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银春:宁夏首家民族工业企业走过的百年岁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第一代宁夏工业人才的摇篮

1949年9月,马鸿宾将军与解放军握手言和,宁夏和平解放。宁夏省主席马鸿逵,留给解放军的是这座破败的古城,贫苦的人民,还有仅有的几家工业企业。

11月,新生的宁夏省人民政府接管了利民机器面粉厂,更名为宁夏人民面粉厂。

新中国成立后,银川工业百废待兴。银春公司的前身一时间炙手可热——为了培养更多的工业企业干部和管理人才,宁夏省企业公司源源不断地,把部队转业干部输送到面粉厂进行学习培训,这些干部经过短期学习培训后,由公私合营企业公司根据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工作能力,再分配到其他企业工作,为管理好银川工业打下了基础。

一、1949年,新生的人民政权接管了面粉厂

1949年9月1日,解放军19兵团10万大军分三路直扑银川。马鸿逵的宁夏兵团总计兵力7万多人,龟缩各地,被孤立分割,他们成了惊弓之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9月1日当天,马鸿逵向部队下达抵抗命令,力主和平的堂兄马鸿宾苦劝不下。也是马鸿逵在下达命令的当天,他约邀堂兄马鸿宾一起离开宁夏,但当即遭到了马鸿宾的拒绝。

也正是这一天,马鸿逵乘着飞机离开了宁夏。离开时,马鸿逵的飞机来到堂兄马鸿宾将军第81军军部的驻地中宁县,在上空盘旋几周,以示意向兄长辞行。

银川解放时解放军的入城仪式

马鸿宾在望远镜里远远地看到了,目送马鸿逵的专机穿云破雾,飞向那遥远的地方。马鸿宾的心情沉重而复杂,半天沉缓地说:“少云不听话!他真的走了。”

9月19日,马鸿宾将军率领宁夏兵团第81军在宁夏中宁县宣布起义。

此后,马鸿宾与解放军正式签订了《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

然而,9月23日,就在和平解决宁夏事宜协议签字后不到两个小时,19兵团就接到各处报告——马鸿逵部的贺兰军和11军已经溃散,到处抢劫,乱打枪炮,无法控制,就连贺兰军军长马全良也不得不跑到解放军64军驻地要求保护。

于是,在这种紧急情形之下,19兵团司令杨得志命令64军提前挺进银川。1949年9月23日夜,永宁仁存渡口,天空下着瓢泼大雨,奔腾的黄河水像一条咆哮的巨龙。在宁夏作战的解放军64军191师572团的两个营,在副师长孙树峰和团长张怀瑞的率领下,疾行至渡口,他们的任务是抢渡黄河,连夜挺进银川。

深夜11时,先头部队抵达银川。此时,已是满目疮痍、破烂不堪的银川城内,街道空无一人,死气沉沉,时而传来几声枪响。先头部队迅速控制四个城门、钟鼓楼、玉皇阁等制高点。同时,占领了马鸿逵的公馆——将军第,控制了敌人的武器弹药库、机场、粮仓,收缴了敌人的电台,在炮兵阵地、交通路口等重要部门和地区布岗设哨。

古城银川,终获新生。

当然,获得新生的不仅是这座古老的塞上名城,还包括这座城市原本已经羸弱不堪的各类工商企业。到新中国成立前,银川已经在旧政府的统治下,变得满目疮痍,破败不堪。而工商业方面,也仅剩下瘫痪的面粉厂、电厂、机器厂、印刷厂以及20多家合股、独资开办的手工作坊。当时,银川市仅有小商户658家,从业人员千余人,商品奇缺,市场可谓一片萧条。

解放军在这座古城里,看到了一座最显气派的四层楼房。这栋楼房,就是利民机器面粉厂的厂房。

新生的人民政权,所面对的不仅是政治上的治理与稳定,还有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这方面,他们表现出来极高的工作效率。1949年9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银川的第三天,银川军事管制委员会即宣布成立,并公布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对旧银川的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或接管,尽快恢复生产和经济秩序。

解放后,银川军管会及时的接管了利民机器面粉厂。1949年9月29日,银川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银川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政府先后设立了秘书、民政、财政、建设、文教、卫生、公安、统计、税务、工商、粮食、劳动等科,同时也设立了室、委、局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署、人民银行等机构。孙璞任银川市第一任市长。

11月,利民机器面粉厂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主任为呼玉山。其时,刚解放的银川,社会秩序还不是十分稳定,呼玉山就带头组成64名工人参加的工人纠察队,担负起保护工厂安全的任务。

与此同时,宁夏省人民政府工商厅企业科接管利民机器面粉厂,更名为宁夏人民面粉厂。

一个企业的新的历史篇章,就此翻开。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她是最为倚重的工业企业

刚刚成立的宁夏人民面粉厂,家底相当微薄,这个厂仓合一的企业,当时仅有4台156接吋爱立斯钢磨,每小时能生产面粉247公斤。除一座砖木结构的生产面粉主楼房外,其他厂房全部为土木结构平房。

