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红颜祸水说(2)

2.谁是“烽火戏诸侯”的罪魁祸首?

中央电视台播出过的润迅寻呼台的广告十分富有“冲击力”,广告词是“一呼天下应”,广告的画面是城下千军万马,城头美人微微一笑,其拍摄制作可谓是“大手笔”,只是把“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的历史传说用在此处,颇为耐人寻味,据说当年褒姒一呼尚应,二呼无应,西周因此而亡国。不知商家是否忌讳这“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或许,今天让女人来呼应天下,是这个时代妇女解放的结果吧!

如今,“褒姒一笑而灭周天下”,几乎成了一句概括力极强的成语,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褒姒的“笑”确实跟西周的灭亡有关,但不是“笑”使西周灭亡,设法让褒姒“笑”的人才是西周灭亡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西周因宠爱褒姒的周幽王被杀,其子周平王东迁而灭亡。西周的统治到周宣王时已经是腐败不堪了,离真正的灭亡,已经为期不远了。

等到周幽王继位时,朝政更加腐败,周幽王不思进取,在吃、喝、玩、乐上倒是颇有一套,周幽王在中国的封建君主中也是排行在前的。除了酒肉,就是女人,至于政事,他是不管不问的。他派遣大臣,广搜天下美女供他淫乐;在物质生活上,他虽未搞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却也穷奢极欲。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听不进正直的劝谏之言,对于谄谀奉承,他反而甘之若饴。于是,朝野之上怨言四起,西周己亡在眉睫了。

幽王即位的第二年,王都镐京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据《诗经·十月之交》记载,这次地震的情况是“百川沸腾,山冢坍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震之后,紧接着是大旱,“三川皆竭”。这一系列天灾,使本来就困苦不堪的人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地震、天旱本是自然现象,但在古代社会里,人们一致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和惩罚。人们应该好好地检查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以获得上天的原谅和庇护,否则,必致亡国。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几乎每一次大的天灾或异相出现,如地震、台风、旱涝、日食、慧星等,都会引起当朝统治者的恐慌,因这些现象出现而招致朝廷内阁大臣引咎辞职的事,真是数不胜数。这次镐京地震,周幽王的大夫赵叔带正好借此上书劝谏幽王,赵叔带说:“地震、山崩、地陷、旱灾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大王应当找正直而有才能的人来矫正国家的失误,以求上天的原谅。在这多灾多难的时候,怎么能派人到处去找美女呢?”周幽王恼羞成怒,把赵叔带革去官职,轰出门去。有一个姓褒的大臣十分正直,他气愤地对周幽王说:“大王不怕天灾,不问国事,反到亲小人,远贤臣,如此下去,这国家肯定是保不住啦。”周幽王昏庸至极,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关进了监狱。从此,再也无人敢劝周幽王了。

这位姓褒的大臣被关在狱中3年,幽王似乎已把他忘了,看样子一辈子也别想出来了。他的家人十分着急,就想办法救他出来。他们知道幽王喜欢美人,就千方百计地设法弄到了一个美女,献给了幽王。这一招果然十分灵验,当时就把他从牢狱里放了出来。其实,这个美女原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既是贫苦出身,虽然天生丽质,但并不会唱歌跳舞,这位大臣褒姒像一个无辜的女子,被硬生生的推上历史舞台,来承担亡国之过,不知是历史的不公,还是男人不负责任的表现?的家人找到了她以后,就出高价买下,并把她当作褒家的人,改名褒姒,教以歌舞及侍候君王的方法,然后把她献给了幽王。幽王一见褒姒,如获至宝,褒姒的天生丽质及其淳朴健康的体魄使周幽王迷恋欲狂。但唯一使周幽王遗憾的是:褒姒从来不笑。如果这个历史传说是真实的话,那么肯定是因为贫苦出身的褒姒心怀凄苦,不愿以身奉事这位无道的昏君,虽然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也终日郁郁寡欢。

周幽王虽得褒姒朝随夕伴,但越是夜夜侍寝、日日随游,周幽王就越觉得褒姒是个冷美人,就越想让她笑一笑。周幽王想尽千方百计,褒姒始终难得一笑,最后,幽王终于黔驴技穷,不得不张榜悬赏:谁能让褒姒笑一笑,就赏千两黄金。这就是“千金买笑”这一成语的由来。

