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有一种使命,是继往开来
2003年年初,广东省首先暴发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地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位于西北内陆的宁夏,各处也是风声鹤唳,银川市面上的米粮供应一度吃紧,零售价格陡增。
银春面粉公司宽敞的院子里,一改往日的宁静,挤满了银川、内蒙古、陕西等地前来运粮的拖挂货车。一时间,面粉公司库存告罄,为了供应市场,车间昼夜生产。
是时,面粉厂的管理人员纷纷提议,根据目前米面市场上的行情,每袋面粉的批发价完全可以略微上调。
30岁的董事长梁军,年轻气盛,正是充满理想与豪情的年纪。他当即侧目,态度坚定地说道:“现在,别人涨价我管不着,但我们银春人绝不发这国难财!”
人心惶惶的两个月过后,管理人员估算,没有随波逐流上调面粉价格的“银春”,减少盈利不下500万。
银春面粉公司,是银川市德胜工业园区林立的厂房楼海间,一座看似寻常的食品深加工企业。没有人清楚,她曾萌芽于民国建元,开办于抗战的烽火硝烟里;没有人清楚,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一度承担着整个银川市的面粉供应重任;更没有人清楚,她走过百年风雨时的种种传奇。
她曾引领着宁夏迈入了近代工业的门槛。
风雨兼程,银春面粉公司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
回眸过去的100年,我们惊叹前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水,感受着开拓者的艰辛足迹。
1912年,一代儒将马福祥就任宁夏镇总兵,铧出了民国建元以来开发宁夏的第一犁。宁夏偏居西北一隅,落后闭塞,当时还没有一家民族工业企业。马福祥就职后不久,出于银川的条件限制,他忍痛与友人邓隆选择在当时的省城兰州,集资开办了甘肃第一家火柴厂,使得甘肃、宁夏、青海的老百姓用上了相对便宜的“大鹿牌”火柴。
身在宁夏镇总兵任上的马福祥,当时也曾萌生过在银川筹办面粉加工厂,发展近现代宁夏民族工业企业,以备军需民用。然而,这个愿景在当时并没有得以实现,在马福祥的时代里,银川城仅仅出现了米面粗加工的作坊。马福祥身后,他把这一未竟的事业甩给了自己的儿子马鸿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率领国民党大员来到银川视察。在一次席间,蒋介石对时任宁夏省主席的马鸿逵说:“宁夏是塞上江南,凭借着黄河水的灌溉,农业发展前景好,你要把宁夏建成西北粮食供应的大后方。”
1935年,马鸿逵为了彻底解决当地驻军与省城居民吃面粉的问题,整合手工作坊,下决心投资创办了“普利”面粉厂。
1943年,马鸿逵以自己特有的权势和地位,与回族巨商李凤藻等人在普利面粉公司的基础上,集资筹办了第一个官商合办的“宁夏面粉公司”。“宁夏面粉厂”在银川市南关选址成立,马鸿逵为之取名为“利民机器面粉公司”。
1949年11月16日,利民面粉公司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人民政府接管了南关利民机器面粉公司。
1954年,在利民机器面粉公司基础上组建的银川电面米油厂,被改为公私合营银川面粉厂,由回族巨商李凤藻出任厂长,时任宁夏省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景林,垂直管理厂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