣传学校建设发展成绩。此外,为更加动态地反映图书馆管理与服务,馆领导还开始策划编辑出版《图书馆导报》。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在全校师生读者中树立了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良好形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为图书馆培养了人才。
一、确立特色发展之路
特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水平。学校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国家民委唯一一所设在民族自治区的民族高等院校,而且银川在历史上又是著名的西夏王朝故都,鉴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历史文化,图书馆经过调研论证,结合民族高校图书馆特点,确立了“回族学”和“西夏学”以及宁夏地方文献为特色的文献资源建设方略。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图书馆在民族文献资源收藏中开始渐渐走出一条因地制宜、适合馆情、区情的务实的路子,较好地依据实际情况找准了馆藏定位——民族地方特色文献。
特色馆藏建设不仅成为图书馆的一大品牌,还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并且为后来的特色数字化馆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经过10余年的努力,图书馆民族地方特色文献收藏日益丰富、完善,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系列主题,取得了可喜成绩。特色文献业已成为图书馆服务校内外专家学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品资源。
二、人才队伍建设大发展
随着图书馆业务的不断拓展,从1998年开始,图书馆加大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先后招聘了王纬州、马金林、包海燕、李学文、郑敏、王雪莲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并与兰州大学等学校取得联系招聘了阎秋娟、吕玉生等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另有佟捷、屈冠军、易志亮、徐世勇、严晓媛等多名学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留馆工作。为了使新进人员提升专业素质,尽快适应工作,馆里还向学校人事部门申请,派部分人员分别赴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进修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年轻大学毕业生的加盟为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朝气蓬勃让图书馆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他们也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中坚力量,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不断拓展的读者服务
1.勤工助学岗位的最初设立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图书馆为方便读者学习生活,在图书馆一楼楼梯拐角处设立了小卖部,配有公共电话,聘用贫困地区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管理。一方面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期间的生活困难,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锻炼机会,这是图书馆最初的勤工助学岗位。
2.图书馆视听中心的创建
1999年11月,图书馆针对当时学校学生外语水平整体较差的情况,为更好地服务师生读者,将图书馆大厅一楼左侧,原采编部工作室改造成图书馆视听中心,配备高清彩电和DVD放映机,每周二、四下午为学生免费放映英语教学片,并在节假日放映革命传统题材的红色电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周末晚上也播放一些流行娱乐影片,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3.非典时期的图书馆服务
2003年春夏在全国爆发了“非典型性肺炎”,这是一次典型的突发事件,它引起的连锁反应波及学校图书馆。在“非典”期间,图书馆坚决贯彻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相关部署,从容面对、临危不乱、应对有策。
图书馆作为师生读者的第二课堂,保持正常的开放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与社会隔离的情况下,图书馆正常开放更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在图书馆领导的带领下,图书馆职工在坚守阵地的同时,还加强防范措施,建立卫生消毒制度,注意开窗通风,按时测量体温,确保读者安全,为读者营造一个宽敞、明亮、通风条件优越、安全宁静的阅览环境。
此外,图书馆领导带头锻炼身体,组织图书馆各部门在校体育馆举行羽毛球比赛。在“非典”期间,图书馆安静、有序、平稳地度过了这次风险。6月,鉴于在防治非典工作期间图书馆在学校做出的贡献,图书馆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被学校党委通报予以表彰。
第二节 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初步建设
一、电子阅览室的创建
电子阅览室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产生的新生事物。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以崭新的服务方式和强大的服务功能,开拓了更广阔的服务领域,革新了传统的阅览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形成了集计算机与网络设施、数字资源、在线阅读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阅览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图书馆网络数字化的基础和雏形。
1999年9月28日,图书馆网站“碧血黄沙”主页正式开通,网站上设立了《民院百花园》《美文精萃》《民院动态》《新闻聚焦》《校园幽默》等栏目。学校师生第一次可以通过校园网登录图书馆网站访问以上栏目,师生们积极留言,反响热烈。
