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银春:宁夏首家民族工业企业走过的百年岁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第一章 宁夏近代工业企业的先行者

1912年,宁夏镇总兵马福祥,鉴于宁夏镇人口稀少,无奈之下把火柴厂建在了兰州,只在人口稀少的宁夏镇里建了几个加工面粉的大作坊。筹办宁夏面粉工业企业,成为了他毕生未竟的理想。

“银春”最早的前身,就是那几个加工面粉的大作坊,还有在此基础上开办的普利机器面粉厂。

20世纪30年代,以普利机器面粉公司为代表的工业企业,落户宁夏省城银川。由此,银春最早的前身,点燃了宁夏近代工业微茫却无比珍贵的火种。

一、要办厂,先把慈禧太后的发电机给咱拉回来

1912年,拥护共和制的回族将军马福祥,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宁夏镇总兵。当时,“宁夏全城人口计两千零三十户,共男女一万九千余口,回教徒约三分之一。城内大小商店三百二十五家,晋商居十分之六,秦商居十分之二,余则为天津、湖南、河南、四川以及本地者”。民国初期的西北政坛上,马福祥是显赫的人物。他来到偏僻闭塞、人烟稀少的宁夏时,即萌生了开发宁夏的志向。

“大鹿”牌火柴

马将军有一位好友名叫邓隆,他邀约将军创办一家火柴工业企业。马福祥兴趣颇高,当时就想把火柴厂办在宁夏城,但又考虑到宁夏城人口较少,就只好前往当时的省城兰州主持办厂事宜。1913年,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一些老百姓,都用上了价格相对便宜的“大鹿”牌火柴。

火柴生产出来了,马将军却有些难过。宁夏是他仕途发展的地方,他却没有给宁夏办一家工业企业,心里很是矛盾。其实,早在将军来到宁夏主政时就曾想过,在这里办个面粉工业企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将军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为了供应军需民用,将军还是在银川城里办了几个粗加工面粉的大作坊。1932年8月,马福祥将军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北京近郊,他把办面粉厂工业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马鸿逵。

马福祥

1933年,马鸿逵带着三个旅万把人,从河南信阳到宁夏就任了省主席兼国民党第十五路集团军总指挥,开始了他对宁夏长达17年的统治。马鸿逵上任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很快就推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兴办工业企业,就是其中的举措之一。

马鸿逵回到宁夏时,时逢宁夏建省初期,省城银川城内居住人口仅有3.5万余人,是个消费比较集中的小城市。

那时,米粮市场专门经营粮食的斗行有10余家,每家斗行都有铺面和后院场地及粮食仓房,用来接待进城农民住宿、吃饭、粜粮。而当时市场上的磨坊则有冷热之分。热磨坊是自己加工面粉,做成熟食或半成品出售,如饼子、面条、蒸馍等。冷磨坊则专门加工小麦,磨成面粉出售,价格根据市场变化浮动,也可来料加工,副产品麸皮、黑面顶加工费,不再另收其他费用,只给顾主交净粉,每百斤小麦交70斤面粉为最高。

银川城人口的确是少了些,但毕竟是省会城市。马鸿逵要立足宁夏,自然要养兵吃粮,从而加快了他创办面粉厂的设想。

1934年年初,兴办面粉厂心切的马鸿逵,派自己的第十五路军副官处处长柴兰亭,远赴京津采购办厂所需的机器设备和材料。柴兰亭虽是行伍出身,不懂什么机器和技术,但对马鸿逵交办的事情,当然是认真谨慎。他先是带着马鸿逵的亲笔书信,来到北京永增号老板封宣周处,请他帮忙购置发电机组。封宣周看过马鸿逵的信后,沉思片刻,忽然想起了前不久的一件事情。

原来,辛亥革命胜利后,北京颐和园里专供慈禧太后使用的发电机,于1934年转卖到了收购废铜烂铁的天津碎铁局,准备砸碎后化铁用。这部曾经为清朝皇室服务的发电机系德国制造,是煤气单缸内燃发电机,功率较小,只有80千瓦,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德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礼物。

