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为人要宽容忍让,斤斤计较难发达——改掉心胸狭隘的性格(3)
刘邦是一位非常善于笼络人心的人,很有做帝王的资质,他虽率先入了关中,却没有烧杀抢掠,而是召集关中各县父老,向他们宣布说:“秦朝的法律太苛刻,乡亲们长期遭受迫害,苦不堪言。只要发出抱怨,便会给加上‘诽谤朝廷’的罪名,杀掉全家;几个人在一块儿说话,也要绑赴市曹处斩,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呀!我受楚怀王委派,到这里是为大家解除痛苦的。义兵出发前,怀王与众将约定。”
“谁先进入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我先到咸阳,自然应该由我治理关中。现在,我就以关中王的名义,与父老们约定三条法规:杀人的偿命;伤人和盗窃财物的按情节论罪;秦朝原来的严刑酷律,全部予以废除。
大家都屏息静气地听着,一些人的脸上仍流露出狐疑的神色。刘邦补充说:“秦朝原来的地方官吏,全部可以继续留任,士农工商,照旧从事自己的本业。”刘邦再一次重申,“父老乡亲们尽管放心,我们到这里来,决不会扰害百姓。现在,暴虐的秦朝已经被推翻了,我把军队撤到灞上,是想等候各路诸侯军队到来,再为大家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详细规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
关中是秦朝的发源地,又是秦朝向外扩张的根据地。以前,关中人民在秦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曾出过很大的力气,所以,秦王朝对关中人民的剥削,与关东其他地方比较要轻一些。再加上秦王朝长期的欺骗宣传和关中人狭隘的地方观念,秦末关东各地烽火四起时,关中大地,却始终风平浪静,犹如世外桃源。刘邦军队进入关中后,关中民众惊恐不安,只怕诸侯军队来了会报复杀人,如今听了刘邦这一席话,方才放下了心。
为了扩大影响,刘邦又派出了大批使者,在原秦朝地方官员带领下,走乡串户,说明推翻秦朝的原因;宣传新制定的三条约法。关中老百姓看到刘邦如此宽宏大量,义军秋毫无犯,果真和以前秦朝的军队大不一样,一个个欢天喜地,赶着牛羊,背着粮食,争先恐后地慰劳义军。刘邦好言相劝,坚决辞谢,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我们不愿意给老百姓增加负担。盛情可以领受,送来的东西坚决不能收。”这一说,老百姓们更是感动不已,唯恐刘邦不能长久留驻关中。
刘邦为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使得关中百姓欢天喜地,心悦诚服,尤其是刘邦后面所讲的话,更让百姓喜上加喜,都对刘邦无比敬爱。在进入关中后的短时间内,刘邦初步领略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真理。
从秦末战争初期刘邦和项羽的表现来看,项羽凭借自己的武勇和个性,杀降卒,杀子婴,屠寨民,烧咸阳,封诸侯,都彭城,弑义帝……项羽被人认为残暴;刘邦因为“仁义”的名声,所以被派去袭击政治中心咸阳,结果比项羽提前两个月进入关中,取得了“先入关者王秦”的政治优先权,而他为得民心提出的“约法三章”,更是为他赢得了宽厚、仁爱、善待百姓的好名声。
武力可以把一个闹市变成废墟,但却不能收复人心。只有宽厚仁慈,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6.计前嫌越陷越深,弃仇怨以德报怨
乔西·布鲁泽恩说:“航行中有一条规律可循,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所以,在行事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那只“操纵灵敏的船”,不计较别人的对错指责和抱怨,用恩德化解别人的怨恨,这样才更具灵活性,在前进的道路上才可以畅通无阻。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很少有人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另一个人暴风雨般的指责和批评。即使犯错误的人原本想承认错误,也有可能被这种指责和批评方式激怒,从而故意不承认错误或采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抵触情绪。所以一个性格宽容且睿智豁达的人,不会做这样愚蠢的行为,他会用一颗宽恕之心,包容他人犯下的错误,甚至不计前嫌,以德报怨。
曹操虽然被世人称为奸雄,但他也有不计前嫌的时候,这一点通过以下几个小故事可以表现出来。
袁绍起兵讨伐曹操时,陈琳起草了讨曹檄文。在檄文中,他说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好乱乐祸”。陈琳不仅大骂了曹操,而且骂了曹操的祖父曹滕、父亲曹嵩。他说曹滕“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说曹嵩“乞口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曹操当时患头风,见了檄文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后来,曹操捉住了陈琳。他提起了檄文的事情:“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陈琳却回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然而曹操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留在曹营中做事。