这其实也是得到解放的银川市工业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百业待兴,面对基础薄弱、一穷二白的银川工业,新的人民政权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扶植和发展生产。在恢复生产方面,由于这些工厂的厂房大多数已破败不堪,机器陈旧,工人待遇极低,许多工厂已停产数月甚至数年。人民政府首先对各工厂进行调查分析,分轻重缓急,采取不同措施。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厂给予大力扶持,除组织人力外,还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恢复生产。

1949年12月19日,宁夏人民电厂(宁夏电灯公司)修复老损柴油发电机,开始送电,随之迅速恢复了面粉厂、机器厂、毛线厂等企业的生产。

其时,政府总共向公营工厂投入1亿元(旧人民币)资金。公营工厂在宁夏解放后的第一个月发给工人维持费,有的发给补助费,11月开始发放工资。在恢复生产过程中,对工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并成立了工会组织,工人普遍情绪高涨,产量较过去大幅度提高。如面粉厂、机器厂、造纸厂、毛线厂等,产量比解放前平均提高100%以上。

1950年,为保证银川市场的面粉供应,宁夏人民面粉厂一面对旧厂房进行维修,一面在原厂址的基础上扩建,对旧磨面机进行更换,安装18接吋爱立斯钢磨3台,提高了面粉生产能力,每小时生产面粉642公斤。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从七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刚刚解放的宁夏,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亟须尽快恢复。

据统计,1950年,国家投资33.1万元用于银川市工业基本建设,为建国前国民党政府10多年对银川工业投资的总和。经过这一年的整顿和恢复工作,社会各方面也初步建立了新的管理秩序。1951年,宁夏省工商厅分设为工业厅和商业厅,当时工业厅面临的困难较多。人民政府对解放时从马鸿逵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富宁公司及所属企业进行了分类整顿,实行两种管理形式。对于基本上属官办的企业,如电灯公司、火柴厂、毛织厂、机器厂等改为国营企业,划给工业厅主管;对富宁公司本部及所属私股较多的面粉厂,单独划出来同当时刚刚建成的吴忠电厂合并,成立宁夏省公私合营企业公司。新成立的企业公司固定资产由公私两方构成,它是具有股份两合性质的新式企业集团,所以归省政府直接管理。

成立以宁夏人民面粉厂为骨干企业的宁夏公私合营企业公司,其目的是统一管理银川工业企业,其行政职权相当于今天的经贸委。公司董事长由时任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景林亲自担任,公司党委书记由张怀民担任,公司经理由股东、宁夏商界绅士李凤藻担任。

宁夏公私合营企业公司成立后,宁夏省省委、省政府加大对人民面粉厂的资金投入,购买先进设备,扩建厂房车间,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此外,还把宁夏人民电厂迁到面粉厂院内,重点保证企业的生产用电。有了充足的电源,企业油、面、米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使解放后的银川工业初步形成了电、面、米、油生产为一体的雏形格局,从而有力地保证了银川市场粮油供应充足,社会稳定。

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虽然百废待兴,却也预示着无可限量的前景,在重获新生的企业里,工人们的热情和创造力也被空前地调动起来。时任宁夏人民面粉厂技师的贺吟笙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贺吟笙,浙江镇海县人,生于1896年。因幼时家贫,他十几岁便到上海谋生。先后在10余家面粉厂当学徒做工。初做木匠,后厂家每售出制粉机即要派人随机负责安装,因贺吟笙年轻力壮,每差必遣。他也在赴各地安装的实践中,熟悉和掌握了各类制粉机器的性能,成为技术全面的制粉机械师傅。

1950年,宁夏人民面粉厂扩建,贺吟笙随机来到银川,安装结束后即返回上海。贺吟笙来银川时间虽短,但其精湛的技术给厂里职工留下深刻的印象。1952年,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工业建设掀起高潮,宁夏人民面粉厂经过扩建、充实,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但厂子里还是缺少技术人员,每遇机械故障,便会影响生产。这时候,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贺吟笙。

1953年春,贺吟笙欣然受聘,千里迢迢,远离家乡,来银工作。组织上的殷切关怀,工人们的热情和对技术的深切渴望,贺吟笙颇受感动。因此他恨不得把自己的经验技术一下子全传授给工人。他自任业余学校教师,签订师徒合同,包教包会,对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得到了工人的信任和尊敬。宁夏银川、吴忠、固原和甘肃酒泉、张掖等地制粉行业的技术骨干有很多就是他的门生。

来到银川的贺吟笙,其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但这位技术精湛的老技师,没有丝毫的守旧,非常敢于创新。1953年,他大胆试验推广“前路出粉”的先进经验,和工人们切磋技艺,创新破旧,先后改进了磨辊的稀密牙配备和齿形排列,调整了筛绢粗细度,罗拉小辊等13种操作设备,促进了生产。那时,贺吟笙先后创造了10次新纪录,仅1953年就为国家增加收入32万元,让曾经落后的宁夏人民面粉厂,一跃成为西北工业标兵,连续4次被树立为模范单位。

