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砥身之道 以诚感人(2)
李嘉诚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还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其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去证实自己的揣测;其二是揣测顾客的消费心理,既要真诚待客,又要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出腰包。不久,李嘉诚对顾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就完全掌握了,谁爱吃虾饺,谁爱吃肠粉和辣椒,谁爱喝红茶,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都心中有数。他能让顾客乖乖掏钱,当然也讨得老板的欢心,李嘉诚成为“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但是,李嘉诚总觉得茶楼工作难以出头。为了学习技术,一年后,李嘉诚辞别老板,到舅父的钟表公司任职。
开始,舅父庄静庵只让他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就偷师学艺,仅半年时间,他就掌握了钟表的装配及修理的有关技术。
庄静庵很快就对少年李嘉诚刮目相看,将李嘉诚调往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辞别舅父庄静庵。因为他此时已有了强烈的独立思想,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一条路,在舅父荫庇下谋求发展,收入稳定,生活安逸;另一条路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但要艰辛的多,充满风险。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今后做大事业!所以,17岁的李嘉诚离开了发展势头极佳的中南公司,而去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了一名小小的推销员。
上门推销,是李嘉诚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这段经历与茶楼侍候客人和坐店销售钟表皆不同。后者顾客已有购买的意向,而上门推销最初只是一方的意向。对方有没有买的意图?需不需要你的产品?你如何寻找客户、联系客户?你与客户初次会面该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客户没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发他的合作意向?建立了购销关系的客户,你又该如何巩固这种关系?
五金厂出品的日用五金,比如镀锌铁桶这一项,最理想的客户,是卖日杂货的店铺。大家都看好的销售对象,竞争自然激烈。李嘉诚却时时绕开代销的线路,向用户直销。靠着诚实和勤奋,李嘉诚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了100多只。家庭用户都是散户,一户家庭通常只是一两只。高级住宅区的家庭,早就使用上了铝桶。李嘉诚来到中下层居民区,专找老太太卖桶。他很清楚这点,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出了一大批——因为老太太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诚的义务推销员。
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阿诚是第一功臣,但就在这时,李嘉诚又要辞职,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但他仍不回心转意。
李嘉诚去了塑胶裤带制造公司。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重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制品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特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趋赶时髦的风气所淹没。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成为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一年,开发出10多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又20多人做过推销,真正能胜任寥寥无几。
老板自己也常常出去推销,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其而遇。李嘉诚成了塑胶公司老板手下的败将,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
不打不相识,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深得老板赏识。老板认为,李嘉诚未推销出白铁桶,问题在白铁桶本身,而不是他的推销术火候欠佳。老板有意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诚心诚意拉李嘉诚加盟。李嘉诚同意了。
塑胶裤带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最浅。另几位是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经验丰富,已有固定的客户。
李嘉诚心高气傲,他不想输于他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3个月内,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李嘉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他认为这样才会奋发。
塑胶裤带公司在港岛的西北角,而客户多在港岛中区和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要背着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
要做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李嘉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
李嘉诚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走了几家都无人问津。这一天上班前,李嘉诚来到一家批发行,等职员上班联系洽谈。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自告奋勇地拿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李嘉诚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让职员眼见为实,这样洽谈起来更有说服力。果真就有职员早到,并且还是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李嘉诚顺利达到目的,该经理很爽快的答应试用塑胶洒水器。
李嘉诚做推销愈来愈老练,他深知:一个推销员,在推销产品之时,也在推销自己,并且更应注重推销自己。
李嘉诚有意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常在,生意自然就不成问题。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如俗语所说:“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的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自己做不了的客户,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李嘉诚把推销当事业看待,而不是仅仅为了钱。他很关注塑胶制品的国际市场变化,他的信息来自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他建议老板该上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的批量。他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记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推销,销量应该是多少。
加盟塑胶公司仅一年工夫,李嘉诚就实现了他的预定目标:他超越了另外6个推销员,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手只能望其项背。老板拿出财务的统计结果,连李嘉诚都大吃一惊——他的销售额是第二名的7倍。
18岁的李嘉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他已熟练推销工作,生产及管理是他的薄弱处。李嘉诚身为总经理,但内心却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他极少坐在总经理办公室,总是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作服,同工人一道干,每道工序他都要亲自尝试,兴趣盎然,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
20岁出头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了令人羡慕的业绩,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李嘉诚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正干得顺遂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诚,并未指责李嘉诚“羽毛丰满,不记栽培器重之恩”。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饯行,令李嘉诚十分感动。
李嘉诚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家塑胶厂,我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就这样,李嘉诚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迈上了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与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样,李嘉诚的青少年时期,历尽了各种人生磨难。但也正是这种磨难,砺练了他的意志和精神,培养了他的能力与慧眼,使他日后终于有所作为,能够成为华人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