于是,封宣周将此事详细告知了柴兰亭,并允诺:如果他们愿意买下,自己不但会修配好这部已成废品的发电机组,而且还会派人到宁夏安装,保证机器正常发电。来得早不如赶得巧,柴兰亭立即将此事电告在银川的马鸿逵。马鸿逵听说是西太后用过的发电机,便急电柴兰亭将之买了下来。马鸿逵迫不及待地要买下这台发电机,除了省钱外,似乎还有另一层心思——他对清宫遗物有着某种眷恋之情。

柴兰亭用废铁的价格购买了这台发电机后,又经熟人介绍,在天津盐福成厂购买了两部废旧蒸汽机,功率分别为18马力和25马力,还买了12盘大石磨,准备运到银川建立面粉厂。

畜力磨面

随后,柴兰亭将这些废旧设备用火车运到北京,交由永增号的师傅进行配修。等修配工作全部完成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多。

1934年农历十月初一,柴兰亭带着北京永增号的采购李云祥、孙耀峰,电气工程师赵兴武、技工彭德昌等15人,由北京将这些机器用火车运到包头。

当时,由包头到银川有两条运输线路。一是黄河水运,二是陆地驼运或汽车运输。时值寒冬,黄河冰封,水运自然是指望不上。但有些机件如蒸汽机的飞轮,直径7米、厚16英寸,重10吨,既不能驼运,也不能用汽车拉,只能租用大木船进行水运。于是,柴兰亭决定先把零配件和水泥等物品用卡车运回银川,至于那些笨重的大铁家伙,只能留下来等来年再行水运了。

1935年春天,黄河的坚冰刚刚化完,对此事非常重视的马鸿逵,特别派遣了一个工兵连,协助柴兰亭一行人开始水运。他们用永增号预先在北京特制的铁车和铁板,在泥泞的道路上,想尽各种办法,硬是一寸一寸地用人力把这些笨重的大家伙运到河边。为了装载这些机器,柴兰亭当时一共租了4条大木船,而仅蒸汽机的一个飞轮就占了一条船。

沉重的木船从包头起航,由工兵拉纤,逆水而行,艰难地向银川开去。4条木船在浩浩荡荡的黄河水中,逆流而上,步履蹒跚。船上,是一众神色焦急的军人和数位来自北京的工人师傅;岸上,一群卖力拉纤的汉子喊着高亢的号子。吃重的船只在水里蠕动,船头飞溅着白沫。茶杯一般粗大的纤绳,深深嵌进岸边纤夫的肩胛与脊梁,凌乱的沙石摩擦着他们宽大的赤脚,目标只有一个——回到银川去!

二、“普利”,燃起宁夏近代工业的一捧亮色

马鸿逵觉得,在银川不办出个像样儿的面粉厂,简直是愧对了自己的先人。

早在1931年,蒋介石就曾想委任马鸿逵当个甘肃省主席,而在蒋介石身边做官的马福祥却阻止了此事,蒋介石遂改任马鸿宾就任甘肃省主席、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嫌宁夏地盘小,部队回去连机器面都吃不上,再说到了晚上连电灯也没得用。

到了1933年1月,蒋介石迫令马鸿逵回宁夏就职。重新回到宁夏的马鸿逵,看到的还是银川城里面粉粗加工——父亲当年留下的大作坊,石磨4盘,毛驴6头,百斤小麦磨不出多少斤面粉的现状。

马鸿逵伤心了,但也突然有志气了。他觉得,没有个像样的面粉加工厂,自己的部队吃粮都成问题,将来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员来宁夏视察,吃不上细粮,也的确是有碍观瞻。

要办厂,就得先有发电机,有了发电机,所有事情都好办!