表现曹操宽容的还有一例:
官渡一战,曹操以少胜多,把袁绍的八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曹操非常高兴,将从袁绍处得到的战利品赏给了军士。在袁绍营中,曹操与众将领发现了一束书信。这些书信都是许都和军中的一些人写给袁绍的,是曹军中的叛徒与袁绍勾结的证据。于是,众将领说道:“可以将这些书信作者一一查对,然后一并按军法杀之。”曹操却说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时袁绍的实力雄厚,连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他人呢?”然后他便让人烧掉了这些书信,不再过问此事。
以德报怨是一种管理的大智慧,不仅能够安抚人心,而且还能够得到别人的忠贞不渝的辅佐和誓死效忠。以德报怨并不难,难的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难的是知道了也不愿意去做。其实,一个人的周围并没有那么多的敌人,只要能够用自己的德行去包容人,得到人们的支持是迟早的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完善了宽容的性格,便能够通过以德报怨的方式最终感动对自己有偏见或有仇恨的人,赢得他们的好感。即使这些人不愿意帮助你,也不会再去想办法阻挠你。
7.不念旧恶,活着踏实心不累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于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如果做到了不念旧恶,就可以把握现在、着眼未来,把时间和精力完全放在做大事上,如此便没有不成功之理。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富翁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
富翁经过一番深思,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三个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能做到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富翁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
二儿子自信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
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经历。”
富翁听完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财产都是老三的了。”
有一句名言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产生疯狂的报复。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心胸。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同事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时,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把他弄得非常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计旧怨,而且“只缘恐惧传须亲”。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其实,以宽容之心忘记旧恶,重拾友谊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比如你和别人发生矛盾,如果你主动示好,宽容一切,采取需求和解的行动,必能赢得对方敬佩,从而使双方的友谊更加亲密无间。
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对叫捷克和康姆的邻居,他们谁也记不清到底是为什么,彼此之间非常的不和睦。有的时候还会发生口角。尽管夏天在后院开锄草机除草时车轮常常碰在一起,彼此也只是说两句怨气话,或者不打招呼便各自回家。
在夏天快要结束时,捷克和妻子假期外出。开始的时候康姆和妻子并未注意到捷克家的出游。一天傍晚,康姆在自家院子锄过草后,发现捷克家的草已很高了。自家草坪刚刚除过看上去特别显眼。对开车过往的人来说,捷克家的草坪很显然告诉别人,家中没有人,这样就会引来盗贼的“光临”。
康姆看着那高高的草坪,心里真不愿去帮他不喜欢的人。尽管他很努力地在脑子里抹去这种想法,但是那种帮忙的想法总是挥之不去。第二天,他就主动地把捷克家的草坪锄好了。
几天之后,捷克和他的妻子回来了。他们回来不久,捷克就在街上走来走去,并且在整个街区每个房子前都停留了一会。最后,他来到了康姆的房子前,敲开了康姆家的门。“康姆,是你帮我家锄草了?”捷克问,这也许是他很久以来第一次这样称呼康姆。“我问了所有的人,他们都没有锄。他们说是你干的,是真的吗?”捷克的语气几乎是在责备。
“是的,捷克,是我锄的。”康姆说,他的语气也带有挑战性,因为他听到的不是感激,而是一种责备。捷克此时有点犹豫,他不知道自己刚才说了些什么,他考虑了片刻,最后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对康姆说了声“谢谢”便匆匆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