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家谈语文(教学名家系列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2)

3.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合作

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情境中相互切磋,你提问我回答,你讲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同学们在相互交流、讨论的人际情境中,逐渐懂得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

总之,以“情”为纽带,培养儿童的高级情感,既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又是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情感这一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有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有诱惑力,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且在和谐相助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使其受到教材情感的共鸣,逐渐懂得了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种亲、助、和的人际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合作、交往又丰富了人际情境。

四、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便是儿童活动。

1.活动融入课程,以求保证

“爱动”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儿童期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儿童的需求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情境教育让活动融入学科课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这既可以有效地克服单纯学科课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活动课程往往易陷入知识无体系状态的缺陷。强调特定的氛围,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主动地活动起来,产生动机,充分感受,并展开主动探究、情感体验、比较鉴别、判断正误、模拟操作、语言表达等观察、思维、语言、触摸一系列活动,活动融入学科课程中,使学生的主体位置得到保证,同时又遵循了教材体系。

各科教学在优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他们在活动中为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的兴奋。实践表明,活动融入学科课程,为学科教学增添了活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属于他们的空间。

2.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情境教育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收到很好的效果。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一位青年数学教师,在教百分比时,让学生当“爸爸”或者“妈妈”,将家中余钱送到银行存储,算一算多少钱存多少年,可以得多少利息,并缴纳多少利息税。课后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储户,把零用钱、压岁钱存到银行,再去算利息,学生越算越带劲。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不仅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数学,增强了儿童学科的应用能力。在情感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课堂上,只要角色一出现,全体学生会马上兴奋起来,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语文课上,角色的扮演是普遍的。教学《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戴上头饰担当“爬山虎”,让爬山虎人格化,通过“我”和“爬山虎”的对话,进一步认识“爬山虎脚”的生长特点;教学《林海》,让学生担当科学考察队员,课文中描写的林海景色,学生仿佛亲眼所见,然后作考察报告。学生的知识当堂得到综合运用,学得有滋有味。他们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同伴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并用确切的语言表述。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变成“主动参与”的角色,儿童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迅速地形成,并日益强化,获得主动发展,便成现实。

3.活动结合能力训练,以求扎实

活动融入学科课程,教学过程随着儿童的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训练,课堂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就丰富多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掌握教学内容,让学习与生活与应用沟通,让儿童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导、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讨论、商量、讲述、对白、演讲、争辩的语言活动,并在比较、鉴别、评价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辨别、鉴别能力,在朗读、默读、速读、查找、检索资料,在演示、表演、模拟、操作活动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活动为儿童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一种使自己能表现得更完美的渴望,随着活动与日俱增。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情境教育根据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十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实验班特设观察说话、写话课及野外教育,并列入课程,这就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世界,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得到保证。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教师带儿童去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体验秋天的奉献,冬天的孕育。去观察太阳怎样让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月亮怎样跟着孩子在云朵里穿行的微妙动态。感受日出的气势、光亮、色彩;体验月行的恬静、温柔和所展现的神话般的想象意境。思考宇宙天体与人间四季变化的因果关系。那春雨的淅沥,雷雨的轰响,晨雾的迷蒙,白雪的纯洁,这些大自然发生变化的景象,实验班都让学生细细地观察过,并在其中领略、品赏、思索。

实验班在带领儿童投入周围世界的怀抱时,从求近、求美、求宽的角度去优选周围世界的生动场景,并因地制宜,在学校附近的田野建立野外活动的基地。那里的一条小河,一块农田,一片小树林,一座古老的宝塔,成了儿童较早认识的周围世界的一角。

在实验班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其间被点燃,丰富的感知广泛地储存了关于周围世界的表象,为第二信号系统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过程中,实验班注意到接触周围世界,与认识大自然,与启迪智慧,与道德、审美教育有机结合。

1.渐次认识大自然

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一个由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天地。其中大自然以它特有的风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大自然不宜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它的面纱。就拿校门口的小河来说,怎么经常带学生去,而又不重复,只有逐一地、渐次地进行。

