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
有一次,冯老还以这三位女性为题,作了一首饱含深情的打油诗:“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
1982年9月,已年届87岁的冯老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赠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宗璞随同父亲一起赴美。
在哥伦比亚大学欢迎仪式的答辞中,冯老概括地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从事哲学研究的路程,最后他引用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两句诗。
保持旧邦的同一性与个性,同时要促进实现新命——现代化是冯老一生努力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老人一贯热爱祖国的精神。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陈荣捷,在对冯老的哲学思想做评价时说,在一片全盘西化的呼声中,当别人都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冯老先生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思想,写出了他的哲学史,使知识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传统,他给了中国哲学尊严。
冯老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思考。所以,他一生都在思考,都在考虑人类精神的问题。
他的生命就是为哲学而生,所以,不论遇到多大挫折,遭受多少批判,他都在顽强地思考,而且在思考中总会有一些新想法诞生。
他的学术成就使他中年便享盛名。
他80多岁才动笔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许多人担心他体力不支会完不成,然而,他用了12年的时间,拼着性命、支撑着写完了这部共150万字的书,他的生命是与思想、与哲学连在一起的。
宗璞从自己父亲的身上看到了不依傍他人,“修辞立其诚”的做人态度。她说,“诚”字不能与“伪”相对地讲,这里的“诚”,是说需要提倡说真话。
在冯老的家族里,大部分人都有艺术气质,尤其是女性,似乎有出女作家的传统。冯老的姑姑是位女诗人,著有《梅花窗诗稿》,很有诗意,可惜生命很短暂,18岁便去世了。
冯老的妹妹,也就是宗璞的姑姑冯沅君,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歌颂了人性的解放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还有侄女冯崃,能用英文写作,其作品也很有文采。而宗璞老师本人的作品则突出“诚”与“雅”,以文笔婉约细腻见长。
哲学家庭的氛围,中西文学的熏陶,使原本聪慧的她又加上了特殊的艺术气质。所以,冯老不无自豪地说:“吾家代代生才女,又出梅花四时新。”
宗璞与父亲之间很有默契。她觉得与父亲谈话特别得心应手,父亲常常勉励女儿,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而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
冯老认为在学问途上,天资聪慧的人,认为一切来得容易,很容易满足于现状。而靠学力的人则能知不足,不停于现状。而知不足就要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成其大事。
在宗璞的生活中,读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冯老曾写过这样的一首诗:“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畜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这首诗的用意,特别是在最后一句。
冯老一生克勤克俭,对公益事业很热心,1948年他到美国办事,带回一个电冰箱,在当时的北京城,电冰箱还是稀罕物,许多人连电冰箱是干什么用的都不知道,但冯老听说校医院需要电冰箱时,当即毫不犹豫就捐出了。
在北京大学,冯老用自己捐献的五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冯友兰学术基金,并同期在北大中文、历史(中国历史)、哲学(中国哲学)三系设立奖学金,规定每三年一次面向全国奖励对哲学有创见的人,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阐旧邦以辅新命的行列。
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向家乡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中学捐赠一万元。
冯老在95岁高龄与世长辞,他与这个世界最后告别的话是:“中国哲学将来要大放光彩!”
冯老一生都关心着哲学,用他的生命谱写着:爱中国、爱哲学这六个字。他的思想境界之高,令世人叹服。
在他清纯的哲学思想中,始终追求着充分的人的意义,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他的后世们去追求、去奋进,勇攀哲学思想的高峰。
父亲走了,而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却常忆常新……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宗璞老师的感触很深。她说,现在许多家长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但她认为只要是一个快乐的人,是社会的健康细胞,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成不成龙又有什么关系呢?
