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成就财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王永庆——人是企业之神(1)

在世界石化行业,一提到王永庆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从白手起家到到创建台湾最到的塑胶集团,成为名副其实的“塑胶大王”,从贫穷的被迫辍学到亿万富翁,从米店的一名小伙计到世界华人十大富豪之一,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磨砺,他用其特有的经营观念在商界独树一帜,曾以40亿美元的资产名列世界富豪第16位。

1、重诚守信 始终如一

以最好的质量和最优质的服务真诚的对待每一个顾客,用心去思考、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对待每一个顾客的需求,这就是王永庆。他卖给顾客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把顾客的需要变成了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了顾客。

王永庆视信誉为生命,更把它当作自己做人的基本要求。他认为信用不仅是商业的来往的一个砝码,而是一个人的内在问题,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起码的道德品质。

王永庆认为,做人与做生意是分不开的,人的一生路很长,要守信誉才行。

早年的王永庆因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不得不辍学打工,做小买卖。1932年,王永庆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他仅16岁。那时,嘉义已经有20多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由于仅有200元资金,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而且地理位置很不好,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一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很少有人到他的店买米。

那时周围大的市场都被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占据了,而王永庆的米店规模小、资金少,想做大宗买卖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他也曾想过专门搞零售,但是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一偏僻的米店买米。为了改变窘况,王永庆虽然也曾背着米袋挨家挨户去卖,但是收效甚微。

一番努力后,王永庆意识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使生意做起来,自己就必须有优势才行。经过细心观察对比之后,王永庆认为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是最根本的方法。

当时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农民把稻谷收割后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这样一些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不可避免的掺杂在里面。用户在做米饭之前,还要挑拣沙子,用起来很不方便,对这种现象,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不把它当一回事。

然而,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转折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出其他米店一个档次,并且深受顾客好评,从此他的米店生意一改往日的冷清局面,渐渐地红火起来。

当看到提高米质见到效果的时候,王永庆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于是他在服务上下了功夫。当时,用户都是自己到米店买米,自己搬送回家。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就非常的不方便,当时年轻人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去买米,大多数情况买米的任务都是由老年人来承担。王永庆认为这也是扩大其生意的有效途径,于是他决定主动送货上门。他的这一行为受到顾客的普遍欢迎。

在当时尽管有许多米店,但是却没有送货上门的,王永庆增加这一服务项目实际上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的服务是细致周到的,每次给新顾客送米,他都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家有多少人吃饭,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到了时间,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用户家里。送米的同时他还帮用户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有旧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擦干净缸,将新米放到下面,旧米放在上层。如此,陈米就不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独到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了解到,当地居民大多数家庭都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有时货到却收不上款,大家都很尴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深受用户的欢迎,而那些接受服务的用户,渐渐地都成了王永庆的忠实客户。他的米店,也随之生意兴隆,蒸蒸日上。

王永庆注重米质、诚实守信的优质服务方法,让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由于口碑好,王永庆的生意很快壮大起来。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为了扩大规模,便自己办个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优质、守信的良好品质,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慢慢的打开了台湾首富的大门。

1973年台塑公司办理的溢价退款案,最终证明王永庆是一个守信的人。

当年,台塑公司为了扩建厂房,需要大笔资金,只得办理现金增资,同时承诺增资股将以每股250元的价格抛出。这一消息使股民们很高兴,他们认为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出资购进股票。

但是,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台塑的股价开始下跌。第二年,股价已经跌到每股241元。股东们认为台塑占了很大的便宜。在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股民要求台塑补足承诺价和市价之间的差额。

投资股票本就是有风险的事,股东们的要求也不是十分的合理。

但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王永庆不仅不认为股东们的要求不合理,而且再次作出承诺,假如6月30日的收盘价格超不过244元,台塑将以这一天的收盘价作为标准,补足差价。

然而,形势并没有出现好转,6月30日的收盘价每股仅207元。王永庆毫不犹豫,决定兑现诺言,每股退给股东43元。这样,他一共损失了4000多万元台币,开创了股市上前所未有的先例。

当王永庆决定兑现承诺时就有人劝他,也有人笑他傻,他在白白地把钱扔。他们认为诺言不具有法律效力,即使是打官司,王永庆也能获胜的,并且保住这4000万。但王永庆说:“做生意,不能光盯着钱看,应该把眼光放远点。台塑损失了40⒁万,但换来的是千金难买的信誉。”

王永庆兑现承诺的美名,不仅在台湾商界及民众中广为传颂,而且在国外也声名远播。一位外国银行的高级主管曾这样说:“王永庆的英文签名,就是信誉的保证,可以提供无限的长期贷款。”

事实证明,王永庆这4000多万花得非常值得!