2000年4月,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成立。限于阅览场地空间,电子阅览室共装配40台电脑,通过校园网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进入互联网领域。与此同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图书馆与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建设的中国期刊宁夏地区高校协作镜像站点开通试运行,面向全校师生服务。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自身的硬件设备,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多种有效的信息检索工具和手段。一方面通过良好的网络服务,让读者在网站浏览、在线视听、电子邮件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使读者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提高学习和科研的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电子阅览室提供光盘及网上数据库检索服务,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工具,帮助师生更好地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在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坚持正确引导,教育读者正确、健康地进行网上阅览,帮助学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行有偿服务,但不以赢利为目的,它以服务教学为基点,严格遵守教学秩序。电子阅览室的建成与使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家在电子阅览室不仅可以检索电子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如网上QQ聊天、看电影、听歌曲、收发邮件等等。在当时,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读者对计算机操作所知甚少,网络基础知识薄弱,电子阅览室的创立与开放很好地帮助他们普及了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方面的知识。
二、自动化系统的引进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逐步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研发与应用成为当时图书馆的主流趋势。9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也相对出现了一个高潮,当时国内已经出现了几款相对较为成熟的软件,一些先进地区的图书馆已经开始了尝试性应用。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宁夏地区,还没有一所图书馆应用自动化管理,仅当时的宁夏教育学院进行了局部性的研发尝试。为适应图书馆业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推进学校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1999年年初,时任图书馆馆长的张建人同志在多次调研考查、论证的基础上,下定决心引进大连“博菲特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由此开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艰苦的回溯建库工作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完成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即要将全部的书目文献信息电子化并储存在数据库中,才能运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对全部图书进行计算机管理,并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目录信息查询、检索等服务。图书馆回溯建库工作是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的核心内容,建立规范标准的数据库,不仅能改变学校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落后的局面,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其他高校图书馆交流数据,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回溯建库工作是制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的一大瓶颈。当时,没有现成的书目数据可以套用,软件商也只负责软件的使用培训,建库基本上是依靠各自馆内力量,通过手工录入完成。由于文献数量庞大、文种复杂、类型多样,馆内技术力量有限,且无现成经验可循。为此,图书馆领导非常重视回溯建库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协商、研究,把它当作一件硬性任务来完成,让每一位馆员充分认识到建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抽调骨干培训学习
回溯建库工作既需要懂得计算机网路、数据库管理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具备图书馆基本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了保证建库质量,建立一支高效实干的建库队伍是关键。图书馆先后选派陈永平、朱怡钧、刘佩琳、马金林、包海燕等业务骨干前往大连、天津培训、学习,为回溯建库做好周密、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
2.全馆业务练兵
由于当时馆内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员工很少,为了保障有足够的懂得计算机操作的建库人员,图书馆全馆掀起了计算机学习大练兵,馆领导带头练习打字、录入,并多次举行分类号录入打字比赛,让馆员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为回溯建库做人力上的准备。
3.进行文献剔旧
为保证回溯建库按计划完成,图书馆还对馆藏10余万册图书进行了剔旧整理,馆领导组织人员对内容比较陈旧,且复本量大、利用率低的部分图书进行了剔除,减少了回溯建库时不必要的部分工作量。
4.暑期完成建库
1999年暑假,经过周密的准备工作,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图书馆回溯建库工作开始了。室外,赤日炎炎,骄阳似火;书库内,阴暗狭小,闷热难忍。馆领导亲自带头,从各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了回溯建库暑假加班组,三人一个小组,共六个小组同时展开。
由于准备充分、得当,建库任务顺利完成。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图书馆第一次使用“博菲特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正式告别手工著录与人工借阅,并在馆藏文献与连续出版物管理中的期刊编目、订购、登到、装订、验收诸方面开始迈向现代化之路,走在了全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馆藏多媒体化发展潮流的前列,有力促进了学校民族教育事业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整个过程中,凝聚了全馆上下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大家刻苦钻研业务,团结协作,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这种精神,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二图精神”。
新的起点、新的目标。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图书馆也在不断奋进前行。2004年,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图书馆大楼已经在学校操场西边建成,图书馆又将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