当然有许多人妄想发财,前来献计献策,可是这些办法并不能让褒姒笑,只能使褒姒生气。倒是有一个极会奉迎的奸佞小人虢石父会出主意,他让周幽王点燃烽火台,等诸侯们的兵马来到,看到并无敌兵,就会垂头丧气地乱哄乱窜,褒姒看到那种情景,肯定会笑的。

昏聩的周幽王竟然同意了虢石父的话,但这烽火台是万万不可轻易点的。烽火台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报警设施,因为当时的周王朝不仅在经济上并且在军事上也要靠周围各个小诸侯国的拱卫,一旦敌人入侵,就点燃烽火报警。当时西周的都城镐京在今西安市的长安县内,西、北两边都靠近戎狄等少数民族,很容易遭到袭击,所以,西周在骊山下设了烽火台。烽就是烟,火就是火光,一旦点燃,白天则浓烟冲天,晚上则火光映野,几十里外即可看见,下一个烽火台也立刻点燃,这样就能迅速传警,诸侯也就会即刻带兵相救。

骊山下有二十多座烽火台,周幽王带褒姒来骊山这天,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知道了这件事,怕出乱子,就赶来阻止。但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反说自己是放放烟火,解解闷,没什么了不起。就这样,周幽王终于点燃了烽火。邻近的各小诸侯急忙带兵赶到都城镐京,听说大王在骊山,又急忙赶到骊山,可一看不像打仗的样子,根本没有任何敌情。周幽王站在高台上对他们喊:“你们辛苦了,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被如此戏弄一番,十分气愤,他们的兵马也像无头苍蝇一样在骊山下嗡嗡乱转,各诸侯国不同的旗帜和军服交错混杂,显得十分滑稽。褒姒看到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场面,据说真的冷笑了一声说:“亏你想得出这种主意!”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褒姒给周幽王生了个儿子,取名伯服。周幽王因为极为宠爱褒姒,就把她立为王后,把伯服立为太子,把原来的王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立后废后或是废立太子历来是大事,周幽王同时废立王后太子的事在朝野之上更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况且被废王后的娘家还不是一般人呢!原来,被废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被废的太子宜臼就跑到了他的外祖父家申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去哭诉,当申侯知道自己的女儿被废,宜臼将被杀害,自己也要被幽王治罪时,既感到害怕,又感到愤怒。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为了泄愤,申侯竟暗中串通邻国郐国和犬戎一同攻打镐京。犬戎一直想劫掠镐京,苦干没有机会,这次既是申国相约,又估计不会有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前去救援,就欣然前往。

当兵临城下的时候,烽火台遗址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周幽王赶紧让虢石父点燃了烽火台,烽火燃烧了几天几夜,各诸侯国始终没派一兵一卒,他们以为这是在给褒姒逗乐,不愿意劳师动众地白跑一趟。镐京的兵马并不多,大将郑伯友率兵出去抵挡了一下,势单力薄,被敌人围住射死了。周幽王、虢石父,还有太子伯服一同逃到骊山,也被犬戎拿住杀害了,那个关在深宫中一直未曾真正笑过一次的褒姒,也被犬戎捉去了。被犬戎射死的大将郑伯友是郑国的国君,他的儿子听说父亲战死,就带领大军前来复仇。郑国的军队素来强大,再加上哀兵必胜,到了镐京就连打胜仗。申侯原来也不过打算借犬戎的兵马来逼迫幽王,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复位,没想到弄成这个局面,也感到后悔,就暗中写信给其他诸侯国,请他们出兵援助。犬戎看到各路诸侯到来,就把周朝的所有货物宝器全都弄走,放火烧掉镐京,撤兵而去。

犬戎撤兵后,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等人把原来的太子宜臼立为王,称周平王。同时虢公翰等拥立携王,这就出现了“两周并立”的局面。平王得到了一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的支持,十多年之后,晋国攻杀了携王,西周又告统一。但镐京地近犬戎,屡屡遭到袭击,防不胜防,再加上镐京的房舍毁坏很多,无法修复,于是周平王决定放弃西周的旧都,东迁洛邑(即今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诸侯的护卫下,终于迁都洛邑,西周灭亡,东周立国。