到了10月,历经千辛万苦,人们把慈禧太后废弃的发电机搬回了银川城。马鸿逵高兴极了,看完这个大家伙,当即宣布官商合资经营的宁夏电灯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即日开业送电,在狭义中结束了宁夏没有电灯照明的历史。

马公馆的亮化工程刚搞好,这年初冬,蒋介石就在张学良等要员的陪同下,乘坐飞机来到了银川视察。

蒋介石拜谒了在银川修建的云亭纪念碑,可是马鸿逵却不能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吃上宁夏机器加工的“洋面”。蒋介石便对马鸿逵说:“宁夏是塞上江南,依靠黄河水,农业灌溉条件好,你要把宁夏建设成为西北粮食供应的大后方!”

这件事让马鸿逵觉得很尴尬,也很惭愧。

马鸿逵自然清楚,闭塞落后的宁夏,近代工业几乎是零。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宁夏由于地处边远落后地区,几乎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可言,只有各行各业的手工作坊。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以前,宁夏基本没有近代工业,传统落后的农牧业经济仍占主导。同时,冯玉祥的西北军途经宁夏时,所摊派的军费饷需等负担以及连年的战乱,都曾导致宁夏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无论是宁夏建省后的主席门治中,还是吉鸿昌,都没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心思。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英德等国商人利用买办在宁夏设立洋行,以低廉的价格收购羊毛、皮货等,从宁夏百姓身上榨取巨额利润。到1929年宁夏建省前,除1926年由芬兰商人维利厄斯建立过一家甘草药膏厂外,宁夏仅有几家毡坊、毯坊和煤窑,日用工业品完全从外省区输入。

蒋介石说的话,听着是鼓励,实际上是批评。由此,马鸿逵更笃定了自己兴办工矿和交通业的念头。当然,这些行为也都是建立在壮大自身、健全自己在宁夏的统治为出发点的,包括他要兴办的面粉工业企业。

有了那些长途运来的蒸汽机、大石磨,以及慈禧太后用过的老旧发电机,马鸿逵筹建的面粉厂也就有了最基础的设备。早在1935年5月,这些采购的机器设备在艰难跋涉的来银途中,马鸿逵就把普利机器面粉厂先给建了起来。

因为有了慈禧太后的发电机,马鸿逵自家就用上了电灯。到了1936年年初,北京来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安装调试好了面粉厂的机器,这时候,普利面粉厂才在一片巨大的瓮声瓮气中正式投入生产。

普利机器面粉公司,这家宁夏历史上的第一个机器面粉厂,也是宁夏名副其实的第一家工业企业。它所用机器设备即是由天津、北京等地购买来的两部旧蒸汽机、12盘大石磨等组成。

普利机器面粉厂的厂址是马鸿逵亲自选的,放在了银川宗睦巷。面粉厂属于官商合办,投资27500银元,其中官股60%,私股40%。关于普利机器面粉公司的更详细史料,笔者所能搜集到的并不多。1998年版《宁夏百科全书》对这一词条的解释中有:“1935年办于省城,为地方民办工业……1936年起,方以机器生产小麦面粉供应市场。”

普利机器面粉厂开始生产后,北京来的工程技师前来向马鸿逵辞行。他一听就着急了——担心蒸汽机坏了,发电机不动了,自个儿吃不上细粮了,于是软硬兼施,强行留下这些工程师在宁夏工作。于是,当年来到宁夏为马鸿逵搞安装的那些北京工程师,就成为了宁夏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

普利机器面粉厂的出现,客观上结束了宁夏基本没有近代机器工业的历史,积淀了宁夏近代仅有的一点工业基础。20世纪30年代初,在当时闭塞落后的宁夏,它引领和开启了当地近代工业的征途。

但正如这一时期银川先后出现的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一样,从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马鸿逵为军粮而计之目的,同样遭遇到了“由于政局不稳,初起阶段,缺乏动力,企业大都设备陈旧,生产能力低下,不成规模,多数企业经营困难,开开停停,有名无实,成效甚微,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的尴尬命运。

今天银春公司的前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应运而生,虽然在之后的时间里,她依旧步履蹒跚、命运多舛。但毕竟,它为宁夏民族工业企业点燃了一束微弱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