20、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
——比尔·盖茨父母对比尔·盖茨的智力培养
比尔·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他的父母从小就非常注意对小盖茨的智力进行开发和培养。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他出生后,母亲就放弃了做教师的工作,全身心地操持家务、教育孩子。由于丈夫很忙,她和儿子经常在一起,担负起开发孩子智力的任务。
家族里的每一个大人都非常重视小盖茨智力的开导和培养,他们知道,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智力竞争的世界,而人的思维素质和悟性是竞争的关键,外祖母每次上街都要从新华书店给他买很多的书。
外祖母还经常以一些游戏的方式来开导盖茨的心智,他们常在一起玩纸牌,尤其是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的游戏。
因此盖茨从小就爱动脑筋,思维方式也与普通的孩子不一样。母亲闲暇时从事一些社区自愿服务工作,其中就有为西雅图历史博物馆做讲解员,工作内容包括到各所地方学校为学生们讲解世界各地的人文历史。这时,由于个子小的原因,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他在上课的时候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
盖茨从小喜爱读书,涉猎的范围也很广,他从不喜欢连环画、卡通画之类的儿童读物。
他7岁的时候,母亲给他推荐的书目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坐在那里阅读这本大书,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
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为他创造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他9岁时,父母主动报名让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得到了一个孩子应有的乐趣。
自从盖茨到湖滨中学读书,接触到计算机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他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和吸引力。初中毕业时,他利用自学的一套编程本领为信息公司编写了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
1973年春,他考取了哈佛大学,在那里他更是一发不可收,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编写程序。在读书期间,盖茨几次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创办自己的计算机公司。
但父母坚决反对他离开哈佛,尤其是毕业以前。父母还找到了当时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说服盖茨打消离开哈佛去创办公司的念头。但当斯托姆见了盖茨,倾听了这位十几岁孩子的演说后,不但没有劝阻他,反而鼓励他好好干。
1977年,盖茨离开了哈佛。不是他厌倦哈佛,而是他想把自己的伟大计划早一天实现。
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与盖茨见面仅仅交谈了5分钟之后,IBM公司的人认为盖茨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此后,盖茨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页页绚丽的篇章。
21、点染孩子的兴趣
——王羲之对儿子王献之的教育
王羲之,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出生在东晋时期。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至今仍是众多书法爱好者的酷爱。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喜欢书法,并勤学苦练,又勇于创新,其书法英俊豪迈,字画神逸,自成一体,进一步扭转了当时古拙的书风,他书写的《洛神赋》十三行,成为后世学习楷书必然描摹的作品。
在书法的历史上,王献之是继其父亲王羲之之后影响深远的一位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教子方面可谓是有道有方。
王献之在家中是老七,他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同时也画画。七八岁时,开始专门学习书法。
王羲之是大书法家,所以,家里经常有客人来求教,王羲之总是让儿子陪在身旁,从不约束他,尤其在与客人谈论书法的时候,示意王献之注意听他和客人谈话。客人的气质、兴趣、爱好以及对书法独特的见地等,都对王献之学习书法起到了影响。
父母热情好客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献之,使王献之形成了为人洒脱、热情善良的品格。
传说王献之在苦练书法时,有一天他拿着自己自认为写得很好的字给父亲看,结果王羲之看了一眼,然后提起笔,在最后的“大”字下面点了一点,然后把字还给了王献之。
王献之拿着自己的字边走边看,恰好碰到了母亲,就问母亲自己的字和父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母亲拿着他的字端详了半天,最后指着“大”字底下的一点对王献之说:“只有大字下面这一点像你父亲的字!”王献之听完后才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父亲的境界可真难啊。
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勤学苦练,用尽了18缸水,终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22、要与众不同
——撒切尔夫人父亲的“镜子”教育
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出生于一个平民的家庭。她曾连续三次当选为英国的首相。
她在执政期间,处理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上,深谋远虑、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做事果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
撒切尔夫人能够取得如此多的政治成绩,又完全得益于受父亲的影响,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亲罗伯茨培养起来的高度自信。
父亲罗伯茨是一个鞋匠的儿子,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当地的一个小镇上开了一个小杂货店。罗伯茨虽然只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但他总爱看书,并热衷于参加政治选举。
小玛格丽特很崇敬她的父亲,她经常钻进父亲的书房,看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从小对政治就有非常多的了解。她的家教是非常严格的,父亲从小就教育她要吃苦耐劳,所以,7岁时玛格利特就能在杂货店站柜台了。
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孩子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之类的话,借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玛格丽特很小的时候,罗伯茨就谆谆告诫她千万不要盲目地迎合他人。
等到玛格丽特够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就把她送到学校,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同学有着比她更多自由的生活,除了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而精彩。
玛格丽特听同学们讲着那些激动人心的事:放学后在街上游玩、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又可以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这一切对于她来说又都是那么诱人、那么令人愉快的事。
玛格丽特听得心里痒痒的,她幻想,如果自己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去玩耍那该多好啊。终于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父亲说:“爸爸,我能出去玩一下吗?”
罗伯茨正在看书,过了一会儿他说道:“你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什么事情,你就也要跟着做。自己要把握住自己,不要随波逐流。”
见玛格利特不说话,罗伯茨稍稍缓和了语气:“孩子,并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在很多事情上,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在学校的这段时间正是你学习的大好时光,如果你和一般人一样,每天玩乐,那样大好前程就荒废了。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似乎懂得了很多道理。父亲的一席话久久地回荡在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跟别人学呢?我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罗伯茨就是这样经常教育女儿,要做一个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与众不同的人。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高度的自信,独立不羁的个性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学校经常要请人来校演讲,等那些学者或政治家们演讲结束后,其他女孩子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而玛格利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
放学回家后,玛格丽特向父亲兴奋地说起这些事情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孩子,你表现得真好,我能为有你这样的女儿而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
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特别热衷于辩论赛。上中学的时候,玛格丽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并且每次演讲都很成功。
开始的时候,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的话说应该是根本不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这样的演讲肯定不受同学欢迎。玛格丽特却毫不气馁,只要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她就绝不会错过。
有一次,因为她讲了很长时间,讲的内容大家又很不感兴趣,台下早已躁动不安,讽刺嘲笑随之而起,但自信好强的玛格丽特却丝毫不把这些放在眼里,她依然滔滔不绝地演讲下去。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坚持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
许多同学都对她这种极为突出的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却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观点鲜明、独立自信的性格。直到后来,她登上英国政坛最有权力的位置。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得到了一种力量,他便可以学会自信。”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抓住他点滴的进步和成功,对他做出的努力给予赞赏和鼓励。给予鼓励就等于积累一些积极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还行。积极的性格都是在孩子一次一次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