1954年,老当益壮的贺吟笙仍多次外援兄弟厂家。当时的银川碾米厂投产后,大米含稗问题久难解决。贺吟笙根据多年实践经验,重新设计了一种筛谷机,提高了大米质量。其时,固原、吴忠、海原等地兴建粮油加工厂的工地上,常就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无私拼搏的创业者,从1953年到1954年,宁夏人民面粉厂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54年,厂里面粉产量达到16400吨,出粉率基本达到85%左右。工厂的生产管理逐步严格和规范,面粉质量不断提高。如今,老一些银川人或许还记得,当时银川市面上出售的面粉袋上都印有“西”、“金”、“钟”等字样,其实这就是当时面粉厂的三个带班长——陈耀西、李万金、钟长玉的名字。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印上自己的名字交给广大消费者去鉴定,这是一种质量监督的好办法,也能反映出当时面粉厂对自己产品的一种发自心底的自信。

这一年,宁夏人民面粉厂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局面,加上厂子实行了供、产、销一体化方式,小麦自己收购,面粉自己销售,厂内设销售科直接向各粮油商店批发,企业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三、为宁夏培养了第一代工业企业人才

1954年,全国掀起公私合营改造热潮。经人民政府批准,宁夏人民面粉厂参加了公私合营,改为公私合营银川面粉厂,合营时共折算资金总额计42万余元。

银川面粉厂公私合营后,继续重视技术改进,工厂的生产效率也稳步提高。1954年1月到1956年2月,面粉每小时产量由72袋提高到92袋,每吨小麦耗电由32.4度降为27.28度。因此,银川面粉厂在甘肃省粮食加工系统竞赛评比中,获得面粉业优胜红旗单位,并派代表出席了甘肃省粮食厅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授予“车间甲等奖”。

枯燥的数字背后,隐藏着面粉厂职工辛勤的汗水和努力。在这一时期,宁夏人民面粉厂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出色的生产能力上,在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上也是不遗余力,堪称当时银川工业人才的一个摇篮。

20世纪30年代,随着宁夏电灯公司、普利机器面粉公司等一些工厂企业的出现,银川也逐步形成了产业工人队伍,但主要还是以女工、童工为主。到1949年年底,银川工业部门仅有职工53人。

建国初期,银川工业百废待兴,为了培养更多的工业企业干部和管理人才,宁夏公私合营企业公司源源不断地把部队转业干部,输送到面粉厂进行学习培训,这些干部经过短期学习培训后,由公私合营企业公司根据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工作能力,再分配到其他企业工作,为管理好银川工业打下了基础。

那时,银川工业企业的职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1951年,宁夏省企业公司面粉厂共有职工122名,其中文盲78人,占到了职工总数的64.1%。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状况,1950年下半年,面粉厂就组织过一个职工业余文化学习班,分期分批培训职工学习文化。可惜1951年春,因为经费和师资力量不足,无奈停办。

1952年7月,党和国家号召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文化学习,开展扫盲运动。于是,面粉厂很快成立了机关学委,而面粉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则按省总工会、省学委的指示,经过整顿重新组织起来。设有初级班、中级班、初中班3个班级。除老弱病残者,90%的职工、干部参加了学习。

1955年,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有较大发展,设有初小班、高小班,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和高中组(自修)等5个班级,参加学习的职工76人,占全厂职工总数的84%。大部分学员学习自觉性强、热情高,文化水平提高很快,考试成绩平均在70分以上。

1956年年初,为解决部分未考上初、高中的职工子弟就业问题和加强职工技术培训,适应迅速发展的国家建设事业需要,宁夏省企业公司面粉厂工会筹办了初级中学。这所学校是按正规学校开办的,开设初中、高中两个班。课程安排与普通中学一致,聘请了4名专职教师和7名行政干部任兼职教师,对职工子弟进行文化教育和职工的技术培训。初级中学与面粉厂内的职工业余学校同时开办,至1958年,三年内共培养高中学员12名,初中学员46名,高小学员24名。这部分学员后来几乎都成为银川市粮食系统和其他企业的生产骨干和主要技术人才。是年,又经过全市扫盲运动,面粉厂全厂95%以上的职工脱盲。

1959年1月,面粉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重新整顿,动员厂内行政管理干部9人任兼职教师,聘请了1名专职教师。按全厂职工不同文化程度摸底排队,分设扫盲班12人,初小班17人,高小班24人,初中一班24人,初中二班22人,高中班12人,参加银川夜大学习2人。全厂190名职工(包括临时工和基建人员),有113名参加了学习,占职工总数的59.5%。

在技术培训方面,由于银川市粮食系统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职工的业务技术学习和培训工作,在开展职工业余文化补习的同时,就制定了长期的技术学习规划,利用会议、黑板报、小话剧等各种形式宣传,表扬钻研技术的职工、班组,并组织职工展开学习技术竞赛活动,定期考核,张榜公布。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或晋级,极大地激发了职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热情。

1953年下半年,面粉厂将全厂技术工人组成了一个技术研究小组,负责职工技术学习,每星期安排两次技术课,签订师徒合同,包教包会,由此掀起了“双革”(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这种良好风气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职工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59年至1966年,面粉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一直坚持开办,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工人和干部。“文化大革命”十年,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停办。

回首这段峥嵘岁月,我们不难发现,银春公司的前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曾经为宁夏培养了一大批工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