纵观西周灭亡的教训,当然主要是因为西周末期的几代统治者生活荒淫无道、政治混乱所致。几代统治者如此延续下来,社会问题越积累越多,以至人心离散,无法收拾。至于周幽王直接导致败亡的导火索,则有两条,一是烽火戏诸侯,一是废除申后和太子。拿政策法令当作儿戏,那就会使臣下无所适从,政治混乱,从而招致怨怒,至于以烽火传警来招集兵马大开玩笑,恐怕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此以国家社稷为儿戏,国家不亡,才是天理难容。其次是废除王后和太子。立后立嗣是一个君王的头等大事,本须慎重考虑。中国历史上因立后立嗣的事不知出过多少次乱子,多少人头落地,何况申后是申侯的女儿,而西周王朝自己又十分虚弱呢?一般说来,废立王后都首先要考虑外戚的势力,否则必定后患无穷。幽王废掉了申后,要杀太子,却又让他跑掉,要治申侯的罪,却又让他得知内情并自由活动。

褒姒作为历史的替罪羊,实在是无辜的。作为一个贫寒女子,完全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她不过是深宫里的一只小鸟,她的一颦一笑跟国家的兴亡成败绝无干系。让这样一个女人来担负国家兴亡的责任,只能证明男人的虚弱和无耻!历史已矣,现实犹在。褒姒之案已翻,但替罪羊却代代有之,只是他们的命运还未必比得上当年的褒姒!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违。历史终究是历史,只能作为教材,给人指路,为人提醒,等到铸成大错再去思考恐怕为时已晚。

3.真的是西施亡吴吗?

千百年来,西施亡吴似乎已是历史定论。最起码有两点就值得怀疑:一是吴王夫差好大喜功,连年穷兵黩武,大肆挥霍,掏空了吴国国库;二是越王勾践忍辱复仇的决心之大,如果二者舍其一者,恐怕再有几个西施也难以亡吴吧!

西施亡吴的故事,历经两千多年的渲染,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千百年来的想象中,西施的形象、经历和结局是各种各样的。明代大戏剧家梁辰鱼的名剧《浣纱记》极力渲染了西施与越国大夫范蠡之间缠绵悱恻而又凄婉悲苦的爱情,为了越国的存在,西施深明大义,抛弃儿女私情,深入虎狼之穴前去献身。在故事中,作者以极其善良的愿望让西施与范蠡泛舟太湖,使有情人终于聚首。但作者忘记了,人格是不能分裂的,并不能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西施既爱范蠢,又怎悉心侍奉吴王而专宠呢?她对吴王的奉献是否有悖于人性呢?

现代戏剧家的想象更是千奇百怪,上海的一位剧作家写到:在越国欢迎西施归来的仪式上,大家忽然发现西施竟怀着吴王夫差的孽种,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构成了政治、人性与伦理间的大博斗。有的作家写:吴国灭亡后,西施竟不愿意回到越国,因为她真心地爱上吴王夫差。在这里,令我们感动的是,西施已经不是一个符号,一种工具,一件物品,而是被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来对待了。

那么,西施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呢?据可靠的历史记载,越国灭吴后,家乡的父老竟把她沉在水里活活的淹死,因为她与亡国联系起来,是个不祥的女人。不管你是由谁选送到吴国,不管你为越国灭吴出了多大的力,现在越国不需要你了,而你又是一个浑身沾满了亡国气息的女人,是一个最遭人忌讳的女人,又是一件工具,那么,不死而何?

根据当时的习惯和越王勾践的性格逻辑推测,西施的结局也只能如此。那么,越国、吴国,勾践、夫差以及范蠡与西施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西施到底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春秋末期,也就是正当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南方处于苏州一带的吴国和处于会稽一带的越国正进行一场兼并战争。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即位,吴王阖闾不顾大臣伍子胥等人的劝阻,趁越国举丧之际带兵进攻,越王勾践亲自带着大军去迎战,两军在醉李(今浙江省嘉兴市)相遇。越王一看吴军阵容严整,无法冲击,就派出预先准备好的三十多名死囚犯,让他们光着膀子,一排排地走到吴王的军队前说:“我们的大王得罪了贵国,就请我们替大王赎一点罪吧!”说着一个个砍下了自己的头颅,倒地而死。

吴军正在惊恐疑惑之际,越军忽然发动冲锋,吴军阵脚大乱,来不及抵抗就仓促逃跑,后又被越军的伏兵一阵截杀,连吴王阖闾都差点做了俘虏,被越将灵姑浮砍去了一个脚趾,打成重伤。吴军大败,在回国的路上阖闾因伤势过重而死。

夫差继承了王位,他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他让一个人专门负责提醒他,每天向他高喊几次:“夫差,你忘了越王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流着泪大声回答:“不敢忘,不敢忘。”就这样,刚过3年,夫差就迫不及待地发兵越国,前去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