一年级开学后,教师把学生带到小河边,帮助他们认识“这是一条小河”“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上”“有一座桥”“河两岸”“有树”“有芦苇”,让儿童认识小河的形体,空间位置及岸边的主要景物;让学生们坐在小河边静静地听着小河水哗哗地向前流去,看着小船儿悠闲地在水面上摇着,小鸭子也跟在后面嘎嘎地叫着;再利用河两岸的树木、河上的鸭子,让儿童进行现场数学游戏,为数与形的教学做了必要的而且是带着情感色彩的铺垫。然后让学生从河上的景物猜想河底还会有什么。于是,小蚌蛤、小鱼、小石子、小螺蛳、小乌龟,一下子闪现在学生的眼前——“小鱼巧遇小虾”的童话,“乌龟和螺儿比赛跑”的故事就在这诗一般的小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诞生了。一篇“弯弯的小河,穿过石桥,绕过田野,哗哗地向远方流去”的带有八个生词的小文,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竟然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色彩与音响进入了学生的意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视觉记忆。倘若不在小河旁,不通过感官认识小河,文中的“石桥”“田野”“远方”以及动词“穿”“绕”“流”该费多大的劲向学生讲解,就是讲了,学生还可能不知所云。

这充分说明,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提供“资源”,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思维发展才有基础。基础丰厚,发展必迅速。以后在这小河边,还进行了《小河上吊桥的不平常的经历》《我们沿着小河走》《小河边的青蛙音乐会》《小蝌蚪到哪里去了》《小河边的芦苇丛里》《小河结冰了》《小河畔的野花》的认识,仅从某个小角落,儿童就可以去感受周围自然的美、趣、情。其他的许多场景也都如此渐次地进行,大自然的美貌在儿童的心灵上就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聚起来。

2.潜心启迪智慧

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三年级进行《菜花冠军》的情境作文时,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金子般的油菜花儿,花蝴蝶似的蚕豆花儿,那比大包子还要大的菜花,又闻到春风吹来的浓艳的菜花的芳香,似乎进入了菜花的世界。鲜明的形象,使感觉获得丰富的源泉,思维活动积极展开,他们自己提出“菜花比赛,谁作裁判?”又是他们自己做主:“请蝴蝶和蜜蜂当裁判。”在田野上,学生们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欢快地讨论开了:“蚕豆花儿躲在豆叶下,它的谦虚谁也比不上。”“油菜花儿好看,籽儿多,榨成的油,可以流成河,才是真正的菜花冠军呢!”“野菜花儿遍地都是,锄不净,挖不完,就是野火也烧不尽,她的生命力是最强的。”“菜花比赛”变成了孩子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运用语言本领的比赛。

至于在观察天体、天象的情境中,儿童思想的活跃就更不用列举了。因为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使孩子表象丰富,思路开阔。

3.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

大自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相连,就必然与社会相通。涉及社会就包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因此,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时,实验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美的熏陶。就在那美丽的田野上,从老牛的“哞哞——”到拖拉机马达的轰响;从方整的农田到在田野里辛劳的农民;从田野边寥寥无几的低矮的小屋,到耸立在村边的一幢又一幢新建的小楼房;从老街上石子铺成的小路,到今天宽阔繁忙的大街;无不包含着对儿童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家乡,热爱优越的社会主义的生动形象的教育。尤其是带有主题的单元教学中的野外活动,更可以把感受自然美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进行。春天去祭扫烈士陵园,烈士墓前的苍松翠柏、花束、泥土正散发着芳香;宁静的田野盛开着桃花,飘荡着柳枝的河岸,连同孩子手中的小白花,构成了自然美与社会美交织在一起的生动画面,两者相互迁移,相互强化。因为烈士牺牲的悲壮,更觉松柏的庄严肃穆;因为田野的美好,更感烈士的丰功伟绩。诸如此类的许多有关热爱祖国的教育,在实验班常常是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相机进行的。周围世界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是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并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的领域也日益扩大。事实表明,只有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自然平衡,儿童的思维才会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的品质。

情境教育正是针对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的兴趣、认识的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作者简介:

李吉林,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1956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情境教育”的创始者。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百篇,出版《情境教学详案精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等著作。

[1]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载《教育研究》,2002(03):68~73.