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际交往有学问,未可全抛一片心(1)
交往要适度
社交场合,交往双方难免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面对争执,如果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那么矛盾就有可能要进一步升级;相反,如果忍气吞声,又容易让对方的阴谋得逞,所以,要掌握好一定的尺寸。
1.对待仇恨能放下就放下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双方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与冲突是常见的。当发生矛盾后,两者之间应多一份谅解,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怪;多一份包容,少一份争执。只有这样,矛盾才会从大到小,化为乌有。否则等待他们的便只有矛盾升级,争执不断。
晋文公原名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未登基之前,受到其弟夷吾的四处追杀,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一天,他和随从路过一片土地,当时他们身上所带的粮食已吃完,而他们都已经饥肠辘辘,于是他们便打算向田里的农夫讨些粮食,让他们深感意外的是那位农夫却捧给他们一堆土。
重耳感到自己受到了农夫的侮辱,不禁勃然大怒,大发雷霆,他准备出手打农夫。就在这时,他的随从狐晏马上阻止了他,说道:“大王,这泥土代表大地,这正表示你即将要称王了,是一个吉兆啊!”重耳一听,心中的怒火顿时被平息了,随后他还恭敬地将泥土收好,向农夫表示感谢。
狐晏身怀忍让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场难堪,体现了其博大的胸怀。如果重耳当时盛怒之下打了农夫,甚至杀了人,不仅暴露了他们的行踪,而且也成就不了大事。狐晏的一句忠言,既宽容了农夫,又化解了屈辱,且成就了重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同样一堆泥土,重耳认为这是农夫在羞辱他,而狐晏却觉得那是称王的吉兆。换个角度,想法却是大相径庭,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当和别人产生小摩擦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就会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诸如此类的小风波,从而避免更大的争执。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大的祸端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引起的。
欧洲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谚语:为了得到一根铁钉,我们失去了一块马蹄铁;为了得到一块马蹄铁,我们失去了一匹骏马;为了得到一匹骏马,我们失去了一名骑手;为了得到一名骑手,我们失去了一场战争的胜利。仅仅为了一根铁钉,最后输掉了一场战争。由此可见,平时导致人们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是外界变化的环境,而是平时被忽视的小习惯。如果平时怀着容忍之心,不和别人斤斤计较,对他人宽宏大量,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情,那他一定会前途无量,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每个人只要是在社会上生存,与别人发生争执与摩擦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产生矛盾后,如果彼此双方冤冤相报,心中总是装着仇恨,那么他们只能整日生活在相互埋怨之中。长期这样,人们互相之间满脑子想的只有没完没了的仇恨,于是人们只会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之中。
相传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名叫海格力斯。有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自己脚下有个东西很碍脚,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类似袋子的东西。出于愤怒,海格力斯使劲踢了这个袋子一脚,没想到这个袋子竟然膨胀起来,而且越来越大。海格力斯恼羞成怒,从地下捡来一根木棒砸它,希望将它捅破。然而事与愿违,只见那东西变本加厉,竟然大到把路给堵死了。
这时,一位圣人路过此地,他告诉海格力斯:“朋友,请你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了宽容,那么世界上便是漫天的指责和埋怨。所以当矛盾产生时,只要心中常怀容忍之心,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化解,所有的摩擦都可以消失,到时候我们的世界便会充满和谐,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安宁。
有句古训这样讲道:“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够做到谅解他人的人拥有广阔的胸怀、博大的情操。那是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是一种伟大的仁慈。古往今来,宽容一直被广大民众视为是做人的准则和信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育人律己的光辉准则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两军进行了激战,战争结束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经过了解,两人竟然来自同一个小镇,他们是患难中相遇的朋友,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在森林中艰难地跋涉。时间过去了十多天,可是他们一直仍未与部队联系上。
有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终于可以饱食一顿了。他们依靠鹿肉艰难地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
这一天,两人在森林中再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耐,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部队找到了他们。
时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温馨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相互打交道,难免会发生矛盾与冲突。就算是最亲密无间的朋友,也会在无意或有意中做了伤害自己的事。如果以牙还牙、睚眦必报,双方只能怨越结越深,仇越积越多,最后只能是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面对自己的对手,是宽容以对,还是待机报复,这一念之差将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对手,用宽广的胸怀来对待纷争,一个人的形象就会瞬间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就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将会折射出高尚的光芒。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把更宽阔的路留给他人
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有的人会坚决维护自己的小利益,不愿意做出任何让步;有的人则甘愿牺牲自己、委屈自己而换来难得的共赢局面。那种甘愿牺牲的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在一个校园里有一片柿林,每当柿子成熟时,总是挂满又大又甜的柿子,它们沉甸甸的,都快将树枝压弯了。尽管学校明文规定“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私自进入园内采摘果实”,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违背校规,抓住机会偷几个柿子解解馋。
那是一个周末的夜晚,明月高照。学生们刚刚上完自习课,整个教学楼的灯都给熄灭了。有三个住校的学生觉得柿林的管理人员应该回家了,于是他们便想乘着这个机会偷柿子解馋。他们三人找来了手电筒,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经过商量,他们决定三人中间,一人在园外负责看人,一人上树摘柿子,一人在树下接柿子。于是他们便紧急行动,不到一会儿他们便装满了一包柿子。就在大家洋洋自得的同时,突然那位放风的学生喊道:“管理人员来了,大家赶紧走!”