1978年,当王永庆准备继续扩大台塑公司生产规模,引进高科技的现代化设备,需要巨额外汇资金时。英国的建利百联银行、运通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以很低利息联合向台塑公司贷款1500万美元,而外资银行贷款的惟一条件既不是让台湾当局作担保,也不是用台塑公司的资产作抵押,而是要王永庆签下“王永庆”这三个字。他们的共识是:王永庆是值得信赖的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股市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幅上扬,几年间,股价平均加权指数从2000多点狂升到最高时的12000多点。台塑集团市场声誉好,旗下的台塑、南亚、台化三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了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因此大获其利。1990年3月10日,台塑公司股价一度升至130元,但是,到4月中旬,台塑股价猛跌至80元,下跌38%,让投资人个个伤心落泪。

虽然台塑的股票有涨有落,但是股民们并未对台塑企业和王永庆丧失信心,他们仍看好台塑的股票,购买股民人数有增无减。

“得民心者得天下”,王永庆凭借着诚信经营,不断地得到股民们的有力支持,使其成为台塑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2、相信自己 永不服输

面对困境,王永庆选择了奋起抗争,从困境中一次又一次的崛起。虽然,从经营米业到与木材相关的行业,他经历了屡次失败,但是,在险恶的环境下,他并没有消沉下去,相反更激发了他的强韧的生命力。

王永庆有胆有识,能透过现象剖析本质,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机会,迅速出手,抓住了难得的机遇。

在日本的殖民统治对粮食采取高压政策下,王永庆不得不结束了他的米店经营。但他并不就此甘心失败,一直在寻找新的机会。1942年,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他接管了嘉义一家经营不善的砖瓦厂。那家砖厂的经营非常困难,不仅劳力不够,而且缺乏燃料。由于燃料问题难以解决,他作出了移厂的决定,把厂迁到离煤产地较近的板桥,经营了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起色,最后不得不关门。

米店不能经营,砖厂经营不好,王永庆创业的路步履维艰。但是,王永庆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是那种不安于现状,永不服输的人,虽然米店、砖厂相继倒闭,并没有打消他再次创业的念头,他始终鼓励自己。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好了木材,准备从事木材生意,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一时也无法解决。

就在王永庆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结识了建南汽车货运公司的老板林先生。林先生得知王永庆无资金,正处困境的情况,伸出了援助之手,借给王永庆一笔资金。

王永庆虽然有了资金,但是“隔行如隔山”,木材生意与经营米店不同,利润尽管很大,但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王永庆以前也从未涉足此行,更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了。更严峻的问题是,当时的木材行业被日本人操纵,台湾人所做的木材相关行业,只是提供劳务性的服务工作,替日本人处理一些次品。有些人在业务上虽然也有成就,但因为都是处理次品,所以被人们称为“脚骚仔”。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台湾人对木材行业要想有所作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王永庆尽管也知道这个道理,但他觉得,当年米行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自己都能干得红红火火,木材行业也会做好。但事实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事情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不但没做成事,反而赔得一塌糊涂,林老板的欠款更谈不上还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生意上的事把他搞得不知所措时,家庭悲剧的出现,更让他陷入了人生最黯淡,最悲痛的时期,1945年正月,与王永庆一起做米店生意的弟弟王永成,因肺病病逝于嘉义,年仅26岁,一家人为此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好心人林老先生并没有因为王永庆的穷困而疏远他,再次资助了他。王永庆非常感激,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走遍了嘉义的阿里山林场、罗东的太平山林场、丰原的大雪山林场等,了解有关木材生意的情况并开拓客户资源。

那段时间里,王永庆走了很多的路,虽然没有赚到太多的钱,但积累了丰富的木材经营经验,为日后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台湾的光复,为王永庆的木材生意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的契机,那时候台湾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开始大兴土木,木材需求量极大。王永庆时来运转,他的木材生意蒸蒸日上。

从经营米业到木材相关行业,王永庆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没有向困难低头,反而被激发出来了坚强的毅力。他用顽强拼搏的意志,逐步迈向了人生的辉煌。

王永庆因塑胶而发迹,也是因塑胶而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王永庆在从事塑胶之初,连“塑胶”两个字都不认识。

王永庆当年与创业伙伴赵迁箴一起到工业会,去看化工组严演存主任,要求投资塑胶工业时,由于两人不懂塑胶,结果遭到了冷遇。但一年后的王永庆,却对塑胶性质、制程、生产、加工、用途等均了如指掌。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永丰工业老板何义是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他到国外考察后,发现塑胶原料厂规模日产都在50吨以上,而计划中的台湾厂日产仅达4吨,他认为距离经济规模太远,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打消了投资台湾的塑胶工业的念头。

这个时候,超出所有人的意料,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商人王永庆,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他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因为永丰老板都放弃了投资,更何况是王永庆。而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竟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王永庆作出这个决定,看似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事实上,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尽管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他的结论是,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王永庆没有因别人的劝说和冷嘲热讽而退缩,而是力排众议。于1954年3月,登记设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约57万美元,美国支援有67万美元。

王永庆回忆说:“那时候,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恰似一片荒芜的废耕地。我们所面对的是,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原料取得困难、市场极其狭窄封闭的情景,经营事业的客观条件,样样都很困难。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从事PvC塑胶粉的生产,就好像是一个手中缺乏工具的人,开始在极为贫瘠的土地上耕耘。”

1957年3月台塑厂建厂,正式开工生产,每月产量100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

有胆有识的王永庆从此步入了塑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