树上的学生一听,觉得大事不妙,赶快从树上往下滑。然而这时守柿林的老者已经赶到,正好逮住他们。就在他们惶恐不安的同时,让他们惊讶的是那位老者缓缓地用手电照在树上,告诉在树上的学生别着急,下来时要注意安全。
当他们三人站在老者对面的时候,他们面红耳赤,解释道:“我们想吃柿子,于是就想摘几个。”没想到那位老者竟然没有斥责他们,他说道:“大家想吃柿子和我说一声,晚上摘柿子多危险。”
这三个人心里清楚,他们的学校向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如果这次他们被学校通报,将来就会影响他们的毕业。而且不久他们将要毕业,如果这事让学校知道,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就在他们在这里周旋的时候,校方的两个值勤人员听到响声赶到了。这事要是让他们知道,那等待他们的肯定是严厉的处分。只见他们手里拿着电筒,一个还拿着违规学生登记本,严肃地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有人在偷柿子?叫什么名字?”
让学生意外的是,老者抢在他们前面说道:“今晚闲着想吃柿子,就叫了三个刚下自习的学生帮我摘几个尝尝。”
“不可能吧?摘几个柿子用得着几个包吗?肯定是你有私心,想拿到校外去卖。”值勤的人不怀好意地说。
“不信你可以问问他们啊!”老者平静地说。
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帮老者圆谎,值勤的人悻悻然走了。
老者说:“孩子,回去吧,以后可别犯错误,前途要紧!”
后来,老者的身影消失在了校园里。原来学校认为老者私自在夜里偷学校的柿子到外面卖,被学校辞退了。正是老者的谅解让三个学生免于受到处分。如果老人向校方如实坦白,他不会丢掉自己的工作。而受处分的将是三个涉世未深的学生,他们将会因一时的冲动付出惨重的代价。老人用牺牲自己来换三位学生的前途,他的品德实在是让人钦佩不已,他的义举实在是让人感动不已。
现实中能够像老人那样牺牲自己来为别人铺路的人寥寥无几。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他们更加重视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一旦公众利益和自己的私人小利发生冲突,他们会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愿意考虑别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便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现象。
可是社会中也不乏那种舍生救人的英雄的存在。一个大一班的学生在一次郊游途中,在长江边上发现了两个在水中挣扎的男孩。为了拯救这两位落水男孩,十几位学生决定手拉手,将在水中的男孩救出。可是不幸的是由于水中淤泥很多,当他们救出男孩的时候,他们用手拉成的生命线一下子断了,他们顿时都掉进了深水中。幸亏有三位临时赶来的会水的大人及时把好几个学生救了上来。然而由于时间太紧,依然有三位花季少年献出了他们年仅十八岁的生命。
十八岁,对于人生而言,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可是那三位可亲可敬的少年却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他人。在两位落水儿童在水中呼喊救命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不顾自己个人安危,如何去救落水的儿童。且不提他们救人的方法是否科学,单单是他们那种甘愿牺牲的精神就难能可贵,这种精神应该成为这个时代中青年一代承担建设祖国重任的主旋律。“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去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集体利益。”这是上学时候政治课本里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三位少年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品德是高尚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
3.尊敬他人换回双倍的尊重
“让人三分”是做人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难免让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胁。如果一味地不甘示弱、针锋相对或以牙还牙,都只会使矛盾激化。唯有后退一步,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宋朝一位大哲学家邵康节因精通《易经》而出名,他和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表兄弟,同时他又与苏东坡有所往来,而二程和苏东坡一向不睦。
当时邵康节已经病入膏肓,命在旦夕,平日里二程兄弟在病榻前精心照顾这位表兄弟。一日忽有外人前来拜访,程氏兄弟得知来者是自己的对手苏东坡后,就下令吩咐千万不要让苏东坡进来。邵康节当时躺在床上不能自语,他只好举起双手来比作一个缺口,程氏兄弟有点莫名其妙,不知手势的意思。不久,邵康节稍微喘过气来,说道:“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好让后来的人走走。”他话刚说完便咽气了。
邵康节的话语重心长,令人深思。人生路上少点计较便多点信任,少点埋怨便多点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留有余地会使自己一生受益,给自己留下生机和希望。人生苦短,就几十年的光景,很多人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相互之间为点事情而产生小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当矛盾发生后如何去面对,如何巧妙解决双方的不快。《菜根谭》中讲道:“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人世间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当遇到困难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与人的胸襟和美德。
官渡之战前,在中国北方袁绍的势力最强大。公元199年,袁绍统率十万大军进逼许都,当时正是曹操驻守许都。面对敌强我弱、众寡悬殊的实力,曹操的部属个个心惊胆战,惶恐不安,而关中诸将都是持中立观望的态度,有的甚至唯恐自己前途受阻,暗中与袁绍勾结,以谋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